• 首页关于本刊期刊订阅编委会作者指南过刊浏览
柯坫华,邓卉,郭卫斌,黄金秋,刘志权,王小芳,谢根明,刘庭庭.2014.泽陆蛙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其季节性变化.动物学杂志,49(3):366-375.
泽陆蛙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其季节性变化
Age Structure and its Seasonal Variation in a Population of Rice Frog Fejervarya limnocharis in South China
投稿时间:2013-07-09  修订日期:2014-03-06
DOI:10.13859/j.cjz.201403008
中文关键词:  泽陆蛙、年龄结构、季节性变化、种群生态学、吉安
英文关键词:Rana limnochari  age structure  Seasonal variation, population ecology  Ji’a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31160423),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2010GZN0119), 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指导性项目(No. 2009ZDN10500),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No. GJJ13547), 江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招标项目(No. GJJ12726), 江西省生物学高水平学科, 井冈山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作者单位E-mail
柯坫华*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ssk002whu@163.com 
邓卉 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郭卫斌 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黄金秋 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刘志权 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王小芳 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谢根明 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刘庭庭 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点击次数: 2504
全文下载次数: 2292
中文摘要:
      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是一个地理分布非常广,但遗传分类尚存争议的两栖动物物种。目前针对该物种的种群生态学研究还相对较少。2010~2012年,在吉安市郊区稻田及其周边环境中共捕获泽陆蛙样本2346个,测量其体长、体重数据,记录样本采集的环境条件;通过采用体长、体重指标的重心聚类法划分种群年龄结构,然后,以组龄值为个体的相对年龄,分析不同年份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种群可以划分为六个年龄组,组龄越大,其个体所占比例越小。(2)泽陆蛙种群的年龄结构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这与该物种自身的生活史特征与生活习性,以及研究地区气候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成果对两栖动物的种群生态学研究及物种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英文摘要:
      During Oct, 2010 and Oct, 2012, we totally sampled 2346 individuals in the population of Rice frog Rana limnocharis in Ji’An, Jiangxi Province. Using th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was divided into six age-groups. We treated the group-age as a relative age of each individual, and then calculated the mean relative age of different individual flocks according to year and habita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age of the population of rice frog has a regularly seasonal variation. Two breeding peaks occurred in each year, which leading to lower value of mean age in corresponding month. Foraging dispersal may be the causation of higher mean age value of individual flocks in dry lands.
附件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