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调查
作者: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淮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淮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安徽省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徽省自然保护管理站,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

安徽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计划资助


Species Richness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Dabie Mountains, China
Affiliation:

Anhui University,Anhui University,Anqing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Yaoluoping Nature Reserve,Yaoluoping Nature Reserve,Tian-Ma Nature Reserve,Natur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station of Anhui Province,Anhui University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35]
  • |
  • 相似文献 [20]
  • |
  • 引证文献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为掌握大别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于2006年9月起至2013年6月通过53条样线对大别山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别山地区共发现两栖爬行动物56种,隶属5目16科。其中两栖动物2目8科21种,爬行动物2目8科35种。大别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型主要为南中国型,动物区系类型则主要为华中型和华南型。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黄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平鳞钝头蛇(Pareas boulengeri)、棕黑腹链蛇 (Amphiesma sauteri)和福建颈斑蛇(Plagiopholis styani)为该地区的新纪录,大别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dabieshanensis)为近期在大别山地区发现的蛇类新种。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中华大蟾蜍(Bufo gararizans)、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为两栖类的优势种,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蝘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王锦蛇(Elaphe carinata)、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和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为爬行类的优势种。鉴于大别山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的丰富度和动物区系的代表性,应加强对该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工作。

    Abstract:

    Species richnenss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was surveyed on 53 transects in Dabie Mountain during September, 2006 to July, 2013. Twentyone amphibian species, belonging to 8 families, 2 orders and thirtyfive reptile species, belonging to 8 families, 2 orders, were found. The main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Dabie Mountain is SouthChina type, the main faunal specification is Central China Realm and South China Realm. Five speices, Mauremys mutica, Coluber spinalis, Pareas boulengeri, Amphiesma sauteri and Plagiopholis styani are first recorded in Dabie Mountains, and Protobothrops dabieshanensis was the new snake species reported in 2012. Species of Cynops orientalis, Bufo gararizans, Fejervarya multistriata,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Rana chensinensis, Dinodon rufozonatum, Elaphe carinata, Rhabdophis tigrinus and Zaocys dhumnades are dominant in Dabie Mountains.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Amphibian-Reptile biodiversity and characteristic faunal specification of Dabie Mountain, more attention is required to the species conservation in this region.

    参考文献
    Huang X, Pan T, Han D, et al. 2012.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rotobothrops (Squamata: Viperidae: Crotalinae) from the Dabie Mountains, Anhui, China.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3(3): 213-218.
    Xiong J L, Chen Q, Zeng X M, et al. 2007. Karyotypic,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evidence for Hynobius yunanicus as a synonym of Pachyhynobius shangchengensis (Urodela: Hynobiidae). Journal of Herpetology, 41(4): 664-671.
    Zhou W W, Wen Y, Fu J Z, et al. 2012. Speciation in the Rana chensinensis species complex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Molecular Ecology, 21(4): 960-973.
    陈壁辉. 1991. 安徽两栖爬行动物志.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陈领. 2004. 古北和东洋界在我国东部的精确划界——据两栖动物. 动物学研究, 25(5): 369-377.
    陈晓虹, 瞿文元, 牛红星. 2001. 中国小鲵属一新种 (两栖纲: 有尾目: 小鲵科). 动物分类学报, 26(3): 383-387.
    陈晓虹, 王新卫, 陶娟. 2010. 中国疣螈属一新亚种. 动物分类学报, 35(3): 666-670.
    戴宗兴, 杨其仁, 张如松, 等. 1996. 湖北省爬行动物的区系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0(1): 92-95.
    戴宗兴, 张铭, 康忠汉, 等. 1995. 湖北省两栖动物的区系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9(4): 513-518.
    段海生, 杨振琼, 许国权, 等. 2010. 湖北地区两栖动物分布与地理区划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49(12): 3149-3152.
    方元平, 蔡三元, 项俊, 等. 2007. 鄂东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 35(17): 5246-5248.
    费梁, 叶昌媛, 江建平, 等. 2005. 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费梁, 叶昌媛, 江建平. 2010. 中国两栖动物彩色图鉴. 成都: 四川出版集团.
    季达明, 溫世生. 2002. 中国爬行动物图鉴.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江建平, 陈晓虹, 王斌. 2006. 中国蛙科一新属——肛刺蛙属(蛙科: 叉舌蛙亚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9(5): 467-469.
    李晓东, 刘宏涛. 2010. 大别山植物志. 湖北旅游, (5): 38-40.
    路纪琪, 吕九全, 瞿文元. 1999. 河南省两栖动物地理分布的聚类研究. 四川动物, 18(3): 137-138.
    罗键, 高红英, 刘颖梅, 等. 2010. 中国蛇类名录订正及其分布∥计翔. 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 第12辑.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67-91.
    潘涛, 汪文革, 汪龙春, 等. 2013. 安徽岳西大别山区爬行动物新记录——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安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7(4): 99-101.
    瞿文元, 路纪琪, 陈晓虹, 等. 2002. 河南省爬行动物地理区划研究. 四川动物, 21(3): 142-146.
    沈显生. 1989. 安徽大别山天堂寨山区植被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7(2): 131-139.
    石灵, 侯名根, 王新卫, 等. 2011. 河南省金岗台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及保护. 四川动物, 30(5): 828-830.
    四川生物研究所(赵尔宓, 吴贯夫). 1974. 安徽省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初步报告. 川生科技, 2: 48-57.
    陶光复. 1983. 湖北省大别山植物区系的初步分析. 武汉植物学研究, 1(1): 91-100.
    王岐山. 1986. 安徽动物地理区划. 安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1): 6.
    王新卫, 裴小军, 徐玉杰, 等. 2011. 河南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 动物学杂志, 46(6): 53-56.
    王映明. 1989. 湖北大别山植被. 武汉植物学研究, 7(1): 29-38.
    杨道德, 刘松, 费冬波, 等. 2008. 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与区系分析. 动物学杂志, 43(6): 68-76.
    张荣组. 1999. 中国动物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张盛周, 陈壁辉. 2002. 安徽省爬行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 四川动物, 21(3): 137-141.
    张盛周, 陆卫, 陈壁辉. 2001. 安徽省两栖动物地理分布的聚类分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4(4): 359-363.
    赵尔宓, 张学文, 赵蕙, 等. 2000. 中国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校正名录. 四川动物, 19(3): 196-207.
    赵尔宓, 赵肯堂, 周开亚. 1999. 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二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1995. 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流程.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宗愉. 1998. 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一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引证文献
    引证文献 [1]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发 布
引用本文

潘涛,周文良,史文博,赵凯,陈锦云,汪文革,储俊,蒲发光,顾长明,张保卫.2014.大别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调查.动物学杂志,49(2):195-206.

复制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13-08-12
  • 最后修改日期:2013-11-26
  • 录用日期:2013-12-06
  • 在线发布日期: 20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