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成 , 甘炼 , 吴天送 , 邱建龙 , 戴家银 , 曹宏 , 许木启
摘要:硫丹是一种有机氯杀虫剂,广泛应用于谷物、蔬菜、水果、茶叶等害虫的防治。然而,在杀灭害虫、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硫丹对水生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为了丰富水生生物毒理学资料,评价硫丹对水生生物健康生长的风险,本文采用传统毒理学方法,在室内静态环境条件下,研究了硫丹对斑马鱼(Daniorerio)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24h、48h、72h、96h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24μg/L、2.49μg/L、1.77μg/L、1.62μg/L。在亚慢性实验条件下,硫丹对肝和脑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乙酰胆碱酯酶有显著影响。硫丹对斑马鱼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具有促进效应,在0.17~0.74μg/L范围内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抑制效应。
摘要:在水温24~26℃条件下,采用半静止式生物毒性实验法,分析了不同浓度的Cu2+、Zn2+、Cd2+对光倒刺鲃(Spinibarbushollandi)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以及Cu2+-Cd2+、Pb2+-Zn2+对光倒刺鲃胚胎发育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各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离子溶液实验组中胚胎的孵化率均较低,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各种重金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引起各种畸形;除了Cu2+≥0.10mg/L、Cu2+-Cd2+≥0.50mg/L、Pb2+-Zn2+≥2.00mg/L实验组会促进胚胎发育速率外,其余各种离子溶液的各实验组均在不同程度上减慢胚胎的发育速率。3种重金属对光倒刺鲃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表现为Cu2+>Cd2+>Zn2+。Cu2+、Cd2+、Zn2+、Cu2+-Cd2+混合、Pb2+-Zn2+混合离子对光倒刺鲃胚胎发育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09mg/L、0.065mg/L、0.023mg/L、0.011mg/L、0.523mg/L。Cu2+与Cd2+对光倒刺鲃胚胎的联合毒性为拮抗作用。
摘要:动物能量代谢的生理生态特征与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密切相关,基础代谢率(BMR)是恒温动物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最小产热速率,是动物在清醒时维持身体各项基本功能所需的最小能量值,是内温动物能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测定了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的BMR、内部器官(肝、心、肌胃、小肠、肾和整体消化道)和肌肉的重量,分析了白头鹎内部器官和肌肉重量的季节性变化及与BMR的关系。方差分析表明,白头鹎的BMR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较高,夏季最低。其内部器官及肌肉重量的变化同样有明显的季节性。相关分析表明,白头鹎的BMR与肝、心、消化道等内部器官和肌肉重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蔡音亭 , 王强 , 张颖 , 张奕彬 , 刘天悦 , 唐仕敏 , 马志军
摘要:为了研究西天目山低山地区人类活动对鸟类群落的影响,于2007年7月对该地区两种自然生境(常绿乔木林和灌丛)与两种人工生境(苗圃和公园)中鸟类的种类、数量及鸟类群落的相似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常绿乔木林与灌丛中的鸟类物种数最多,常绿乔木林中的鸟类密度显著高于灌丛中的鸟类密度。苗圃和公园中鸟类物种数及密度都显著低于常绿乔木林和灌丛。两种人工生境中鸟类群落相似性最高,广性分布物种是这两种生境中鸟类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狭性分布物种仅在常绿乔木林和灌丛中分布。以上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境改变对鸟类多样性有不利影响。
贾婷 , 杨晓密 , 李宗瀚 , 朱万龙 , 肖彩虹 , 刘春燕 , 王政昆
摘要: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地区30只中缅树鼩(Tupaiabelangeri)细胞色素b(Cytochromeb,Cytb)基因全序列(1140bp)的遗传分析,对禄劝地区中缅树鼩Cytb基因特征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禄劝地区中缅树鼩Cytb基因包含32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占全序列的2.81%,其转换/颠换为10.4。基于Cytb基因的遗传距离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本实验研究的中缅树鼩是一个独立的分类单位而非普通树鼩(T.glis)的亚种;同时显示攀鼩目(Scandentia)与皮翼目(Dermoptera)亲缘关系较近。
摘要:自备抗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中缅树鼩(Tupaiabelangeri)在(5±1)℃冷暴露0d、7d、14d、21d、28d时,褐色脂肪组织(BAT)中解偶联蛋白1(UCP1)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冷暴露时间的延长,中缅树鼩的体重、褐色脂肪组织重量均表现出了增加的趋势,BAT线粒体总蛋白和UCP1的含量也呈增加的趋势,其中UCP1的含量在28d时达到极显著水平,比对照组增加了55.9%。说明冷暴露能够诱导中缅树鼩UCP1表达增加,从而使其适应性产热增加。
李淑凤 , 曹贵方 , 宋艳华 , 姜丽萍 , 郭宏儒 , 邵艳红
摘要:为了探索雌二醇与β-防御素(sBD-1)表达量的关系,体外模拟蒙古绵羊(Ovisaries)生理周期,用添加雌二醇浓度10-11、10-10、10-9、10-8、10-7、10-6mol/L的培养液及不添加雌二醇的培养液(即对照组)分别培养蒙古绵羊输卵管上皮细胞,作用24h、48h、72h后,提取细胞总RNA,应用SYBRGreenⅠ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添加不同浓度雌二醇培养的输卵管上皮细胞中sBD-1的相对表达量0.000740~0.001758,与对照组0.000190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小于10-8mol/L雌二醇添加浓度与sBD-1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基本呈正相关。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雌激素参与机体防御功能奠定了基础。
摘要:2006年4~9月、2007年4~9月,在四川青川初步观察了文县疣螈(Tylototritonwenxianensis)的繁殖习性,并研究了其主要特点,包括繁殖期雌雄差异、繁殖迁徙、交配与产卵、幼体发育等,同时在甘肃文县观察了其幼体的生长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文县疣螈的繁殖期一般为4月上旬至9月上旬,繁殖期成体性比不断变化。该螈具有繁殖迁徙现象,迁徙及求偶行为由雄性占主动。求偶、交配及产卵均在水塘周围岸边的陆地上进行,产卵集中在5月初至7月末,雌螈平均产卵数为42.8枚(n=6),卵的平均孵化期为26.8d(n=119),卵群的平均孵化率为46.3%(n=6)。随着气温的升高、相对湿度和降水量的增加,雌螈产卵量和孵化率升高,卵的平均孵化期缩短。
摘要:2003年9、10月和2004年4~7月,对黑龙江省兰西县榆林镇禄宝种鹿场圈养的天山马鹿(Cervuselaphussongaricus)进行了行为观察,并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马鹿粪样中的性激素水平,包括雄鹿的睾酮,雌鹿的孕酮、雌二醇和雌三醇。结果表明,圈养条件下天山马鹿繁殖行为呈显著的季节变化。雌马鹿性行为的高发期在9月(P<0.01)。在幼仔出生后的6月(高出生月份),嗅仔和舔仔行为显著高于5月和7月(P<0.05),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1);唤仔行为6月份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1);哺乳行为发生的高峰期在6、7两个月,而且发生了显著的异常哺乳与异常授乳行为。雄马鹿嗅尿、卷唇、尿喷洒、腺体标记、鸣叫与蹄地行为发生频次高发期在9、10月(P<0.01);饰角发生高峰期在6月,角斗在6月显著高于其他月份;爬胯与搅水或泥浴行为在9、10月显著出现。雄马鹿粪样性激素水平与其繁殖行为呈显著相关;而雌马鹿粪样性激素水平只有孕酮与雌马鹿的部分育幼行为存在显著的相关,与大部分行为不存在显著相关。
摘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treptavidin-biotincomplex(S-ABC)法对甲硫氨酸脑啡肽(methionine-enkephalin,M-ENK)在扁玉螺(Neveritadidyma)体表、消化系统各器官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扁玉螺的足上皮细胞、外套膜的内外上皮细胞以及食道、胃、肠道的黏膜上皮细胞均呈M-ENK阳性反应,且消化道中的阳性反应多集中于上皮细胞游离端;在食道腺的腺上皮中也有少量阳性细胞分布;肝是M-ENK阳性细胞分布较多的器官,主要分布在肝小叶中腺细胞边缘游离端。M-ENK在扁玉螺体表和消化系统各器官均有分布,且分布密度有所不同,可能与各部位的功能有关。
摘要:运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对长蛸(Octopusvariabilis)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蛸雌雄异体并异形,雄性右侧第三腕茎化。长蛸雌性生殖系统由一个卵巢、成对的输卵管及输卵管腺组成。卵巢壁上发出一条线状具分支的生殖索,米粒状的滤泡以卵柄连接至生殖索上。每个滤泡是由单层滤泡细胞围绕着一个卵母细胞构成。输卵管形成丰富的纵行褶皱,黏膜上皮具有纤毛。输卵管腺含有两种类型腺细胞。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前段、储精囊、摄护腺、盲囊、输精管后段和精荚囊。精巢内部被结缔组织分隔成许多精小叶,精原细胞由小叶壁中的生殖上皮产生,并向小叶腔中逐步分化成精子。输精管前段、盲囊和摄护腺所分泌的黏液物质共同参与精荚的形成。储精囊和输精管后段形成较多的纵行褶皱,输精管后段上皮游离面的纤毛可运输生殖细胞。精荚囊的作用则是贮存精荚,囊壁中的平滑肌利于长蛸交配时精荚的排出。
摘要:采用苏木精-伊红(H.E)和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试剂(AB-PAS,AB染液pH2.6)染色方法对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gibelio♀×Cyprinuscarpiovar.singuonensis♂)上皮瘤组织中黏液细胞的类型、分布、大小和分泌方式进行了研究。根据AB-PAS的染色结果,上皮瘤组织中黏液细胞分为4种类型:染成红色的Ⅰ型黏液细胞,只含有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染成蓝色的Ⅱ型黏液细胞,只含有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染成紫红色的Ⅲ型黏液细胞,主要含有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同时含有少量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染成蓝紫色的Ⅳ型黏液细胞,主要含有AB阳性的酸性黏多糖,同时含有少量PAS阳性的中性黏多糖。Ⅰ型和Ⅱ型黏液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以分散状态分布于上皮瘤组织的上皮细胞之间,以其整个细胞破坏的全浆分泌方式进行分泌。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的数量较多,成团的形式分布在上皮瘤组织小叶中央,同样以整个细胞崩解死亡而消失的全浆分泌方式进行分泌。当患病鱼受到刺激时,Ⅲ型和Ⅳ型黏液细胞分泌十分旺盛,分泌物排出后覆盖在上皮瘤组织表面,形成白色的黏液层,黏液细胞崩解死亡消失后在上皮瘤组织中留下许多空洞。患病鱼黏液细胞中,Ⅲ型黏液细胞最大,大小为(19.02±3.21)μm×(14.42±2.69)μm;其次是Ⅳ型黏液细胞,大小为(15.97±3.31)μm×(12.96±2.81)μm;Ⅱ型黏液细胞较小,大小为(13.35±3.81)μm×(11.05±3.00)μm;Ⅰ型黏液细胞最小,大小为(11.73±2.45)μm×(7.71±0.97)μm。各类型黏液细胞的长轴之间及短轴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摘要:在人工环境条件下对黄喉拟水龟(Mauremysmutica)的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统计了6年的气温与产卵情况,发现每年2~4月平均气温之和与4月份的产卵量正相关(P<0.05),2~4月的气温决定了每年初始产卵的提前或推后。观察了黄喉拟水龟的产卵行为,发现其产卵巢址通常选择在高出产卵场平面(36.378±7.140)cm(n=30)的地方。根据黄喉拟水龟产卵过程的固有行为特征,将其整个产卵过程分为六期:第Ⅰ期选巢、第Ⅱ期挖掩体、第Ⅲ期掘巢穴、第Ⅳ期产卵、第Ⅴ期盖巢穴和第Ⅵ期回水体。对产卵过程各期时间与窝卵数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第Ⅰ期、第Ⅱ期、第Ⅲ期、第Ⅴ期、第Ⅵ期及整个产卵过程所需时间均与窝卵数无关;而第Ⅳ期产卵时间与窝卵数呈显著正相关。揭示了窝卵数越少,母龟在产卵场消耗的能量对应于投入到每一枚卵的能量就越多;而窝卵数越多,则恰好相反。
摘要:在孵化基质沙粒径为0.3~0.6mm、孵化温度为(33.0±0.5)℃、孵化基质的湿度为7%~10%、相对湿度为70%~85%的条件下孵化中华鳖(Trionyxsinensis)卵,孵化周期35~36d。破壳取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并制作切片,观察眼睛发育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孵化第4d头部两侧出现眼泡的突起;第6d眼睛开始出现色素,第14d色素由褐色变为黑色;第7d瞳孔出现,透过瞳孔可见晶状体;虹膜于第14d出现,第18、19d瞳孔周围呈放射状;巩膜突自第19d出现,第21d增至最多,第23d消失;上、下眼睑分别在第19d和22d出现,第32d眼睑可覆盖瞳孔,眼睛形态与成体眼睛相似。表皮外胚层于第3d形成角膜原基和晶体泡,第32d角膜发育完成;第34d晶状体发育完成;神经外胚层于44~48h由前脑的两侧分化形成视泡,第3d由视泡分化形成视杯,并逐步分化形成视网膜;第23d视网膜的八层结构基本形成;第34d视网膜发育完成。
摘要:食物对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Larusridibundus)的影响受到普遍关注。为18只红嘴鸥提供2~6种食物连续圈养4个周期共28d后放飞,以探讨其食物选择特点。结果表明:①红嘴鸥偏爱新鲜的泥鳅、小鱼、小虾等,但也取食干鱼,以及面包、专用饲料、白菜等;②红嘴鸥昼夜取食,全天食物总消耗量随食物类别增多而增加,为14.4~118.6g/d,平均(62.67±30.10)g/d,但受取食行为及食物可口性的影响;③红嘴鸥有群体取食特点,少数个体的取食诱导,导致某种食物或者某天的食物日消耗量增大;④改变食物构成时,红嘴鸥要经过1~2d的取食试探才能正常取食,短期饥饿弱化了这种试探过程;⑤食物不是影响越冬红嘴鸥体重的惟一因素,圈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但其体重减少,而同期野外红嘴鸥的体重则从274g增加到369g。作者认为,在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取食大量面包和专用饲料是对食物短缺胁迫的适应。
摘要:对秃鹫(Aegypiusmonachus)骨骼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描述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其头骨较宽;上喙粗长、前端近垂直下弯;前额骨游离,眶突发达;龙骨突不发达;叉骨呈"U"形,叉骨头膨大、具发达的叉骨-乌喙骨关节面;前肢骨明显长于后肢骨;第一掌骨伸肌突发达;跗跖骨前后宽扁,跗后跟嵴短;足部近端趾节略长于远端趾节。这些特征与秃鹫的取食方法与偏好及飞行与栖息特点密切相关。
梅宇 , 马鸣 , Andre Dwixon , 胡宝文
摘要:2004~2008年调查了西部电网电击猛禽情况。调查区域包括新疆、青海、四川、甘肃、西藏等省区。共统计10kV和35kV输电线路长度178km、杆塔数1800余根;收集线路附近鸟的尸体、羽毛、残骸等110件,用于鉴定鸟种。调查结果,被电死猛禽计79只(10kV),平均每千米输电线路1.36只,11.31%的杆塔对鸟类构成威胁;35kV输电线路上鸟巢数44个,平均每千米输电线路0.37个,至少6.06%杆塔被猛禽利用。已知24%~40%的跳闸停电事故是由于鸟类引发的。症结分析,西部电网结构设计不合理,线路裸露,缺乏防鸟措施。在西部约20%左右的猛禽(11种)受到电击的威胁,同时严重影响着输电线路安全运行。本文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摘要:2006~2007年对新疆石河子市荒漠伯劳(Laniusisabellinusphoenicuroides)的巢、卵及雏鸟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漠伯劳窝卵数平均5.67枚,孵卵期17d,育雏期15d。育雏主要由雌鸟担任。采用Logistic方程对雏鸟发育过程中主要生长指标的生长方程进行了曲线拟合,相关指标生长方程的拟合度均在0.99以上。
孟祥辉 , 陶勇 , 张志忠 , 易刚 , 王根红 , 周世贤 , 丁建平
摘要:研究了成年雄性黑麂(Muntiacuscrinifrons)的睾丸和附睾尾精子形态。Gimsa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了黑麂精子的顶体形态,统计了顶体畸形和原生质滴存在情况,并与成年黄淮山羊(Caprahircus)的睾丸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黑麂睾丸长轴4.25cm,短轴2.05cm,明显低于成年黄淮山羊睾丸。黑麂精子长54.80μm,顶体呈圆柱形,顶体约覆盖精子头部的2/3,这个比例明显高于黄淮山羊。黑麂精子畸形率为21.50%,附睾尾部的精子活力为0.20,附睾尾精子原生质滴率为30.17%,顶体异常率为30.50%,与黄淮山羊基本接近。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黑麂的繁殖性能和保护提供了参考。
摘要:为了了解狼(Canislupus)幼体的血液生理生化和某些激素正常值及其特点,为相关生物学研究、人工饲养和健康检测提供参考资料,本文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和全自动第三代发光免疫仪对8只4月龄幼狼的40项血液生理生化及8项血清激素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雌雄幼狼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雄性幼狼的大多数血液理化指标均比雌性幼狼偏高;雌雄幼狼的血清激素水平存在一定的性别专属。
摘要:2007年3月30日在海南省尖峰岭自然保护区采得雄性广西棱皮树蛙(Thelodermakwangsiensis)1只,为海南岛蛙类新纪录。标本的形态特征与文献描述稍有差异。
摘要:胚泡着床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依赖于胚泡发育和子宫内膜获得接受能力的同步进行。着床只发生在具有接受性的子宫内膜,而子宫内膜只在很短的时间内具有接受性,被称为"着床窗口"。子宫内膜接受性的建立涉及子宫腔上皮的形态学改变,以及甾类激素和许多细胞因子复杂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子宫内膜接受性的建立及其分子调控。
摘要:综述了BMP15在哺乳动物生殖系统中的表达和生物学作用,提示BMP15在垂体中表达并促进FSH的合成。在卵巢中由卵母细胞特异性分泌,促进颗粒细胞增殖并抑制FSH依赖性细胞分化。在一些物种中BMP15的变异会造成多胎或者不育,显示BMP15是影响哺乳动物生殖的重要因子。建议继续探讨BMP15的作用机理,同时研究其在其他物种中的变异对生殖的影响。
摘要:笔者于2007年3月25日在黑龙江省大庆龙凤湿地发现15只紫翅椋鸟(Sturnusvulgaris)并拍摄照片。后又于4月26日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资源监测时,于18:00时左右用10×50EagleOptics双筒及20×60Kowa单筒望远镜在望鹤楼(N47°11′42.2″,E124°14′04.7″)北面的灌木丛中的杨树树梢上发现1只紫翅椋鸟,栖息地生境为杨树林,下层灌木丛为榆叶梅和丁香,地表面有稀疏草丛。该鸟距观察点20m左右,停息25min左右,后又飞到望鹤楼西侧的杨树树梢上,距观察点30m左右,停息时间约10min。
摘要:2007年8月8日,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方祥管理站收到群众在当地小河边(地理坐标N26°26′37″E108°16′30″,海拔901m)抓到的一只鹭科鸟类,该鸟在送到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救治观察几天后恢复健康,拍照后,于12日被放归野外。
版权所有 ©《动物学杂志》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646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