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3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枝角类和涟虫类生态学

      2008, 43(5):1-6.

      摘要 (2376) HTML (0) PDF 325.37 K (2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长江口邻近海域枝角类和涟虫类总丰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丰度的季节差异与水团的关系,分析了种类的数量变动,并与东海外海的生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涟虫类丰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而平面分布变化与盐度有关。平均丰度夏季最高(0.59ind./m3),春季最低(0.05ind./m3)。本次调查共发现涟虫类4种,分别为三叶针尾涟虫(Diastylis tricincta)、卵圆涟虫(Bodotria ovalis)、亚洲异针尾涟虫(Dimorphostylis asiatica)和细长涟虫(Iphinoe tenera)。其中,三叶针尾涟虫四季均出现,四季优势度分别为0.04、0.03、0.04和0.06;卵圆涟虫出现在夏、秋和冬季,优势度分别为0.11、0.00和0.07;亚洲异针尾涟虫和细长涟虫仅秋季出现,优势度分别为0.17和0.002。仅在夏季发现两种枝角类,分别为肥胖三角牻(Evadne tergestina)和鸟喙尖头楩(Penilia avirostris)。在长江口,枝角类和涟虫类的分布特征与长江冲淡水都有一定的关系,显示出这两大类浮游动物具有咸淡水分布的特征。

    • 奥利亚罗非鱼EF-1α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分析

      2008, 43(5):7-12.

      摘要 (2275) HTML (0) PDF 636.73 K (2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真核生物延伸生长因子基因(EF-1α)在蛋白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是一种管家基因。本文通过RT-PCR克隆出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EF-1α的部分cDNA序列,其长度为425bp,翻译成141个氨基酸,计算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5.1ku。同源性分析显示,奥利亚罗非鱼EF-1α氨基酸序列与尼罗罗非鱼(O.niloticus)的相似性最高,为100%;与青(鱼将)(Oryzias latipes)、欧洲鲈(Dicentrarchus labrax)、斑马鱼(Danio rerio)、鲑鱼(Salmo trutta)的相似性分别为92%、91%、85%、82%;与小鼠(Mus musculus)、大鼠(Rattus norvegicus)、人(Homo sapiens)、鸡(Gallus gallus)的相似性均为85%。同时克隆出奥利亚罗非鱼EF-1α相应的DNA序列,共506bp。cDNA与DNA的序列比对显示克隆出的奥利亚罗非鱼EF-1α含有1个内含子,这为将来设计EF-1α荧光定量引物以及测定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变化打下基础。

    • 子陵栉鰕虎鱼繁殖特性、胚胎及仔鱼的发育

      2008, 43(5):13-24.

      摘要 (2362) HTML (0) PDF 1.41 M (2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子陵栉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在嘉陵江中游南充段繁殖期在4~6月,产卵时间持续2~3h,每间隔1~2min交尾一次,每次交尾产卵30~50枚,累计产卵可达1000~1600枚。多数时间由雄性亲鱼负责孵卵,当雄性亲鱼出巢摄食时,由雌性亲鱼替代孵卵。成熟卵产出时为球形,卵径0.453~0.644mm,具黏性,呈淡黄色,半透明,油球1~30个,其中大油球1~4个。受精4min后吸水膨胀成椭圆形。根据其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胚胎发育全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受精卵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形成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和孵化出膜阶段。在水温22.3~25.7℃的条件下,胚胎发育共需109h52min。出膜前的器官分化程度高,胸鳍原基、鳃板、半规管、鳔、下颌及颌齿在出膜前均已存在,初孵仔鱼全长2.485~2.640mm,体高0.350~0.460mm,初孵仔鱼至卵黄囊消失需要4d,至油球消失约6d。

    • 微囊藻毒素对尼罗罗非鱼原代肝细胞致毒机理的探讨

      2008, 43(5):25-30.

      摘要 (2084) HTML (0) PDF 317.24 K (2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离体细胞培养诱导方法,研究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原代肝细胞的毒性效应。尼罗罗非鱼原代肝细胞经10、50、150、500μg/L MC-LR体外诱导24h后,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SCGE)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出现明显的彗星拖尾现象,说明MC-LR可引起尼罗罗非鱼肝细胞DNA的损伤,并随着剂量的增加,DNA的损伤程度增大。PI/Annexin V双染色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表明MC-LR能明显引起肝细胞凋亡,与SCGE结果一致,且DNA损伤程度越大,细胞早期凋亡率越高,呈现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本研究为进一步从分子、细胞水平阐明MC-LR的毒性以及致毒机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银杏内酯B对豚鼠腹腔神经节神经元Fast-EPSP的抑制效应

      2008, 43(5):31-36.

      摘要 (2337) HTML (0) PDF 331.85 K (2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并分析了银杏内酯B(GB)对豚鼠(Cavia porcellus)离体腹腔神经节(CG)神经元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ast-EPSP)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用4×10-6mol/L的GB灌流CG,fast-EPSP的幅值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n=12,P<0.05);用低Ca2+/高Mg2+Krebs液灌流,fast-EPSP被完全抑制(n=3);用高Ca2+Krebs液灌流,fast-EPSP幅度则增大(n=12,P<0.05),而用4×10-6mol/L GB与高Ca2+Krebs液联合灌流,fast-EPSP幅度则减小(n=12,P<0.05)。结果提示,GB对CG神经元fast-EPSP的抑制效应可能与减少或抑制CG神经元的外Ca2+内流有关。

    • 雄性不育大鼠近交系MIJ的建立及其遗传特征观察

      2008, 43(5):37-44.

      摘要 (1948) HTML (0) PDF 473.79 K (2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发现的雄性不育大鼠的正常表型同胞鼠为种鼠,通过全同胞近亲交配方式,采用选优法成功培育出自发雄性不育大鼠近交系MIJ。同系异体皮肤移植验证其遗传纯合度,观察其表型特征,并通过遗传测交试验测定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方式。结果表明,MIJ种群符合近交系标准;雄性不育大鼠呈睾丸下降延迟、睾丸及附睾发育迟缓、精子数量少及精子生成障碍;近交系内其他个体表型正常。不育性状呈隐性遗传方式,由常染色体上单一隐性基因控制。该雄性不育大鼠可作为人类男性不育研究的动物模型。

    • 雄性柴达木根田鼠断奶后对亲本尿气味的记忆

      2008, 43(5):45-50.

      摘要 (2104) HTML (0) PDF 282.07 K (2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亲子分开后雄性柴达木根田鼠(Microtus limnophylus)对亲本尿气味的记忆持续时间,分别在未分开(20日龄),以及分开10d(30日龄)、20d(40日龄)、30d(50日龄)、40d(60日龄)时,以新鲜尿作为气味源,在行为观察箱中记录雄性柴达木根田鼠对不同气味源的行为响应模式。结果表明:(1)未分开时,雄鼠对父本气味的接近频次显著高于陌生雄鼠气味;分开10d时,雄鼠对父本气味的访问时间显著多于对陌生雄鼠气味的访问时间;分开20d时,雄鼠对陌生雄鼠气味的接近潜伏期极显著短于父本,对陌生雄鼠气味的访问时间极显著长于父本,其遭遇父鼠气味时的自我修饰频次显著少于陌生雄鼠气味。(2)分开30d后,雄鼠对父本和陌生雄鼠气味的行为响应没有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在亲子分开20d时,雄鼠仍能识别父本与陌生雄鼠的气味;在分开30d后,雄鼠不再能够识别父本与陌生雄鼠的气味。(3)在未分窝时,雄性柴达木根田鼠幼仔对母本和陌生雌鼠气味的行为响应没有任何差异。(4)在分开10d时,雄性柴达木根田鼠对母本和陌生雌鼠气味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响应模式;分开20~40d时,雄鼠对母本与陌生雌鼠气味的行为响应没有任何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在亲子分开10d时,雄鼠仍能识别母本与陌生雌鼠的气味;在分开20d后,雄鼠不再能够识别母本与陌生雌鼠的气味。因此,雄鼠对父本气味的嗅觉记忆时间可以持续到亲子分开20~30d之间;其对母本气味的嗅觉记忆时间可以持续到亲子分开10d时。

    • 中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的分布格局

      2008, 43(5):51-61.

      摘要 (2029) HTML (0) PDF 1.05 M (2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收集并整理了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的地理分布资料,基于GIS技术,通过生境分析,确定了每个物种的分布范围,采用6470km2的等面积栅格作为地理分布单元,系统研究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啮类动物地理分布规律。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有啮类动物156种,隶属于2目、12科、62属,占我国啮类动物总数的71.23%。地理单元的物种丰富度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西部到四川中部的横断山区、陕西秦岭和甘肃南部山地的啮类动物丰富度较高;河北省东南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北地区及长江三角洲、湖南和湖北的沿江地区以及四川盆地等地物种丰富度较低。地理单元有无物种分布的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分为三大区域:东部季风区的南北两区(以长江下游-秦岭一线分界),以及青藏高原的半湿润区。

    • 3种蝙蝠听力相关基因EYA4(eyes absent 4)开放阅读框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2008, 43(5):62-68.

      摘要 (2360) HTML (0) PDF 349.53 K (2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EYA4基因是与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无眼基因eya同源的4个脊椎动物转录激活因子eya基因家族(EYA1-4)的一员。相关的研究表明EYA4基因与非综合征听觉障碍有关。蝙蝠特化的听觉系统在回声定位生理过程中负责回声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并起到重要作用。利用RT-PCR技术,通过克隆测序得到3种蝙蝠(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棕果蝠Rousettusles chenaulti)EYA4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通过比对分析,发现这3种蝙蝠均没有第五外显子,而在第十一外显子与第十二外显子之间有一个其他哺乳动物所没有的外显子exon b。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在棕果蝠中没有发现其他已知哺乳动物EYA4基因的第二十外显子;在黑髯墓蝠EYA4基因中缺少第十九外显子,而且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黑髯墓蝠EYA4基因具有较短的第十六外显子,即缺少了30个碱基;大足鼠耳蝠与非蝙蝠哺乳动物一样存在第十九和第二十外显子的可变剪接模式,且在第二与第三外显子中间存在外显子exon a。

    • 南蝠海南岛分布新纪录、回声定位信号和ND1分析

      2008, 43(5):69-75.

      摘要 (2062) HTML (0) PDF 788.09 K (2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11月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网捕到5只蝙蝠标本。形态特征及线粒体DNAND1基因序列的研究证实其为蝙蝠科南蝠属南蝠(Iaio),该物种为海南岛翼手目新纪录。本文详述了海南岛南蝠的形态与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并与该物种已报道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 >珍稀濒危动物
    • 扬子鳄体温与环境温度关系的初步分析

      2008, 43(5):76-79.

      摘要 (2278) HTML (0) PDF 197.45 K (2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人工饲养下,对非繁殖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体温及其所处的环境温度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经过一年的测量,得出体长为(116.83±32.26)cm(n=183)的扬子鳄年均体温为(18.81±8.08)℃(n=183),雄性体温为(20.81±9.69)℃(n=42),雌性体温为(17.81±8.56)℃(n=69);在活动期(4~11月),扬子鳄的体温为(25.54±5.24)℃(n=89),水温为(25.42±5.20)(n=89),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冬眠期(12月至翌年3月),扬子鳄的体温为(10.78±1.90)℃(n=94),冬眠期的地表温为(10.64±1.74)℃(n=94),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扬子鳄的体温受其周围环境温度的显著影响,而不受其体长及性别的影响。即扬子鳄的体温由其长期接触的环境介质的温度决定,其中水环境是控制活动期鳄体温波动的最重要介质。初步推测扬子鳄的偏爱体温范围是28~33℃。

    • >技术与方法
    • 利用错配碱基产生酶切位点快速检测禽类Mx蛋白基因单核苷酸改变

      2008, 43(5):80-85.

      摘要 (2342) HTML (0) PDF 1.36 M (2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方法针对无合适酶切位点的检测位点设计引物,应用于禽类Mx蛋白基因631位氨基酸位点的突变检测,利用错配碱基产生内切酶识别的酶切位点检测SNP,尝试一种操作简便结果可靠的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并能快速判定631位点氨基酸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这种方法产生的酶切位点能有效地对631位氨基酸位点进行分型,可以快速检测SNP。

    • >自然保护区
    • 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调查及多样性分析

      2008, 43(5):86-94.

      摘要 (2318) HTML (0) PDF 1.23 M (2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采用样线法对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资源及其生境分布进行了调查,记录到鸟类13目38科12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7种。留鸟90种,冬候鸟28种,夏候鸟4种。研究区冬季鸟类的Shannon-Weiner指数为3.875,Pielou指数为0.791,Simpson指数为0.964。对6种生境中鸟类群落的科数、种数、优势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和Sorenson相似性指数)等有关生物多样性指标的统计分析表明,不同生境鸟类群落多样性存在差异。

    • >基础资料
    • 裸体方格星虫染色体组型分析

      2008, 43(5):95-98.

      摘要 (2368) HTML (0) PDF 208.32 K (2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裸体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置于0.04%秋水仙素溶液中暂养12h,取其体腔液,用盐度6.50‰的过滤海水低渗45min,1500r/min离心8min,卡诺氏液固定1h,热滴片,5%Giemsa染色,显微观察、摄影,根据Levan等的分类标准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表明,裸体方格星虫的染色体基数为x=17,2n=2x=34,染色体组型为2n=2x=26m+8sm,NF=68。除第2、3、4、8对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臂比值变化范围是1.211~2.617。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

    • 扁玉螺早期发育的实验观察

      2008, 43(5):99-103.

      摘要 (2678) HTML (0) PDF 612.09 K (2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孵化扁玉螺(Neverita didyma)的卵块,观察了其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过程。扁玉螺的早期发育属间接发生型,其胚胎发育包括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膜内担轮幼虫、膜内面盘幼虫;幼虫发育包括面盘幼虫、后期面盘幼虫和匍匐幼虫;匍匐幼虫经变态后发育为稚螺。在水温25~26℃条件下,受精卵发育至膜内面盘幼虫约需38h,5~6d后面盘幼虫冲破卵膜而孵化。扁玉螺面盘幼虫的显著特点是具有1对眼点和1对平衡囊,面盘呈双叶状;后期面盘幼虫的面盘为4叶,呈蝴蝶状,足发达,幼虫既能浮游,又能爬行。后期面盘幼虫进一步生长发育,逐渐转入匍匐生活。

    • 长毛对虾血细胞与血淋巴液的生化特性初步研究

      2008, 43(5):104-109.

      摘要 (2224) HTML (0) PDF 710.38 K (2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毛对虾(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一种主要的水产经济动物。为了解其血淋巴液的基本特性,借助显微观察、生化实验等方法对长毛对虾的血细胞和血浆的细胞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长毛对虾血细胞密度为(0.43±0.11)×107个/ml;可明显分无颗粒细胞:长径(9.7±1.4)μm、短径(5.8±0.8)μm,占细胞总数的16.2%±1.8%;大颗粒细胞:长径(11.3±1.3)μm、短径(6.7±1.7)μm,占细胞总数的46.6%±3.2%;小颗粒细胞:长径(7.1±0.4)μm、短径(5.4±0.4)μm,占细胞总数的35.7%±4.5%。在16~18℃下,60min的反应时间内,血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菌体细胞悬液(106~107个/ml)的吞噬率为67%±5%。长毛对虾血浆蛋白浓度为11.78mg/ml,对3%的鸡血红细胞悬液的溶血相对活性为2.6,对5%的鸡血红细胞悬液的凝集效价为15~18。血浆平板抑菌实验表明,长毛对虾血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抗菌效果,抑菌圈大小为(10±1)mm,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圈大小为(6±2)mm。本工作为长毛对虾血浆中诸多活性多肽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 除草剂丁草胺对常见稻田蜘蛛毒性的测定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2008, 43(5):110-113.

      摘要 (2514) HTML (0) PDF 208.39 K (4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浸渍法测定了除草剂丁草胺对室内饲养的4种稻田蜘蛛拟水狼蛛(Piratasubpiraticus)、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和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的毒力,以及对拟水狼蛛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的丁草胺对稻田蜘蛛有较强的杀伤力,丁草胺对4种蜘蛛半致死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拟环纹豹蛛>拟水狼蛛>锥腹肖蛸>食虫沟瘤蛛,食虫沟瘤蛛对丁草胺最敏感,LC50为9.61605mg/L。用2mg/L丁草胺溶液作为水源喂养的拟水狼蛛体重、雌雄性比(3∶2)、幼蛛成活率(43.4%)均远小于对照组,其3~6龄总历期延长了10d,经统计检验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丁草胺对蜘蛛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 盐度及pH对星斑裸颊鲷受精卵孵化和仔鱼耐饥饿能力的影响

      2008, 43(5):114-119.

      摘要 (2467) HTML (0) PDF 277.15 K (2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比较观察了不同盐度(0、5‰、10‰、15‰、20‰、25‰、30‰、35‰、40‰和45‰)及不同pH(5.5、6.0、6.5、7.0、7.5、8.0、8.5、9.0和9.5)条件下,星斑裸颊鲷(Lethrinus nebulosus)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孵出期、孵化率、畸形率及一定时间内(24h和48h)仔鱼成活率,并且在以上盐度和pH条件下对星斑裸颊鲷初孵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指数(survival activityindex,SAI)。结果表明,只有SAI值大于3的星斑裸颊鲷仔鱼才有可能被进一步培育成苗,低于3的将在数天内死亡;星斑裸颊鲷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是10‰~45‰,最适宜盐度范围15‰~40‰,适宜pH是6.5~9.0,最适宜pH范围7.0~8.5;初孵仔鱼生存的适宜盐度范围是10‰~40‰,最适宜盐度范围20‰~25‰,适宜pH是5.5~9.5,最适宜pH范围7.0~8.5。

    • 汞、铬离子对黄鳝头肾组织结构的影响

      2008, 43(5):120-127.

      摘要 (2734) HTML (0) PDF 462.62 K (2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毒性实验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汞离子(Hg2+)、铬离子(Cr6+)分别处理黄鳝(Monopterus albus),经1、2、4、8d后光镜观察黄鳝头肾组织结构及免疫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黄鳝头肾实质内未见肾单位结构,主要由淋巴组织、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淋巴组织主要由淋巴细胞密集排列成淋巴索或聚集成团状;造血组织主要由红血细胞密集排列成细胞索或聚集成团状。淋巴组织和造血组织在头肾实质中各占据一定的区域或相间分布,且分别被血窦所分隔。黑色素巨噬细胞分散于淋巴细胞之间,数量较少,排列较松散,尚未集结成明显的球状体。经两种重金属离子分别染毒后的黄鳝头肾与对照组相比,组织结构表现出相似的变化,即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头肾组织中的黑色素巨噬细胞聚集形成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并逐渐增大、增多,最后减少;淋巴组织逐渐松散,排列稀疏混乱,淋巴细胞界限逐渐不清晰,呈退化趋势,数量减少。红血细胞大量破坏,血窦扩张。与Cr6+相比,Hg2+对头肾组织结构的毒性影响更大,病变现象更为明显。

    • 似刺鳊鮈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初步研究

      2008, 43(5):128-133.

      摘要 (2293) HTML (0) PDF 554.00 K (2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外周血细胞可分为红血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大、小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未发现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外周血液中可观察到少量未成熟的及正在分裂的红血细胞。白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嗜中性粒细胞体积最大;数量上,血栓细胞最多,而大淋巴细胞则最少。似刺鳊鮈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ALT)、胆固醇(CHOL)和总蛋白(TP)变化范围较大,且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较高,似刺鳊鮈雄鱼的血液生化指标相应值均显著低于雌鱼(P<0.05)。

    • 横断山区大绒鼠体重和身体能值的季节变化

      2008, 43(5):134-138.

      摘要 (2037) HTML (0) PDF 557.36 K (29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栖息于横断山地区的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身体状况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本实验对野外、实验室饲养及冷驯化条件下大绒鼠的体重和身体能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绒鼠体重及身体能值存在季节性变化,大绒鼠体重及身体能值的平均值3月最低,6月最高,9月次之,11月开始下降。冷驯化条件下大绒鼠的体重和身体能值均显著低于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的,说明在季节变化过程中温度可能是影响其体重和身体能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大绒鼠的体重和身体能值的季节变化模式与横断山区的特殊生存环境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物种对横断山特殊环境的生存适应对策。

    • 横断山区高山姬鼠身体能值的适应性调节

      2008, 43(5):139-143.

      摘要 (2155) HTML (0) PDF 1.04 M (2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地区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身体状况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对野外和实验室条件下高山姬鼠的身体能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高山姬鼠身体能值存在季节性变化,6月最高,9月次之,11月开始下降,到次年3月达到最低。冷驯化条件下,其身体能值显著降低。高山姬鼠的身体能值在不同季节和冷驯化条件下表现出的变化模式,与其低纬度高海拔、年平均温度较低的生存环境有关,反映了横断山区小型哺乳动物在季节性环境中的生存机制和适应对策。

    • >封面动物
    • 血雉

      2008, 43(5):143-143.

      摘要 (1972) HTML (0) PDF 179.84 K (2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封面照片)隶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血雉属,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青藏高原边缘及邻近的山系,包括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祁连山脉和秦岭地区,地理位置大约在26°0′~39°2′N,84°0′~108°3′E之间。在国外见于尼泊尔、不丹、印度和缅甸。血雉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被列入中国濒危鸟类红皮书和CITES公约附录Ⅱ(郑光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1998)。

    • >综述
    • Agouti和Agouti相关蛋白的一些生物学内涵

      2008, 43(5):144-152.

      摘要 (2529) HTML (0) PDF 1.00 M (4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Agouti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它是分属几种不同物种的哺乳动物的俗称。其次,它是一些啮齿类动物的属名。第三,它代表了一种啮齿类动物特有的毛色。第四,它是一个与黑素皮质素受体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有关,存在于从人(Homo sapiens)到啮齿类动物,乃至斑马鱼(Danio rerio)的一个特定基因的名称,又是该基因产生的一种特定信号蛋白的名称。Agouti和Agouti相关蛋白是肿瘤、肥胖与糖尿病等人类疾病的研究热点之一。Agouti黄色肥胖小鼠最近成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模型动物。本文阐述并区分了与agouti有关的一些重要概念与科学术语,并综述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 >动态与其他
    • 第23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简介

      2008, 43(5):12-12,94.

      摘要 (1956) HTML (0) PDF 119.93 K (20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京,2009年7月11~16日关于大会自2000年以来,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的与会者从1000人稳步增加到超过1600人。会议作为全球保护生物学研究专业人士的聚集地,展示及讨论保护科学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前沿研究与进展。最为重要的是,大会将全球保护研究的专家学者联系在一起,并作为保护研究信息的重要平台,吸引着各界对保护研究和管理工作感兴趣的人士。第一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于1988年在美国召开,以后相继在非洲、澳洲、欧洲、南美洲举行过。本届大会是该会议首次在亚洲地区举办,它对于展示中国的保护研究成果,提高我国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 陕西省鸟类新纪录——栗背岩鹨

      2008, 43(5):109-109.

      摘要 (2168) HTML (0) PDF 166.28 K (2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1月21日,在秦岭南坡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地区进行野外巡护监测时,于海拔2000m庙梁子附近的落叶阔叶林观察并拍摄到未知名的鸟一只。经查阅资料,确认为栗背岩鹨(Prunellaimmaculata)成体,为陕西省新纪录。

    • 河南省鸟类新纪录——震旦鸦雀、红胸黑雁

      2008, 43(5):113-113.

      摘要 (2276) HTML (0) PDF 67.41 K (2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1月1日15:00时左右,在河南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孟津老城黄河高速桥东约50m(34°51′6″N,112°38′8″E)黄河南岸的芦苇丛中,发现5只震旦鸦雀(Parsdoxornis heudei)。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