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3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西伯利亚鲟源嗜水气单胞菌致病菌的分离及其全菌苗的免疫效果

      2008, 43(6):1-9. CSTR:

      摘要 (2351) HTML (0) PDF 1.53 M (3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患细菌性败血症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株X1,其对西伯利亚鲟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5.62×105cfu/ml,具有较强毒力;经ATB细菌鉴定仪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菌株X1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X1与嗜水气单胞菌ATCC35654(登录号:X74676.1)的亲缘关系最近,其同源性为99%。用0.30%福尔马林灭活,将菌株X1制成灭活全菌苗,对西伯利亚鲟进行注射免疫。研究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能够明显提高西伯利亚鲟的血清抗体水平及总蛋白、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含量,而且在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中加入弗氏不完全佐剂,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西伯利亚鲟血清抗体水平及总蛋白、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含量。此外,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对西伯利亚鲟抗嗜水气单胞菌X1人工感染也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其对西伯利亚鲟的免疫保护率为50%,而且在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中加入弗氏不完全佐剂,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对西伯利亚鲟抗嗜水气单胞菌X1人工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更好,其对西伯利亚鲟的免疫保护率为70%。因此,将嗜水气单胞菌X1全菌苗用于西伯利亚鲟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我国部分禽流感病毒H5N1之HA序列变异演化分析

      2008, 43(6):10-16. CSTR:

      摘要 (2444) HTML (0) PDF 367.89 K (3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GenBank上获得我国人(Homo sapiens)、家禽和野鸟42株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A基因核酸序列,利用DNAStar分析HA蛋白关键位点氨基酸残基的变化,比较HA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构建遗传进化树。探讨我国部分人、家禽和野鸟H5N1病毒基因的遗传进化关系。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的HA基因持续地发生着变异,但并非以均一速度进行,时间间隔愈长,核苷酸同源性愈低;我国同一地区或临近地区,当年或前后两年发生的人及家禽感染的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推测我国部分人发生的禽流感可能是通过家禽感染的;候鸟的迁徙在传播病毒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待深入探讨。

    • 福建省兴化湾滨海养殖塘冬季水鸟的栖息地利用

      2008, 43(6):17-24. CSTR:

      摘要 (2619) HTML (0) PDF 1.67 M (2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对福建省兴化湾东北部江镜华侨农场(25°29′~25°33′N,119°23′~119°26′E)滨海养殖塘水鸟的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选取了6个养殖塘作为样地,总面积360hm2,共记录到水鸟6目8科25种。潮汐变化是影响养殖塘内越冬水鸟栖息的重要因素。高、中、低3种不同潮位下养殖塘水鸟群落特征差异较大。水鸟的种数和数量随潮水的涨高而显著增加,优势种则减少;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随潮水的涨高而降低,优势度则增大。养殖塘的水深是影响水鸟栖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4个不同水深区域水鸟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密度差异显著,鹬类、鸥类、鹭类等鸟类在中等水位区和浅水区栖息,鸭类主要栖息在深水区,而无水区仅有少数鹭类活动。在潮汛期间,滨海养殖塘是水鸟良好的临时栖息地,科学管理可使养殖塘人工湿地与潮间带滩涂共同满足越冬水鸟的栖息需求。

    • 农田林网条件下大斑啄木鸟夏季和冬季日间行为模式

      2008, 43(6):25-31. CSTR:

      摘要 (2401) HTML (0) PDF 345.23 K (2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利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地区农田林网中大斑啄木鸟(Picoides major)夏季和冬季的日间行为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大斑啄木鸟不同行为的活动次数差异极为显著,主要活动是觅食啄食;夏季具午间休息习性,日间行为节律明显,而冬季没有午休习性,日间行为节律不明显;不同性别大斑啄木鸟之间的日间行为差异不显著,但大斑啄木鸟在不同季节的日间行为差异极为显著,夏季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冬季。

    • 西安地区鸟类区系30年的变化

      2008, 43(6):32-42. CSTR:

      摘要 (2656) HTML (0) PDF 467.94 K (3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取路线调查法,在1977~1980年和2004~2007年两个阶段对西安地区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并通过比较来说明西安地区鸟类30年来的变化。将调查地区分为4种生境类型(浅山地带、农田村落、水域和城市建筑区),并在每种生境类型中进行鸟类物种和种群数量统计。结果表明:2004~2007年调查的物种数(149种)比1977~1980年调查的物种数(138种)略有增高,在人为干扰相对较少的浅山地区鸟类物种在两次调查中均最多,而人口集中的城市建筑区物种在两次调查中均最少。比较两个阶段的鸟类,有24种在2004~2007年的调查中没有见到,但又新增了鸟类34种,每种生境类型中的物种组成和每个物种的数量在不同阶段也不同。在城市建筑区植食性鸟类增多,而在浅山地区食虫鸟类相对更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关注城市鸟类的保护。

    • 大足鼠耳蝠短波视蛋白基因的RACE扩增及其进化分析

      2008, 43(6):43-50. CSTR:

      摘要 (2422) HTML (0) PDF 440.17 K (2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几种哺乳动物的短波视蛋白基因的比对结果,在保守区设计两条基因特异引物扩增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的短波视蛋白基因,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扩增出其5′和3′末端序列,并结合GenBank中相关哺乳动物短波视蛋白基因编码区进行了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050bp,共编码350个氨基酸,没有发现提前终止密码子,且功能区严格保守,提示是一个有功能的基因;5个关键氨基酸位点分别为52T、86F、93T、114A和118S,表明该蝙蝠的短波视蛋白对紫外光最敏感。进化分析表明,兽类的短波视蛋白基因受到正选择压力的影响;相对速率检验结果显示,大足鼠耳蝠与其他兽类的短波视蛋白基因进化速率有明显的差异。提示大足鼠耳蝠的该基因可能发生了功能特化,可能对其夜晚视觉有重要的作用。

    • 美洲黑貂5-HT1A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自咬行为的相关性

      2008, 43(6):51-56. CSTR:

      摘要 (2297) HTML (0) PDF 359.77 K (2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美洲黑貂(Mustela vison)5-羟色胺1A(5-HT1A)受体基因作为影响其自咬行为的可能候选基因,分析该基因对美洲黑貂自咬行为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进行了多态性检测,并对该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与自咬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美洲黑貂群体中5-HT1A受体基因136位点发生碱基突变(T-G)的SNPs对美洲黑貂自咬行为性状无影响(χ2=1.3936,P>0.2),在287位点发生(C-G)突变对美洲黑貂的自咬行为有一定的影响(χ2=3.7694,P<0.2)。

    • >珍稀濒危动物
    • 中华秋沙鸭繁殖习性初报

      2008, 43(6):57-61. CSTR:

      摘要 (2445) HTML (0) PDF 382.55 K (2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年和2006年的4~5月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碧水自然保护区对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直接观察法观测了4个鸭巢,记录了巢的特征值、巢周围的环境因子以及中华秋沙鸭繁殖期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陆续到达永翠河流域,9月末至10月下旬陆续迁离,居留时间210d左右。其对栖息环境要求较高,行为方式独特,营巢树种皆为老龄榆树(Ulmus propinqua)或杨树(Populus ussuriensis),一般距河流和道路较近,两巢相距最近距离大于1.6km,最大距离10km,各巢洞口方向视野皆很开阔,巢址附近的植被相对稀疏。孵化期雌鸭用于孵化的时间占85.3%,取食仅占14.7%,雄鸭不参与孵化和育雏,用于觅食和取食的时间占24.4%。

    • 散养与野生丹顶鹤孵卵期行为比较

      2008, 43(6):62-67. CSTR:

      摘要 (2114) HTML (0) PDF 1.03 M (2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4月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散养和野生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孵卵期行为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散养丹顶鹤与野生丹顶鹤的孵卵期行为模式基本相同。在总体行为发生频次上,散养丹顶鹤的繁殖行为明显高于野生丹顶鹤,游走行为则低于野生丹顶鹤。行为日节律的比较表明,一天中散养丹顶鹤的繁殖行为波动小于野生丹顶鹤。由于人为干扰,散养丹顶鹤的繁殖行为显著高于野生丹顶鹤的繁殖行为(P<0.05)。在个体间差异比较中,散养丹顶鹤与野生丹顶鹤在觅食表达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散养丹顶鹤的警戒行为表达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

    • >自然保护区
    • 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与区系分析

      2008, 43(6):68-76. CSTR:

      摘要 (2506) HTML (0) PDF 900.57 K (3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建设,作者于2007年1月10~19日、5月16~24日、7月26日~8月8日,前后3次对该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显示,齐云山保护区现已记录72种两栖爬行动物,隶属5目18科。其中两栖纲2目7科24种,爬行纲3目11科48种。齐云山保护区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其区系组成以60种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其余12种均为广布种,无古北界物种分布。大眼斜鳞蛇福建亚种(Pseudoxenodon macrops fukienensis)和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江西省两栖爬行动物新纪录,福建钝头蛇(Pareas stanleyi)为江西省赣南地区爬行动物新纪录。齐云山保护区是海南棱蜥(Tropidophorus hainanus)和福建华珊瑚蛇(福建丽纹蛇)(Sinomicrurus kelloggi)在江西省的第二个发现地,是海南闪鳞蛇(Xenopeltis hainanensis)在江西省的第三个采集地。通过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分析发现,齐云山地理位置独特,是华中区和华南区物种重要的扩散过渡地域。最后对齐云山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 >基础资料
    • 黄河口岔尖岛、大口河岛和望子岛潮间带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

      2008, 43(6):77-82. CSTR:

      摘要 (2676) HTML (0) PDF 933.71 K (3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年11月(秋季)对位于黄河口的岔尖岛、大口河岛和望子岛三岛的高、中、低潮带(岔尖岛:C1、C2、C3;大口河岛D1、D2、D3;望子岛W1、W2、W3)所设的9个采样站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所获得的样品。结果表明,本次秋季调查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34种,其中多毛类种类最多,13种,软体动物11种,甲壳动物8种,其他类群2种;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64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61.12g/m2;9个采样站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有较大差异,其中物种数最高的为D3站,最低的为C1站。黄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主要受底质、潮汐、季节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 文蛤花纹的形态及形成观察

      2008, 43(6):83-87. CSTR:

      摘要 (2229) HTML (0) PDF 303.91 K (3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研究辽宁、山东、浙江、江苏和广西沿海的文蛤(Meretrix meretrix)壳的颜色及花纹特征,发现这些地区的文蛤可以分为2种类型,即花纹明显型和不明显型。辽宁和山东海域的文蛤贝壳表面具有花纹,只有极少数文蛤个体贝壳表面没有花纹;其中1龄个体贝壳表面都具有花纹。江苏地区的文蛤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的贝壳表面没有花纹,仅有极少数个体贝壳表面具有花纹。浙江地区的文蛤外表与山东文蛤很相似。广西地区的文蛤绝大部分没有花纹分布。外套膜组织装片确定了文蛤外套膜中的黄色素带与贝壳的色泽及花纹有关,黑色素带则与文蛤的生长状态有关,生长速度快的文蛤黑色素带浓而宽。所以,随着文蛤年龄的增长,黑色素带的颜色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 鲢肌间小骨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2008, 43(6):88-96. CSTR:

      摘要 (2492) HTML (0) PDF 746.93 K (3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利用形态解剖和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成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分布,以及仔、稚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和出现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鲢肌间小骨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6种类型,肌间小骨越靠前端形态越复杂。肌间小骨在43dpf首先出现在尾部,然后往前依次出现,到55dpf全部出现。出现一枚髓弓小骨的仔鱼最小体长是10.50mm,出现一枚脉弓小骨的仔鱼最小体长是13.66mm。各种复杂形态的肌间小骨均是从I形发展而来。本文结果为今后研究肌间小骨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 草鱼CNBP的分子特征及其进化分析

      2008, 43(6):97-102. CSTR:

      摘要 (2398) HTML (0) PDF 360.41 K (2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肝肾cDNA文库中克隆到细胞核酸结合蛋白基因CN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序列。分析表明草鱼CNBP由16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有7个保守CCHC型锌指结构、核定位信号区和RGG框,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很高。与人及其他脊椎动物的相比,草鱼细胞核酸结合蛋白在第3个锌指中的第5个氨基酸残基由Gly变成His,另外在第1锌指和第2锌指结构间,缺失6~14个氨基酸残基。虽然如此,适应性进化分析显示细胞核酸结合蛋白没有经历正达尔文选择(ω≤1),即这种结构的差异还不足以产生新的功能。这表明CNBP处于中性进化中。

    • 黄颡鱼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2008, 43(6):103-108. CSTR:

      摘要 (2354) HTML (0) PDF 814.60 K (3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组织学方法,观察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性腺分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水温(20±1)℃条件下,卵巢分化时间明显早于精巢。卵巢分化最早发生于孵出后13d左右,其主要标志为原始性腺横切面上出现一个组织突起,进而形成卵巢腔;精巢分化的最早标志为精小叶和输精管的形成,开始于孵出后55d。在发育早期,雌性生殖细胞的活动及分化明显早于雄性生殖细胞。孵出后25d,卵原细胞开始通过有丝分裂快速增殖,孵出后34d左右进入成熟分裂阶段;精原细胞在孵出后55d时才开始大量增殖,成熟分裂最早发生于孵出后64d。

    • 深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血液指标

      2008, 43(6):109-116. CSTR:

      摘要 (2395) HTML (0) PDF 401.60 K (2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深水网箱养殖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成鱼的部分血液性状和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显示,雌、雄成鱼红细胞数量(RBC)、白细胞数量(WBC)、血细胞比容(Ht)、红细胞沉降率(ESR)等血液性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血清指标中雌、雄成鱼血糖(GLU)的含量分别为(10.24±1.25)mmol/L、(17.36±1.34)mmol/L,存在极显著差异;雌鱼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钾离子(K+)、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浓度大于雄鱼(P<0.05);雄鱼血清中肌酐(CREA)、钠离子(Na+)浓度大于雌鱼(P<0.05);尿酸(UA)、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球蛋白(ALB/GLB)、钙离子(Ca2+)、氯离子(Cl-)、无机磷(PO43-)等指标,雌雄差异不显著。卵形鲳鲹部分生化指标存在雌雄差异,可能与个体的生理状况有关。结果可为卵形鲳血液生理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蛇岛蝮蛇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形态与分布

      2008, 43(6):117-122. CSTR:

      摘要 (2241) HTML (0) PDF 944.93 K (2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蛇岛蝮蛇(Gloydius shedaoensis)消化道内5-羟色胺(5-HT)免疫阳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结果显示,5-羟色胺细胞从食管到直肠各段均有分布。细胞分布密度呈波浪式,其中胃贲门部分布密度最高(7.15±2.38),直肠部次之(4.55±3.14),食管部最低(1.2±0.71)。5-HT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消化道上皮细胞之间、上皮基部、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以及固有膜内。形态多样,呈圆形、锥体形、梭形等。分析认为蛇岛蝮蛇消化道5-HT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作用途径,并且其密度分布可能与其食性、生存环境有关。

    • 人工巢箱条件下白眉姬鹟的繁殖参数

      2008, 43(6):123-126. CSTR:

      摘要 (2294) HTML (0) PDF 220.45 K (2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2006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的次生林中,对人工巢箱条件下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的繁殖参数开展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巢箱中白眉姬鹟的窝卵数为5~7枚,平均6.0枚;卵重平均为1.6g,卵大小平均为17.0mm×13.1mm。孵化期平均为13.1d,每巢平均出雏5.4只,育雏期平均为12.8d,每巢平均出飞雏鸟5.3只。白眉姬鹟的营巢成功率为70.0%,繁殖成功率为81.3%。

    • 河北沧州地区猛禽初步调查

      2008, 43(6):127-130. CSTR:

      摘要 (2102) HTML (0) PDF 193.67 K (2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2001年5月至2008年3月对沧州东部沿海湿地的野外考察和沧州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鸟类救护记录,共收录沧州地区猛禽33种,隶属于2目5科16属。其中,隼形目3科10属26种,鸮形目2科6属7种。旅鸟16种,占48.5%;冬候鸟8种,占24.2%;夏候鸟3种,占9.1%;留鸟6种,占18.2%。古北界23种,占69.7%;东洋界和广布种各5种,分别占15.2%。

    • 嫩江下游人工林中黑线姬鼠与黑线仓鼠的消化道形态及其取食策略

      2008, 43(6):131-136. CSTR:

      摘要 (2239) HTML (0) PDF 278.20 K (2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嫩江下游流域人工林区两同域共存优势种黑线姬鼠东北亚种(Apodemus agrarius mantchuricus)与黑线仓鼠三江平原亚种(Cricetulus barabensis manchuricus)夏季主要食物组成及消化道形态结构的适应性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二者均以当年生植物嫩茎、叶、种子及昆虫为主要取食对象,但黑线姬鼠对茎和叶的采食频次小于黑线仓鼠,而种子、根和昆虫类在黑线姬鼠的食物中出现的频次则相对较高。与食物组成相适应,黑线仓鼠的胃、盲肠和大肠在长度及重量上均显著大于黑线姬鼠,这是黑线仓鼠对高纤维和低蛋白食物的适应性调整。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啮齿动物在长期的进化中产生了不同的食物资源利用模式,而其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变化则可能是其在长期的种间竞争和进化压力下进行食物资源分享的一种功能性反应。

    • 云南南部地区野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008, 43(6):137-146. CSTR:

      摘要 (2320) HTML (0) PDF 495.77 K (2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野猪(Sus scrofa)是家猪的祖先,也是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阐明其群体遗传变异,以对其进一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分布在家猪19条染色体上的76个微卫星标记对云南南部地区野猪群体65只个体进行了群体遗传变异分析。共检测到349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从3到9不等,有效等位基因数在1.6835~8.0667之间,平均每个座位等位基因数(4.5921±1.1452)个,有效等位基因数(3.7099±0.9904)个,群体平均表观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及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9492±0.1135)、(0.7116±0.0787)和(0.6634±0.0921)。结果表明,本实验检测到的野猪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 广西巴马小型猪克隆胚的构建及胚胎移植

      2008, 43(6):147-153. CSTR:

      摘要 (2478) HTML (0) PDF 816.32 K (2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胚胎移植验证构建的广西巴马小型猪克隆胚是否可以发育到期。利用刺入式手术胚胎移植法,将0.5~1.5日龄巴马小型猪克隆胚移植到2头巴马小型猪和2头陆川猪的输卵管壶腹部。其中2头巴马小型猪和1头陆川猪返情,另外一头陆川猪于2007年10月13日产下1头克隆雄性巴马小型猪。说明巴马小型猪克隆胚能够在受体猪体内发育到期并产仔。

    • >封面动物
    • 略论东方白鹳的繁殖分布区域的扩展

      2008, 43(6):154-157,179. CSTR:

      摘要 (2551) HTML (0) PDF 723.13 K (3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为远东特有鸟种,体长100~115 cm,体羽白色,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色,嘴长而厚重强直,脚红色,曾被视为白鹳(Ciconia ciconia)下之一亚种,后分立[1~6]。东方白鹳与白鹳的主要区别在于体型明显为大,眼周裸出皮肤粉红色,嘴灰黑色至黑色而非红色。

    • >综述
    • 非人灵长类动物雌性携抱婴儿与婴儿吸乳偏好的研究进展

      2008, 43(6):158-164. CSTR:

      摘要 (2120) HTML (0) PDF 1.08 M (3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灵长类雌性动物在携抱婴儿时会表现出一种方向偏好,同时,婴儿在吸乳时也会表现出方向偏好。相关研究表明,这两类偏好与灵长类大脑不对称性及其功能的进化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此方面的研究作为灵长类偏好行为研究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在国外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国内尚处于萌芽阶段。由于多种影响因素的存在,非人灵长类已有的研究结果间存在一定差异。

    • >动态与其他
    • 山东日照发现赤翡翠鸟

      2008, 43(6):24-24. CSTR:

      摘要 (2262) HTML (0) PDF 63.84 K (2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10月9日,在山东省日照市石臼城区发现一只赤翡翠(Halcyon coromanda),这是首次在山东发现赤翡翠鸟。该鸟体长265mm,嘴长51mm,翅长125mm,尾长70mm,跗20mm,头顶及背部赤栗色。腰部翠蓝色(此处羽毛基部灰白色,中部灰褐色,端部翠蓝色)。尾赤栗色。颏、喉白色,胸、腹部淡棕黄色,羽端黑色。嘴粗壮,紫红色,端部更加鲜艳呈橘红色,两侧无鼻沟。跗和趾紫红色,向前三趾的外趾和中趾基部相并连。眼睛虹膜灰黑色。

    • 黑龙江苍鹭繁殖地的新发现

      2008, 43(6):31-31. CSTR:

      摘要 (2514) HTML (0) PDF 172.90 K (2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8月10日,笔者前往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N46°52′8.5″,E124°26′29.1″)西南32km处的四合村(N46°45′11.8″,E124°3′14.5″)进行调查,发现一处苍鹭(Ardea cinerea)集群繁殖地。此繁殖地位于四合村西南400m左右的一处林带中,此林带南北长约100m,东西长约400m,南临连环湖明水面,北面依次为农田和苇塘。在林带的中间位置(N46°45′3.3″,E124°2′58.0″),面积大约200~300m2的区域,共有苍鹭巢315个;经粗略测量,大部分巢树的周长为80~110cm,树高为15~20m,基本上都是15年以上的杨树。

    • 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作的蛇标本

      2008, 43(6):42-42,178. CSTR:

      摘要 (2254) HTML (0) PDF 442.13 K (2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国内的标本制作一般均采用剥制法,但据资料(《冷冻干燥技术与设备》赵鹤皋2005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国外已有人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真空冷冻干燥法”是将含水物质冻结成固态,然后在低温、真空状态下使其中的水从固态升华成气态,最终除去水分而保存物质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不污染环境。其特点是干燥后体积、外形基本保持不变,而且蛋白质也不会变性。2007年1月,我们尝试用此方法制作了一条体长53cm的赤链华游蛇(Sinonatrix annularis)标本,简介如下。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