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4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利用Cyt b基因序列探讨柴达木裸裂尻鱼的分类学地位

      2009, 44(4):1-7.

      摘要 (2517) HTML (0) PDF 911.40 K (2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期以来,柴达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kessleri)的分类学地位存在争议。为此,测定了柴达木裸裂尻鱼格尔木河及托素湖种群24个个体及黄河裸裂尻鱼(S.pylzovi)黄河及大通北川河种群12个个体的Cytb基因全序列。通过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了柴达木裸裂尻鱼的分类学地位。结果显示,柴达木裸裂尻鱼与黄河裸裂尻鱼在系统进化树上并未形成相应的单系群;柴达木裸裂尻鱼与黄河裸裂尻鱼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54%,明显低于裂腹鱼亚科其他属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及本属其他种间遗传距离,表明来自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和托素湖的裸裂尻鱼与黄河裸裂尻鱼之间没有达到种级水平的显著分化。综合地质学资料和柴达木水系与黄河水系现今的隔离格局,建议将柴达木裸裂尻鱼作为黄河裸裂尻鱼的一个亚种,即S.pylzovi kessleri。

    • 草鱼Annexin A4基因克隆、表达特性及进化

      2009, 44(4):8-13.

      摘要 (2200) HTML (0) PDF 785.62 K (2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Annexin A4基因克隆于肝肾cDNA文库,该cDNA全长为1307bp,其中,5′非编码区为104bp,3′非编码区为237bp,开放阅读框为966bp,编码321个氨基酸。草鱼Annexin A4编码的蛋白质N端由1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C端具有4个重复序列,每个重复序列都有一个Ⅱ型钙结合位点,在第4个钙结合位点中包含一个"KGD"序列。Annexin A4在草鱼肝、肾、脾、心、鳃、肠中的表达量均较高,而肌肉和脑中不表达;PolyⅠ:C诱导后,其表达均有所下调。系统发育树显示,草鱼Annexin A4与斑马鱼(Danio rerio)的进化距离最近。适应性进化分析没有检测到正选择位点,表明Annexin A4非常保守,受到强烈的功能约束。

    • 甘肃莲花山淡眉柳莺的繁殖记录及其孵卵行为

      2009, 44(4):14-18.

      摘要 (2407) HTML (0) PDF 643.45 K (2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1年6~7月,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记录了淡眉柳莺(Phylloscopus humei)繁殖,研究了其孵卵行为。结果表明,窝卵数为(4.3±0.5)枚(4~5,n=4),卵的大小为(14.0±0.4)mm×(11.2±0.4)mm(n=17)。育雏期为(13.8±0.5)d(13~14,n=4)。孵化期内雌鸟日活动期的平均长度为(833.2±40.0)min,平均每天离巢(46.6±12.2)次(n=27),每次离巢时间为(5.3±2.8)min(n=1435),每次在巢时间为(12.7±7.5)min(n=1409),在巢率为72.4%±11.6%(n=21)。雨天在巢和离巢的时间与晴天有显著差异,晴天在巢率为71.5%±12.1%(n=13),雨天在巢率为75.1%±9.0%(n=8)。在整个孵卵期间所有记录到的卵温平均为31.2℃(49066min内连续记录58879次)。雌鸟每次离巢,卵温平均下降(9.4±3.4)℃(n=1450)。

    • 大趾鼠耳蝠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及变异

      2009, 44(4):19-27.

      摘要 (2400) HTML (0) PDF 1.13 M (2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首次测定大趾鼠耳蝠(Myotis macrodactylus)10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全序列,并进行了结构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大趾鼠耳蝠的控制区结构与其他哺乳动物相似,可分为一个中央保守区(包括F、E、D、C、B元件)和两个外围结构域:延伸的终止结合序列区(包括ETAS1和ETAS2元件)和保守序列区(包括CSB1、CSB2和CSB3元件),其中最为保守的是中央保守区(核苷酸变异度为1.8%)。大趾鼠耳蝠控制区核苷酸全序列具有丰富的长度多态性(1778~2048bp),主要是由在碱基组成、重复数目和排列方式上异质的串联重复序列造成的。在ETAS内发现了TACAT及其反向互补序列ATGTA,支持滑移错配模式(slipped mispairing model)。本研究为该物种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遗传数据。

    • 大鼠发情期和间情期下丘脑ghrelin mRNA的表达

      2009, 44(4):28-33.

      摘要 (2593) HTML (0) PDF 724.61 K (2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下丘脑ghrelin mRNA及GnRH mRNA在大鼠(Rattus norregicus)发情期和间情期的表达特点,通过外部观察和阴道涂片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发情期和间情期,将12只未经产SD雌性大鼠分为2组,即发情期组和间情期组,每组6只。取动物下丘脑,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ghrelin mRNA和GnRH 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表明,间情期组大鼠下丘脑ghrelin mRNA的表达丰度显著高于发情期组(P<0.01);间情期组大鼠下丘脑GnRH mRNA的表达丰度显著低于发情期组(P<0.01)。研究发现,下丘脑ghrelin mRNA和GnRH mRNA在发情期与间情期具不同的表达模式,提示ghrelin可能在下丘脑水平上对GnRH mRNA的表达具下调作用。

    • 基于ISSR标记和线粒体Cyt b基因分析高原鼠兔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分化

      2009, 44(4):34-40.

      摘要 (2226) HTML (0) PDF 939.84 K (3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和关键种。本实验应用ISSR分子标记和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序列分析了雅鲁藏布江两岸高原鼠兔4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结果显示,两种标记所得到的4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都较高,并以Cytb基因为指标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在种群间体现出较大差异。在ISSR标记中,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13.50%,种群分化较低且UPGMA聚类时江北岸与南岸的种群有交叉;而在Cytb基因中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间,占79.24%,种群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且江北岸和南岸的两个种群分别聚为一类。研究结果表明,mtDNA基因在反映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上较ISSR分子标记相对具有优势。

    • 兔胚胎时期特异性基因相关新片段的克隆

      2009, 44(4):41-46.

      摘要 (2250) HTML (0) PDF 840.12 K (2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阶段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是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对植入前胚胎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是进一步研究植入前胚胎发育调控机制的前提。本实验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来研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 domestica)植入前各期胚胎的基因表达差异。在获得的42个阳性阶段特异性表达的基因中,有5个在NCBI和EMBL数据库中没有同源序列,登录EMBL,申请了登录号。这些新基因片段都是桑葚期特异表达的基因,而且在以后的囊胚期也有表达。兔由母源型调控向合子型调控的过渡是在8~16细胞期开始的,在桑葚期开始表达的这些基因片段应该是兔胚胎时期特异性基因。这些基因的克隆将为进一步研究兔的植入前胚胎发育模式奠定基础。

    • 中缅树鼩肝在冷适应条件下的产热特征

      2009, 44(4):47-57.

      摘要 (2256) HTML (0) PDF 555.71 K (2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为东洋界特有小型哺乳动物。本研究测定了中缅树鼩冷驯化实验组(7d、14d、21d、28d)与对照组(0d)中肝线粒体蛋白含量、呼吸状态Ⅲ和状态Ⅳ的变化,探讨中缅树鼩对不同冷环境的适应情况以及肝产热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冷驯化条件下,中缅树鼩产热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总蛋白含量、肝线粒体蛋白含量、呼吸状态Ⅲ和状态Ⅳ有着显著的提高,在28d后分别增加了39.9%、39.3%、84.9%、181.1%,因此,肝在中缅树鼩冷适应产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从生理生态方面为树鼩的岛屿起源学说提供依据。

    • >珍稀濒危动物
    • 普氏野马繁殖群在组建和放归初期的争斗行为与社群等级建立

      2009, 44(4):58-63.

      摘要 (2467) HTML (0) PDF 728.92 K (2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5月下旬至6月下旬,针对新组群并放归于卡拉麦里有蹄类保护区第二放归点的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繁殖群,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观测记录了组群和放归初期繁殖群内个体间的争斗行为(攻击行为和屈服行为),以优势指数法确定繁殖群内的个体等级序列。结果表明,新组群内个体的年龄与攻击行为发出次数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60,t=1.62,r<r0.05),年龄与屈服行为发出次数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88,t=6.75,r>r0.05),攻击与屈服行为次数也无显著的相关性(r=0.56,t=1.41,r<r0.05)。优势指数排序得出,群内头马的等级最高,雌马的等级序列基本按年龄排列,即雌马的等级序列与年龄呈极显著的相关性(r=0.94,t=13.99,r>r0.05)。各个体之间从最初组群到野放争斗行为日趋减少,社群等级逐渐建立并趋于稳定。

    • 藏东南地区羚牛和鬣羚栖息地利用的种间关系

      2009, 44(4):64-69.

      摘要 (2207) HTML (0) PDF 845.26 K (2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2001年12月到2002年7月,在西藏东南部的慈巴沟自然保护区随机选择样线起始点,采用机械布点法设置了187个10m×10m的固定样方,记录了样方所在的植被类型与海拔、坡度等9个数量化因子,并分别在冬、春、夏三季检查样方是否被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和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利用。冬季,羚牛最喜爱杜鹃针叶林,而鬣羚仅喜爱箭竹针叶林。对9个数量化因子的判别分析表明,冬季,羚牛与鬣羚之间在栖息地利用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春季,羚牛最喜欢箭竹针叶林,其次是针阔混交林,而鬣羚最喜爱针阔混交林,其次是箭竹针叶林;判别分析显示种间达到了显著性差异;其中,坡度、坡向和水源距离3个因子的种间差异最显著。夏季,羚牛最喜爱高山草甸,鬣羚对针阔混交林、箭竹针叶林和杜鹃针叶林都喜爱;判别分析显示种间达到了显著差异,其中,海拔、隐蔽度、郁闭度、乔木密度和箭竹密度5个因子的种间差异最显著。本文从动物行为模式、食性和选择因子尺度等方面讨论了羚牛与鬣羚栖息地分化的机理及其共存的机制。

    • >技术与方法
    • 双向电泳结合质谱初步分析蛇岛蝮蛇毒蛋白质组

      2009, 44(4):70-77.

      摘要 (3930) HTML (0) PDF 935.96 K (3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荧光染料(Cy5)标记中国辽宁蛇岛蝮(Gloydius shedaoensis shedaoensis,GSS)蛇毒(snake venom,SV,GSS-SV)蛋白质,获得了该蛇毒的双向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 SDS-PAGE)图谱,经DeCyder软件分析,分辨出1000多个蛋白点,分子量范围在10~150ku间,等电点在4~7的蛋白质点占78.8%。凝胶后染色(post-staining)采用蛋白荧光染料Deep Purple,选取的5个蛋白点经胶内酶解,产生的肽段经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ESI-MS/MS,HPLC-ESI-MS/MS)进行序列测定,质谱数据经Sequest Bioworks软件分析,为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金属蛋白酶、类凝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磷脂酶A2的同源蛋白。本研究采用的荧光标记2DSDS-PAGE结合HPLC-ESI-MS/MS的技术适于高通量研究蛇毒蛋白组成。

    • 实验动物组织血管铁质反应与胶原、弹性纤维和肌纤维的组合染色法

      2009, 44(4):78-81.

      摘要 (2263) HTML (0) PDF 263.29 K (3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进行实验动物组织染色反应中,为了证明血管铁质物质与胶原、弹性纤维和肌纤维的分布情况,选用丽春红S苦味酸(Ponceau S picric acid)、间苯二酚碱性复红(Resorein basic fuchsin)与Perls铁法(简称P-PA-R-BF-P法),对大鼠组织进行组合染色,能够较好显示组织血管中铁质物质与胶原、弹性纤维和肌纤维,铁质物质呈蓝色,胶原纤维呈红色,弹性纤维呈棕色,肌纤维呈黄色。这是一种相互对比清晰的组合染色方法。

    • >基础资料
    • 中华球孢虫显微与亚显微观察

      2009, 44(4):82-88.

      摘要 (2073) HTML (0) PDF 1.01 M (2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中华球孢虫(Sphaerospora chinensis)的结构与发育特点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中华球孢虫呈卵圆形,孢质均匀。极囊和极丝都有透明中间层包围,极丝有粘性且易释放;孢子母细胞边缘有壳瓣形成体,是壳瓣细胞的发育起点,成熟孢子的壳瓣外周有突起的条纹,但两个壳瓣的条纹不尽相同,两个壳瓣之间以紧密连接的方式相连;孢质母细胞的发生属单孢子发育模式;随着细胞的成熟,球孢虫所含的内质网、微管等结构会退化乃至消失。文章还讨论了中华球孢虫极丝易释放性与其对寄生方式适应性的关系。重庆为该虫新分布区。

    • CREB在拟黑多刺蚁不同品级脑部mRNA水平的定位

      2009, 44(4):89-95.

      摘要 (2279) HTML (0) PDF 404.75 K (2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CREB在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不同品级脑部mRNA水平的表达,采用地高辛标记法原位杂交技术对拟黑多刺蚁工蚁、雌蚁、雄蚁3个品级脑部CREB mRNA的表达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显示,CREB mRNA在拟黑多刺蚁不同品级脑部均有广泛表达。阳性反应主要分布在蕈形体冠部的Kenyon细胞、视叶和嗅叶等部位。在3个不同品级蚂蚁的脑部中,工蚁的嗅球和蕈形体内有较明显的CREB mRNA阳性反应,雄蚁的视叶具有较强的阳性反应,与工蚁和雄蚁相比,雌蚁脑部各个部位的阳性表达都较弱。推断CREB可能在视觉和嗅觉信息的获取与整合中起着重要作用,且与不同品级蚂蚁的行为相关。

    • 背瘤丽蚌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2009, 44(4):96-101.

      摘要 (2362) HTML (0) PDF 693.88 K (2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显微技术研究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胚胎发育和钩介幼虫结构。结果表明,背瘤丽蚌卵为均黄卵,受精卵分布在雌蚌内、外鳃腔中进行胚胎发育;胚胎发育同步;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和钩介幼虫期;卵裂为螺旋不等完全卵裂;未受精的成熟卵在鳃腔内退化;胚胎发育期与胚胎、外鳃和内鳃颜色相关;怀卵母蚌胚胎在外界环境变化时容易全部流产。分析认为背瘤丽蚌胚胎发育期的繁殖特征可指导人工苗种生产。

    • 罗氏沼虾繁殖行为的再描述

      2009, 44(4):102-110.

      摘要 (2520) HTML (0) PDF 753.89 K (3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6~9月对采自孟加拉国库尔纳专区羌纳县布苏尔河原产地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配合摄像机录像技术,重点观察并记录了野生罗氏沼虾生殖过程中的主要行为特征。本文所涉及的繁殖过程特指在人工操控条件下,自两性遭遇、识别至雌虾抱卵为止这段时间。选择体重在80.0g以上的雄虾、40.0g以上的雌虾分别在当地河堤外侧的池沼中驯化适应15d,然后,在室内水泥池中观察其繁殖行为。罗氏沼虾在繁殖过程中呈现的典型行为主要有:两性遭遇及识别,雄虾的占位,雌虾的蜕壳,雄虾俘获雌虾及其交媾前的守卫、交媾及精荚传递,雄虾交媾后的守卫及释放雌虾,雌虾产卵及抱卵。其中,雄虾的配偶守卫行为是有效地保证两性生殖成功的交配策略之一。

    • 长江刀鲚与池塘人工养殖刀鲚性腺发育的初步观察

      2009, 44(4):111-117.

      摘要 (2169) HTML (0) PDF 1.02 M (3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2008年间采集了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及池塘养殖刀鲚共104尾,对其生物学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月份、不同江段的刀鲚性腺发育状况进行了初步比较观察。组织切片观察显示:在江阴段长江刀鲚从4~7月份卵巢从Ⅱ期发育到Ⅳ期;同一时期(7月份)安庆段刀鲚精巢和卵巢的成熟系数略高于江阴段,但差异不大。池塘养殖雄性刀鲚在6月、9月基本处于增殖期,精小叶腔中存在一定量的精子细胞,但未见性成熟个体。对于雌性,在12月份卵巢处于Ⅱ期,而6月份卵巢能发育至Ⅳ期晚期,此时卵巢的成熟系数显著高于同年5月份江阴长江刀鲚和7月份安庆段刀鲚。综合组织切片结果认为:长江刀鲚的性腺发育成熟度可能与所处江段关系不大,而不同洄游群体的性腺发育情况可能相同;在人工池塘养殖状态下,部分刀鲚的卵巢至少能够发育到Ⅳ期晚期。

    • 长江下游产卵期凤鲚、刀鲚和湖鲚肌肉生化成分及能量密度

      2009, 44(4):118-124.

      摘要 (2844) HTML (0) PDF 734.53 K (2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产卵期凤鲚(Coilia mystus)、刀鲚(C.ectenes)和湖鲚(C.ectenes taihuensis)肌肉生化成分与能量密度,评价其营养价值并探讨生态习性差异对鱼类肌肉生化成分的影响。采集卵巢发育至Ⅴ期的样本各50尾,分别测定相关指标,实验均设置3个重复,结果取平均值。3个种群样本肌肉水分含量为74.62%~81.87%,粗蛋白占肌肉鲜重的比例为15.06%~18.08%,粗脂肪为1.65%~6.78%,粗灰分为0.98%~1.49%,能量密度为4.447~7.209kJ/g。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0.49~76.04,不饱和脂肪酸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62.50%~72.48%与6.54%~8.39%。肌肉中矿物元素含量最高的均为钾,最低的均为铜。结果表明,凤鲚、刀鲚和湖鲚均为理想蛋白源,不饱和脂肪酸及矿物元素含量丰富,同时还富含赖氨酸、支链氨基酸、EPA和DHA等生理必需因子。生化成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刀鲚粗脂肪含量和能量密度显著高于凤鲚和湖鲚,这种差异直接反映了洄游习性对鱼类肌肉生化成分的影响。

    • 中国小鲵的核型

      2009, 44(4):125-128.

      摘要 (2496) HTML (0) PDF 687.03 K (2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小鲵(Hynobius chinensis)被描述于116年前,我国学者于2005年在模式产地湖北宜昌再次采到标本,至此该物种的有效性得以确认。以2007年采于模式产地的中国小鲵胚胎为材料,采用Giemsa染色方法,对中国小鲵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小鲵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56,28对染色体按大小和形状可以分为4组:第一组,包括Nos.1~9,由大型m,sm,st染色体组成;第二组为中型双臂染色体组,由Nos.10~13组成,包含m,sm染色体;第三组,包括Nos.14~18,由小型m染色体组成;第四组,包括Nos.19~28,由小型t染色体组成。与小鲵属其他物种相比,中国小鲵核型与具染色体数为2n=56的类群核型大致相同,差异出现在染色体分组和相应染色体着丝点类型上。

    • 壬基酚对黑斑蛙的毒性效应

      2009, 44(4):129-134.

      摘要 (2745) HTML (0) PDF 837.94 K (3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研究壬基酚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血浆渗透压以及血细胞的影响,探讨壬基酚对黑斑蛙血液的毒性效应。用200、400和600mg/kg壬基酚分别对黑斑蛙腹部淋巴囊注射染毒,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利用渗透压仪测量各组血浆渗透压,同时制作血涂片观察血细胞的异常现象。结果表明,在相同处理时间内,随着壬基酚浓度的增加,黑斑蛙血浆渗透压值上升,血细胞膨大,血细胞核分裂以及核质不均匀现象明显;在相同浓度处理组中,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黑斑蛙血浆渗透压上升,血细胞膨大,细胞核损害严重。壬基酚可诱发红细胞出现微核现象,随着壬基酚浓度的增加,同一处理时间内黑斑蛙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组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 化学联合激活可明显提高小鼠孤雌胚胎发育率

      2009, 44(4):135-141.

      摘要 (2242) HTML (0) PDF 845.21 K (2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一种高效的小鼠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的方案,进一步提高孤雌囊胚发育率。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锶及不同作用时间的乙醇,并分别联合6-DMAP对不同卵龄小鼠卵母细胞进行活化,统计小鼠卵母细胞卵裂率和体外发育状况。结果显示,15~16h、18~19h和20~21h卵龄组卵母细胞经6mmol/LSrCl2联合6-DMAP处理后,三组的激活率随卵龄增长而升高,其中20~21h卵龄组显著高于15~16h、18~19h组(P<0.05),激活胚胎的发育率以18~19h时最高;6mmol/L和10mmol/L的SrCl2联合6-DMAP均能有效地激活小鼠卵母细胞,激活率分别为76.4%和83.6%,桑葚胚率分别为50.0%和56.3%;70ml/L乙醇联合6-DMAP以处理7min组获得了较好的激活率和囊胚发育率,分别为77.1%和42.4%,囊胚率均显著高于4min和10min处理组(P<0.05)。6-DMAP与SrCl2或乙醇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抑制第二极体的排出,提高激活胚的二倍体比率;孤雌囊胚的平均细胞数显著低于正常受精囊胚(P<0.05)。不同激活方案对孤雌活化胚的核型和发育能力的作用差异较大,小鼠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率与卵龄和激活方案密切相关,其中以卵龄18~19h,70ml/L乙醇或10mmol/L SrCl2联合6-DMAP的激活效果较好。

    • 冷驯化条件下高山姬鼠能量对策的初步研究

      2009, 44(4):142-149.

      摘要 (2156) HTML (0) PDF 750.96 K (2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横断山区小型哺乳动物的能量代谢对策,本文主要研究了横断山的外来物种——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持续冷暴露28d的能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冷驯化时间延长,体重和体温降低;摄入能、消化能和可代谢能增加,至21d后这3项指标又下降;BMR和NST增加,并且28d后它们分别是对照组的187.19%和155.97%;(NST-BMR)/BMR比值7d时增加到1.02,21d后下降至0.53,并保持稳定。因此,在持续冷暴露下,高山姬鼠采取适当降低体重和体温、增加能量摄入、增加BMR和NST产热等途径来维持能量代谢平衡,但是NST在产热中的作用逐渐降低。这种能量模式很可能代表了一种外来小型啮齿动物对于在横断山生存独特的能量适应策略。

    • >研究简报
    • 塔里木河流域发现河川沙塘鳢

      2009, 44(4):150-151.

      摘要 (2544) HTML (0) PDF 198.46 K (2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10月28日,作者在新疆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集贸市场采购到1尾活的属于塘鳢科小鱼;2007年6月15日,塔里木大学文理学院学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十二团八连(属阿拉尔市管辖)塔里木河灌溉沟渠中抓获一批小杂鱼,从中获得6尾与上述小鱼同样的鱼;2008年6月,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在农一师十四团附近塔里木河灌溉沟渠进行课程实习时,采集的鳅科鱼类中也混有不少这样的鱼。经鉴定,该批塘鳢科鱼为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G.nther),属鲈形目(Perciformes)塘鳢科(Eletridae)沙塘鳢属。

    • 新疆加依尔山发现草原鼠兔

      2009, 44(4):152-154.

      摘要 (2313) HTML (0) PDF 199.39 K (2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9月4日,我们在进行鼠类调查时于新疆克拉玛依区加依尔山克孜勒乌赞一带的新疆圆柏灌丛中捕获2只鼠兔标本,经鉴定为草原鼠兔(Ochotona pusilla)。

    • >综述
    • 小型哺乳动物的持续能量收支限制研究进展

      2009, 44(4):155-160.

      摘要 (2479) HTML (0) PDF 416.13 K (2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小型哺乳动物持续能量收支限制的研究概况和进展。最大持续能量收支在决定物种的地理分布、生存适应、繁殖成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许多条件下受到限制。食物的丰富度,或者动物自身的摄食、消化和吸收能力似乎不是主要限制因素。持续能量收支可能被外周组织和器官消耗能量的能力限制,即"外周限制"假说;或者机体的散热能力所限制,即"热耗散限制"假说。动物也可能通过衡量季节性繁殖投资的价值,实现最大繁殖输出,即"季节性投资"假说。尽管这些假说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但仍未阐明持续能量收支限制的机理。本文对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