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44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中国淡水根管虫(多毛纲、龙介虫科)一新纪录及其组织结构的观察

      2009, 44(5):1-7.

      摘要 (2408) HTML (0) PDF 531.87 K (2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次报道了中国淡水固着滤食的多毛类动物根管虫(Ficopomatuscf.macrodon)。标本采自深圳市郊人工淡水河底的石块上(113°46′07.52″E;22°43′41.91″N),石块用自来水浸泡后带有盐味。虫管顶部中线有一纵脊,环纹不明显。虫体长6.4~8.0mm。鳃冠具16根鳃丝。壳盖呈橄榄形。虫体具7个胸刚节,第一刚节具9~11根领刚毛,呈毛状。胸区齿片腹刚毛具单排9个齿,长47~52μm。腹区背齿片刚毛具11~13齿,齿片宽50~55μm。膝状腹刚毛长506~525μm。组织学观察显示,鳃丝、壳盖和领部表面均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鳃丝表面有一层胶质层。壳盖顶部布满微型沙粒。胸区表层有大量钙质分泌细胞。雌雄异体,无真正的生殖腺,成熟个体的腹区每个体节充满成熟的精子或卵子。消化道由口、食道、肠和肛门构成。胸区的背纵肌束发达。刚毛上附有刚毛肌,背血管位于食道背部,两侧膨大,上下较窄。排泄系统呈2个U形肾管,仅分布于前胸区,排泄孔位于鳃丝丛中央。脑位于食道的背上方,横切面呈蝶形,2背角和2腹角具密集胶质细胞,内部为胶原纤维,内有零星的细胞。最后,比较和讨论了中国标本与根管虫属现有物种的形态差异。

    •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变异的克孜河塔里木裂腹鱼和斑重唇鱼遗传多样性

      2009, 44(5):8-13.

      摘要 (2149) HTML (0) PDF 946.71 K (3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b)序列,分析了采自新疆克孜河3个群体(斯木哈纳SM、牙师YS、卡拉贝利KL)的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biddulphi)41尾个体及1个斑重唇鱼(Diptychusmaculates)群体(斯木哈纳)23尾个体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塔里木裂腹鱼检测到6个碱基变异位点,定义了4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及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254和0.00116。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提示,塔里木裂腹鱼的遗传变异全部发生于群体内部;群体间Kimura-2-parameter遗传距离、分化指数(Fst<0.08525)和基因流(Nm>3.18)都显示3个群体没有种群分化,属于单一种群。斑重唇鱼检测出7个变异位点,定义了8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与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301和0.00113。研究表明,克孜河的塔里木裂腹鱼和斑重唇鱼均处于很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物种维持力较弱。

    • 斗鱼属鱼类亲缘关系的Cyt b基因序列和RAPD分析

      2009, 44(5):14-23.

      摘要 (2867) HTML (0) PDF 1.35 M (4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mtDNACytb基因序列分析和RAPD两种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中国分布的叉尾斗鱼(Macropodusopercularis)、圆尾斗鱼(M.chinensis)和香港斗鱼(M.hongkongensis)以及越南的红鳍斗鱼(M.erythropterus)4种鱼类之间的亲缘关系。获得4种斗鱼14条Cytb基因全序列(1155bp),结合GenBank中搜索到的近缘物种同源序列进行分析。从133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到36条引物,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10个群体96个个体共扩增出清晰稳定的条带749条,构建矩阵进行分析和聚类。基于Cytb全序列以邻接法和最小进化法构建的系统树及RAPD数据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都显示,香港斗鱼和红鳍斗鱼先聚为一分支,再与叉尾斗鱼聚类,圆尾斗鱼处于外缘。本研究结果反映了圆尾斗鱼与其他斗鱼的亲缘关系较远,种间遗传距离为0.1845~0.2253(Cytb)和0.6536~0.7465(RAPD),两者为同一单系群中两个独立演化的自然类群;香港斗鱼与叉尾斗鱼间遗传分化明显,Cytb碱基差异为11.00%,RAPD遗传距离达0.5777,支持其为独立物种的观点,且香港斗鱼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大,Cytb碱基差异为3.12%,RAPD遗传距离0.0601;叉尾斗鱼群体间Nei's基因多样度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0582和0.0869,而各群体内的数值分别为0.0161~0.0317和0.0235~0.0467,表明遗传差异主要来自群体间,并按分布流域分别聚类。

    • 版纳鱼螈牙齿的形态及发育

      2009, 44(5):24-31.

      摘要 (2070) HTML (0) PDF 392.23 K (2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我国特有的濒危珍稀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bannanicus)牙齿的形态及其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版纳鱼螈牙齿发生于口腔上皮的底层细胞。一颗完整的牙齿由齿冠、纤维环和肉茎三部分构成,为同型钉状双尖齿。牙齿在上、下颌均排列成两排,每个齿位着生1~2颗牙齿。齿位数和齿数通常上颌齿多于下颌齿,上颌舌侧齿多于唇侧齿,下颌唇侧齿多于舌侧齿。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齿位数和齿数会在颌后部增加。亚成体和成体有大量换齿或脱齿现象。牙齿从着生稀疏、功能齿和替换齿夹杂着生趋向功能齿密集整齐着生。同时,将此研究结果与其他蚓螈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 小熊猫小脑皮层的组织结构及RT-97、KGF和Bax蛋白在小脑皮层的表达

      2009, 44(5):32-37.

      摘要 (2190) HTML (0) PDF 409.34 K (2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小熊猫(Ailurusfulgens)小脑皮层的结构特征,观察神经丝蛋白抗体RT-97、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及Bax蛋白在小脑皮层中的表达,利用组织学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小熊猫小脑皮层的显微结构,检测了RT-97、KGF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小脑皮层从外向内依次可分为分子层、Purkinje细胞层、颗粒层3层。RT-97在小熊猫小脑皮层Purkinje细胞层、颗粒层中神经细胞的轴突、分子层中颗粒细胞的轴突及小脑髓质中有阳性表达;KGF在小脑皮层分子层、Purkinje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及髓质中均有阳性表达;Bax蛋白在小脑皮层分子层、Purkinje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中有阳性表达。RT-97、KGF和Bax蛋白在小脑皮层神经结构的构筑中可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 >珍稀濒危动物
    • 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饲养鳄蜥的求偶和交配行为

      2009, 44(5):38-44.

      摘要 (2495) HTML (0) PDF 877.78 K (2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半自然条件下,通过直接观察及影像分析法对鳄蜥(Shinisauruscrocodilurus)的求偶和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20种与鳄蜥求偶和交配有关的行为,其求偶和交配行为的一般模式为:(1)炫耀;(2)接近;(3)舔舐;(4)咬颈;(5)环抱;(6)交媾;(7)分离。该行为过程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57.29±33.81)s、(15.57±1.59)s、(10.86±3.05)s、(169.28±31.99)s、(66.14±16.08)s、(2417.14±229.30)s和(26.86±9.15)s。鳄蜥的婚配制度可能是多雄多雌的婚配制,其求偶和交配模式与其近缘类群相似。

    • 雄性棕三趾鹑睾丸的年周期变化

      2009, 44(5):45-50.

      摘要 (2420) HTML (0) PDF 469.21 K (2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于每月中旬从海南澄迈县取棕三趾鹑(Turnixsuscitator)雄性成体8~11只进行解剖,观测性腺形态及其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棕三趾鹑睾丸重量和体积、曲细精管直径和生精上皮厚度呈周期性变化。3月睾丸明显增重增大,7月达到最大,10月明显变小减轻,12月最小。生精活动开始于3月,4~9月为旺盛的活跃期,从基膜到管腔,各级生精细胞依次排列,10月开始减弱,11月接近停止。根据睾丸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显示棕三趾鹑11月至翌年2月为非繁殖期,3~10月为繁殖期。

    • 灰胸薮鹛鸣声及繁殖行为的初步研究

      2009, 44(5):51-59.

      摘要 (2712) HTML (0) PDF 654.39 K (2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年5~8月、2006年1~2月、2008年10月在四川省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对灰胸薮鹛(Liocichlaomeiensis)的鸣声及繁殖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都能记录到的灰胸薮鹛鸣声可分为召唤、应答、觅食、采食、休息、飞行联络、报警叫声14种,仅在繁殖期能记录到的有占区、驱逐、逃避、求偶叫声12种。通过声谱分析获得了各种叫声的语谱图及其频谱特征。本文还对灰胸薮鹛繁殖期占区、求偶、交配、营巢、产卵和孵卵前3d的行为进行了描述。

    • >技术与方法
    • 虎纹捕鸟蛛神经细胞急性分离培养及其电压门控通道膜片钳

      2009, 44(5):60-65.

      摘要 (2110) HTML (0) PDF 779.85 K (2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索了虎纹捕鸟蛛(Ornithoctonushuwena)食道下神经细胞急性分离培养条件,并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对虎纹捕鸟蛛食道下神经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钾和钙通道的基本电生理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适合虎纹捕鸟蛛神经细胞离体培养的培养基为(g/L):葡萄糖0.7,果糖0.4,琥珀酸0.06,咪唑0.06,L-1513.7,Hepes2.38,酵母粉2.8,乳白蛋白2.5,青霉素200IU/ml,链霉素200mg/ml,小牛血清15%;pH6.8。该培养基非常适合虎纹捕鸟蛛神经节神经细胞离体培养,细胞在温度(27±2)℃的培养箱中培养2~4h,培养的细胞数目多、结构完整、贴壁效果好,细胞近似汤勺形,有一个长的单极突起,大部分细胞在10~30μm之间。全细胞模式下可以记录到钠、钾和钙三种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电流。钙电流为高电压激活电流,该电流能够被NiCl2完全抑制;钾电流为瞬时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这两类钾电流分别被细胞外液中的4-氨基吡啶和氯化四乙胺所阻断;钠电流为TTX敏感型电流。

    • 用于活体测量哺乳动物幼崽体重和体长的一种简易装置

      2009, 44(5):66-71.

      摘要 (1998) HTML (0) PDF 352.47 K (2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要对饲养笼中的哺乳动物幼崽进行体重和体形的测量,通常的方法是直接把幼崽拿出称量。而很多动物,如倭蜂猴(Nycticebuspygmaeus),很容易受到这种方法的影响,造成母体弃婴现象。为了对动物幼崽体重和体长数据进行最小化伤害的准确测量并维持其自然生长规律,本文对养殖笼加活动条进行简易改造,并引入了一种自制的简易测量钳。

    • >自然保护区
    •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陆生贝类多样性

      2009, 44(5):72-77.

      摘要 (2038) HTML (0) PDF 279.61 K (2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中的陆生软体动物物种进行了多样性研究。在9个样地中进行了定量调查和采集,共获得标本1034号,经鉴定为33种,隶属于12科21属。多样性分析表明,9个样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MA的取值范围在0.733~3.656之间,多样性指数H′的范围是0.779~2.409,均匀度JSW为0.562~0.909。9个样地间物种多样性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而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聚类分析的结果亦表明9个样地间的聚类关系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 >基础资料
    • 淀山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动态

      2009, 44(5):78-85.

      摘要 (2655) HTML (0) PDF 1.42 M (4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帮助利用生物操纵技术进行淀山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淀山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种群动态、现存量进行了2周年的系统调查。淀山湖浮游动物有128种,其中浮游原生动物23属29种、轮虫23属51种、枝角类15属33种、桡足类15种。年均密度6965ind/L,原生动物和轮虫分别占62.19%和36.77%,密度高峰出现在春季;生物量年均为6.00mg/L,以轮虫和枝角类占优势,分别占51.65%和38.38%,生物量高峰出现在夏季。4个类群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与其均匀度指数J呈显著正相关,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与其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根据浮游动物密度及优势种组成特征判断,淀山湖水质为富营养型。原生动物多样性指数具有较好的水质指示作用。

    • 硫丹和狄氏剂对多刺裸腹的毒性效应

      2009, 44(5):86-91.

      摘要 (2308) HTML (0) PDF 2.24 M (2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亚致死浓度的有机氯农药硫丹和狄氏剂对枝角类的急性、慢性和联合毒性作用,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硫丹和狄氏剂对多刺裸腹(Moinamacrocopa)的48h半效应浓度,应用生命表实验方法研究了亚致死浓度的硫丹(0、52和208μg/L)和狄氏剂(0、12和48μg/L)对多刺裸腹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硫丹及狄氏剂对多刺裸腹的48h半效应浓度是834.9和185.8μg/L。硫丹对多刺裸腹出生时的生命期望(e0)、世代时间(T)和净生殖率(R0)有显著的影响(P<0.05),但对种群内禀增长率(rm)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狄氏剂仅对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硫丹与狄氏剂的交互作用对所有生命表统计学参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硫丹浓度为0时相比,52和208μg/L的硫丹均使多刺裸腹的e0和T显著缩短,R0显著降低;与狄氏剂浓度为0时相比,48μg/L的狄氏剂使多刺裸腹的rm显著升高。这说明硫丹与狄氏剂对多刺裸腹的联合作用形式是独立相加,没有产生协同作用。

    •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两种寄主鱼上的寄生效果及其对寄主鱼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2009, 44(5):92-97.

      摘要 (2337) HTML (0) PDF 774.49 K (3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尼罗罗非鱼(Tilapianilotica)对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实验,分析了幼虫在寄主鱼上的寄生周期和脱落数量与寄主种类、寄主鱼单尾体重的相关关系。以未寄生幼虫的罗非鱼为空白对照,测定分析了罗非鱼在幼虫寄生前、脱落后主要血浆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黄颡鱼、罗非鱼平均每千克体重脱落稚贝的数量分别为(26435±6430)只、(26327±3091)只,两种寄主鱼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脱落的稚贝数量随着寄主鱼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并呈显著线性相关。在水温(24±1)℃条件下,黄颡鱼组、罗非鱼组的稚贝脱落高峰分别出现在寄生后的第8d、第7d,罗非鱼组表现为明显的"早脱落"现象。罗非鱼在寄生前后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糖(Glu)、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均未出现显著变化,而血浆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下降(P=0.001,0.020)。未寄生组罗非鱼的7项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实验结果将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相关营养因子的探讨提供理论参考。

    • 三角帆蚌金属硫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009, 44(5):98-104.

      摘要 (2258) HTML (0) PDF 691.51 K (3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金属硫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467bp,由长92bp的5′UTR(untranslatedregion),159bp的3′UTR,和216bp的开放阅读框(openreadingframe,ORF)组成。共编码71个氨基酸,分子量大约为7.1ku,理论等电点为7.24。该蛋白序列中半胱氨酸含量最丰富(29.6%),其次是甘氨酸(14.1%),存在软体动物金属硫蛋白的特征序列CKCXXXCXCX,且C-末端的氨基酸序列也符合软体动物金属硫蛋白标签序列C-X-C-X(3)-C-T-G-X(3)-C-X-C-X(3)-C-X-C-K。蛋白序列特征分析表明,该序列与其他贝类的金属硫蛋白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具备金属硫蛋白的典型特征,是金属硫蛋白家族的成员。

    • 不同藻类对成熟前文蛤的生长及其生化成分的影响

      2009, 44(5):105-111.

      摘要 (1990) HTML (0) PDF 791.10 K (2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找到适于文蛤(Meretrixmeretrix)暂养、育肥的藻类,通过实验观察了不同藻类对成熟前文蛤生长的影响。实验共分为5组,分别单独投喂4种单胞藻,包括海水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A组)、球等边金藻(Isochrysisgalbana)(B组)、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halgolandica)(C组)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櫣elleri)(D组),及混合投喂海水小球藻、球等边金藻与牟氏角毛藻(E组)。结果表明,单胞藻无论是单独投喂还是混合投喂,对成熟前文蛤的壳长和体重增长没有显著影响(P>0.05),其常规生化成分如蛋白质、脂肪、总糖及各种脂肪酸含量在某些实验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组蛋白质含量(63.57%)最低,与其他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E组脂肪含量(8.17%)除低于D组(8.64%)外,高于其他3组,但与其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E组总糖含量(7.08%)除低于C组(7.62%)外,高于其他3组,与其他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和花生四烯酸(C20:4)均为C组最高,含量分别为2.06%、2.28%和6.50%,与其他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EPA以D组为最高(8.51%),DHA以B组为最高(10.33%)。

    • 基因组步移法克隆小菜蛾CYP9G2基因的上游序列

      2009, 44(5):112-116.

      摘要 (2304) HTML (0) PDF 533.11 K (2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4种产生平端切头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的基因组DNA,然后利用DNA连接酶的催化作用,在4种不同平端切头的小菜蛾基因组DNA上连接一个氨基化的基因组步移衔接头序列,针对衔接头及已克隆的CYP9G2基因的序列,设计两对PCR上、下游引物,进行PCR扩增、T-A克隆和阳性克隆的巢式PCR验证,通过测序克隆到了小菜蛾CYP9G2基因上游未知序列约1.8kb。通过对该基因的上游序列进行信息分析,发现1个可能的节肢动物动物转录起始子(Inr),3个CAAT样盒及1个抗氧化剂样反应因子,共5个可能的顺式调控元件。研究还表明,利用基因组步移方法可以快速地克隆已知序列的上游未知序列,实验操作经济、简便,对于已知cDNA序列或部分基因组序列的基因,其上游调控序列的克隆,基因组步移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银鲳4野生群体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与评价

      2009, 44(5):117-123.

      摘要 (2062) HTML (0) PDF 986.04 K (2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4个野生银鲳(Pampusargenteus)群体样本于2008年5月分别采集于河北黄骅、江苏连云港、浙江舟山、广东惠来4地沿海海域,分别对其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浙江舟山与河北黄骅银鲳群体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群体银鲳肌肉间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肌肉粗脂肪含量在4群体银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总量以江苏连云港群体肌肉中含量最高,分别占干重的65.14%和27.32%,浙江舟山群体(64.31%和26.42%)其次,河北黄骅群体(60.32%和25.47%)最低,4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江苏连云港及浙江舟山群体银鲳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均高于另外2群体。4群体银鲳肌肉间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江苏连云港及浙江舟山群体银鲳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要高于另外2群体。综合比较,江苏连云港及浙江舟山群体银鲳肌肉的营养价值要优于河北黄骅和广东惠来群体。从银鲳4野生群体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就氨基酸含量来说,浙江舟山与江苏连云港群体差异最小,与广东惠来群体差异最大;就脂肪酸差异来讲,浙江舟山与河北黄骅群体相似性较高,与广东惠来之间的差异最大。

    • 暗腹雪鸡食管和胃的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

      2009, 44(5):124-127.

      摘要 (2514) HTML (0) PDF 537.79 K (2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暗腹雪鸡(Tetraogallushimalayensis)食管和胃的形态及组织结构特征,利用生物显微技术对暗腹雪鸡的食管和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暗腹雪鸡嗉囊发达。食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黏膜层较厚,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固有膜内食管腺丰富,由腺细胞围成的腺管直接开口于黏膜上皮,食管肌层发达,由内环、外纵平滑肌组成。胃壁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组成,胃的黏膜下层不发达或缺无,胃肌层的排列则为内纵外环。表明暗腹雪鸡食管和胃的结构可能与其消化功能及其生境密切相关。

    • 青海省都兰县沟里乡幼龄藏狐昼间行为节律

      2009, 44(5):128-132.

      摘要 (1977) HTML (0) PDF 510.72 K (2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3月6日~4月25日,采用焦点取样和瞬时扫描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3只幼龄藏狐(Vulpesferrilata)的昼间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其节律及组成。结果表明,休息行为是幼龄藏狐日常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为捕食行为和嬉戏行为。幼龄藏狐以晨昏活动为主,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8:00~9:00时和16:00~19:00时,其余时间以休息为主。成体藏狐出现后,幼龄藏狐嬉戏行为增加,而休息行为减少,并伴随有奔跑和亲昵行为。

    • >研究简报
    • 白骨顶雏鸟叫声回放实验

      2009, 44(5):133-136.

      摘要 (2375) HTML (0) PDF 692.50 K (3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4~6月在黑龙江省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录制白骨顶(Fulicaatra)雏鸟叫声后回放,分析回放时环境中的背景噪音对繁殖期白骨顶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游人、拖拉机产生的噪音及过往车辆均会干扰繁殖期白骨顶的正常活动。

    • >综述
    • 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2009, 44(5):137-146.

      摘要 (2504) HTML (0) PDF 1.61 M (4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的很多品种都是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随着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各种病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的免疫防御系统,并对其进行研究。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是一种含铜的氧化酶,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体内。作为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的重要一员,PO在无脊椎动物的先天免疫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其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节肢动物中进展很快。作者对酚氧化酶在软体和甲壳动物中的功能、组织定位及表达、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及其系统演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证据均表明,催化功能相同的软体动物酪氨酸酶与节肢动物PO的基因有较大差异。该结果对目前被广泛接受并使用的酪氨酸酶专门用于哺乳类,酚氧化酶专门用于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法提出了挑战。因此作者建议,将酚氧化酶专门用于节肢动物,酪氨酸酶用于软体动物等非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

    • 龟鳖类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2009, 44(5):147-152.

      摘要 (2603) HTML (0) PDF 724.23 K (4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几十年来,发现很多爬行动物具有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机制(TSD),即性别分化取决于胚胎发育过程中温度敏感期(TSP)的环境温度高低。龟鳖类存在两种TSD模式,即低温产雄性、高温产雌性的TSDⅠa,低温、高温均产雌性而中间温度产雄性的TSDⅡ。TSD机制在生理水平的作用机制主要受到性腺类固醇激素的控制,温度通过影响芳香化酶和5α-还原酶的活性控制雌、雄激素转化,进而决定了个体的性别分化。在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Sf1、Mis、Sox9、Dax1、Wt1和Dmrt1等基因的表达受到温度的影响,参与了龟鳖类性别分化。介绍了关于TSD的进化意义提出的假说,有待进一步验证。

    • >动态与其他
    • 山东省莱州市发现黄颈拟蜡嘴雀

      2009, 44(5):146-146.

      摘要 (2780) HTML (0) PDF 90.16 K (2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5月17日,笔者在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沿海防护林(119°22′E,37°27′N)发现一只体型较大(约22cm)的黄绿色鸟类,并拍到照片(图1)。该鸟头及喉部灰色,覆羽、肩及上背暗灰,颈背及领环黄色。虹膜深褐色,嘴绿黄色,脚橘黄色。该鸟善鸣叫,叫声清晰响亮,多为57个音节的哨音,有时为一连串快速圆润的“pip”声。该鸟多在林地栖息,一般活动于中下部的树冠层,飞行径直而迅速,但活动范围相对稳定,且不甚惧人。经与《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对照并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该鸟为黄颈拟蜡嘴雀(Mycerobasaffinis)的雌鸟。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