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45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鳜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 cDNA克隆与组织表达分析

      2010, 45(3):1-10.

      摘要 (2498) HTML (0) PDF 1.76 M (2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克隆了鳜(Sinipercachuatsi)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cDNA序列,并分析了该基因的结构特征和亲缘关系。鳜MSTNcDNA序列全长2627bp,包括5′端非翻译区117bp、3′端非翻译区1376bp和开放阅读框(ORF)1134bp,共编码377个氨基酸,含2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鳜MSTN具有脊椎动物MSTN的共同序列特征,含有1个蛋白酶水解位点RARR和9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脊椎动物MSTN氨基酸序列的亲缘关系分析表明,鳜与其他鱼类聚为一支。RT-PCR分析表明,鳜MSTN在成体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不同,其中,卵巢、肾、眼、肌肉、心、脑、皮肤和胃中有表达,肝胰脏未见表达。

    • 赤水河银鮈的早期发育与仔鱼的耐饥饿能力

      2010, 45(3):11-20.

      摘要 (2691) HTML (0) PDF 498.49 K (2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采自赤水河下游的银鮈(Squalidusargentatus)鱼卵对其早期发育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仔鱼的耐饥饿能力进行了研究。银卵属中等大小的漂流性卵,具双层卵膜,外膜径(3.35±0.41)mm。胚胎发育分32个发育期,在水温24.6~25.5℃时历时40h。初孵仔鱼全长(3.84±0.36)mm,眼下有一个黑点,胸鳍原基已形成,经85d左右发育成幼鱼。仔鱼孵出后2~3d开口摄食,5日龄时初次摄食率即达100%。持续饥饿对银鮈仔鱼生长、发育、存活均有很大影响,饥饿仔鱼11~12d达不可逆点(PNR),饥饿至13日龄时,绝大部分仔鱼死亡。

    • 贵州疣螈D-loop区和tRNAPhe序列变异及群体遗传多样性

      2010, 45(3):21-29.

      摘要 (2358) HTML (0) PDF 414.82 K (3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贵州疣螈(Tylototritonkweichowensis)是我国特有的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分布面积极为狭窄。为了解其遗传多样性现状,作者采获了几乎覆盖其分布范围的12群体的58个体的材料,测定了线粒体D-loop区(mtDNA控制区)及tRNAPhe基因全序列共808bp,发现16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6个单元型。遗传多样性检测显示,贵州疣螈种群具有高的单元型多样性和低的核苷酸多样性。Tajima’sD和FuandLi’sD值检测结果均表明,贵州疣螈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系统发育及网络进化分析没有显示出单元型和地理位置的对应关系,各群体的单元型都相互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呈现一种混杂的分布格局。水城群体与其他任一群体间基因流Nm<1,有分化的迹象。总的来说,贵州疣螈各群体之间没有发生极显著的遗传分化,因此建议将贵州疣螈所有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管理单元加以保护。

    • 昆明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年龄效应及其与海马突触囊泡蛋白的相关性

      2010, 45(3):30-36.

      摘要 (2230) HTML (0) PDF 297.65 K (2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昆明小鼠(Musmusculus)年龄相关性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改变及其与海马突触前囊泡蛋白1(synaptotagmin1,SytⅠ)含量之间的关系。选取3个年龄段的昆明小鼠,①青年组:6月龄,28只;②中年组:11月龄,22只;③老年组:22月龄,17只。利用六臂辐射状水迷宫(RAWM)任务检测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制作组织微阵列,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ytⅠ在海马中的的表达;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对六臂辐射状水迷宫实验参数和SytⅠ的相对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Spearman秩相关检测这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老年组昆明小鼠在学习期及记忆期的平均错误数及潜伏期均高于中年和青年鼠(P<0.05),中年昆明小鼠与青年鼠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老年组昆明小鼠在海马CA3区及齿状回(dentategyrus,DG区)中SytⅠ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中年鼠和青年鼠(P<0.05);昆明小鼠海马CA3、DG区SytⅠ的相对含量与学习期和记忆期的错误数及潜伏期均成正相关(P<0.05)。由此推断,昆明小鼠可出现年龄相关性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其海马CA3和DG的SytⅠ相对含量出现年龄相关性升高,海马SytⅠ升高可能与昆明小鼠年龄相关性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减退有关。

    • 父本剥夺对子代棕色田鼠同性间行为及相关脑区神经元活性的影响

      2010, 45(3):37-46.

      摘要 (2456) HTML (0) PDF 2.04 M (2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父本剥夺对子代棕色田鼠(Microtusmandarinus)同性间行为及相关脑区神经元活性的影响,本实验观察了父本缺失子代棕色田鼠成年后社会互作实验和相关脑区Fos蛋白的表达情况。社会互作实验结果显示,与雄性对照组相比,雄性父本剥夺组田鼠对另一雄性个体的探究和聚团行为显著减少(P<0.01);与雌性对照组相比,雌性父本剥夺组田鼠对另一雌性个体的探究行为有减少的趋势,对视和自饰行为显著减少(P<0.05);但父本剥夺组雌雄棕色田鼠静止时间均显著增加(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通过短暂社会互作后,与雄性对照组相比,父本剥夺组雄性在终纹床核(bednucleusofthestriaterminalis,BST)、杏仁中央核(centralnucleusoftheamygdale,Ce)和室旁核(paraventricularnucleusofthehypothalamus,PVN)F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P<0.01);与雌性对照组相比,父本剥夺组雌性在终纹床核(BST)和室旁核(PVN)阳性神经元数量也极显著增加(P<0.01)。综上,父本剥夺可能导致幼仔成年后社会性和活动性下降,并可能增加成年后应激反应相关脑区的神经元活性。

    • 棕果蝠对龙眼的取食行为及进食量

      2010, 45(3):47-53.

      摘要 (2392) HTML (0) PDF 405.66 K (2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棕果蝠(Rousettusleschenaulti)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是比较常见的果蝠。本文研究了棕果蝠对当地经济作物龙眼(Dimocarpuslongan)的取食模式和取食时间规律,并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其对龙眼的整夜进食量。野外观察发现:棕果蝠叼取龙眼后不在母树上停留,而是携带龙眼到其他进食地点进食。棕果蝠在19:30~5:30时有3个取食高峰期,分别是在20:30~21:00时、22:00~22:30时和1:00~1:30时之间。此外,室内笼养实验结果表明,棕果蝠对龙眼的取食个数因体重不同而有差异,个数在6~20之间,实际进食量相当于其体重的1.0~1.8倍。

    • 中国动物园动物种类与种群大小

      2010, 45(3):54-66.

      摘要 (3112) HTML (0) PDF 757.44 K (3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2008年,我们开展了中国动物园物种编目与易地保护抽样调查,抽样调查了68家动物园。抽样动物园饲养了789种[(包括虎(Pantheratigris)和金钱豹(P.pardus)的亚种]野生动物,比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动物园饲养的600种野生动物,增加了180多种;抽样动物园饲养展出野生动物中有国外野生动物种类267种,比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动物园饲养的100种国外野生动物,增加了160种。抽样动物园展出的中国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种类数分别占中国哺乳类(607种)、鸟类(1332种)、爬行类(384种)和两栖类(302种)种类总数的25.0%、28.2%、22.7%、4.0%。这些抽样动物园饲养了23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254种CITES附录物种,其中,饲养的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占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数的70.57%和47.09%;饲养的列入CITES附录Ⅰ、附录Ⅱ及附录Ⅲ的中国动物分别占列入这些附录的中国动物总数的64.21%、60.86%和50%。中国动物园成功繁殖了大熊猫(Ailuiopodidaemelanoleuca)、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e)、雪豹(P.unicia)、华南虎(P.tigrisamoyensis)和亚洲象(Elephasmaximus)等濒危物种,也成功繁殖了从国外引入的猎豹(Acinonyxjubatus)、大猩猩(Gorillagorilla)、美洲狮(Pumaconcolor)等动物。然而,调查发现,(1)抽样动物园仅饲养了四分之一左右的中国哺乳类、鸟类及爬行类动物种类,饲养的两栖类更少;(2)抽样动物园饲养种群小,多数物种没有形成可繁殖种群。抽样调查的动物园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种群大小分别为5.09(±2.15)只、5.69(±4.28)只、15.00(±6.63)只和10.08(±2.91)只;(3)一些动物园,特别是小型动物园动物饲养空间小,一些动物表现出刻板行为;(4)中国动物园饲养繁殖的大熊猫、华南虎、鹤类已经建立了谱系,其他一些物种的谱系正在建立之中,然而,多数动物还没有谱系;(5)一些小型动物园存在笼舍不清洁,仅饲养了单只动物,展出动物名牌错误等问题。动物园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重视动物园的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更多动物建立谱系,加大动物园的投入,增加动物种类,增大动物园面积,丰富圈养环境,发挥大型动物园的示范作用,以充分发挥动物园的动物展示、科学普及与物种资源保存功能。

    • >珍稀濒危动物
    • 甘南则岔林区蓝马鸡冬季昼间行为观察

      2010, 45(3):67-71.

      摘要 (3224) HTML (0) PDF 216.35 K (2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1月1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在甘南州则岔林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auritum)群体昼间行为进行了研究。在行为时间分配上,取食比例最高(40.62%),其次是休息(28.01%)、移动(19.17%)、警戒行为(12.55%)。在不同生境下,移动(χ2=13.994,df=3,P<0.01)和休息(χ2=15.899,df=3,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取食和警戒在各生境中无明显差异。在昼间行为节律上,蓝马鸡取食高峰出现在9:00~11:00时和15:00~17:00时,移动行为高峰出现在9:00~10:00时和18:00~19:00时,休息行为高峰出现在11:00~13:00时。在农田生境下,觅食与警戒比例较高,在溪流带和灌丛生境下,休息比例较高。

    • >技术与方法
    • 鲤TRAP分子标记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2010, 45(3):72-78.

      摘要 (2714) HTML (0) PDF 793.46 K (2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鲤(Cyprinuscarpio)这一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设计了靶位区域扩增多态性(targetregionamplifiedpolymorphism,TRAP)分子标记的反应体系,对影响TRAP反应体系的各参数,包括Mg2+、dNTPs、TaqDNA聚合酶、模板DNA和引物浓度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合鲤的、稳定、可重复的TRAP-PCR反应体系。在15μlPCR反应体系中,Mg2+浓度为1.5mmol/L、dNTPs浓度为0.35mmol/L、两个随机引物浓度均为3pmol/L、固定引物浓度为10pmol/L、含DNA模板60ng、TaqDNA聚合酶1.0U。鲤的TRAP反应程序为:94℃4min,1个循环;94℃45s,35℃45s,72℃1min,5个循环;94℃45s,53℃45s,72℃1min,35个循环;72℃10min,1个循环。这一优化体系的建立为今后进行鲤群体遗传多样性、种质鉴定、遗传连锁图谱及亲缘关系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子标记。

    • 基于骨龄学方法鉴定吐鲁番沙虎的年龄

      2010, 45(3):79-86.

      摘要 (2499) HTML (0) PDF 499.06 K (3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13个标本的吻肛长频次数据,初步划分吐鲁番沙虎(Teratoscincusroborowskii)的年龄组,各年龄组共选取54例个体,分别截取第2右前趾骨第3趾节,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进行了骨龄学鉴定。同时,根据野外标记重捕方法获得个体的形态学生长指标来验证年龄组划分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吐鲁番沙虎雌雄个体间吻肛长差异不显著,可以合并进行年龄鉴定;吐鲁番沙虎的吻肛长和骨龄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小于6龄的个体,骨龄学的方法适用于吐鲁番沙虎年龄的鉴定。

    • 高原鼠兔对炔雌醚、左炔诺孕酮和EP-1不育药饵适口性

      2010, 45(3):87-90.

      摘要 (2328) HTML (0) PDF 316.02 K (2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单只饲养方法,选择燕麦(Arenanuda)、颗粒饲料和胡萝卜(Daucuscarota)为基饵,分别测定了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对10mg/kg浓度的炔雌醚、左炔诺孕酮和EP-1药饵的适口性。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对燕麦和颗粒基饵具有较高的取食偏好性;3种不育成分均未显著改变雄鼠对药饵的适口性;炔雌醚显著降低了雌性高原鼠兔对燕麦药饵的取食量(P=0.0128);但左炔诺孕酮和EP-1均未显著降低高原鼠兔对燕麦、颗粒饵料和胡萝卜药饵的取食量。总之,高原鼠兔对含有10mg/kg浓度3种不育成分的燕麦、颗粒饵料和胡萝卜药饵具有很好的适口性,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 >基础资料
    • 家兔体内黄艾美耳球虫的发育史观察

      2010, 45(3):91-97.

      摘要 (2620) HTML (0) PDF 688.13 K (3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家兔(Oryctolaguscuriculus)黄艾美耳球虫(Eimeriaflavescens)的内生发育史,用不同接种剂量感染20只无球虫兔,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进行研究。共观察到4代裂殖生殖和1代配子生殖。每一代裂殖生殖阶段都含有2种类型的裂殖体:粗型和细型。第1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60~72h,主要位于空肠的腺上皮;第2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84h,位于盲肠和结肠的腺上皮;第3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96~120h,位于盲肠和结肠的绒毛上皮;第4代裂殖生殖发生于感染后144~153h,位于结肠和盲肠的腺上皮。感染后167h,开始配子生殖阶段,成熟卵囊出现于感染后215h。本研究中对于裂殖生殖代数划分与文献报道不同,并观察到2种形态的裂殖体。

    • 河南省桐柏县两产地日本三角涡虫核型分析

      2010, 45(3):98-101.

      摘要 (2420) HTML (0) PDF 200.79 K (2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空气干燥法对采自河南省桐柏县下虎山和盘古溪两产地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japonica)的染色体及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三角涡虫下虎山种群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以16条为主,染色体基数x=8,为2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16=16m;日本三角涡虫盘古溪种群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以24条为主,染色体基数x=8,为3倍体,核型公式为2n=3x=24=24m。

    • 不同盐度、pH条件下氨氮对管角螺稚贝毒性影响

      2010, 45(3):102-109.

      摘要 (2261) HTML (0) PDF 453.39 K (3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水温28.5℃,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pH条件下氨氮对管角螺(Hemifusustuba)稚贝[壳高(11.3±0.11)mm,n=30]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度对氨氮的毒性有较大影响,随着盐度的降低,氨氮在水体中的毒性增强;盐度为16、19、23和28,总氨氮对稚贝的96h半数致死浓度(96hLC50)分别为36.5、43.7、52.6和58.8mg/L,安全浓度(SC)为3.7、4.4、5.3和5.9mg/L。(2)氨氮在水体中的毒性随pH的升高而增强,pH为7.6、8.0、8.4和8.8时,总氨氮对稚贝的96hLC50依次为58.3、54.5、50.6和20.2mg/L,对应的SC依次为5.8、5.5、5.1和2.0mg/L。氨氮在pH8.8时对稚贝的96hLC50急剧下降,其毒性是在pH7.6时的2.9倍。

    • 贵州山岚桥洞内动物重金属富集的初步研究

      2010, 45(3):110-115.

      摘要 (2379) HTML (0) PDF 229.35 K (2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6月对贵州安顺市山岚桥洞内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进行了采集。共获标本637号,初步鉴定隶属于2门4纲7目12科25种,合并为螺类、马陆、盲蛛、斑灶马、山蛩虫5个类群。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仪测定洞内水、土壤及洞穴中5个类群动物体内的Pb、Cd、Hg、As、Cu、Zn、Cr、Ni8种重金属含量,计算水、土壤中重金属在动物体内的富集系数。结果表明,水、土壤及动物体内的Zn含量最高,水样为112.90μg/L,土样为224.60mg/kg,5个动物类群体内,螺类146.80mg/kg,马陆252.20mg/kg,盲蛛556.80mg/kg,斑灶马233.30mg/kg,山蛩虫722.50mg/kg;5个类群动物对洞穴土壤中Cd、Cu和Zn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富集系数均大于1;对洞穴水中As、Cu、Zn、Ni等有明显富集作用,富集系数大于1000。同种动物类群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不同,不同类群对同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也有差别。洞穴动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除了与元素之间相互关联外,还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 卵形鲳鲹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初步研究

      2010, 45(3):116-121.

      摘要 (2352) HTML (0) PDF 356.90 K (3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封闭流水式实验方法对不同体重和放养密度的卵形鲳鲹(Trachinomsovatu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幼鱼的耗氧率随着鱼体重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排氨率总体上也呈降低的趋势,体重对卵形鲳鲹耗氧率、排氨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光照对卵形鲳鲹幼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非常显著(P<0.01),幼鱼在遮光条件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分别比在自然光照条件下要低25.18%~40.76%和16.28%~40.28%;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卵形鲳鲹幼鱼的耗氧率逐渐降低,排氨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放养密度对卵形鲳鲹耗氧率、排氨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卵形鲳鲹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白天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高于夜间值,耗氧率的低谷值为高峰值的69.68%,排氨率的低谷值为高峰值的30.91%。卵形鲳鲹幼鱼的窒息点溶解氧含量为(0.991±0.058)mg/L。

    • 斑尾榛鸡消化系统的解剖学观察

      2010, 45(3):122-126.

      摘要 (2175) HTML (0) PDF 339.54 K (2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7只斑尾榛鸡(Tetrastessewerzowi)成体的消化系统进行了解剖、测量。消化管总长(161±21)cm,其中小肠、盲肠分别约占消化管总长的40.2%±3.2%和44.9%±2.4%。嗉囊容量约(42±9)ml。相对于其他体重接近的松鸡科鸟类,斑尾榛鸡的盲肠与小肠之比较大,可能与适应消化高纤维的食物有关。

    • Bax、TGF-β和Ghrelin在饥饿后长耳鸮胃及小肠中的免疫组织化学

      2010, 45(3):127-132.

      摘要 (2236) HTML (0) PDF 558.56 K (2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Bax蛋白、TGF-β(TGF-β2、TGF-β3)和Ghrelin在饥饿后长耳鸮(Asiootus)胃及小肠中的表达,利用体视学方法对其表达强度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胃及小肠呈Bax、TGF-β2、TGF-β3和Ghrelin免疫反应阳性。Bax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胃黏膜、肠黏膜、肠腺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腺胃深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及胃黏膜固有层;TGF-β2、TGF-β3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胃黏膜、肠黏膜及肠腺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腺胃深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及肠黏膜固有层;Ghrelin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布在腺胃深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黏膜、肠腺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及黏膜固有层。Bax蛋白阳性表达部位的面密度值在腺胃有最大值,从腺胃到十二指肠面密度值下降,十二指肠到回肠逐渐上升;TGF-β2和TGF-β3阳性表达部位的面密度值在十二指肠达到峰值,TGF-β2从十二指肠到回肠阳性表达部位的面密度值呈递减趋势,TGF-β3从腺胃到十二指肠面密度值逐渐增大,之后下降,到回肠回升;Ghrelin阳性表达部位的面密度值从腺胃到回肠逐渐减小。Bax、TGF-β2、TGF-β3及Ghrelin在饥饿后长耳鸮胃和小肠各段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它们可能参与长耳鸮胃肠功能的调节。

    • 山东省滨州市湿地水鸟的多样性调查

      2010, 45(3):133-138.

      摘要 (2525) HTML (0) PDF 341.54 K (3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8年3月~2009年4月,采用路线调查法和定点观察法对滨州市区水鸟多样性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记录7目15科36属64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2种;冬候鸟10种(15.6%),夏候鸟18种(28.1%),旅鸟28种(43.8%),留鸟8种(12.5%)。区系组成包括:古北界40种(62.5%),东洋界6种(9.4%),广布种鸟类18种(28.1%)。多样性分析显示,滨州市区水鸟的Shannon-Wiener指数H′=2.5655、Pielou指数J=0.6169及G-F指数DG-F=0.6137。在市区3个水库中,北海水库的水鸟多样性指数最高。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恶化是该地区水鸟面临的主要威胁。

    • 巢湖湖岸带鸟类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2010, 45(3):139-147.

      摘要 (2570) HTML (0) PDF 472.58 K (3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2月、7月、11月到2009年7月,采用路线调查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巢湖沿岸及湖滨带不同生境的鸟类种类及数量进行了调查。记录到鸟类15目33科103种,其中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3种,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鸟类33种。季节型中,留鸟33种,夏候鸟37种,冬候鸟27种,旅鸟9种。繁殖鸟类的地理型中,古北界种23种,占33.3%;东洋界种30种,占43.5%;两界广布种16种,占23.2%。水鸟33种,近湖岸500m以内水面游禽有10种。优势种5种,广布性种15种。在湖岸5类生境中,树林、灌丛和抛荒地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湖滨及浅滩鸟类多样性指数最低。湖泊污染和盲目开发导致鸟类栖息地破坏和丧失,影响鸟类多样性,因此应加强湖泊污染治理,恢复沿岸滩涂及其植被,维持巢湖丰富的鸟类多样性。

    • 大鼠海马CA1区GABA能神经元在睡眠调节中的作用

      2010, 45(3):148-153.

      摘要 (2144) HTML (0) PDF 340.34 K (3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脑立体定位技术确定Sprague-Dawley大鼠(Rattusnorregicus)双侧海马CA1区插管位置并进行核团埋管,同时安装脑电和肌电电极,用于记录大鼠皮层脑电活动和肌电活动。运用睡眠描记技术观察海马CA1区微量注射药物后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发现海马内微量注射0.75μg、1.0μg的γ-氨基丁酸(GABA)后觉醒时间增加,分别为(120.7±13.3)min和(124.6±19.2)min(P<0.05),睡眠时间减少,分别为(119.4±13.3)min与(115.4±19.2)min(P<0.05),其中,深慢波睡眠时间(SWS2)分别减少53.3%(t=2.451,P<0.05)和63.5%(t=3.367,P<0.01);而微量注射1.0μgGABAA受体阻断剂荷包牡丹碱(Bic)后,睡眠时间增加(165.5±20.8)min(P<0.01),觉醒时间减少(74.5±20.8)min(P<0.01),其中,SWS2时间增加79.6%(t=2.600,P<0.05),并可对抗GABA的促醒效应;微量注射GABAB受体激动剂氯苯氨基丁酸(Bac)对睡眠-觉醒周期无直接影响,亦不能阻断GABA的促醒效应。结果提示,GABA在海马参与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且具有促觉醒作用,GABA对睡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深慢波睡眠成分实现的,GABAA受体参与介导了这一过程。

    • 尾分析法检测北极狐自咬症关联的RAPD标记

      2010, 45(3):154-158.

      摘要 (2101) HTML (0) PDF 547.23 K (2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健康北极狐(Alopexlagopus)和患自咬症北极狐个体为研究对象,运用尾分析法,采用RAPD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分析北极狐自咬症病因,并初步找到与自咬症相关联的RAPD标记,将该标记片段克隆测序,得到了北极狐自咬症特异序列,序列长658bp。

    • >研究简报
    • 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白线树蛙

      2010, 45(3):159-162.

      摘要 (2176) HTML (0) PDF 377.74 K (3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8月,在实验室整理大树蛙(Rhacophorusdennysi)标本时,发现有两个标本形态特征不同。经鉴定,该标本为白线树蛙(R.leucofasciatus),为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

    • 陕西省发现绿臭蛙

      2010, 45(3):163-165.

      摘要 (2618) HTML (0) PDF 283.18 K (2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陕西省宁强县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了6只臭蛙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鉴定为绿臭蛙(Odorranamargaretae),为陕西省首次发现。本文对其特征和分布进行了讨论。

    • 广东省发现横纹翠青蛇

      2010, 45(3):166-167.

      摘要 (2218) HTML (0) PDF 140.15 K (3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5月17日于广东省古兜山自然保护区采获横纹翠青蛇(Cyclophiopsmulticinctus)1条,为广东省蛇类新纪录。标本之鳞被、体色等特征与文献描述相符。

    • 内蒙古蛇类新纪录——双斑锦蛇

      2010, 45(3):168-169.

      摘要 (2512) HTML (0) PDF 160.29 K (4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8月17日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时,首次发现双斑锦蛇(Elaphebimaculata),随后又分别于2008年8月、2009年10月4次在保护区内发现该蛇种,2次为成年个体,1次为幼体,经核查鉴定该蛇为内蒙古蛇类新纪录。

    • 广东天井山林区发现角原矛头蝮

      2010, 45(3):170-173.

      摘要 (2610) HTML (0) PDF 369.45 K (3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4~7月,在广东天井山林区采集到3条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cornutus),这是该蛇在我国野外第二次被发现,天井山是新发现的一个分布点。本次野外新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角原矛头蝮在我国的自然分布,为深入了解该蛇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 >封面动物
    • 中国凤头鹰地理分布的变化

      2010, 45(3):174-175.

      摘要 (2506) HTML (0) PDF 180.44 K (3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凤头鹰(Accipitertrivirgatus)属隼形目(Falcon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

    • >综述
    • Ndc80复合体在外层动粒中的作用

      2010, 45(3):176-180.

      摘要 (2343) HTML (0) PDF 433.04 K (3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粒是参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离的蛋白的附着支架。结构保守的Ndc80复合体位于动粒的外层,连接动粒和微管,与动粒-微管连接的稳定性有关。AuroraB/Ipl1激酶参与纠正动粒-微管的错误连接。Ndc80复合体对纺锤体组装检查点的功能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Ndc80复合体的研究进展。

    • >动态与其他
    • 陕西榆林发现巨嘴沙雀

      2010, 45(3):71-71.

      摘要 (2483) HTML (0) PDF 155.21 K (1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于2010年2月22日在陕西省榆林地区调查陕北冬季鸟类时,在榆林市农业生态示范园(N38°15′06.9″,E109°44′39.0″,海拔1072m)发现10余只集小群活动的巨嘴沙雀(Rhodopechysobsoleta)并拍到照片(图1)。

    • 云南普洱记录到游隼ernesti亚种

      2010, 45(3):109-109,182.

      摘要 (2347) HTML (0) PDF 324.39 K (2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游隼(Falcoperegrinus)在全球广泛分布,亚种分化多达16个[1]。综合以往文献,在中国记录到的游隼亚种有calidus,japonensis,peregrinator,peregrinus[2-4]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