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4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温度及pH对隆线溞生长和生殖的影响

      2011, 46(1):1-6. CSTR:

      摘要 (3865) HTML (0) PDF 849.52 K (3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隆线溞( Daphnia carinata )在不同温度(15、20、25、30℃)和pH(6、7、8、9、10)影响下的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平均世代周期(T)、净生殖率(R0)、平均寿命、第一怀卵日、平均生殖间隔期和总生殖量。结果表明,温度对隆线溞的生命参数有显著影响,30℃组的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和平均世代周期(T)均显著高于其他组,但是该组的平均寿命、第一怀卵日和平均生殖间隔期均低于其他组。pH对隆线溞生命参数影响总体上不明显,pH 7、8、9和10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pH 6组与其他各组差异较显著,该组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显著高于其他组。

    • 波纹唇鱼鳃丝的光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

      2011, 46(1):7-15. CSTR:

      摘要 (2478) HTML (0) PDF 1.59 M (3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波纹唇鱼( Cheilinus undulatus )鳃的组织结构、表面形态特征及鳃小片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波纹唇鱼有3对全鳃,1对半鳃和1对伪鳃,鳃丝呈梳状紧密排列在鳃弓上,鳃小片紧密地镶嵌排列在鳃丝两侧,入鳃动脉、出鳃动脉和鳃小片毛细血管网组成鳃的血液系统。鳃丝非呼吸区分布有沟、坑、孔等结构,呼吸区较为平滑。鳃丝表面多为上皮细胞,但形态有所差别,非呼吸区上皮细胞有较规则的指纹状微嵴;而呼吸区上皮细胞表面无微嵴,呈皱褶状;在呼吸区和非呼吸区之间的过渡区上皮细胞有不规则指纹状微嵴,融合现象明显。非呼吸区有氯细胞、黏液细胞游离端向外的开口。氯细胞主要分布在鳃小片基部,胞内有大量线粒体和排泄小泡。鳃小片由上皮细胞、基膜、内皮细胞和柱细胞构成,形成特殊的水/血屏障双层结构,内部为发达的毛细血管网,充满血液。本文还探讨了波纹唇鱼鳃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密切关系。

    • 硬头鳟幼鱼部分形态性状和体重的关系

      2011, 46(1):16-22. CSTR:

      摘要 (2405) HTML (0) PDF 857.60 K (2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机选取116尾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测量其体长、体高、体厚、头长、眼径和眼间距、体重7个性状,计算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以表型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作因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复相关指数,对各性状的影响大小进行剖析,明确影响硬头鳟幼鱼体重的主要外部形态性状,为硬头鳟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理想的测度指标。结果表明,所测各表型性状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高对体重的直接影响(0.363)最大,其次分别为体长(0.291)、体厚(0.264)和眼径(0.111)。所选性状对体重的复相关指数R2=0.972,表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体长、体高、体厚和眼径为自变量估计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 y=-107.53+3.03 X1+20.01 X3+12.63 X2+45.56 X5

    • 海南红树林的海陆蛙分布与种群密度调查

      2011, 46(1):23-28. CSTR:

      摘要 (2786) HTML (0) PDF 889.85 K (3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海南红树林中海陆蛙(Fejervarya cancrivora)分布和种群数量状况,于2008年4~8月选择12个红树林进行了海陆蛙分布状况调查,同时采用样带法对4个调查地点的海陆蛙生境和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陆蛙只分布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清澜港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儋州新英港红树林和澄迈五村红树林保护区,这些红树林都具有面积较大(>100 hm2)、植物种类组成丰富和潮汐不能全部淹没红树林底部的共同特征。在红树林、虾塘和滩涂3种生境中,海陆蛙的平均种群密度分别为(132±71)只/hm2、(65±50)只/hm2和(37±22)只/hm2,且3种生境之间差异显著;整体而言,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陆蛙种群密度最高,其次为文昌清澜港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儋州新英港红树林,两地之间的海陆蛙种群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而澄迈五村红树林保护区的海陆蛙种群密度最低。分析表明,生境破坏、水污染及非法捕捉是导致海南红树林海陆蛙分布区缩小和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因素。

    • 乌梢蛇精巢间质细胞微细结构与血清 睾酮浓度的相关性

      2011, 46(1):29-35. CSTR:

      摘要 (2737) HTML (0) PDF 1.54 M (2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了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精巢间质细胞的显微与超微结构,并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血清中睾酮浓度。结果表明,在一个年生殖周期中,乌梢蛇间质组织所占区域相对大小、间质细胞数量和显微结构均存在较明显的变化;5月份的间质细胞具有发达的管状嵴线粒体、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大量的脂滴等合成和分泌类固醇激素的超微结构特征;血清中睾酮浓度变化明显,5月份出现主峰,9月份出现次峰。间质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特征及其变化与血清中睾酮浓度变化具有相关性,表明乌梢蛇间质细胞能够合成与分泌睾酮等性类固醇激素。

    • 大绒鼠及高山姬鼠体温调节和蒸发失水的日节律

      2011, 46(1):36-44. CSTR:

      摘要 (2643) HTML (0) PDF 1004.52 K (29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比较横断山区同域分布物种大绒鼠 (Eothenomys miletus) 和高山姬鼠 (Apodemus chevrieri) 的日节律特征,对两种鼠在24 h中4个时间段 (04:00~06:00时、10:00~12:00时、16:00~18:00时和22:00~24:00时) 的体温和蒸发失水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大绒鼠、高山姬鼠的体温具有相似的日节律,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04:00~06:00时和10:00~12:00时,分别为 (37.45±0.17)℃和 (37.30±0.24)℃及 (35.77±0.42)℃和 (36.05±0.11)℃;大绒鼠与高山姬鼠种间的非颤抖性产热、基础代谢率、热传导和干燥热传导,在4个时段间都有显著差异;蒸发失水仅在16:00~18:00时具有种间差异;大绒鼠的基础代谢率和蒸发失水在24 h内具有节律性波动;高山姬鼠非颤抖性产热的日节律变化与体温同步;高山姬鼠的热传导和干燥热传导出现了与环境温度类似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同域分布的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具有相似的体温日节律,高山姬鼠比大绒鼠具有更强的日生理调节能力来维持水和能量平衡,以适应横断山独特的气候特征。

    • 围栏条件下花鼠找寻种子的途径和方式

      2011, 46(1):45-51. CSTR:

      摘要 (2563) HTML (0) PDF 944.59 K (2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8月和2010年8月,在黑龙江省带岭区东方红林场半天然围栏内研究了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对地表放置和埋藏种子的发现过程,摸清围栏条件下花鼠找寻种子信号的途径和方式。实验步骤如下:第1天在花鼠巢区对角每释放点地表放置1粒标记种子,共30粒;第2天在巢区对角每释放点埋藏1粒标记种子,共30粒,第3天在巢区对角按1粒、2粒、3粒次序循环重复埋藏标记种子,共60粒;第4天在巢区对角每释放点埋藏1个塑料标签作为"伪种子",共30个;第5天在巢区对角每释放点埋藏1粒未标记种子,共30粒,研究花鼠对3种林木种子(红松Pinus koraiensis、平榛Corylus heterophylla和毛榛 C.mandshurica)以及"伪种子"的发现率。结果表明,地表释放和埋藏对花鼠发现3种林木种子无显著影响。种子类型和埋藏点大小对花鼠发现种子具有显著影响,埋藏点越大,发现率越高。花鼠对空标签的发掘率分别为3.75%、1.67%和42.92%,说明视觉在发现种子过程的作用。花鼠在寻找自身埋藏点与人工埋藏点的标记种子发现率间差异不显著,说明空间记忆的作用在短时间内较弱。围栏条件下花鼠可依靠嗅觉和视觉的共同作用寻找种子,视觉信号可在短时间内形成,但嗅觉的作用在发现种子的过程中还是主要的。

    • >珍稀濒危动物
    • 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繁殖生态观察

      2011, 46(1):52-55. CSTR:

      摘要 (2758) HTML (0) PDF 833.61 K (3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2~2004年连续3个春季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对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对白尾梢虹雉的巢、卵和雏鸟进行了详细描述。在高黎贡山南段,白尾梢虹雉的产卵孵化始于3月底,止于5月初,窝卵数为2~3枚,孵卵期为28 d。窝卵数低、适宜巢址缺乏有可能是白尾梢虹雉种群增长缓慢的重要因素。

    • >技术与方法
    • 盘基网柄菌野生型KAx-3发育过程中自发荧光的观察

      2011, 46(1):56-61. CSTR:

      摘要 (3159) HTML (0) PDF 924.11 K (2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社会性变形虫盘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是研究发育和致病机理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发育过程中自发荧光的研究有利于流式细胞仪检测时确定基础荧光阈值、细胞分选和判定荧光标记实验的准确性。本文用荧光显微镜对盘基网柄菌野生型KAx-3不同发育阶段在4种不同波长的激发光(蓝光、绿光、黄光和紫外线)照射下的自发荧光现象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蓝光激发下,子实体阶段孢子囊自发荧光最强,单细胞期最弱;在绿光和黄光激发下,蛞蝓体阶段无自发荧光产生;在紫外线激发下,单细胞期最弱,自发荧光强弱会发生变化;蓝光激发会产生绿色荧光,绿光和黄光激发产生红色荧光,紫外线激发产生蓝色荧光。以上结果说明盘基网柄菌自发荧光光谱具有多样性。

    • >基础资料
    • 高浓度三聚氰胺对萼花臂尾轮虫 生殖策略的影响

      2011, 46(1):62-67. CSTR:

      摘要 (2784) HTML (0) PDF 853.61 K (2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动物,研究了不同浓度(400、800和1 200 mg/L)的三聚氰胺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有性生殖、个体大小和卵大小的影响。结果显示,三聚氰胺对萼花臂尾轮虫的24 h LC50值为2 627.00 mg/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800和1 200 mg/L的三聚氰胺显著降低了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提高了轮虫的休眠卵产量,增加了萼花臂尾轮虫的个体大小和卵大小。这表明在高浓度三聚氰胺作用下,萼花臂尾轮虫将更多的能量用于个体生长,并采取产出体积较大但数目较少的后代的生殖策略。当三聚氰胺浓度达到1 200 mg/L时,萼花臂尾轮虫种群的混交率和混交雌体数/非混交雌体数才显著上升。轮虫种群增长率随着三聚氰胺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休眠卵产量却随之升高;混交雌体百分率、混交雌体数/非混交雌体数与三聚氰胺浓度间呈显著的曲线相关。

    • 日本三角涡虫神经系统的AChE组化定位

      2011, 46(1):68-75. CSTR:

      摘要 (2829) HTML (0) PDF 1.27 M (2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是探索再生机理常用的模式动物之一。本实验利用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组织化学定位整体日本三角涡虫神经系统,对其方法做了改进,取得理想效果。结果表明:1)日本三角涡虫的AChE阳性(DjAChE+)神经系统结构由中枢神经及其分支神经、侧神经索、外上皮神经网共同构建;2)由背神经网、腹神经网分别与侧神经索连接构成外上皮神经网;3)由脑神经节、腹神经索和视神经构成中枢神经;4)中枢神经发生密集的树枝状分支神经,在脑以及腹神经索内侧相互连接,在口孔内侧形成围口神经环,在咽基部延伸至咽部组织,形成咽神经网;5)中枢神经发生密集的树枝状分支神经,在脑以及腹神经索外侧连接背神经网和腹神经网,最终与侧神经索交汇。背神经网、腹神经网和侧神经索为本研究的重要发现。本论文为研究日本三角涡虫神经的再生机理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神经解剖学数据,并提供了研究DjAChE+神经系统的一种简便高效的组织化学研究方法。

    • 嫁(虫戚)属2种的齿舌形态差异分析

      2011, 46(1):76-85. CSTR:

      摘要 (2771) HTML (0) PDF 1.46 M (2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光镜和电镜下对嫁 NFDA1 (Cellana toreuma)和斗嫁(虫戚)(C.grata)的齿舌形态进行观察比较。2种嫁(虫戚)的齿式都为1 ·1 ·0 ·1 ·1,即具有1枚侧齿和1枚缘齿,缺乏中央齿。齿舌前端都有1小段弯曲,齿片排列松散且存在明显的磨损现象。嫁(虫戚)和斗嫁(虫戚)的侧齿形状很相似,侧齿呈镰刀型且具1个齿尖,基部近似三角形且具突起,尖齿部分细长。两种嫁(虫戚)的缘齿存在一定的差异,嫁(虫戚)缘齿具3个齿尖,第2尖齿靠近第3尖齿。斗嫁(虫戚)缘齿具2个齿尖且比较细长,第2尖齿靠近缘齿基部。本文用17个参数对这两种嫁(虫戚)的齿舌带及其前中后3段上的齿片进行了测量比较,发现斗嫁(虫戚)齿舌带的长宽比明显大于嫁(虫戚)齿舌带的长宽比,即斗嫁(虫戚)的齿舌带显得更加细长。齿舌带前、中、后3段各比例参数的值存在一定的关系,即中段大于前段、中段大于后段。据此认为用齿舌作为2种嫁(虫戚)的分类依据是可行的。

    • 饲料中胆固醇含量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生长及生殖的影响

      2011, 46(1):86-92. CSTR:

      摘要 (2633) HTML (0) PDF 1.02 M (3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确定饲料中胆固醇含量对雄性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生长和生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初始体长为10 cm左右的雄虾投喂胆固醇添加量分别为对照组(0%)、实验1组(0.25%)、实验2组(0.50%)、实验3组(0.75%)、实验4组(1.00%)的人工配合饲料10周后,测定各组实验虾的肝胰腺消化酶、精巢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和ATP酶活力。结果显示,生长指标和胰蛋白酶活力以实验2组最高;脂肪酶活力实验2、3、4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实验1组和对照组;精巢AKP活力和LDH活力均以实验3组最高;精巢ATP酶活力实验2组和实验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实验1、4组和对照组。结果表明,对处于性腺快速发育阶段的雄性红螯光壳螯虾饲料中胆固醇的最适添加量在0.50%~0.75%之间。

    • 盐度胁迫对鲻鱼幼鱼鳃丝Na+/K+-ATP酶活力 和体含水量的影响

      2011, 46(1):93-99. CSTR:

      摘要 (3030) HTML (0) PDF 892.31 K (2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环境盐度急性胁迫对鲻鱼幼鱼(Mugil cephalus)鳃丝Na+/K+-ATPase (NKA)活性及体内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幼鱼从S33(盐度33)的对照组中直接转移至S0(盐度0)、S10(盐度10)、S20(盐度20)、S33和S40(盐度40)的水体中,随盐度降低各盐度处理的死亡率迅速升高。各处理组鱼的鳃丝NKA活性在最初3 d内出现一定波动,随后变化平稳。实验结束时(12 d),NKA活性随盐度梯度呈"∩"型分布,最终(12 d时),S10、S20处理组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S33处理组活性最低。不同盐度的去内脏组和全鱼组含水量比较结果均为S0>S20>S10>S33>S40。从总体结果来看,鲻鱼幼鱼在9 d左右适应不同盐度的水环境。在稳定期,全鱼组(12 d)与去内脏组(14 d)比较,除S0处理组的鲻鱼含水量去内脏组大于全鱼组,其余各组都是全鱼组大于去内脏组。

    • 杂交鳢(斑鳢 ♀ ×乌鳢 ♂ )及其自交后代细胞核型初步分析

      2011, 46(1):100-105. CSTR:

      摘要 (2476) HTML (0) PDF 1.33 M (2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杂交鳢(斑鳢♀×乌鳢 ♂ )(Channa maculata ♀×C.argus ♂ )及其自交后代的细胞核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杂交鳢染色体数目为2n=45,核型公式为3m+4sm+6st+32t,染色体臂数(NF)为52;杂交鳢自繁后代群体存在两种染色体核型,一是染色体数目为45,核型公式为3m+4sm+6st+32t,NF=52,另一种为染色体数目44,核型公式为2m+4sm+6st+32t,NF=50。经对比分析,在F2群体中,染色体数目为45的核型公式与杂交鳢相似,而染色体数目为44的与杂交鳢相比少了一条中部着丝点的染色体。推测杂交鳢减数分裂可能会产生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3条和22条的两种配子。

    • 高山短翅莺分布新纪录及其鸣声分析

      2011, 46(1):106-108. CSTR:

      摘要 (2510) HTML (0) PDF 845.25 K (2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发现了高山短翅莺 (Bradypterus mandelli)。此次发现为高山短翅莺在贵州的首次正式记录。本文报道了其形态特征和量度,并定量描述了其繁殖期的鸣声。

    • 广东省南岭新纪录种中管鼻蝠的形态测量、核型及超声波数据

      2011, 46(1):109-114. CSTR:

      摘要 (2449) HTML (0) PDF 981.22 K (2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9月在广东省南岭采集到5只森林型蝙蝠,其鼻孔突出成短管状,背部毛棕褐色,前臂长34.3~36.8 mm;核型为2n=44,FN=50。经鉴定为蝙蝠科管鼻蝠亚科的中管鼻蝠(Murina huttonii),为广东省翼手类分布新纪录。用蝙蝠超声波接收器(AnabatⅡ)录制并分析其回声定位声波,为FM型。中管鼻蝠的染色体核型和回声定位声波均为首次报道。

    • 贵州省发现侏伏翼

      2011, 46(1):115-119. CSTR:

      摘要 (2787) HTML (0) PDF 916.40 K (2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6月在贵州省三都县进行翼手目动物标本采集,于水龙乡采集到1只雄性伏翼,经鉴定为侏伏翼(Pipistrellus tenuis)。主要鉴别特征:体型甚小,前臂长30.64 mm;颅全长12.04 mm。耳较大,顶端钝圆;耳屏不足耳长的1/2。第1上门齿有2个齿尖。第1上前臼齿与犬齿基部充分接触,并稍位于齿列内侧。下犬齿发达,外侧有一小附尖。阴茎骨长3.82 mm。

    • >研究简报
    • 广东省两栖动物新纪录——乐东蟾蜍

      2011, 46(1):120-123. CSTR:

      摘要 (3114) HTML (0) PDF 1.05 M (3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9年7月,在广东省天井山林区采集到乐东蟾蜍(Bufo ledongensis)2只,为广东省两栖动物新纪录。乐东蟾蜍此前仅发现于海南省的尖峰岭、吊罗山和霸王岭,本次在广东省的新发现进一步加深了对该种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的认识。

    • 3种广东省两栖爬行动物新纪录

      2011, 46(1):124-127. CSTR:

      摘要 (2926) HTML (0) PDF 966.91 K (3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2010年,在对广东省山区开展陆生脊椎动物野外调查过程中,记录了3种广东省尚无正式分布纪录的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宜章臭蛙 (Odorrana yizhangensis)、锯尾蜥虎 (Hemidactylus garnotii)及白尾双足蜥 (Dibamus bourreti)。

    • 广东省蛇类新纪录——福清白环蛇

      2011, 46(1):128-130. CSTR:

      摘要 (3053) HTML (0) PDF 887.04 K (3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4年5月至2010年6月,在广东省境内的深圳梧桐山、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天井山林场观察到福清白环蛇(Lycodon futsingensis)8条,采集到标本5号,为广东省新纪录,标本保存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 西藏自治区爬行动物一新纪录种——云南半叶趾虎

      2011, 46(1):131-133. CSTR:

      摘要 (2736) HTML (0) PDF 870.33 K (3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期间,于察隅县下察隅镇采到2号壁虎科动物标本,经鉴定为云南半叶趾虎(Hemiphyllodactylus yunnanensis),这是该种在西藏自治区的首次记录。

    • >封面动物
    • 中国特有物种——塔里木兔

      2011, 46(1):134-135. CSTR:

      摘要 (2752) HTML (0) PDF 735.14 K (3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Hox基因及其进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1, 46(1):136-142. CSTR:

      摘要 (3358) HTML (0) PDF 934.43 K (3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Hox基因是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发育调控基因家族。Hox基因高度保守,通常成簇存在,编码一类转录因子,在个体胚胎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近期研究表明,基因复制、基因序列变异及选择压力对Hox基因簇的产生和进化有重要作用,同时调节元件和协同进化对Hox基因的进化也有重要影响。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