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幽灵蛛( Pholcus beijingensis )体表的微感受器包括毛状感受器(触毛、听毛、味觉毛和刺)、裂缝状感受器(单个裂缝器、竖琴器)和跗节器等。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北京幽灵蛛体表的毛状感受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其次是裂缝感受器;此外,每个跗节末端具有一个跗节器。除触毛在整个身体表面均有分布外,其他毛状感受器(听毛、味觉毛、刺)以及竖琴器和跗节器等均只在附肢分布。微感受器在各条步足分布的类型和数量一致,但步足各节不同。北京幽灵蛛体表的微感受器类型及其着生位置在雌雄间无差别,除成群分布的裂缝感受器在雌蛛步足的数量多于雄蛛外,其他类型微感受器的数量也没有明显性别差异。
摘要:根据2007年12月和2008年6月三门湾海域的2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三门湾海域口足目与十足目中虾类在冬季和夏季的密度、优势种及多样性的时空分布,并结合该调查海区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因素对虾类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门湾海域虾类以广温、广盐种为主,其夏季种类数高于冬季,且夏季虾类质量和尾数密度均值亦高于冬季,夏季与冬季的虾类质量分别为93.32 kg/km2和31.97 kg/km2,而尾数密度分别为32.34×103ind/km2和19.32×103ind/km2。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的计算,得出该海域冬季最主要的优势种为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夏季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夏季虾类种间分配较为均匀,致使该海域冬季虾类质量及尾数多样性指数值H'均值(1.58,1.33)皆低于夏季质量和尾数H'均值(1.78,2.18)。在冬季,三门湾口外海域水温较高,导致较多数量虾类出现。在夏季,湾口水域有不同盐度水团混合交汇,也使此处虾类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依据本文调查资料,三门湾海域十足目虾类种类数占浙江近海游泳虾类的25.00%,其种类丰富度要小于浙江近海。
陈雪峰 , 杨国梁 , 王军毅 , 高强 , 宫金华 , 叶少群 , 张海鹏
摘要:对罗氏沼虾(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全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罗氏沼虾ITS1长度为1 070~1 150 bp,GC含量为51.4%~52.7%;5.8S长度一致为163 bp,GC含量为55.2%;ITS2长度为484~545 bp,GC含量为53.4%~54.6%。序列比对显示,ITS1存在61处SNPs,其中C/T转换为28处(占45.9%),A/G转换为23处(占37.7%),A/T颠换为1处(占1.6%),T/G颠换为3处(占4.9%),C/G颠换为4处(占6.6%),A/C颠换为2处(占3.3%);ITS2存在15处SNPs,其中C/T转换为6处(占40%),A/G转换为5处(占33.3%), A/T颠换为1处(占6.7%),T/G颠换为2处(占13.3%),C/G颠换为1处(占6.7%)。整个ITS中微卫星序列(SSR)共有20处,其中ITS1中有14处,以(AG)n类型最多;ITS2中有6处,以(GA)n类型最多。人工查找结果发现,罗氏沼虾ITS1在181、390和781位点存在3处59 bp正向重复单元。个体内差异分析表明,罗氏沼虾ITS由于SSR重复数不同,而存在个体内差异。同源性分析表明,罗氏沼虾ITS1与海南沼虾( M. hainanense )同源性最高,为50.64%,而与脊尾白虾( Exopalaemon carinicauda )同源性最低,为45.39%;5.8S与其他甲壳动物有着极高的同源性,其中与日本沼虾( M.nipponense )同源性达到100%;ITS2与日本沼虾同源性最高,为53.46%,而与克氏原螯虾( Procambarus clark )的同源性最低,为42.53%。基于ITS构建的NJ树显示,罗氏沼虾与同属的日本沼虾聚为一支,与传统分类相符。
摘要:采用RT-PCR、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等技术克隆了鳜(Siniperca chuatsi)肝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cDNA全长序列。结果表明,鳜IGF-ⅠcDNA全长1 784 bp,包括5'端非翻译区233 bp,3'端非翻译区990 bp和开放阅读框561 bp,共编码186个氨基酸;前肽由信号肽、成熟肽、E肽三部分组成,其中,信号肽44个氨基酸,成熟肽68个氨基酸,E肽74个氨基酸;成熟肽由B、C、A、D 4个区域组成,E肽分析表明,鳜IGF-Ⅰ属Ea-4型。鳜IGF-Ⅰ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脊椎动物IGF-Ⅰ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达81%~99%,表明IGF-Ⅰ在脊椎动物进化中较为保守。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鳜IGF-Ⅰ在成鱼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其中,肝中表达量最高,肾、脑、后肠、皮肤、性腺表达量次之,胃、脾、前肠、鳃、心、肌肉表达量较低。本研究结果为该基因的时序表达、生长调控等研究奠定了分子基础。
阮瑞霞 , 俞菊华 , 李红霞 , 李建林 , 唐永凯 , 魏可鹏
摘要:实验分离了吉富罗非鱼 ( Oreochromis niloticus )两种生长激素受体基因 GHR 1和 GHR 2的全长cDNA以及 GHR1 阅读框中外显子2~9、 GHR 2阅读框外显子2~8的DNA序列。在 GHR 1和 GHR 2分别找到6个和16个SNPs位点,其中只有2个位点在外显子部分。使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5个家系共120尾吉富罗非鱼在8个SNPs ( GHR 1内含子3_A612G、内含子3_A989T、内含子7_A599C; GHR 2内含子3_C330T、内含子3_A645G、内含子3_G687T、内含子3_A967G、内含子7_C107T)的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与雌、雄吉富罗非鱼增重的相关性分析显示, GHR 1内含子3_A612G及内含子3_A989T与雄鱼增重极显著 ( P <0.01)和显著 ( P <0.05)相关,杂合型个体增重最大,在雌鱼群体中有类似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内含子7_A599C与雄鱼、雌鱼增重分别呈现极显著 ( P <0.01)和显著 ( P <0.05)相关,CC型雌雄鱼增重均大于AA型; GHR 2上只有内含子3_G687T与雌鱼增重显著相关( P <0.05),GT型个体增重显著大于GG型。检测了60个家系共356尾吉富罗非鱼在3_A612G、3_A989T、7_A599C和3_G687T的基因型与增重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具有相同趋势,因样本少、遗传背景多样,导致差异性显著降低。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 GHR 1在雄鱼肝的表达量是雌鱼的1.36倍;除肾外, GHR 2在雄鱼各组织的表达量均低于雌鱼,这部分解释了 GHR 1和 GHR 2基因上SNP位点对雌、雄吉富罗非鱼增重的不同影响。此外,GHR1、GHR2对生长影响程度的不同,导致只在 GHR 2上找到1个SNP位点对增重有影响。
杨天燕 , 孟玮 , 张人铭 , 郭焱 , 海萨 , 谢春刚
摘要:对扁吻鱼( Aspiorhynchus laticeps )及塔里木裂腹鱼( Schizothorax biddulphi )线粒体 CO Ⅰ(624 bp)、Cyt b (712 bp)和D-loop(457 bp)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通过分析比较发现,3个片段A+T含量与其他鱼类相比均较高,G含量偏低这一现象在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第3位点上显得尤为突出。2种裂腹鱼种内个体间序列变异较小。3个基因片段的核苷酸替代速率依次为D-loop > Cyt b > CO Ⅰ。基于核苷酸最佳替换模型计算2种裂腹鱼在3个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 CO Ⅰ为0.055,Cyt b 为0.060,D-loop为0.074。基于Cyt b 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扁吻鱼和塔里木裂腹鱼发生遗传分化时间大约在距今3.57 百万年左右的上新世,分化时间早于特化等级和高度特化等级裂腹鱼类。塔里木河水系处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地带,在地理发育上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新疆裂腹鱼类的进化一定程度上受到青藏高原隆起这一地质事件的影响。
摘要:以线粒体DNA D-loop序列为分子标记,研究了采自雷公山和武陵山的尾斑瘰螈( Paramesotriton caudopunclatus ) 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获得42个个体mtDNA D-loop区序列,长度为690 bp,其中有30个变异位点,由此定义了13个单倍型。5个种群中未出现共享单倍型的现象。尾斑瘰螈种群有相对较多的单倍型数(Hd)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Pi)。遗传分化指数(FST)、核苷酸歧异度(Dxy)和基因流 (Nm)分析表明,雷公山的3个种群与武陵山的2个种群间有了一定程度分化。从系统进化树来看,各单倍型按照地理分布聚合,雷公山的3个种群构成一支,武陵山的2个种群构成另一支。建议将雷公山种群、武陵山种群分别作为2个不同单元进行保护。
马鸣 , 李维东 , 张会斌 , 张翔 , 袁国映 , 陈莹 , 袁磊 , 丁鹏 , 张宇 , 程芸 , 萨根古丽
摘要:黑颈鹤( Grus nigricollis )俗称"吐尔那",在新疆罕见,主要分布在与西藏和青海接壤的阿尔金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区。作者1985~2010年间在若羌(祁曼塔格、东昆仑山、阿尔金山)、且末(吐拉牧场、车尔臣河流域)、和田(阿克赛钦湖)、墨玉、皮山(喀拉喀什河流域)、叶城(叶尔羌河流域)等地记录到黑颈鹤。采用直接计数法和问卷调查法,2003年秋季在阿尔金山保护区统计到约137只的迁徙集群,全疆种群数量估计180~220只。2010年5月18日,在罗布泊洼地(N 40°19',E 91°58',海拔790 m)首次记录到黑颈鹤栖息,这可能是目前黑颈鹤分布的最北端,也是海拔最低和极端干旱区域的一个纪录。历史上是否有分布,尚不得而知。这意味着,对这一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生存领地的认识向北扩展了2~3个纬度。本文对以往的记录提出质疑。
摘要:为了解商城肥鲵( Pachyhynobius shangchengensis )肥大细胞(mast cell, MC)的分布和形态特点,丰富有尾两栖类MC的生物学资料,用不同固定和染色方法对商城肥鲵消化系统及其他部分器官的肥大细胞进行了观察,并对消化道和舌的MC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除输卵管和肾外,在3种固定方法中,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MTB)在其他器官中均能显示出MC,而阿利新蓝-藏红染色法(AB-S)仅在消化道中能显示出AB+和S+两种MC,其余各器官只能显示AB+细胞。MC呈圆形、椭圆形、长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有围绕血管和腺体分布的倾向,在舌、食道、胃、皮肤、输卵管和子宫结合部分布较多,肠系膜、肝、胰、肌肉、子宫、小肠、十二指肠、直肠分布较少。在MTB染色中,肥大细胞胞浆颗粒呈紫红色、红色、蓝紫色,轮廓清晰,与背景色(蓝色)对比性强,而在AB-S染色中,MC显蓝色(消化道中有少量红染MC存在),背景淡染,对比性不如前者。本研究发现,MC在商城肥鲵绝大部分器官组织中存在,甲苯胺蓝染色法是显示商城肥鲵MC的优良方法。
朴正吉 , 睢亚臣 , 崔志刚 , 张国利 , 王群 , 傅学魁
摘要:1985~2009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采用野外样线调查和社会访问调查的方法,对猫科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记载的东北虎(Panthera tigris)、远东豹(P.pardus)、猞猁(Felis lynx)和豹猫(F.bengalensis)4种猫科动物中,野外调查仅统计到猞猁和豹猫2种,调查总次数中,猞猁出现率为3.09%±2.30%,平均遇见个体数为(0.010±0.007)只/km;豹猫的出现率为7.66%±6.19%,平均遇见个体数为(0.03±0.02)只/km。访问调查结果显示,1960~1980年期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6 000 km2范围内捕杀东北虎13只,捕杀远东豹2只。根据被猎杀东北虎的分布范围,估计其领域面积为560 km2。东北虎和远东豹的历史分布密度为0.22只/100 km2和0.03只/100 km2。目前,猞猁和豹猫的种群数量非常稀少,已处于区域性濒危状态。这说明了猫科动物对区域环境变化比较敏感,表明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猎动物是导致濒危的重要原因。
摘要:通过吖啶橙和Hoechst 33342两种活体荧光染料双染的方法对第四双小核草履虫(Paramecium tetraurelia)接合生殖过程中小核减数分裂产物进行观察,结果发现位于口旁锥外的小核分裂产物呈蓝绿色或黄绿色,表明它们以凋亡的方式发生退化。
摘要:采用胰酶消化法获得三角帆蚌( Hyriopsis cumingii )外套膜细胞,用Fluo-3/AM 荧光标记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检测外套膜内外表皮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的游离Ca2+浓度及不同浓度维生素D3(VD3)孵育后的外套膜细胞的Ca2+的动态情况。结果表明,未添加VD3(1.25 mmol/L Ca2+)时,外套膜外表皮细胞的Ca2+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内表皮细胞内的Ca2+( P <0.05)。在添加不同浓度VD3后,内表皮细胞与外表皮细胞内Ca2+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细胞内Ca2+沉积量的变化是随着VD3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对照组与添加50 IU/L组差异不显著( P >0.05);当添加浓度为100 IU/L时,与对照组和50 IU/L组差异显著( P <0.05);当添加组浓度达到500 IU/L时,与前3组有显著差异( P <0.05);当添加的浓度增大到1 000 IU/L后与500 IU/L组差异不显著( P >0.05),但与其他组均存在显著差异( P <0.05)。本实验为外套膜细胞的钙代谢机制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摘要:测定了剑状矛蚌( Lanceolaria gladiola )在不同温度和不同pH条件下的滤水率。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10~28℃)条件下,剑状矛蚌的滤水率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达到最大值后呈下降趋势,其中滤水率最大值出现在24℃时,大、中、小个体组剑状矛蚌滤水率最大值分别为0.826 L/h、0.768 L/h和0.653 L/h。在同一温度下,个体滤水率随软体部干重的增大而增加。温度、软体部干重、温度与软体部干重的交互作用对剑状矛蚌的滤水率有显著影响( P <0.01)。在不同pH梯度上,剑状矛蚌的滤水率呈一个明显的峰值变化,其峰值出现在pH=8,大、中、小个体组的滤水率分别为0.832 L/h、0.604 L/h、0.421 L/h。在pH 6~7之间,中个体组、小个体组个体滤水率呈平缓变化。pH、软体部干重及其交互作用对剑状矛蚌的滤水率均有极显著影响( P <0.01)。
王斌 , 彭涛 , 夏永涛 , 师伟 , 张大海 , 陈金平
摘要: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通过对12批次(共计5 207尾个体)解剖观察,统计了5种性成熟鲟鱼 Acipenser baeri )、俄罗斯鲟( A.gueldenstaedti )、施氏鲟( A.schrencki )、黑龙江杂交鲟( Huso dauricus ♀ × A.schrencki ♂ )和欧洲杂交鲟( H.huso ♀× A.ruthenus ♂ )]的性腺发育情况。结果显示,5种鲟鱼性腺在不同月份都能发育到第Ⅳ期,卵径达到或超过2.8 mm。2009年2月份,随机选取5条西伯利亚鲟和13条俄罗斯鲟进行反季节人工繁殖,除一尾俄罗斯鲟鱼没有产卵外,其余均获得繁殖成功。比较5种鲟鱼在人工养殖环境下第Ⅳ期卵巢的卵重比在不同月份的差异,结果表明,5种鲟鱼卵重比随月份的不同有差异。从卵重比与体重的相关性分析,施氏鲟、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和黑龙江杂交鲟的卵重比与体重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21 ( P <0.01)、-0.159 ( P <0.01)、-0.145 ( P <0.01)和-0.062 ( P <0.01);欧洲杂交鲟的卵重比与体重成正相关,相关系数0.051 ( P <0.01)。对体重与产卵重量的相关性做出拟合曲线方程,5种鲟鱼的产卵重量与体重都成正相关。我们的结果表明,在养殖条件下,5种鲟鱼繁殖不受季节的限制,全年均可以进行人工繁殖。
摘要:为了探讨中国大鲵( Andrias davidianus )胃肠道形成、分化及发育的基本特征,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对其胃肠道胚后发育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出膜第7天时的大鲵,胃肠道尚未分化,为一直管;出膜第21天时,已有胃和肠的分化;出膜第35天时,分化出了胃、小肠和大肠。出膜第7天时,胃肠道壁仅由黏膜上皮组成;出膜第21天时,胃壁由黏膜上皮、固有层、肌层和外膜组成,肠壁由黏膜上皮和肌层组成;小肠和大肠分别在出膜第77天及98天时分化出外膜,在出膜第98天和119天分别分化出固有层;出膜第180天时,胃肠道壁均具备了黏膜上皮、固有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摘要:应用生物显微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剂量X射线(0.0、3.5、6.5 Gy)辐射对发育期(1、5、10和20 d)昆明小鼠( Mus musculus )仔鼠皮肤组织结构和c-Fos、KGF表达的影响,探讨了c-Fos、KGF的生物活性作用及调控意义,并利用IPP专业图像分析软件对其表达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辐射后1 d,皮肤组织结构无明显变化;辐射后5 d,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厚度减小,毛的数量急剧减少,皮肤组织纤维化严重;辐射后10 d,3.5 Gy组纤维化现象减轻,真皮致密结缔组织和皮下组织也已基本恢复正常状态,6.5 Gy组仔鼠皮肤组织结构恢复缓慢;辐射后20 d,3.5 Gy组仔鼠皮肤结构基本恢复正常,6.5 Gy组仔鼠全部死亡。图像分析显示,c-Fos和KGF蛋白在各组仔鼠皮肤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辐射组c-Fos和KGF的阳性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大,c-Fos、KGF蛋白的表达强度呈递增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辐射组c-Fos的阳性表达强度逐渐下降,KGF的阳性表达强度呈现波浪形变化。结果提示,大剂量电离辐射导致仔鼠皮肤组织严重损伤,细胞大量凋亡和坏死,辐射后一段时间,由于机体对损伤的自我适应和调节,皮肤组织损伤情况逐渐减弱最终消失。
摘要:对采自中国云南省的日本三角涡虫( Dugesia japonica )13个地理种群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基因( CO Ⅰ)的部分片段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以采自河南省的日本三角涡虫Luoyang种群为外群,用Clustal X 1.80、MEGA 4.0、PAUP*4.0、MrBayes 3.1.1等程序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和系统树构建。结果表明:13种群的 CO Ⅰ基因片段A+T的含量差异很小,稳定在67.1%~68.8%之间,明显高于G+C的含量。序列间的成对遗传距离介于0.000~0.199之间,其中Yuxi、 Dali2、Lincang1 3个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Puer和Xishuang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199。最大简约树和贝叶斯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均以较高支持率聚为两支。结合云南省的地形地貌及丰富的水系特征,推测云南省日本三角涡虫可能是中部起源,扩散至边缘,也可能相反。究竟哪种推测更为可靠,尚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于2008年在广西一山涧小溪发现了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唐鱼( Tanichthys albonubes )种群,属、种均为广西新纪录。与广东从化野生唐鱼比较,广西唐鱼背鳍、腹鳍和臀鳍有明显黑色斑纹,尾柄较高,广西唐鱼种群在可量性状主成分分析上与广东从化唐鱼野生种群可以明显区分开来。我们还对唐鱼栖息地生境与环境进行了调查,栖息地为一条山涧小溪,溪流落差大,水质清澈呈酸性,水草茂盛。
摘要:
摘要:
摘要:小鼠( Mus musculus )眼睑发育需要协调细胞增殖、细胞形态改变、迁移及凋亡。 Map 3 k 1是MAPK家族中重要的一员, Map 3 k 1表达的蛋白质MEKK1是MAPK信号通路重要的节点。MEKK1-JNK信号通路活化c-jun,增强AP-1转录因子的转录活性,从而调控肌动蛋白纤维的形成和细胞的迁移。MEKK1还有可能通过c-jun与HB-EGF/EGFR-ERK信号通路相互作用。 Map 3 k 1基因敲除后,小鼠胚胎眼睑不能闭合,造成小鼠出生时眼睑开放,导致角膜病。因此,深入研究 Map 3 k 1基因功能将有可能为研究人类先天性眼睑缺陷及角膜病提供新的思路,为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和途径。
版权所有 ©《动物学杂志》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646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