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46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拉萨拉鲁湿地夏季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

      2011, 46(5):1-7. CSTR:

      摘要 (4236) HTML (0) PDF 915.80 K (3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6~7月,对拉鲁湿地5个生境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和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41类,18 446只,隶属于3门7纲14目32科17属。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线蚓科,占总捕获量的10.95%。常见类群有27类,占总捕获量的84.63%,其中螨类占总捕获量的32.5%,弹尾类占总捕获量的31.43%。各生境的土壤动物数量和种类在土壤各层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5个生境分布的土壤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从大到小依次为3#>5#>4#>1#>2#。5个生境间土壤动物的相似程度由极不相似到中等不相似(S值为 0.105~0.400)。

    • 斜口涡虫(原卵黄目,斜口科)的生物学特性

      2011, 46(5):8-12. CSTR:

      摘要 (2786) HTML (0) PDF 860.91 K (3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采自广东惠州市东江支流 (23°09'00.31″N,114°22'26.59″E)的中国涡虫一新纪录目原卵黄目(Prolecithophora)斜口涡虫(Plagiostomum sp.)。该虫体长4.51~6.00 mm,体被不规则的褐色细网纹,头钝圆,尾圆锥形,体中部圆柱状,眼点4只。该涡虫运动缓慢,对光刺激反应迟钝,喜捕食淡水单肠目(Rhabdocoela)及大口虫目(Macrostomida) 涡虫。温度为18~25℃时,成虫每日产卵1枚,孵化期10~15 d,每只卵孵化幼虫5~12只,幼虫发育20~25 d后性成熟。组织切片显示:外表皮基底膜厚度是其皮层的1/3~1/2,褐色细网纹位于基底膜内侧。卵巢位于精巢前位,两者无明显界限,弥散分布于消化道两侧。无明显的交配囊、受精囊、输精管及输卵管。外来精子分布于卵巢、脑周、中胚层介质及消化道上皮。肉质的阴茎盘旋于其鞘内。同时,对该涡虫的分类和分布等进行了初步讨论。

    • 虹鳉透明突变的遗传特征及其组织学观察

      2011, 46(5):16-23. CSTR:

      摘要 (2683) HTML (0) PDF 1.48 M (2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杂交方法对虹鳉(Poecilia reticulate)透明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从F1自交和回交后代的表型分析,该性状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呈隐性遗传,其遗传特征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采用体视镜观察比较不同表型虹鳉体表色素细胞的差异,并应用石蜡切片和电镜技术对不同表型鱼的皮肤、腹膜等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虹鳉比较,透明个体没有虹彩色素细胞。组织学研究表明,透明虹鳉皮肤和腹膜的结构基本完整,但缺少了虹彩色素细胞层。由于突变个体虹彩色素细胞的缺失,导致光线可透过身体,因而变得透明。虹鳉的透明突变并不致死,也可育,且能稳定遗传。不论幼鱼或成鱼,透明突变体的心、肝、肾、肠、鳔、鳃、脊椎等内部器官可肉眼直接观察,为相关实验提供了极大便利,是进行体内实验研究的优良材料。

    • 草鱼EST-SSR标记及5个不同地域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2011, 46(5):24-32. CSTR:

      摘要 (2796) HTML (0) PDF 973.77 K (3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脑、肌肉、肝等组织构建cDNA文库,经测序获得unigenes序列45 318个,从中筛选微卫星序列共5 556个,据此设计EST-SSR引物118对,其中19对引物能够扩增出带型清晰且多态性较高的谱带。用这19个EST-SSR标记研究3个长江水系群体(石首、监利和长沙)和2个珠江水系群体(清远和肇庆)草鱼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5个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15 4~0.460 4,显示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偏低;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15 8~0.501 3,平均期望杂合度为(He)0.450 6~0.502 8,其中,长沙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最高,为0.502 8,监利群体的平均观察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均最低,分别为0.415 8和 0.450 6,即长沙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监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对数据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低。Hardy-Weinberg平衡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5个群体均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平衡;聚类分析显示长沙群体、石首群体与监利群体聚成一支;肇庆群体与清远群体聚成一支,这与草鱼群体的流域分布一致。

    • 长江刀鲚不同生态型间的某些形态差异

      2011, 46(5):33-40. CSTR:

      摘要 (3014) HTML (0) PDF 947.11 K (2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寻找和检验长江刀鲚(Coilia nasus)不同生态型间的形态差异,分析了江苏靖江、上海九段沙、浙江太湖和江西鄱阳湖4个种群906尾样本的脊椎骨数、臀鳍条数和上颌骨长。结果表明,即使是同一种群内的脊椎骨数和臀鳍条数变幅也较大,但均以靖江和九段沙种群的较多,众数分别为81、80和108、109;太湖和鄱阳湖种群的较少,分别为77、75和100、98。上颌骨长/头长也以靖江和九段沙种群的较大,均值为1.067和1.063;太湖和鄱阳湖种群则分别为1.014及0.831。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除了靖江与九段沙种群之间,其他种群间的脊椎骨数和上颌骨长/头长的平均值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臀鳍条数均不具有显著的种群差异。洄游型(包含靖江和九段沙)、太湖和鄱阳湖种群的Bayes判别成功率分别达92.9%、92.8%及99.5%,表明现有研究虽已认同短颌鲚(C.brachygnathus)和湖鲚(C.nasus taihuensis)同属于刀鲚,但三者之间还可以依据某些形态特征的组合进行区分。

    • 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蜴的交配行为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1, 46(5):41-47. CSTR:

      摘要 (2249) HTML (0) PDF 1.08 M (2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和2008年的5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观察法,对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蜴交配行为的基本模式为:1追逐;2咬腹;3环抱;4交媾;5分离。其中各交配行为持续时间占总交配时间的百分比分别为:追逐占2.35%,咬腹占0.51%,环抱占8.44%,交媾占88.70%。交配活动主要发生在8:00时以后,其中9:00~13:00时比较集中,此间光照强度平均为(1 009.90±77.06)×102 lx ,气温平均为(31.53±0.36)℃(25.10~39.20℃),地表温度平均为(41.03±0.60)℃(28.30~56.30℃),湿度平均为27.54%±0.58% (20.00%~43.50%)。经检验,交配活动受地表温度 (r=0.829, P<0.01)、光照强度(r=0.664, P<0.05)与气温(r=0.606, P<0.05)的影响显著。

    • >珍稀濒危动物
    • 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红翅噪鹛冬季栖息地特征

      2011, 46(5):48-54. CSTR:

      摘要 (2619) HTML (0) PDF 865.37 K (3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1月和2011年1月,在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红翅噪鹛(Garrulax formosus)的冬季栖息地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研究区内,红翅噪鹛冬季多集小群活动,主要选择次生林,而回避原生林和人工林。2个冬季在野外共遇见红翅噪鹛21群78只。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红翅噪鹛喜欢在海拔较低、坡位较高、坡向偏阳、乔木稀疏矮小、灌木稠密、草本植物较高、藤本植物较丰富及植被总盖度较大的区域活动。此外,红翅噪鹛还倾向于选择距离林缘和水源较近的生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坡向、乔木均高和灌木盖度是影响红翅噪鹛冬季栖息地选择的3个最重要变量,由这3个变量组成的回归模型为:π(x)=eg(x)/(1+eg(x)),g(x)=-1.927+1.824×坡向-0.337×乔木均高+2.136×灌木盖度。该模型对红翅噪鹛冬季栖息地选择的预测准确性达到81.7%。

    • 圈养豚鹿的昼间日常行为与时间分配

      2011, 46(5):55-60. CSTR:

      摘要 (2566) HTML (0) PDF 886.20 K (2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豚鹿(Axis porcinus)是一种分布于中国南部且极度濒危的小型有蹄类,有关该物种的生态学数据极其稀缺。2006年3~12月,运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取样法观察圈养于成都动物园的16只豚鹿行为。通过预观察,定义并描述了16种行为,并按照PAE进行编码。结果显示,休息行为、取食行为、站立行为、运动行为与其他行为是豚鹿昼间时间格局的主要行为,分别占所有行为的56.06%、21.15%、17.10%、4.61%、1.08%。Mann-Whitney U 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行为格局,不同的性别年龄组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用Wilcoxon 检验分析温度、湿度、光照强度3种外界环境因子对上述5种主要行为的影响,除秋季光度因子与各主要行为均显著相关外,其他外部环境因子与昼间时间格局均无显著相关。

    • >自然保护区
    •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多样性

      2011, 46(5):61-65. CSTR:

      摘要 (2586) HTML (0) PDF 911.71 K (2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2006年在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5个采集点共采到陆生贝类12科26属62种和亚种,均属腹足纲,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界物种占绝对优势,约占已知采集种的85%以上。垂直分布以600~1 200 m海拔区间种类丰富,海拔1 600 m以上种类大减。生境分布呈现出荒坡、灌丛种类多,森林、农田种类少的格局。

    •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调查

      2011, 46(5):66-78. CSTR:

      摘要 (2988) HTML (0) PDF 1.05 M (3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2004年5月至2010年11月对江西武夷山保护区鸟类进行跟踪监测和研究的过程中,共记录到鸟类17目51科148属263种,约占中国鸟类种数的19.8%。G-F指数分析表明,保护区鸟类在科一级水平上其多样性更显丰富。研究结果显示,在保护区海拔1 900 m林线以下的各类生境中,鸟类多样性差异不甚显著,但海拔800~1 900 m范围、自然恢复30年以上的次生林和原生林区,是保护区内繁殖鸟类更为偏好的主要生境;保护区鸟类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岛屿现象";保护区内所保有的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群体被视为人类对该物种认知历史最为长久且相对最为健康的野生种群。

    • 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记录

      2011, 46(5):79-89. CSTR:

      摘要 (2751) HTML (0) PDF 959.50 K (3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2011年考察队分3个阶段调查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采用直接计数法,结合路线调查法,记录野鸟123种。汇集以往资料,共统计到鸟类197种。涉及到19目 46科 109属,约占新疆鸟类种数的43%。其中的北鹨(Anthus gustavi)、红胸鸲(Erithacus rubecula)、黄雀(Carduelis spinus)为新疆鸟类新纪录种。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达40种,占全部种类21%。区系分析,以耐旱的中亚型为主,计71种,占36%;古北型(57种)或全北型(26种)合计83种,占42%,比例虽大,但以旅鸟为多,并不具备优势。高地型约15种,占8%,多分布在阿尔金山及其北麓,属于青藏高原的特殊类型。其余为广布种,占10%以上。

    • 广西邦亮长臂猿自然保护区的鸟类

      2011, 46(5):90-101. CSTR:

      摘要 (3193) HTML (0) PDF 894.39 K (3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6年5月及2010年的1月、5月和9~10月,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结合雾网法对邦亮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223种,隶属于14目49科,其中留鸟146种、夏候鸟40种、冬候鸟34种、旅鸟3种。区系分析表明,保护区鸟类具有典型的华南区区系特点和显著的北热带特征。保护区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5种,列入IUCN(2010)名录的5种。保护区处于中越边境生物(亚)区这一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地区,属于典型的北热带喀斯特地貌,物种丰富但缺乏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

    • >基础资料
    • 异种嫁接的水螅畸形体初步观察

      2011, 46(5):102-107. CSTR:

      摘要 (2807) HTML (0) PDF 1.28 M (2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把强壮水螅(Hydra robusta)和普通水螅(H.vulgaris)除头后进行异种切口嫁接实验,共获得3例畸形体,对其进行280 d的培养,获得78只畸形子代。追踪观察发现:1畸形体及其无性生殖子代均具有2种钩刺丝囊(强壮水螅钩刺丝囊和普通水螅钩刺丝囊);2其身体伸展时最长达52 mm;3无性出芽生殖的平均生殖周期10 d以上;4个体无性生殖3~8代后凋亡;5触手数为4、5和6条的个体分别占80%、10%和10%;6不发生有性生殖;7切割再生时间长,再生后形态与发育特性同术前个体;8外胚层表面出现增生组织,这些增生组织在体柱上发生凋亡或脱离母体后1~2 d解体;内胚层上常有细胞团块脱离身体,进入消化腔。来源于异种水螅嫁接的畸形体上出现的组织增生、细胞脱落等现象揭示了水螅可能具备识别和排斥异种组织的原始免疫机制。

    • 牙鲆GH基因第1外显子区微卫星标记与幼鱼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2011, 46(5):108-113. CSTR:

      摘要 (2387) HTML (0) PDF 914.28 K (2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一个养殖群体中的100个个体为研究材料,分析了其GH基因第1外显子区域中微卫星座位的多态性,同时对各基因型与其体重、体长等生长性状进行了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外显子微卫星座位具有一定的多态性,共检测到3个等位基因 (A、B、C)、5种基因型,这3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339、0.609和0.517;该座位的观测杂合度及预期杂合度分别是0.540 3和0.511 2,多态信息含量及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是0.423 8和2.045 8。One-way ANOVA统计结果显示,基因型为AC的个体体重、头长和体高明显大于其他基因型个体(P<0.05),C是一个对体重、头长和体高有利的等位基因。

    • GnRH在性成熟高白鲑神经系统及性腺中的分布定位

      2011, 46(5):114-119. CSTR:

      摘要 (2711) HTML (0) PDF 1022.41 K (2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系统观察性成熟期高白鲑(Coregonus peled)神经系统及性腺中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GnRH在大脑、小脑、中脑、脊髓、延髓中免疫阳性反应明显,且主要分布在神经元内。GnRH免疫阳性细胞在卵巢和精巢中均有分布,而且其阳性部位在卵巢主要分布于小生长期卵母细胞;在精巢中主要分布于间质细胞和精原细胞中。本文讨论了GnRH直接或间接参与高白鲑性腺发育成熟调节的可能性。

    • 应用SRAP标记分析福瑞鲤及其原始亲本的遗传结构

      2011, 46(5):120-125. CSTR:

      摘要 (2585) HTML (0) PDF 1.10 M (2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SRAP分子标记对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黄河鲤(C.c.haematopterus)和福瑞鲤(FFRC Strain Common Carp, C.carpio)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的10个多态性较好的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10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92个,平均多态性比率83.6%,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56。对3个鲤鱼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指数、Shannon信息指数和群体多态位点比例等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3个鲤鱼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指数分别为0.221、0.205和0.233;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332、0.298和0.352;群体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68.1%、65.2%和71.2%。结果表明,福瑞鲤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其原始亲本高,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因而该群体仍具有一定的选育潜力。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结果表明,福瑞鲤继承了更多建鲤的遗传物质。

    • 乌梢蛇精子头部形成的超微结构

      2011, 46(5):126-131. CSTR:

      摘要 (2749) HTML (0) PDF 1.44 M (2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精子形成的规律,用透射电镜对其头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乌梢蛇精子头部形成可分为4个阶段:阶段Ⅰ ,前顶体囊泡内的颗粒物质融合形成1个顶体颗粒而发育为顶体囊泡,随着顶体囊泡的增大,在顶体囊泡与核膜之间形成了致密的纤维物质层。阶段Ⅱ,顶体囊泡变扁平,顶体颗粒分散在顶体囊泡内,前后囊泡膜逐渐相互融合,形成帽状顶体囊。阶段Ⅲ,细胞核离开中心位置移向精子细胞的一极,并在其周围开始有微管聚集,远端中心粒与近端中心粒出现,线粒体和内质网等其他细胞器移向精子细胞的另一极。阶段Ⅳ,细胞核周围汇聚大量微管,随着微管围绕细胞核的直径缩小,细胞核伸长为长卵圆形,同时顶体复合体也发育完成。

    • 湖北省爬行动物资源概况

      2011, 46(5):132-139. CSTR:

      摘要 (2709) HTML (0) PDF 857.00 K (3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搞清湖北省爬行动物资源概况,通过总结文献资料,并结合作者等最近20余年积累的调查资料,从区系特点、地理分布、评估等级、资源量及保护对策等方面总结了湖北省爬行动物的资源概况。结果显示,湖北省现有爬行动物2目12科44属78种,主要分布在鄂西南(57种,占73.1%)、鄂西北(47种,占60.3%)和鄂东南(43种,占55.1%)地区。东洋界种62种,占79.5%,古北界种8种,占10.3%,广布种8种,占10.3%。东洋界种中,华中华南区成分36种,占58.1%;华中区成分15种,占24.2%;西南区成分11种,占17.7%。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5种,占32.1%;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占20.5%。湖北省爬行动物资源具有以东洋界华中华南区种类为主,省内各区分布不均,濒危保护种类丰富等特点。

    • 广东担杆岛鸟类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2011, 46(5):140-145. CSTR:

      摘要 (2669) HTML (0) PDF 964.51 K (3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5月至2009年11月,采用固定样点法对广东省珠海市担杆岛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74种,其中留鸟29种、候鸟45种。雨季记录到鸟类45种,旱季记录到鸟类48种。雨季与旱季每个样点平均记录到的鸟类种数分别为3.5种(n=80)和3.7种(n=69),差异不显著(Z=-0.86,P=0.39);鸟类个体数分别为9.7只(n=80)和12.9只(n=69),差异显著(Z=-2.19,P=0.03)。20世纪80年代和本次调查2个时期共有鸟类仅11种,有 5个常见种本次调查未记录到,而20世纪80年代有记录;本次调查的6个常见种20世纪80年代未记录到,当地鸟类迁入和迁出的原因有待探讨。

    • 发冠卷尾性别判定的初步研究

      2011, 46(5):146-150. CSTR:

      摘要 (2610) HTML (0) PDF 859.83 K (2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发冠卷尾(Dicrurus hottentottus)由于被认为是雌雄同态而在野外难以鉴别性别。我们研究了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9只已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出性别的发冠卷尾(D.h.brevirostris)在形态量度上的性别差异,并据此构建了判别式方程,用于鉴定其性别。所考察的体征包括体重、喙长、喙粗、头喙长、跗跖长、翅长、尾长、体长、发羽数、第一根发羽长、第二根发羽长、第三根发羽长和三根发羽的平均长度。研究发现,雌性与雄性发冠卷尾的喙粗、头喙长、跗跖长、翅长、尾长、发羽数和第一根发羽长均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雄性一般大于雌性。利用具有显著差异的形态量度分别构建判别方程来区分个体性别,发现以翅长构建的判别方程具有最高的平均判别准确性,达81.0%。该方程对雌性的判别准确性略低于多变量判别方程,因此我们推荐使用该判别方程对发冠卷尾的性别进行鉴定,即D(判别分数)=0.239×翅长-40.359。

    • >研究简报
    • 浙江省两栖动物新纪录——小棘蛙

      2011, 46(5):151-152. CSTR:

      摘要 (2777) HTML (0) PDF 902.95 K (3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6月26日,在浙江省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棘蛙属(Paa)标本2只,均为雄性,经鉴定为小棘蛙(P.exilispinosa),为浙江省两栖类新纪录。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