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46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皇甫川流域大型土壤动物对不同水土治理措施的响应

      2011, 46(6):1-10. CSTR:

      摘要 (3078) HTML (0) PDF 912.03 K (2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大型土壤动物对不同水土治理措施的响应,于2008年5~9月,采用手拣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以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人工松树林、人工杨树林、人工锦鸡儿灌木林、人工沙打旺草地、撂荒地和农田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为采样地,分析了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季节动态特征。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 653只,隶属于1门3纲8目34科,优势类群为鳃金龟科幼虫和蚁科成虫。不同水土治理措施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类群数和生物量较农田明显增加,人工杨树林增加最显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反映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配置状况,在不同水土治理样地不如农田,但群落复杂性指数(Cj)则高于农田。不同土壤动物类群对水土治理措施有不同响应特征,由于个别动物类群个体数的显著增加,不同水土治理措施有导致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简单化趋势。研究地区采用的各种水土治理措施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恢复和保护都是有益的,但适时监测和预报害虫发生以及在制定综合治理措施时考虑种植植物的多样性很有必要。

    • 不同野化训练条件下朱鹮的行为差异

      2011, 46(6):11-18. CSTR:

      摘要 (2734) HTML (0) PDF 904.19 K (3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在陕西省洋县朱鹮生态园和华阳镇朱鹮野化训练基地,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2处野化训练大网笼中朱鹮(Nipponia nippon)(n洋县=30只;n华阳=22只)的行为进行研究,同时调查2处大网笼野化训练条件的不同。结果表明,在觅食行为的时间分配中,秋季洋县群的划动寻觅、探啄、咬甩、洗涮行为极显著地高于华阳群(P<0.01),低头寻觅、滤啄行为极显著地低于华阳群(P<0.01),掏挖行为在两群间无显著差异(P>0.05),华阳群缺少撕扯行为;冬季2群朱鹮觅食行为型差异性与秋季基本类似,但洋县群的掏挖行为显著高于华阳群(P<0.05),华阳群缺少划动寻觅、撕扯和咬甩行为。在华阳大网笼,训练朱鹮的惊飞持续时间为(96.5± 84.9)s,显著长于洋县朱鹮(40.6±51.3) s,且降落地点的选择不同。2010年7月至12月中旬,华阳群部分个体表现出地面夜宿的异常行为。分析认为,造成觅食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2个网笼所提供饲料的形状以及觅食地条件不同,惊飞时间和降落地点的差异与网笼内隐蔽区域的大小有关,而异常的地面夜宿行为与华阳网笼开始训练时栖位不足有关。

    • 骨顶鸡的种内巢寄生现象及其抵御机制初探

      2011, 46(6):19-23. CSTR:

      摘要 (2864) HTML (0) PDF 918.57 K (3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2008~2009年2个繁殖季节对黑龙江省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骨顶鸡(Fulica atra)种群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骨顶鸡具有很高比例的种内巢寄生现象,平均巢寄生比例达38.55%;且发现骨顶鸡具有类似于同属的美洲骨顶鸡(F.americana)的拒卵方式,主要包括埋卵、逐出和啄破。对寄生巢与非寄生巢的最近巢间距离的比较结果显示,寄生巢的巢间距离小于非寄生巢,但二者差异不显著。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骨顶鸡的领域行为等现象,对骨顶鸡抵御种内巢寄生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 繁殖期荒漠鸟类群落与自然植被的相关格局

      2011, 46(6):24-33. CSTR:

      摘要 (2565) HTML (0) PDF 971.31 K (2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植被结构和物种组成对鸟类群落多度分布的影响,于2010年5~8月,在阜康地区所涵盖的显域植被梯度带(梭梭、琵琶柴及蒿属荒漠)内分别布设3~4条样线,调查繁殖鸟类群落多度分布及植被参数。借助平均高度和盖度反映植被结构,平均物种数目反映植物组成。从鸟类群落中抽取显著正相关鸟种组合及狭分布鸟种组合,将不同的鸟类组合与植被参数代入DCCA排序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如下:(1)繁殖期鸟类群落对植被结构的响应较大,累积解释量达50.6%,灌木盖度与第一轴的相关系数为-0.998,草本高度与第二轴的相关系数为-0.479;且受植被水平异质性的影响大于垂直异质性。(2)显著正相关鸟种组合对植被结构的响应比繁殖期鸟类群落更大,累积解释量达64.4%,灌木盖度与第一轴的相关系数为-0.997,草本高度与第二轴的相关系数为-0.480;对植物组成的依赖性降低,草本平均物种数目与第二轴的相关性由-0.425变为-0.285。(3)狭分布鸟种组合受植物组成的响应大于植被结构,累积解释量达52.6%,灌木平均物种数目与第一轴的相关系数-0.997,草本平均物种数目与第二轴的相关系数为0.653。本研究支持鸟类群落对植被结构和植物组成的响应归于尺度效应的观点,并推测:在荒漠区,广布鸟种的栖息地选择偏向于植被结构,而狭布鸟种偏向于植物组成,尤其是草本平均物种数目。广布鸟种与狭布鸟种在鸟类群落中的比例,决定了鸟类群落对植被的具体响应。

    • >珍稀濒危动物
    • 大卫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翼型特征及夏季食性分析

      2011, 46(6):34-39. CSTR:

      摘要 (2771) HTML (0) PDF 967.85 K (3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2009年,野外采集大卫鼠耳蝠(Myotis davidii)的回声定位声波、翼型数据及粪便样本,分析了其回声定位声波、翼型特征和夏季食性。结果表明,大卫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主频为(60.4±10.0) kHz (Mean±SD),带宽为(54.7±8.5)kHz,能率环为7.4%±3.5%;翼展比为6.2±0.8,翼载为(5.3±0.9)N/m2,翼尖指数为2.2±0.8;夏季食物主要以鞘翅目(57.7%,体积百分比)和双翅目(36.0%)昆虫为主。根据其回声定位声波、翼型特征及食性结果,推测大卫鼠耳蝠主要在相对复杂的森林生境中捕食。

    • >技术与方法
    • 贝类血细胞硫代黄素T荧光染色方法

      2011, 46(6):40-45. CSTR:

      摘要 (2702) HTML (0) PDF 927.13 K (2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硫代黄素T(thioflavin T,TFT)是一种用于组织学的苯并噻唑荧光染料,因其对淀粉样蛋白有高亲和性而主要被用于淀粉样病变的荧光显微检测。本研究分别以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腹足纲的拟紫口玉螺(Natica janthostomoides)及头足纲的短蛸(Octopus variabilis)4种软体动物为实验材料,对贝类血细胞的TFT染色方法进行了探讨。4种贝类血细胞经0.1%的TFT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多呈黄绿色荧光,细胞轮廓清晰、细胞核及胞质中的颗粒与细胞质背景区分明显。4种贝类的血细胞均可根据细胞质内是否存在颗粒区分为无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两大类型,其中栉孔扇贝、中国蛤蜊及短蛸的无颗粒细胞可分为透明细胞和成血细胞两种亚型;颗粒细胞根据其颗粒的大小可分为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两种亚型。贝类血细胞TFT染色方法简单易操作,染色后荧光不易减弱,其标本可供长时间的观察。本研究首次尝试将TFT用于贝类血细胞的形态观察及类型区分的研究,表明TFT荧光染色是贝类血细胞观察与分类的一种好方法。

    • 食蟹猴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初步建立

      2011, 46(6):46-52. CSTR:

      摘要 (2725) HTML (0) PDF 1.08 M (2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掌握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SSCs)体外培养生长特性,并建立其培养体系。手术法获得幼年期食蟹猴单侧睾丸,改良的两步酶消化法获得其细胞悬液,添加特定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以碱性磷酸酶(AKP)染色鉴定培养细胞,并评价不同饲养层细胞和不同接种密度对SSCs体外培养的增殖效果。结果表明,含10% FCS等补充物的DMEM液可支持食蟹猴SSCs的体外存活与增殖,培养3~5 d可观察到SSCs集落,AKP染色呈阳性;以支持细胞为饲养层体外培养SSCs 3 d和7 d,SSCs集落形成率均显著高于皮肤成纤维细胞饲养层(P<0.05),且以1×105个/ml SSCs接种密度是较好的原代培养开始。该培养体系的初步建立可为体外研究非人灵长类精子发生机制和SSCs基因修饰提供便利。

    • >自然保护区
    • 河南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

      2011, 46(6):53-56. CSTR:

      摘要 (2902) HTML (0) PDF 868.04 K (3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2010年采用踏查法和访问法对河南省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两栖动物21种,隶属于2目7科16属;区系组成以东洋界成分为主;蛙科(Ranidae)为优势科,中华蟾蜍指名亚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为平原丘陵区优势种,叶氏肛刺蛙(Yeirana yei)为低山区优势种。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狭小,两栖动物多样性丰富,为有效保护该地区两栖动物资源,应扩大森林公园面积、加大管理和经费投入。

    • 青海湖湿地鸭科鸟类群落结构

      2011, 46(6):57-64. CSTR:

      摘要 (2798) HTML (0) PDF 917.36 K (2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2010年每年4~10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对青海湖周边6种典型生境包括河口湿地、湖泊、淡水沼泽、淡水泉、岩石湖岸、沙滩中的鸭科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鸭科鸟类9属21种,采用频率指数法确定的优势种有斑头雁(Anser indicus)、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针尾鸭(Anas acuta)、绿翅鸭(A.crecca)、赤颈鸭(A.penelope)、赤嘴潜鸭(Netta rufina)、凤头潜鸭(Aythya fuligula)、红头潜鸭(A.ferina),其数量之和占当年鸭科鸟类总数的92.30%。对6种不同生境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优势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口湿地和淡水泉生境中鸭科鸟类物种的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最高,湖泊和淡水沼泽的丰富度指数最高,而岩石湖岸和沙滩的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偏低。人类活动引起的食物资源的变化和部分湿地沙化是造成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 纳帕海环湖公路交通噪声对鸟类的影响

      2011, 46(6):65-72. CSTR:

      摘要 (2916) HTML (0) PDF 910.30 K (3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纳帕海环湖公路交通噪声对冬季鸟类的影响域和对敏感物种黑颈鹤(Grus nigricollus)行为的影响,于2009年和2010年冬季沿环湖公路以自驾车匀速行驶调查(40 km/h)与徒步定点观测两种形式对路域鸟类的回避距离及黑颈鹤的行为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纳帕海环湖公路路域一共记录到鸟类3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3种,路域水鸟物种丰富度占到纳帕海湿地越冬水鸟种类的42.86%;(2)环湖公路对不同鸟类的道路影响域从10.17 m增大到189.63 m,在统计的鸟种中有60%的影响域集中于路域50~100 m区间,与这一区间交通噪声的剧烈衰减和水陆交错带的生境多样性有关,鸟类对公路的回避距离与鸟类种群大小无关,敏感物种黑颈鹤的平均回避距离为135.18 m;(3)黑颈鹤的行为反应与其初始状态及距公路距离有关,即若黑颈鹤开始就有观望行为,其对过往车辆比较敏感,而随时调整自身其他行为(例如缓慢远离或惊飞);黑颈鹤距离公路越近,其越可能被惊飞。我们建议应充分重视对纳帕海湿地公路路域鸟类的保护,严格保护路域50~100 m水陆交错带;采用严格限速20 km/h、禁鸣、游人行为限制(如距离黑颈鹤栖息地至少125 m之外)和禁止停车;基于敏感物种的保护考虑,建议未来纳帕海湿地区域建设公路应回避黑颈鹤栖息地至少135 m。

    • >基础资料
    • 细胞色素c在盘基网柄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2011, 46(6):73-79. CSTR:

      摘要 (2638) HTML (0) PDF 1.05 M (2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色素c在细胞凋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在高等真核生物及低等真核生物酵母中已经比较清楚,但在盘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中的作用却没有相关报道。所以我们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别测定了盘基网柄菌前柄细胞和前孢子细胞中细胞色素c的含量及表达量的变化,来探讨细胞色素c在盘基网柄菌前柄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凋亡的前柄细胞发育16~20 h的过程中,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含量呈递减趋势,与之相反的是胞质中细胞色素c的含量却呈现出递增趋势。前柄细胞细胞色素c总含量高于前孢子细胞。2前柄细胞中细胞色素c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前孢子细胞,并且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而在前孢子细胞中细胞色素c基因的表达量比较稳定。两个研究结果相互印证,说明细胞色素c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盘基网柄菌前柄细胞的凋亡过程。

    • 环境因子对卵形鲳鲹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2011, 46(6):80-87. CSTR:

      摘要 (2707) HTML (0) PDF 1.03 M (2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封闭流水式实验方法研究温度、盐度、pH和流速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当温度为27℃时,耗氧率和排氨率达最大值,温度对卵形鲳鲹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显著(P<0.01);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盐度的升高均出现降低的趋势,盐度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均显著(P<0.01);随着pH的升高,耗氧率的变化不明显(P>0.05),排氨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pH对卵形鲳鲹幼鱼排氨率的影响显著(P<0.05);随着流速的增大,耗氧率和排氨率先增大后减小,在流速为150 ml/min时达最大值,流速对卵形鲳鲹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1)。

    • 嘉庚蛸雌性生殖系统组织学观察

      2011, 46(6):88-95. CSTR:

      摘要 (106971) HTML (0) PDF 1.20 M (3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象山港自然海区中的嘉庚蛸(Octopus tankahkeei)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输卵管腺组成。卵巢单个、球形,内包裹滤泡细胞围成的卵子,输卵管1对,开口于外套腔中部,每条输卵管中部膨大形成圆球状的输卵管腺。近端输卵管内具两瓣蘑菇状突起,上有不规则短指状分枝,突起嵌入管腔中,远端输卵管中无大的突起,血管位于突起和肌肉层之间。输卵管腺辐射型,由中央腔、纳精囊和输卵管腺体腔3部分构成,中央腔外层有24个大小不等的纳精囊。生殖季节,输卵管和纳精囊中可见大量未激活的精子。根据滤泡细胞形成褶皱的数目和比例对卵巢发育分期划分为4期:卵黄合成前期、卵黄合成早期、卵黄合成盛期和卵黄合成后期。

    • 鳜早期发育阶段骨骼肌纤维的增生与肥大生长

      2011, 46(6):96-102. CSTR:

      摘要 (2964) HTML (0) PDF 1019.75 K (3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骨骼肌是鱼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鱼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为了解鳜(Siniperca chuatsi)早期发育阶段骨骼肌纤维的生长发育特征,通过制作孵化后1~41日龄个体骨骼肌背右侧第一肌节石蜡切片,利用图像分析软件统计该肌节中肌纤维的数目和面积,分析了鳜骨骼肌纤维的增生和肥大生长特征。结果表明,鳜早期发育阶段骨骼肌生长同时包括数目增加(增生)和面积增大(肥大),背侧第一肌节中肌纤维总数由40个增加到520个,肌纤维总面积由805.30 μm2增加到186 422.77 μm2。其中,孵化后1~9日龄,肌纤维相对增生数目下降,相对增加面积缓慢上升,相对增加面积中增生生长的贡献率由60.53%降至8.80%,肥大生长则与之相反;9~15日龄,肌纤维相对增生数目呈现上升,相对增加面积相对平缓,相对增加面积中增生生长的贡献率略呈上升(由8.80%上升至20.26%),肥大生长贡献率略有下降;15~41日龄,相对增生数目和相对增加面积均呈上升趋势,相对增加面积中增生生长的贡献率下降并趋于平稳,肥大生长贡献率由79.79%上升到87.41%,成为优势生长。

    • 中国林蛙蝌蚪的口器发育

      2011, 46(6):103-110. CSTR:

      摘要 (2730) HTML (0) PDF 2.07 M (2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学技术观察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发育过程中口器外部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中国林蛙蝌蚪口器内部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口器发育的初期,角质颌最先出现,接着出现唇乳突以及唇齿;在变态高峰期(G41~G42),口器结构如唇齿、角质颌和唇乳突则是按以下顺序消失的,即唇齿最先消失,其次角质颌消失,最后唇乳突消失。通过与其他无尾两栖动物幼体蝌蚪口器的结构比较,表明唇齿行和角质颌形态结构的发育与蝌蚪的觅食行为以及食物类型都是密切相关的。最后探讨了中国林蛙蝌蚪的取食方式和食物转运摄食途径。

    • 年龄和性别因素对奇台沙蜥食性的影响

      2011, 46(6):111-117. CSTR:

      摘要 (2669) HTML (0) PDF 907.64 K (2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胃容物分析法研究年龄和性别因素对奇台沙蜥(Phrynocephalus grumgrzimailoi)食性的影响。共解剖220号浸制标本,取出整胃分离胃容物,鉴别胃容物中的食物种类,统计各种食物组分的数量频率、重量比例、出现频率和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结果表明,奇台沙蜥的食物大多数是节肢动物,还有少量植物组织;幼体摄入的食物中IRI最高的为体型较小的蚁科物种(雌性幼体:95.91;雄性幼体:69.04),而成体摄入的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虫IRI最高(雌性成体:35.49;雄性成体:32.58);雌性成体、雄性成体、雌性幼体和雄性幼体的食物生态位宽度分别为2.15、2.40、1.21和1.47,两性幼体间食物生态位重叠度最大,雄性成体与幼体间食物生态位重叠度最小;雄性成体的头长和头宽显著大于雌性成体,而其食物的最大体积和最大宽度也显著大于雌性成体的食物。奇台沙蜥的食性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明显变化,两性的头部异形导致两性个体所食食物的大小差异,有利于减小种内竞争。

    • 麻黄素对仔鼠肾组织结构和SOD、CAT活力及MDA含量的影响

      2011, 46(6):118-125. CSTR:

      摘要 (2859) HTML (0) PDF 1.02 M (2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麻黄素对仔鼠(Mus musculus)肾的毒性影响,对48只仔鼠分别用递增剂量腹腔连续注射麻黄素溶液(2.0、3.0、4.0 g/L)和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5 d、10 d和15 d称量仔鼠体重和肾重,用比色法检测肾SOD、CAT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仔鼠肾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注射麻黄素5 d、10 d、15 d后仔鼠体重低于对照组,肾重高于对照组;仔鼠肾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出现肾小球肿胀,肾小囊狭窄,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肿胀、降解、坏死;肾SOD和CAT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注射麻黄素5 d,SOD、CAT的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注射麻黄素10 d、15 d,SOD和CAT的活性低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MDA含量则先降低后升高,注射麻黄素5 d,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注射麻黄素10 d、15 d,MDA含量高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麻黄素影响仔鼠的体重和肾重,麻黄素对仔鼠肾的损伤可能与肾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和丙二醛含量升高有关。

    • 水鼩鼱消化道5-羟色胺阳性细胞的形态与分布

      2011, 46(6):126-129. CSTR:

      摘要 (2790) HTML (0) PDF 1.19 M (2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免疫酶标技术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法,对水鼩鼱(Neomys fodiens)消化道内5-羟色胺(5-HT)阳性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5-羟色胺阳性细胞仅在肠内分布,食管和胃处没有分布。细胞分布密度曲线呈抛物线型,空肠部分布密度最高,十二指肠部次之,直肠处最低。5-HT细胞主要分布于消化道上皮细胞之间、上皮基部、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形态较单一,仅具有圆形和锥体形。根据细胞的结构形态可以认为,水鼩鼱消化道内的5-HT细胞兼具内分泌与外分泌2种功能。

    • >研究简报
    • 陕西省翼手类新纪录——大菊头蝠

      2011, 46(6):130-133. CSTR:

      摘要 (2671) HTML (0) PDF 1.20 M (2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4月16日,在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的一无名岩洞获得1号蝙蝠标本。该标本为雄性,体型较大。马蹄叶发达、覆盖上唇且两侧无小附叶。鞍状叶呈三角形,向两侧明显扩张成翼状。体毛细长柔软而稍卷曲。经鉴定为大菊头蝠(Rhinolophus luctus),属陕西省翼手类新纪录。标本保存于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标本室。本文报道了这种蝙蝠的特征和相关测量数据,并对其分布和保护现状进行了探讨。

    • >综述
    • 两栖动物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2011, 46(6):134-140. CSTR:

      摘要 (3171) HTML (0) PDF 876.72 K (3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两栖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主要包括遗传性别决定(genetic sex determination, GSD)和环境性别决定(environmental sex determination, ESD)。近年来,在两栖动物性别决定和性腺分化机制的研究中,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的研究已获得新的成果。本文通过对DMRT1、DAX1、SF1、SOX3、SOX9、FOXL2、CYP19、CYP17在两栖动物性别决定中作用的分析,显示DAX1、SF1、FOXL2、SOX3均参与芳香化酶基因转录的调节,其中FOXL2、SOX3促进了CYP19的表达,DAX1、SF1则与CYP17的表达调节有关。这些结果提示,两栖动物性别决定相关基因通过作用于CYP19、CYP17的表达调控性别决定过程,基因和温度分别在GSD和ESD过程中通过影响雌、雄激素的水平而决定两栖动物性别。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