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47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盐城5 种绿地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2012, 47(2):1-7. CSTR:

      摘要 (3392) HTML (0) PDF 924.44 K (3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盐城5种城市绿地:杨树林、油菜地、苗圃、公园绿地和草坪,于2011年春季开展了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密度-类群指数(density-group index,DG)、群落复杂性指数(complexity index,C)与Shannon-Wiener指数(H')等α多样性在苗圃、公园绿地和杨树林中均具有较高水平,在草坪和油菜地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DG指数与C指数显著线性相关(P<0.01,n=5)并对H'有较为一致的校正效果。采用β多样性(Jaccard群落相似性系数)为基础的系统聚类结果认为杨树林、苗圃和公园绿地群落相似,草坪和油菜地群落相似。研究结果认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与绿地生境特征的复杂程度相关,绿地中树木的分布情况可能是影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这可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 红瘰疣螈的繁殖生态

      2012, 47(2):8-15. CSTR:

      摘要 (3382) HTML (0) PDF 908.25 K (3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其繁殖生态尚无系统的研究。2007~2010年在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对红瘰疣螈形态、繁殖栖息地、求偶和交配行为、产卵及孵化等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瘰疣螈雌雄两性在广泛的形态学度量特征上存在着差异;繁殖栖息地主要为稻田和潮湿的沟渠;参与繁殖的雌雄成体性比随繁殖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繁殖前期和后期雄性比例高,中期雌性比例高。求偶和交配主要在陆地潮湿的水沟中完成,也可在静水中进行。成体产卵活动从5月初持续至6月下旬,呈现出波浪式的产卵进程,个体完成产卵平均时间为(22.2±2.7)h。繁殖前期雌螈产卵于稻田,中后期产于多杂草的田埂草丛和泥壁,平均产卵数(126±18)枚(n=17)。平均孵化期(17.3±0.1)d(n=225),孵化率59.8%(n=79),孵化时幼体平均体长12.7mm(n=6)。

    • 鳄蜥对熟悉和陌生个体气味的辨别

      2012, 47(2):16-22,45. CSTR:

      摘要 (2726) HTML (0) PDF 842.08 K (2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个体辨别对于减少同种争斗以及配偶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用棉棒粘取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尿液作为气味源,以香水作为对照,测定鳄蜥对熟悉个体气味、陌生个体气味以及香水的舔舌次数和舔舌潜伏期,来探讨鳄蜥通过化学信息辨别熟悉和陌生个体的能力。结果显示,不论是雌性还是雄性,对不同个体尿液的舔舌次数均显著高于对香水的,舔舌潜伏期显著短于香水的;尽管雄性对陌生同性个体气味与熟悉同性个体气味的舔舌次数无显著差异,但对前者的舔舌潜伏期显著短于后者;雄性对陌生雌性气味的舔舌次数显著多于熟悉雌性气味的,对前者的舔舌潜伏期显著短于后者;雌性对陌生雄性气味的舔舌潜伏期显著短于对熟悉雄性气味的;雄鳄蜥对陌生雌性气味的舔舌次数显著多于雌鳄蜥对陌生雄性的。结果表明,鳄蜥能辨别同种个体的化学信息,并能通过化学信息来辨别熟悉和陌生个体,推测鳄蜥的这种辨别能力对其领域分配以及繁殖交配有重要作用。

    • 宁波滑蜥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

      2012, 47(2):23-30. CSTR:

      摘要 (3282) HTML (0) PDF 907.30 K (3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蜥蜴的雌性繁殖特征对理解两性异形的进化原因起着重要作用。于2011年4月在安徽滁州采集宁波滑蜥(Scincella modesta),定量研究该种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特征,检验成体形态特征两性异形与雌性繁殖的相关性。研究共采集43条(17 ♀ ♀,26 ♂ ♂)宁波滑蜥,雄性和雌性个体的最大体长分别为47.4 mm和46.6 mm。雌雄两性在体长和头宽上没有差异,而在腹长和头长上差异显著,雄性有较大的头长,雌性有较大的腹长。宁波滑蜥年产单窝卵。窝卵数和窝卵重与雌体体长及腹长呈正相关,卵重与雌体体长无相关性。窝卵数及卵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0和0.12。卵长径与窝卵数呈负相关,而卵短径与窝卵数无关。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来增加繁殖输出。这些结果表明,宁波滑蜥是雌雄个体大小同形的两性异形模式,性选择使得雄性有着较大的头长,以具有较高的交配成功率,生育力选择使得雌性有着较大的腹长,以具有较大的生育力和繁殖输出。

    • 恒河猴睾丸间质细胞对支持细胞分泌雌二醇的影响

      2012, 47(2):31-35. CSTR:

      摘要 (2549) HTML (0) PDF 873.86 K (2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无血清培养的方法,分析了促肾上腺激素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cAMP、内啡肽(endorphin)和纳络酮(naloxone)对原代共培养的恒河猴(Macaca mulatta)睾丸间质细胞与支持细胞雌二醇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ACTH、LH、cAMP和纳络酮对原代共培养恒河猴睾丸间质细胞与支持细胞的雌二醇分泌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这种影响与共培养的间质细胞数量呈线性关系,即共培养的间质细胞数量增加,雌二醇分泌水平亦明显上升;而内啡肽对原代共培养恒河猴睾丸间质细胞与支持细胞的雌二醇分泌水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恒河猴睾丸的间质细胞对支持细胞分泌雌二醇具有调节作用。

    • TGF-β 1 对人蜕膜基质细胞中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2012, 47(2):36-45. CSTR:

      摘要 (2636) HTML (0) PDF 1011.77 K (2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蜕膜基质细胞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本研究以人妊娠初期的蜕膜基质细胞为研究对象,经0 ng/ml、1 ng/ml、5 ng/ml和10 ng/ml的TGF-β1处理后,运用RT-PCR方法检测趋化因子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趋化因子蛋白质的表达。结果表明: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高浓度的TGF-β1能够显著的下调蜕膜基质细胞中趋化因子配体CX3CL1、CXCL12和CXCL16的表达,有意义的上调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CXCR6的表达。研究结果提示,TGF-β1对趋化因子配体/受体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并通过趋化因子参与母胎界面的免疫调节。

    • >珍稀濒危动物
    • 鹮嘴鹬越冬觅食地选择与食物资源调查

      2012, 47(2):46-51. CSTR:

      摘要 (3122) HTML (0) PDF 881.89 K (3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1~3月在四川省稻城地区对有鹮嘴鹬(Ibidorhyncha struthersii)觅食的河段进行调查,发现鹮嘴鹬87只,密度为1.24只/km,集群平均个体数为(2.12±0.89)只/群。采用样方法调查其觅食地的生境特征,调查其觅食地样方41个,对照样方54个。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鹮嘴鹬冬季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是:直径大于30 cm石头盖度、河心岛面积、干扰距离、水深、河滩的宽度。其觅食频率为(18.39±2.36)次/min(n=50),觅食成功率为29.39%±13.24%(n=50)。样方调查(n=50)发现9种食物资源,鹮嘴鹬觅食河段中石蛾(Trichoptera)幼虫(37.72%±12.96%)、石蝇(Plecoptera)幼虫(36.36%±6.06%)和甲壳类(17.76%±7.74%)比例较高,共占样方内食物数量91.84%。

    • >技术与方法
    • 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原代培养条件的优化

      2012, 47(2):52-58. CSTR:

      摘要 (2905) HTML (0) PDF 959.37 K (3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比较了几种常见血细胞培养基(L-15、2×L-15、3×L-15、M199和RMPI-1640)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血细胞原代培养中细胞形态以及存活率的影响,以及在筛选获得的最佳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比例胎牛血清(FBS)(0%、5%、10%和15%),进一步观察了血清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培养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3×L-15培养基培养效果较好,所培养的细胞形态相对完整,数量较多,培养至96 h时血细胞存活率仍大于60%;而其他4种培养基效果较差,培养12 h存活率均低于50%,且细胞形态结构变化明显。以3×L-15培养基为基础,添加不同比例胎牛血清后发现,对细胞存活有显著影响,存活率明显降低。因此,不添加血清的3×L-15培养基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生长较为适宜。

    • >自然保护区
    • 甘肃黑河内陆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候鸟多样性

      2012, 47(2):59-66. CSTR:

      摘要 (2781) HTML (0) PDF 826.73 K (3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甘肃黑河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位于其中游的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内陆河流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2008年分季节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调查该保护区湿地、农田村庄、人工林和荒漠4种生境的鸟类种类和数量。调查共记录保护区分布的鸟类17目35科116种,其中夏候鸟73种(占鸟类种类的62.93%),迁徙过路鸟20种(占17.24%),留鸟17种(占14.66%),冬候鸟6种(占5.17%)。其中,属于《湿地公约》的水禽56种。在湿地生境共记录鸟类70种,占保护区鸟类种数的60.34%,其中繁殖期在湿地生境栖息的鸟类有50种,绝大部分为夏候鸟(47种),留鸟只有3种;迁徙季节分布有44种鸟类,其中迁徙过路鸟(只在迁徙季节见到)有17种,占迁徙季节鸟类种类数的38.64%。村庄农田、人工林以及荒漠生境中,繁殖期和迁飞期共记录鸟类57种,夏候鸟有33种,留鸟有17种,迁徙过路鸟只有3种。甘肃张掖黑河湿地保护区是众多水禽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是我国候鸟迁徙西部路线上的关键区域。

    • >基础资料
    • 沼泽瘦尾虫皮层纤毛器及其附属微管的观察

      2012, 47(2):67-72. CSTR:

      摘要 (2624) HTML (0) PDF 1.60 M (2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显示了腹毛目纤毛虫沼泽瘦尾虫(Uroleptus limnetis)的细胞形态和皮层纤毛器的组成模式,以及皮层口围带、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和纤毛器附属微管的建构特征,可为进一步阐明瘦尾虫类纤毛虫的形态学及其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淮河水系日本沼虾群体遗传结构和系统演化的线粒体COI序列分析

      2012, 47(2):73-84. CSTR:

      摘要 (3014) HTML (0) PDF 1.06 M (2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定了淮河水系17个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野生群体共248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部分序列,获得623 bp核苷酸片段,包括48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1个单倍型,共享单倍型有12个,整体单倍型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均处于中间水平。AMOVA分析表明,17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041 3(P<0.05), 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小。Kimura 2-paramter遗传距离在五河与焦岗湖、花家湖及瓦埠湖群体间最大,为0.014,在高邮和邵伯湖群体之间最小,为0.003。MP系统树与单倍型进化网络关系图具有较高的一致性,31个单倍型被分为3个进化枝,其中一个进化枝主要以下游群体为主,另外2个进化枝主要以中游群体为主。群体中性检验、错配分析表明,淮河日本沼虾近期曾经历过种群扩张。

    • 温度和饥饿对鲤鱼幼鱼静止代谢率及自发运动的影响

      2012, 47(2):85-90. CSTR:

      摘要 (3932) HTML (0) PDF 881.31 K (2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在15和25℃条件下对鲤鱼(Cyprinus carpio)幼鱼 [体重(10.36 ± 0.22)g,n = 88]进行2周的饥饿处理(饥饿组)或持续投喂(对照组),然后对实验鱼的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进行了测定,同时以活动期的胸鳍﹑尾鳍摆动频率,观察期(10 min)胸鳍﹑尾鳍平均摆动次数,和运动时间比为指标对实验鱼的自发运动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温度和饥饿均显著影响鲤鱼幼鱼的静止代谢率(P < 0.05);在15与25℃条件下饥饿分别导致静止代谢率下降了19%和20%;温度由15℃上升至25℃,对照组与饥饿组静止代谢率分别增加了83%和80%。在15与25℃条件下,饥饿对鲤鱼幼鱼的自发运动具有显著不同的影响(P <0.05),且胸鳍和尾鳍的结果十分相似;在15℃饥饿组与对照组的胸鳍、尾鳍摆动频率(活动期,以下类同)均无显著差异,而饥饿组运动时间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导致饥饿组的胸鳍、尾鳍平均摆动次数(观察期,以下类同)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而在25℃饥饿组的胸鳍、尾鳍摆动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运动时间比无显著差异,导致饥饿组的胸鳍、尾鳍平均摆动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结果提示,在15℃下鲤鱼幼鱼通过降低自发运动以降低能量消耗来适应饥饿,而在25℃条件下,鲤鱼幼鱼通过增加自发运动来增大获取食物的机率以应对饥饿,这可能与野外环境中不同温度下食物丰富度及鲤鱼幼鱼的生理状况有关,但静止代谢率并未呈现与自发运动相关联的变化。

    • 饥饿对草鱼非特异免疫水平的影响

      2012, 47(2):91-97. CSTR:

      摘要 (2965) HTML (0) PDF 844.89 K (2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长期饥饿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非特异性免疫水平的影响。实验选取平均体质量(31.86±1.47) g的草鱼,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对照组和饥饿组),每组3个平行,饥饿处理15、30、45和60 d,测定饥饿对草鱼头肾和脾中自然杀伤(NK)细胞的杀伤活性、血清和肝胰脏中溶菌酶活性、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受饥饿胁迫的影响,草鱼自然杀伤性细胞在脾和头肾中的杀伤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且不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发生显著性变化;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血清和肝胰脏中溶菌酶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血清碱性磷酸酶在饥饿15、45、60 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饥饿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在饥饿30 d以后,维持恒定。由此可见,长时间的饥饿胁迫降低了草鱼的 免疫水平。相比较而言,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活性在反映鱼类免疫状况时比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可能更为灵敏。

    • IGF2b基因5'侧翼区序列克隆及不同鲤该区域GC富集区的甲基化分析

      2012, 47(2):98-104. CSTR:

      摘要 (3061) HTML (0) PDF 1021.73 K (2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鲤(Cyprinus carpio)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b(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b,IGF2b)基因为鲤IGF基因家族重要的成员,已有的研究表明5'侧翼区序列对其功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因此,采用基因组步移法获取5'侧翼区序列,通过亚硫酸盐修饰的方法分析不同品种该区域GC富集区的甲基化状况。本文成功从鲤基因组DNA中获得695 bp的IGF2b 5'侧翼区序列。已获取的IGF2b 5'侧翼区序列经过TFSEARCH分析后发现了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和TATA框,通过BLAST比对发现,鲤IGF2b 5'侧翼区DNA序列与斑马鱼(Danio rerio)IGF2b基因相比,相似性为87%。检测该区域富含GC的序列17个位点,发现建鲤(C.c.var.jian)有2个个体的3个位点出现甲基化,而黄河鲤(C.c.haematopterus)只有1个个体1个位点出现甲基化,这说明2个品种鲤在这个区域出现甲基化修饰的几率低,也验证了这2品种在该基因该区域GC富集区是稳定的。

    • 准噶尔雅罗鱼组织同工酶表达特性

      2012, 47(2):105-111. CSTR:

      摘要 (2967) HTML (0) PDF 1.05 M (2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不连续PAGE法,分析了10尾准噶尔雅罗鱼(Leuciscus merzbacheri)眼睛、鳃、皮、背部肌肉、鳍和肝胰脏6种组织的10种同工酶(LDH,CCO,EST,CAT,POD,ME,MDH,G6PD,GDH,ADH)的差异表达,并对部分同工酶基因位点及表达酶谱表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以及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10种同工酶中9种在6种组织中出现了明显的组织差异性,仅CCO在6种组织中的差异性较小。在对准噶尔雅罗鱼的10种同工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共记录到了21个基因位点,其中Est-1、Me-B、s-MDH、G6pd-A、G6pd-BAdh-A为多态性基因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P=6/21=28.57%。

    • 洞庭湖水系沅水和澧水野鲫的染色体组型及资源保护

      2012, 47(2):112-119. CSTR:

      摘要 (3051) HTML (0) PDF 974.92 K (2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鲫(Carassius auratus)是洞庭湖水系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为了解洞庭湖水系野鲫的细胞遗传背景,采用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法,对沅水和澧水采集的野鲫样本逐一进行肾细胞染色体制片及组型分析。结果发现,在两条河流的野鲫群体中均检测出染色体数为100和基本染色体数为150的两种不同倍性个体,其中,两条河流染色体数为100的二倍体鲫组型公式为 2N=28M+22SM+28ST+22T,NF=150;基本染色体数为150的三倍体鲫组型公式为3N=42M+33SM+42ST+33T,NF=225。在沅水和澧水不同采样点随机采集的共100尾野鲫中,检测出的三倍体比例(85%)远高于二倍体(15%),且二倍体与三倍体鲫个体在形态特征上不存在明显差异(P> 0.05)。两种不同倍性鲫在同一水体的共存对于鲫的遗传进化与选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二倍体鲫种群的大量减少,则提示我们应该从染色体组遗传多样性角度加强对洞庭湖水系二倍体野鲫资源的保护。

    • 大绒鼠冷驯化和脱冷驯化能量代谢特征的变化

      2012, 47(2):120-126. CSTR:

      摘要 (2853) HTML (0) PDF 897.64 K (2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测定冷驯化(5℃)到脱冷驯化(30℃)条件下,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的体重、摄入能、静止代谢率(RMR)、非颤抖性产热(NST)和血清瘦素含量等参数,探讨了血清瘦素浓度与能量收支的关系。结果表明,冷驯化可致大绒鼠体重下降,RMR、NST、摄入能升高,血清瘦素浓度降低;脱冷驯化后大绒鼠体重增加,RMR、NST、摄入能降低,血清瘦素浓度增加。血清瘦素含量与体重呈正相关,与RMR、NST、摄入能呈负相关。表明大绒鼠的体重、摄入能和产热能力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且瘦素可能参与了大绒鼠适应冷驯化及恢复过程中的能量平衡和体重的调节。

    • 中缅树鼩体温、代谢率和蒸发失水日节律

      2012, 47(2):127-135. CSTR:

      摘要 (2764) HTML (0) PDF 960.87 K (2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体温、代谢率和蒸发失水的日节律变化,采用植入式体温计测定了中缅树鼩24 h的体温,以及24 h中4个时间段(05:00~07:00时、11:00~13:00时、17:00~19:00时和23:00~01:00时)热中性区(30℃)的静止代谢率(RMR)、非颤抖性产热(NST)和蒸发失水(EWL)。结果显示,中缅树鼩的体温具有日节律变化,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1:00时和03:00时,各为(39.45±0.26)℃和(36.34±0.24)℃;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和蒸发失水在4个时间段都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显著的日节律变化,代谢率在23:00~01:00时最大,O2含量为(2.58±0.04)ml/(g·h),在11:00~13:00时最小,O2含量为(2.28±0.09)ml/(g·h);非颤抖性产热在05:00~07:00时最大,O2含量为(3.08±0.14)ml/(g·h),在11:00~13:00最小,O2含量为(2.69±0.63)ml/(g·h);蒸发失水在17:00~19:00时最大,失水量为(3.60±0.31)mg/(g·h)。结果表明,体温的日节律变化主要与环境温度的日节律变化和下午出窝取食活动性增强有关;当夜晚环境温度相对较低的时候,通过增强静止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来增加产热,而白天环境温度相对较高的时候,通过增强蒸发失水散热来调节体温。

    • >研究简报
    • 北京市蛇类新纪录——中介蝮

      2012, 47(2):136-137. CSTR:

      摘要 (3363) HTML (0) PDF 866.10 K (35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6月,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小龙门林场进行教学实习时,采集到2号蛇类标本,经鉴定为中介蝮(Gloydius intermedius),为北京市蛇类新纪录。

    • 贵州爬行类新纪录——海南棱蜥

      2012, 47(2):138-140. CSTR:

      摘要 (3163) HTML (0) PDF 980.28 K (2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7月29日在贵州黔南州三都县拉揽乡来楼村采得海南棱蜥(Tropidophorus hainanus)1只,经鉴定为贵州省爬行动物新纪录。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