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48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岩原鲤促性腺激素基因的克隆和组织表达差异

      2013, 48(1):1-7.

      摘要 (3171) HTML (0) PDF 907.88 K (3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RT-PCR技术从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卵巢组织中克隆了促性腺激素GtHα、FSHβ、LHβ 3个亚基的mRNA序列。GtHα亚基开放阅读框长357 bp,编码118个氨基酸残基,第1~23个氨基酸为信号肽。FSHβ亚基开放阅读框长393 bp,编码130个氨基酸残基,第1~22个氨基酸为信号肽。LHβ亚基开放阅读框长444 bp,编码147个氨基酸残基,第1~28个氨基酸为信号肽。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GtHα亚基在近缘物种间比较保守,其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要高于FSHβ和LHβ亚基。通过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FQ-PCR)分析发现,GtHα亚基在检测的6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卵巢中的表达量极高,肝、脑、心、垂体和肌肉中表达量依次降低;FSHβ亚基在除肌肉外的其余5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卵巢中的表达量最高,脑和心中表达量次之,肝和垂体的表达量明显偏低;LHβ亚基只在卵巢和垂体中表达,卵巢中的表达量要明显高于垂体。

    • 鲈鲤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

      2013, 48(1):8-15.

      摘要 (3091) HTML (0) PDF 1.08 M (3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鲈鲤(Percocypris pingi pingi)仔鱼(0~57日龄)的异速生长模式。结果显示:鲈鲤仔鱼全长由慢速生长到快速生长的转折点为25日龄;其多数外部器官均具有异速生长特点,头部和尾部的生长快于躯干部,均在22~27日龄出现生长拐点;眼径在14~15日龄较早出现生长拐点,促使眼睛充分发育,以提高早期仔鱼开口期摄食外源食物的能力;吻长在33~34日龄出现生长拐点,促进了口的充分发育,以适应不同的饵料环境;胸鳍、背鳍、尾鳍、臀鳍和腹鳍分别在13~14日龄、31~32日龄、32~33日龄、38~39日龄、43~44日龄出现生长拐点,除胸鳍和尾鳍外,其余各鳍的鳍条均在拐点处分化完全,即鲈鲤仔鱼的游泳能力已得到大幅提高。研究表明,鲈鲤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保证了各重要功能器官的充分发育,以适应多变的环境,有效地保障了其早期的生存,可为育苗生产和野生早期资源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 海陆蛙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特征

      2013, 48(1):16-21.

      摘要 (2989) HTML (0) PDF 886.48 K (2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采自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的58只(35 ♀♀ ,23 ♂♂)成体海陆蛙(Fejervarya cancrivora),通过测量头体长、体重、头长、头宽、吻长等11个形态特征指标和雌体卵巢质量(窝卵重),研究该种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特征,并检验雌性成体大小(头体长和体重)与其繁殖的相关性。雌雄两性个体的最小头体长分别为 44.9 mm 和 45.2 mm。除吻长和眼间距外,其余局部形态特征与头体长皆呈正相关性。头体长在雌雄两性之间差异显著,雌性显著大于雄性;而体重、头长、头宽等局部形态均无两性差异。海陆蛙雌体的窝卵重与头体长和体重之间皆成正相关关系,表明雌性可能是通过增大体型从而增加繁殖输出,而向较大体型发展。

    • 小鼠组蛋白H3K4甲基化酶Smyd3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构建与活性分析

      2013, 48(1):22-27.

      摘要 (3206) HTML (0) PDF 916.04 K (2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小鼠(Mus musculus)组蛋白H3K4甲基化酶基因Smyd3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首先通过PCR的方法克隆了5条不同长度的Smyd3启动子5'端缺失片段,与pMD19-T载体连接后,双酶切克隆入pGL3-Bas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构建Smyd3启动子-pGL3-Basic报告基因重组质粒,瞬时转染HEK293细胞48 h后采用双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Smyd3启动子各缺失片段的相对荧光活性。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Smyd3启动子5'端缺失片段-pGL3-Basic荧光报告基因重组质粒,所构建的启动子重组子转染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表现出荧光活性,并且pGL3-Smyd3-4的荧光活性最强,是其他的2至4倍左右,pGL3-Smyd3-5的荧光活性最弱。本研究初步确定Smyd3基因的启动子核心区域可能位于-533~-42 bp之间,在-2 026~-533 bp之间可能存在启动子负调控序列。

    • >珍稀濒危动物
    • 藏鹀的自然历史、威胁和保护

      2013, 48(1):28-35.

      摘要 (5143) HTML (0) PDF 1.17 M (3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藏鹀(Emberiza koslowi)是我国青藏高原东部的特有珍稀鸟种,目前关于它的资料非常匮乏。为了解藏鹀的分布、数量和基本生活史特征,促进对于该物种的有效保护,自2005年起以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白玉乡为中心对藏鹀进行了持续6年的观察,并针对其面临的威胁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显示,藏鹀主要分布在青海的玉树、果洛和四川的阿坝一带海拔3 500~4 700 m范围内的适宜栖息地,该分布区比原有认知更靠东北,更为狭小且海拔更高。用样线法开展的藏鹀数量监测,在7.4 km2的调查范围内记录到一个18~33只的稳定种群。此外,还对藏鹀的筑巢、育雏和争斗等行为进行了详细描述。食肉动物的捕食、冬季食物缺乏和牲畜踩踏鸟卵是藏鹀面临的最直接威胁。通过持续监测、与当地牧民协商、建立保护小区并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藏鹀种群趋于稳定。

    • 江西黄岗山黄腹角雉的食性观察

      2013, 48(1):36-42.

      摘要 (2812) HTML (0) PDF 866.55 K (2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4年5月至2012年6月,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岗山)采用野外观察和笼养观察法,对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食物构成和习性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记录到黄腹角雉采食物种78种(类),其中,高等植物39科65属74种,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蜘蛛目(Araneae)园蛛科(Araneidae)和蜻蜓目(Odonata)各1种。显示黄腹角雉为植食性、食谱广泛的雉类,采食习性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 圈养雄獐领域行为和粪便睾酮水平变化的关系

      2013, 48(1):43-48.

      摘要 (2803) HTML (0) PDF 916.36 K (2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8月到2012年4月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公园獐重引入试点,采用目标取样、扫描取样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圈养条件下6只成体雄獐(Hydropotes inermis)的6种领域行为进行观察,并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雄獐粪便中的睾酮水平变化。结果表明,雄獐的许多领域行为发生频次表现出明显的月间变化,包括打斗、威胁、取代、追逐和粪尿标记;擦额标记行为频次虽月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领域行为一样在11月份出现频次峰值。发情期(2011年10月~2012年1月)和非发情期(2011年9月、2012年2~4月),打斗、威胁、粪尿标记和擦额标记行为发生频次差异显著;取代和追逐行为频次差异不显著。6种领域行为的发生频次均在发情期明显高于非发情期。粪便睾酮含量在发情期和非发情期差异显著,发情期明显高于非发情期,其含量在12月份达到峰值(51.16±9.85)ng/g。雄獐的威胁、擦额标记、粪尿标记和打斗行为发生频次与睾酮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取代和追逐行为与睾酮水平变化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 >技术与方法
    • 穿山甲标本和甲片的DNA提取及PCR扩增

      2013, 48(1):49-57.

      摘要 (2845) HTML (0) PDF 1.13 M (3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验证经处理后的穿山甲(Manis spp.)标本和甲片是否可以用于种间分子鉴定标记的开发及个体识别工作,本文在样品的预处理、消化、提取后纯化等方面对传统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分别从穿山甲剥制标本、干皮标本及甲片中提取总DNA;然后用Cyt b基因扩增通用引物、12S rRNA基因全序列扩增引物、RAPD引物及微卫星引物进行了PCR扩增,并对部分扩增结果进行了序列测定。结果表明,除剥制标本的脚底皮张组织外,其他样品基本都可以提取出DNA。以此为模板的PCR扩增中,2种线粒体基因引物扩增出明显目的条带,RAPD引物扩增出种间特异条带,测序结果可用于种间特异性引物及SCAR引物的开发;微卫星引物在甲片样品中扩增稳定,可用于个体识别工作。

    • >自然保护区
    • 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甲螨群落的季节动态

      2013, 48(1):58-64.

      摘要 (2524) HTML (0) PDF 861.96 K (2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1年7月至2002年4月在不同的季节,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属级水平上土壤甲螨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土壤甲螨多度的四季变化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土壤甲螨多样性的四季变化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不同的季节土壤甲螨群落组成不同,但小奥甲螨属、小盾珠甲螨属、木单翼甲螨属3个属在每个季节均为绝对优势属。土壤甲螨主要分布在表层,但从夏季到冬季,土壤甲螨从表层向深层迁徙。

    • 阿尔金山-昆仑山鸟类区系调查

      2013, 48(1):65-74.

      摘要 (3715) HTML (0) PDF 865.16 K (3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2012年连续3年调查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包括昆仑山、祁曼塔格山、库木库里盆地的鸟类资源。共录得鸟类16目38科90属166种,约占新疆鸟类总数的36.6%。其中,金腰燕(Hirundo daurica)、冕柳莺(Phylloscopus coronatus)、日本松雀鹰(Accipiter gularis)为新疆首次记录。考察区介于青藏区与蒙新区之间,鸟类区系特点表现为高地型(23种,占13.9%)与中亚型(约49种,占29.9%)相互渗透,而北方型(69种,占42.1%)虽然排在首位,但多数是旅鸟,东洋型(1种,占0.6%)的种类比较罕见。依协克帕提湿地是鸟类的一个繁殖地,也是迁徙的重要驿站。

    • >基础资料
    • 淮河野生鲇鱼线粒体Cyt b基因的序列变异与遗传结构分析

      2013, 48(1):75-86.

      摘要 (2865) HTML (0) PDF 1.02 M (3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分析淮河信阳段、淮滨段、蚌埠段、洪泽湖及其支流颍河、淠河和池河的野生鲇鱼(Silurus asotus)种群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结果表明,在841 bp 的同源序列中,7 个种群共检测到变异位点40个,占全部序列的4.76%,121个个体共检测到32 种单倍型;7 个种群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核甘酸多样性(Pi)分别为0.884 8、0.003 8,表明淮河野生鲇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7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 为0.115 0,仅12.92%的变异来自种群间(AMOVA分析),基因交流值为3.85,种群间K2-P遗传距离为0.002~0.009,显示鲇鱼种群间没有发生明显的地理分化。NJ树揭示7 个种群的个体组成2 个谱系,但这2 个谱系与地理分布并不相关。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和Network网络亲缘关系分析皆表明鲇鱼种群有过种群扩张,扩张时间约在0.17~0.29 百万年前的中更新世中期和末期。

    • 三角鲂和长春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2013, 48(1):87-94.

      摘要 (2731) HTML (0) PDF 877.13 K (2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常规方法测定、分析了三角鲂(Megalobrama tarminalis)和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肌肉中营养成分组成与含量。结果显示,三角鲂肌肉蛋白质、脂肪含量分别为18.19%和3.06%,长春鳊肌肉蛋白质、脂肪含量分别为19.38%和2.89%。三角鲂和长春鳊肌肉中均检测出18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了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三角鲂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为76.27%,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2.17%,占氨基酸总量的42.18%;长春鳊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为77.60%,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1.70%,占氨基酸总量的40.85%。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三角鲂肌肉中限制性氨基酸主要为甲硫氨酸加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63.55,4种呈味氨基酸为氨基酸总量的32.81%;长春鳊肌肉中限制性氨基酸主要为色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66.81,4种呈味氨基酸为氨基酸总量的33.80%。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均较高,三角鲂为7.96%,长春鳊为3.11%。矿物元素比值合理。以上分析表明,三角鲂和长春鳊均为营养价值、经济价值都较高的优质鱼类,相比而言,三角鲂肌肉脂肪、脂肪酸含量和质量更优,而长春鳊肌肉在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与含量方面更优。

    • 笼养大斑啄木鸟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2013, 48(1):95-101,117.

      摘要 (2724) HTML (0) PDF 1.54 M (3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6~8月,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露天笼舍内,采用瞬时扫描法对笼养条件下的4只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说明不同性别大斑啄木鸟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以及研究对象在日间不同时间段行为节律差异。结果显示,笼养条件下大斑啄木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特点和日行为节律。大斑啄木鸟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休息和飞行走动,占全部行为的36.24%和26.96%,其次为觅食行为,占17.69%。除觅食、理羽和其他行为外,雌雄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P>0.05)。大斑啄木鸟昼间活动的高峰期出现在上午,中午有午休现象,日间行为节律明显。飞行走动、休息、理羽、跳跃行为的发生频次在雌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雄性觅食的发生频次显著地大于雌性的(P<0.05)。

    • 急性力竭运动后小鼠肾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及牛磺酸的保护作用

      2013, 48(1):102-108.

      摘要 (2635) HTML (0) PDF 1.09 M (2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急性力竭运动后小鼠(Mus musculus)肾细胞凋亡水平的时相性变化及牛磺酸对肾的保护作用,将56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力竭运动组(分为运动后即刻组、12 h组、24 h组和48 h组)及牛磺酸运动组(分为12 h组和24 h组),每小组8只,一次性力竭游泳运动后检测肾细胞凋亡水平、Bcl-2和Bax蛋白表达、一氧化氮(NO)含量及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力竭运动后各组小鼠肾细胞凋亡水平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运动后24 h组的凋亡水平达峰值(P<0.05)。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各组Bax表达均显著增强(P<0.05)。除运动后即刻组外,运动各组Bcl-2表达显著减弱(P<0.05)。各组Bax/Bcl-2比值显著升高,并在运动后24 h达峰值(P<0.01),后出现下降趋势。小鼠力竭游泳后24 h和48 h肾组织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iNOS活性升高(P<0.01),cNOS活性无显著性变化。相比同时刻运动组,牛磺酸运动组小鼠肾细胞凋亡水平、Bax表达及Bax/Bcl-2比值、iNOS活性显著降低(P<0.05),Bcl-2表达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急性力竭运动可导致肾细胞凋亡的发生,iNOS、Bax、Bcl-2水平及Bax/Bcl-2比值可能在肾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介导作用。牛磺酸可通过调控iNOS活性及Bax/Bcl-2比值,抑制急性力竭运动后小鼠肾细胞凋亡的发生。

    • 平凉地方牛群体母系遗传背景

      2013, 48(1):109-117.

      摘要 (2695) HTML (0) PDF 1.08 M (2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牛(Bos)的驯养作为农耕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历史悠久,长久以来形成的役用型逐步被肉用型所替代。为了揭示平凉地方牛群体的遗传背景,分析其是否具有生产优质牛肉的遗传基础,本研究测定了88头平凉地方牛群体mtDNA D-loop HVS序列,对包括平凉地方牛群体在内的我国23个地方牛群体单倍型分布及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tDNA D-loop 高变区,在平凉地方牛群体共有52个单倍型,23个地方牛群体共有95个单倍型,这些单倍型在系统发生树和中介网络关系中分布于两个分枝,即瘤牛型和普通牛进化枝。因此,我们认为平凉地方牛群体和我国其他牛种一样,存在普通牛和瘤牛两个母系起源的遗传背景。

    • 幼犬个性特征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2013, 48(1):118-124.

      摘要 (2800) HTML (0) PDF 864.66 K (2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编制幼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个性量表,对德国牧羊犬、拉布拉多犬和英国史宾格犬3个品种的60日龄幼犬进行标准化行为测验,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幼犬存在游戏性、社会性和好奇/无畏3个个性特质。分析品种间个性特征差异时发现,拉布拉多犬游戏性特质显著高于德国牧羊犬和史宾格犬(P<0.01),德国牧羊犬社会性特质显著高于拉布拉多犬和史宾格犬(P<0.01),拉布拉多犬好奇/无畏特质显著高于德国牧羊犬和史宾格犬(P<0.01)。结果表明,编制的幼犬个性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描述和比较幼犬个体差异。不同品种幼犬个性特征存在差异。

    • >研究简报
    • 重庆市发现光雾臭蛙和南江臭蛙

      2013, 48(1):125-128.

      摘要 (2719) HTML (0) PDF 879.46 K (3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2年6月23日,在重庆市城口县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过程中采集到臭蛙属(Odorrana)标本5号,经鉴定为光雾臭蛙(O. kuangwuensis) 3号、南江臭蛙(O. nanjiangensis) 2号,均为重庆市两栖类新纪录。

    • 5种江西省两栖动物新纪录

      2013, 48(1):129-133.

      摘要 (2565) HTML (0) PDF 976.95 K (3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2012年,在江西省山区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共发现江西省两栖动物新纪录5种:即黄山角蟾(Xenophrys huangshanensis)、莽山角蟾(X. mangshanensis)、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和宜章臭蛙(O. yizhangensis)。

    • 安徽省发现福建华珊瑚蛇

      2013, 48(1):134-135.

      摘要 (2703) HTML (0) PDF 894.49 K (30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7月26日,在安徽省岭南省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蛇类标本1号,经鉴定为福建华珊瑚蛇(Sinomicrurus kelloggi),为安徽省爬行动物新纪录。标本现保存在黄山学院标本馆。

    • 北京发现越冬黑头剑蛇

      2013, 48(1):136-138.

      摘要 (2882) HTML (0) PDF 881.48 K (2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9月,在北京市四座楼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动物调查时,采集到2号蛇类标本,经鉴定为黑头剑蛇(Sibynophis chinensis),其中1条为幼蛇,属首次在北京发现越冬个体。

    • 河北省境内发现黑头剑蛇

      2013, 48(1):139-140.

      摘要 (2536) HTML (0) PDF 871.52 K (3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2年7月22日,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密兴路获得黑头剑蛇(Sibynophis chinensis)成年标本1例,黑头剑蛇首次于河北省境内发现。标本现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

    • 遗鸥繁殖期新分布——内蒙古袄太湿地

      2013, 48(1):141-142.

      摘要 (3184) HTML (0) PDF 816.23 K (2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2年5月24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袄太湿地观测到遗鸥(Larus relictus)640只,包括285只坐巢个体。遗鸥集中分布在四个湖心岛上,仅利用高出水面20~50 cm左右的岛面营巢。此次发现属于我国遗鸥的新繁殖地。

    • >综述
    • 鱼类分批繁殖力和繁殖频率的研究进展

      2013, 48(1):143-149.

      摘要 (2817) HTML (0) PDF 862.04 K (3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繁殖潜力是决定鱼类的繁殖补充及制定种群评估生物学假设的关键机制,由此分批繁殖力和繁殖频率对评估分批繁殖鱼类的繁殖潜力就十分必要。分批繁殖力和繁殖频率的研究均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过去的30年中,评估分批繁殖力最为广泛使用的方法是水化卵法,而繁殖频率使用最多的方法是产后滤泡法。这两种方法虽然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无可否认是现在最为实用和成熟的方法。

    • 捕食风险的种群动态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2013, 48(1):150-158.

      摘要 (2530) HTML (0) PDF 875.28 K (3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捕食者不但可以通过直接捕杀猎物而控制猎物的种群数量,还可以通过捕食风险效应影响猎物种群的繁殖和动态,并且在某些情况下,捕食风险效应对猎物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甚至大于捕食者的直接捕杀。关于捕食风险效应对猎物动物繁殖产出和种群动态变化的作用及其机理方面的野外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捕食风险效应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了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捕食者对马鹿(Cervus elephus)、加拿大育空地区的捕食者对白靴兔(Lepus americanus)的捕食风险效应等案例研究,以阐明捕食风险效应对猎物种群动态影响的重要性,以及关于捕食风险效应影响猎物种群繁殖和动态机理的两个假说(捕食者敏感食物假说、捕食应激假说)。并结合我国在捕食者与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在野外开展捕食风险效应对濒危有蹄类猎物种群动态影响研究的建议,阐释了开展这些研究的重要意义。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