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4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中国鲤形目鱼类的脊椎骨数及其生态适应性

      2014, 49(1):1-12.

      摘要 (2955) HTML (0) PDF 1.46 M (3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中国鲤形目鱼类脊椎骨数及其与系统发育和生态习性的相关性,采用X光透视照相法对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爬鳅科(Balitoridae)鱼类共157种的脊椎骨数、肋骨数和尾椎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鲤形目鱼类的脊椎骨数30~52枚,均值39.5±4.4;肋骨数8~28对,均值15.3±3.1;尾椎数14~34枚,均值21.1±2.9。依据脊椎骨数、肋骨数、尾椎数对鲤科各亚科进行聚类,显示鲤科12个亚科可归为2大类:Ⅰ类包括雅罗鱼亚科、鲌亚科、鲴亚科、裂腹鱼亚科4亚科;Ⅱ类包括鲢亚科、 NFDA2 亚科、 NFDA7 亚科、鲃亚科、野鲮亚科、鳅 NFDA3 亚科、鲤亚科、 NFDA1 亚科8亚科。对鲤科89种所作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肉食性鱼类的肋骨数与脊椎骨数的比值显著小于植食性鱼类(P<0.05),而脊椎骨数、尾椎数则显著多于植食性鱼类(P<0.05)。中上层鱼类的脊椎骨数、尾椎数显著多于下层鱼类(P<0.05)。极小型鱼类的脊椎骨数、肋骨数以及肋骨数与脊椎骨数之比显著少于或小于大型鱼类(P<0.05)。表明鲤科鱼类的脊椎骨数与其生态习性及体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 白腹管鼻蝠成体交流声波多样性

      2014, 49(1):13-23.

      摘要 (2647) HTML (0) PDF 2.03 M (2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蝙蝠亚目即通常所说的蝙蝠,是哺乳动物中群居程度最高的类群之一,主要依靠声学信号在黑暗环境中进行交流并维持社群结构,很多蝙蝠种类的交流声波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但是目前关于特定种类蝙蝠交流声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我们通过录制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成体的声波,深入研究其交流声波声谱特征,根据交流声波在声谱图上的形状对声波类型进行初步划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分析(DFAs)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其交流声波在声谱结构上具有较高多样性,分为16种不同的音节类型,其中包括13种简单音节和3种组合音节,大多数音节都具有多谐波结构。简单音节可分为9种调频音节、2种准恒频音节和2种噪音,组合音节由简单音节无间隔地组合而成。第一谐波最大频率、第一谐波带宽、持续时间为与调频音节类型相关的主要参数。本研究结果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蝙蝠发声行为的行为学意义和声波交流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贮草期布氏田鼠采食距离及集群数量对采食量的影响

      2014, 49(1):24-30.

      摘要 (2117) HTML (0) PDF 1.00 M (2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锡林郭勒盟研究了贮草期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采食距离及集群数量对采食量的影响。通过人为设置布氏田鼠洞群家族成员数量和采食距离,采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采食材料,测定了秋季自由生活状态下,采食距离为5~30 m范围内、每个洞群布氏田鼠数为3~11只范围内,布氏田鼠单次采食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采食距离和家族成员数量对布氏田鼠单次采食量没有明显影响,采食距离和家族成员数量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布氏田鼠单次搬运麦粒数量平均为8.0粒/次,这可能与田鼠的搬运能力有关。

    • >珍稀濒危动物
    • 圈养普氏野马繁殖期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

      2014, 49(1):31-40.

      摘要 (2537) HTML (0) PDF 2.16 M (25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4月~8月,在新疆野马繁育中心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研究了圈养普氏野马(Equus ferus przewalskii)繁殖期昼间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1) 雌雄普氏野马繁殖期采食、饮水和站立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而休息、运动、修饰和其他行为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 <0.05)。其中,雄马的休息时间、修饰时间显著低于雌马,运动时间和其他行为时间显著高于雌马。(2) 雌雄个体繁殖期除运动、修饰和其他行为节律存在显著差异外(P <0.05),其余行为节律则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3) 雌雄野马繁殖期内昼间交配次数比较少,且同一家族群内雌马各自参与交配的日期基本不会重叠,同一天内,雄马与群内两匹以上雌马均有交配的现象十分罕见。

    • 广东省南岭发现毛翼管鼻蝠及其核型与 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2014, 49(1):41-45.

      摘要 (2896) HTML (0) PDF 1.46 M (2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2年8月在广东省南岭自然保护区采集到6只森林型蝙蝠(3♀,3),其鼻部呈管状,毛被厚密而柔软,后腿、翼膜和尾膜被覆有棕色绒毛。体型较大,雌雄之间有明显差异,前臂长♀ 48.94~52.67 mm, 44.00~46.92 mm;核型为2n=44,FN=52;超声波为调频型,主频率为 78.3 kHz。经鉴定为蝙蝠科管鼻蝠亚科的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这一发现使该物种在中国大陆地区目前的分布区与栖息地得以进一步核实和确认,弥补了该珍稀蝙蝠物种的分布、行为和生态学资料。

    • >技术与方法
    • 斑鳢、乌鳢及其杂种细胞核DNA流式含量分析

      2014, 49(1):46-50.

      摘要 (2481) HTML (0) PDF 1.27 M (2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斑鳢(Channa maculata)、乌鳢(C.argus)及其正交杂种斑乌鳢(斑鳢♀×乌鳢)和反交杂种乌斑鳢(乌鳢♀×斑鳢)的红细胞为材料,以鸡(Gallus gallus)血细胞为DNA标准(2.5 pg/2c,2c指2倍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这4种鱼的细胞核DNA含量。斑鳢、乌鳢、斑乌鳢及乌斑鳢这4种鱼血细胞DNA的绝对含量分别为(1.488±0.035)pg/2c、(1.489±0.034)pg/2c、(1.522±0.077)pg/2c和(1.520±0.033)pg/2c。斑鳢和乌鳢的细胞核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斑鳢和乌鳢与两种杂交鳢的DNA含量差异显著(P<0.05),两种杂交鳢之间的细胞核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杂交鳢细胞核DNA含量显著高于亲本,可以作为杂种鉴定的依据。

    • 建鲤leptin两种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2014, 49(1):51-56.

      摘要 (2773) HTML (0) PDF 1.59 M (2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SignalP-4.0软件预测信号肽剪切位点,设计引物扩增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leptin基因(jlLEP-A1, jlLEP-B)不含信号肽的ORF区域。扩增产物分别连接到pET-32a(+)和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测序验证插入位点的正确性。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 诱导表达重组蛋白pET-32a(+)/jlLEP-A1,pET-32a(+)/jlLEP-B和pGex-4T-1/jlLEP-A1,pGex-4T-1/jlLEP-B。结果表明,在37℃和1 mmol/L IPTG的条件下诱导5 h,重组蛋白表达量最大。SDS-PAGE电泳显示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蛋白形式存在。这一结果为后续的建鲤leptin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基础资料
    • 盘基网柄菌突变型细胞allC的细胞周期异常

      2014, 49(1):57-62.

      摘要 (2342) HTML (0) PDF 1.63 M (2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盘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细胞周期的相关问题可以为真核生物细胞周期调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细胞计数和细胞倍增时间计算的结果表明,突变allC细胞的倍增时间为2.36 h,仅为KAx-3细胞倍增时间的1/3。进一步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种细胞的细胞周期,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cycB1和cdk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比值,我们发现,培养16 h的allC细胞处于G2期的数目(1.51%)显著少于KAx-3细胞(16.61%)(P<0.05)。allC细胞和KAx-3细胞的细胞周期素B1(cyclinB1,cycB1)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是2.5和0.24(P<0.05),两者相差10倍。两种类型细胞中处于G2期的细胞数目差异十分明显,cycB1的相对表达量也存在显著差异,表明cycB1的过表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allC细胞的细胞周期正常的调控机制,与突变细胞的G2期异常有一定关系,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

    • 乌鳢养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14, 49(1):63-70.

      摘要 (2700) HTML (0) PDF 1.49 M (2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乌鳢(Channa argus)养殖池塘和对照水体即排水区和南阳湖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乌鳢养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乌鳢养殖池塘的浮游动物物种数24种,密度1 032 ind/L,均明显低于周边水体(排水区64种,密度1 995 ind/L;近湖区65种,密度2 569 ind/L),而其生物量达4.65 mg/L,高于周边水体(排水区3.10 mg/L,近湖区2.85 mg/L),这主要是由于养殖池塘浮游动物生物量以枝角类、桡足类和无节幼体等大型浮游动物(95.70%)为主体,原生动物和轮虫所占比例(4.30%)相对较小,而周边水体则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体;养殖池塘优势种为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亦不同于周边水体的优势种;综合分析浮游动物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的评价结果,池塘水体呈中度污染,排水区水体呈轻度-中度污染,近南阳湖水域达到了轻度污染水平,这表明乌鳢养殖对周边水体造成了一定程度污染。

    • 拟目乌贼精子发生和精子的超微结构

      2014, 49(1):71-82.

      摘要 (2616) HTML (0) PDF 7.94 M (2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拟目乌贼 (Sepia lycidas) 精子的发生过程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成熟精子5个阶段,其中精细胞可以分为Ⅰ、Ⅱ、Ⅲ、Ⅳ、Ⅴ 5个时期,精细胞Ⅱ期又可分为前期和后期。细胞核经历了一个横向收缩、纵向拉长的过程,由圆形或椭圆形,变为不规则的纺锤形、稍弯曲的长柱形;核内染色质由絮状,变为絮块状、致密颗粒状、细纤维状、粗纤维状和片层状,直至高电子密度均质状;顶体由圆形,变为头盔形、圆锥形、倒"U"字形,直至子弹头形;线粒体由空泡状经过融合和迁移,变为内嵴丰富的椭球形,形成不完全包围鞭毛的线粒体距。成熟精子全长101.28 μm,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头部呈长辣椒状,长7.73 μm,宽1.51 μm,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尾部细长,为93.18 μm,为典型的"9+2"结构,由中段、主段和末段三部分组成。

    • 尾斑瘰螈主要消化器官组织结构观察

      2014, 49(1):83-86.

      摘要 (2514) HTML (0) PDF 1.83 M (3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采用组织学方法对尾斑瘰螈(Paramesotriton caudopunctatus)的消化器官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尾斑瘰螈食管较短,胃、肠壁组织结构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小肠前段的黏膜下层缺失。胃黏膜层中有许多胃腺,胃腺细胞胞质含嗜酸性颗粒。小肠前段绒毛细长密集,中段、后段逐渐短小稀疏,在黏膜层的固有膜中没有肠腺分布。肝实质中肝小叶界限不明显,肝小叶内有大量色素颗粒成团分布。

    • 中华大蟾蜍蝌蚪变态过程中脊椎骨化次序

      2014, 49(1):87-93.

      摘要 (2896) HTML (0) PDF 1.96 M (2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两栖动物在幼体变态即由水栖到陆栖的环境转变中,骨骼系统会发生重塑。本文采用茜素红和阿利新蓝的双染色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变态过程中(Gosner 38~46)脊椎骨的发育进程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华大蟾蜍蝌蚪Gosner 39期,椎板中线处发生融合;荐前椎Ⅱ-Ⅷ和荐椎的椎体、椎弓起始骨化发生在Gosner 42期;其次荐前椎Ⅱ-Ⅷ和荐椎的横突、底索和荐后椎Ⅰ开始骨化;荐后椎Ⅱ骨化最晚;在Gosner 46期,尾杆骨最终形成。荐后椎愈合形成尾杆骨反映无尾类幼体由水栖环境转变为陆生环境中骨骼系统的机能适应。

    • 内蒙古阿尔山市北部鸟类区系组成及群落结构

      2014, 49(1):94-102.

      摘要 (2383) HTML (0) PDF 1.83 M (2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采用样带法和样点法对阿尔山市北部鸟类区系及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02种,隶属于13目32科。其中留鸟31种,占阿尔山市鸟类总数的30.39%;夏候鸟60种,占58.82%;旅鸟6种,占5.88%;冬候鸟5种,占4.91%。繁殖鸟构成本地区鸟类区系的主体,夏候鸟为主要组成类群。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鸟类有15种。阿尔山市鸟类区系反映出东北区与蒙新区、大兴安岭岭南与岭北相互渗透和过渡性特征。鸟类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春、秋季节为高峰期,夏、冬季为平稳期。多样性指数变化:林地>草地>湿地>山地>农田>居民区。随着人类活动程度的加剧,距离城镇较近、人类经常活动的生境,鸟类多样性明显较低。说明城市化影响已开始显现,人类活动对鸟类区系组成有较大影响。

    • 小鼠孤雌胚与体内正常胚H3K27三甲基化模式的差异

      2014, 49(1):103-109.

      摘要 (2940) HTML (0) PDF 2.41 M (2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考察小鼠(Mus musculus)孤雌激活胚胎H3K27三甲基化模式与体内正常胚胎之间的差异,以及曲古抑菌素A (TSA)对孤雌胚H3K27三甲基化水平的影响,探究表观遗传修饰对孤雌胚胎发育的作用。首先,用H3K27me3特异性抗体对MⅡ期卵母细胞染色,利用激光共聚焦对其荧光强度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该时期的甲基化荧光强度相对较低。接着,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小鼠孤雌胚胎和体内正常胚胎植入前各时期的H3K27me3模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从2-细胞到囊胚期孤雌组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与体内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且总体平均荧光强度较体内组普遍偏低。孤雌胚胎经 TSA处理后,处理组和未处理组在前三个时期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处理之后的H3K27三甲基化水平有所提高,囊胚期与未处理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小鼠孤雌胚胎的H3K27三甲基化模式与体内胚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可能是造成孤雌胚胎发育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TSA处理对H3K27me3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体外培养环境有所改善,这可能对提高孤雌胚胎发育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 >研究简报
    • 河南省发现宁波滑蜥

      2014, 49(1):110-112.

      摘要 (2697) HTML (0) PDF 1.50 M (2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7月、2012年7月和10月在河南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5号宁波滑蜥(Scincella modesta)标本,系河南首次发现,标本保存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标本室。

    • 湖南省发现青脊蛇

      2014, 49(1):113-115.

      摘要 (2468) HTML (0) PDF 1.82 M (3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5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黄岩乡野外考察期间采集到1号游蛇科蛇类标本,经鉴定为青脊蛇(Achalinus ater),为湖南省蛇类新纪录种。此记录能为研究青脊蛇的形态变化和地理分布提供基础资料。

    • 湖南省雀形目鸟类新纪录6种

      2014, 49(1):116-120.

      摘要 (3099) HTML (0) PDF 2.01 M (2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4月~2013年4月,作者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多样性调查和种群监测的过程中,拍摄到6种雀形目鸟类,经鉴定为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灰蓝姬鹟(Ficedula tricolor)、光背地鸫(Zoothera mollissima)、淡绿 贝 鸟 鹛(Pteruthius xanthochlorus)、点胸鸦雀(Paradoxornis guttaticollis)、高山短翅莺(Bradypterus mandelli),均为湖南省鸟类新纪录。

    • 松雀在中国的春夏季分布

      2014, 49(1):121-125.

      摘要 (2997) HTML (0) PDF 1.91 M (2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2年7月29日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西坡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考察时,记录到1只松雀(Pinicola enucleator)。经查阅文献和检视标本,发现该种在中国实际已有若干春夏季的分布记录。该种已知在某些年份具有爆发式迁徙的习性,繁殖期和越冬期分布范围的年际变化很大。根据上述记录,推测松雀在国内的分布状况除以往所认知的冬候鸟而外,还应是罕见的夏候鸟。而在四川金城山地区的松雀记录实际应为红眉松雀(P. subhimachala)。

    • 贵州省发现高鞍菊头蝠

      2014, 49(1):126-131.

      摘要 (2496) HTML (0) PDF 2.00 M (2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2年7月和11月在对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及贵阳市乌当区进行翼手类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过程中,于织金县两洞穴及贵阳市乌当区一个洞穴中捕获到32只菊头蝠个体,其中雄性10只,雌性22只,经鉴定为高鞍菊头蝠(Rhinolophus paradoxolophus),为贵州省首次记录,后保留16号标本(雌11,雄5),标本现保存于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湖南省发现艾氏管鼻蝠

      2014, 49(1):132-135.

      摘要 (2533) HTML (0) PDF 1.81 M (2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7月17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境内的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民居屋檐下捕获1只体型较小的雄性蝙蝠,经鉴定为艾氏管鼻蝠(Murina eleryi),是在湖南省首次发现该物种。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封面动物
    • 云南蒙自长桥海发现秃鹳和翻石鹬

      2014, 49(1):136-136.

      摘要 (2727) HTML (0) PDF 1.39 M (2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珍珠颜色和贝壳珍珠层颜色研究进展

      2014, 49(1):137-144.

      摘要 (2394) HTML (0) PDF 1.61 M (3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颜色及其色度均一性是衡量珍珠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珍珠颜色及贝壳珍珠层颜色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研究表明,珍珠的颜色与制片蚌外套膜对应的珍珠层颜色相一致,而蚌的珍珠层颜色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现有的研究资料对珍珠层颜色形成的机理虽然还不能给出一个系统、合理的诠释,但金属元素、卟啉、类胡萝卜素和物理结构等因素可能和珍珠层颜色形成密切相关,珍珠层中含有少量以蛋白质为主的有机基质,这些蛋白调控珍珠层的结构和颜色的形成,可能是解释珍珠层颜色形成机理的关键。本文对珍珠颜色和贝壳珍珠层颜色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探讨珍珠颜色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联,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珍珠和贝壳珍珠层颜色提供借鉴与思路。

    • >动态与其他
    • 广东封开县发现白眉棕啄木鸟(Sasia ochracea)

      2014, 49(1):30-30.

      摘要 (3059) HTML (0) PDF 815.02 K (2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内蒙古哈素海发现池鹭繁殖群

      2014, 49(1):50-50.

      摘要 (2030) HTML (0) PDF 946.85 K (2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动物学杂志》第十一届编辑委员会

      2014, 49(1):70-70.

      摘要 (1894) HTML (0) PDF 1.10 M (2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