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49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秦岭南坡森林有蹄类群落组成与垂直分布特征

      2014, 49(5):633-643. DOI: 10.13859/j.cjz.201405001

      摘要 (2984) HTML (0) PDF 1.42 M (3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野生动植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模式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而目前对于大型兽类的垂直分布模式却了解较少。本研究以秦岭南坡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有蹄类动物为对象,使用相机陷阱调查技术(camera-trapping),系统的调查了研究区域内大中型兽类的分布情况。我们将研究区域按300 m垂直间隔划分为5个海拔段,分别计算各海拔段内目标物种的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和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研究有蹄类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特征。2008年3~12月,共调查123个有效位点,在4 307个有效相机工作日中共记录到7种森林有蹄类动物。其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为秦岭南坡有蹄类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平均RAI = 110.66),种群数量最多;其次是野猪(RAI = 28.25)和斑羚(RAI = 25.10);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则是群落中种群数量最少的物种(RAI = 1.33)。在本研究所涉及的海拔梯度内,各物种种群数量的垂直分布模式为:羚牛和林麝为单峰型,种群数量在中间海拔段存在一个峰值,两侧递减;斑羚(Naemorhedus goral)为单调递增型(R2 = 0.84),种群数量大体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增加;小麂(Muntiacus reevesi)(R2 = 0.94)和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R2 = 0.79)为单调递减型,种群数量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减少;野猪(Sus scrofa)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为复合型,分布模式较为复杂。整个有蹄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表现为中峰模式,在1 700~2 300 m的中等海拔段最高,符合中域效应假说的预测。

    • 木垒国际狩猎场天山盘羊种群调查

      2014, 49(5):644-648. DOI: 10.13859/j.cjz.201405002

      摘要 (2773) HTML (0) PDF 917.19 K (2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到2013年,每年夏天,作者采用地图样带法对新疆木垒国际狩猎场天山盘羊(Ovis ammon karelini)的种群数量开展了调查,2010年和2011年调查区域面积为94.67 km2,2012年和2013年调查区域面积为72.97 km2。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1年盘羊密度分别为(1.33±0.29)只/km2、(1.59±0.40) 只/km2由于狩猎活动干扰,2012和2013年盘羊密度显著下降,分别为(0.35±0.08) 只/km2、(029±0.17) 只/km2。在总计4次调查记录的83群319只个体中,大部分为雌性,说明这一区域是雌性天山盘羊主要的夏季栖息地。群体大小从1 ~ 17 只不等,平均群体大小为(3.84±0.35)只。食物资源的相对缺乏导致木垒国际狩猎场天山盘羊平均群体大小明显小于天山山区其他区域的种群,而相对较高的幼羊与雌羊比(45.5 : 100)说明木垒国际狩猎场适宜盘羊生存,为天山盘羊的理想生境。

    • 典型草原区达乌尔鼠兔繁殖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2014, 49(5):649-656. DOI: 10.13859/j.cjz.201405003

      摘要 (2520) HTML (0) PDF 1.37 M (2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达乌尔鼠兔是我国典型草原区的主要鼠种之一,对其繁殖特征知之甚少。作者于2009年7-11月和2010年4-9月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采用整洞群夹捕的取样方法捕获了199只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urica),对其种群数量、性比、繁殖特征和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鼠兔数量118只,2010年81只;雌鼠数量显著多于雄鼠;达乌尔鼠兔的繁殖期为3-9月,高峰期集中在4-6月份,平均胎仔数为6.15±0.50(n=13);2009年的7-9月幼年和亚成年比例均小于50%,成年个体成为种群的重要成分;2010年幼体主要集中在5-7月份,且6月和7月幼体和亚成体的数量超过了成年鼠兔的数量,8-9月份种群的主要成员为亚成年和成年鼠兔。达乌尔鼠兔种群繁殖特征是对草原环境适应的体现。

    • 鄱阳湖四种水鸟的栖息地利用与水深和食物的关系

      2014, 49(5):657-665. DOI: 10.13859/j.cjz.201405004

      摘要 (2617) HTML (0) PDF 1.48 M (3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了解水深和食物资源对水鸟栖息地利用的影响,2012 ~ 2013年越冬期,采用样方法,对鄱阳湖沙湖的白鹤 (Grus leucogeranus)、小天鹅 (Cygnus columbianus)、东方白鹳 (Ciconia boyciana) 和白琵鹭 (Platalea leucorodia) 4种水鸟的数量、觅食地和休息地的水深以及主要食物——沉水植物冬芽的密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每个样方为150 m? 150 m的栅格,全湖共设置152个样方。结果显示,10月份沉水植物冬芽的平均水深为 (124.2 ± 12.0) cm。4种水鸟觅食地的水深均显著高于其休息地的水深 (白鹤:Z = 11.96, 小天鹅:Z = 4.69, 东方白鹳:Z = 14.44, 白琵鹭:Z = 29.33, 所有P < 0.01);对于2种食冬芽的水鸟,白鹤觅食地的水深、冬芽生物量、取食深度以及休息地水深均显著低于小天鹅 (觅食地水深: Z = 8.56, 冬芽生物量: Z = 2.93, 取食深度: Z = 14.69, 休息地水深: Z = 4.34, 所有P < 0.05),但两者觅食地的冬芽密度差异不显著 (Z = 0.6, P = 0.55);对于2种食鱼性水鸟,东方白鹳觅食地水深、取食深度和休息地水深均显著大于白琵鹭 (觅食地水深: Z = 10.60; 取食深度: Z = 9.35; 休息地水深: Z = 8.47, 所有P < 0.01)。回归分析表明,白鹤、东方白鹳、白琵鹭的觅食个体数量均与水深呈二次项关系,个体数量最大的觅食地水深分别为23.9 cm,33.0 cm和22.6 cm;白鹤、小天鹅的觅食个体数量均与冬芽生物量呈线性关系。3种涉禽均只能分布在一定的水深范围内,且同种食性的水鸟利用不同的水深从而减少在空间生态位的重叠。

    • 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2014, 49(5):666-671. DOI: 10.13859/j.cjz.201405005

      摘要 (2735) HTML (0) PDF 1.51 M (3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2年9-10月,我们对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其游荡期夜宿地23个,其中20个有朱鹮夜宿,分布在洋县(16个)、宁陕县(3个)和城固县(1个)。对这些夜宿地进行了的同步调查,共统计到野生朱鹮1 090只,其中97.2%分布在洋县境内。最大的夜宿集群数量为184只,集群数量超过40只的夜宿地共11个,累计停歇的朱鹮占总数的91.7%,表明野生朱鹮在游荡期有趋于集结较大群体夜宿的习性。朱鹮野生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占19.0%,据此估算,截至秋季朱鹮幼鸟的存活率约为67.2%。加强对保护区以外,尤其是野生朱鹮新扩散地区的的保护管理,将促进野生朱鹮种群的扩散,进一步增加这一濒危物种抵御风险的能力。

    • 杭州湾大桥周边鸟类资源现状调查

      2014, 49(5):672-685. DOI: 10.13859/j.cjz.201405006

      摘要 (2764) HTML (0) PDF 16.58 M (2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杭州湾跨海大桥横跨我国杭州湾海域,位于杭州湾的中心地带。大桥建成以后,鸟撞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对来往车辆和鸟类的迁徙造成影响。为此,我们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对杭州湾大桥周边的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结合30年杭州湾鸟类回收的数据对鸟类迁徙进行了分析,希望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保护方案提供基础资料。调查地点的选择是围绕杭州湾大桥进行的,分别是北岸湿地海宁东西湖,南岸湿地慈溪庵东湿地和慈溪四灶浦水库。共记录到鸟类163种,71589只。其中列入中国鸟类红皮书有濒危种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易危种白琵鹭(P. leucorodia)、鸳鸯(Aix galericulata)、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黑嘴鸥(Larus saundersi)、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稀有种鹗(Pandion haliaetus)、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湾水鸟在三个地点的数量呈季节性的变化,由多至少依次为春季、秋季、冬季和夏季;多样性的平均值由高至低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和秋季,不同的生境类型优势种的分布是有差异的。在杭州湾共记录到55只回收鸟,大多数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台湾越冬的鸻鹬类,将杭州湾作为迁徙停歇地,尤其在春季北迁时。最后,对杭州湾大桥的管理提出保护建议。

    • 陕西佛坪黑喉歌鸲的巢址特征和繁殖生态

      2014, 49(5):686-691. DOI: 10.13859/j.cjz.201405007

      摘要 (2353) HTML (0) PDF 1.46 M (2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4~7月,采用样方法和直接观察法,在陕西佛坪分别对黑喉歌鸲的巢址特征和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黑喉歌鸲更倾向选择向阳、林冠稀疏、距水源较近的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秦岭箭竹丛林缘陡坡上的天然土洞内筑巢;巢口向上呈杯状,由竹叶、枯草、苔藓等编制而成,内无铺垫物。巢外底部垫有枯叶、干草等。巢外径长(100.37±4.00)mm,巢外径宽,(97.08±5.22)mm,巢高(48.18±2.24)mm。巢内径长(68.62±1.69)mm,巢内径宽(64.81±0.74)mm,巢深(36.07±0.30)mm。窝卵数(5±0.00)枚,卵重(1.91±0.05)g,卵长径(18.37±0.08)mm,卵短径(13.95±0.15)mm。孵化期12 d~13 d,孵化率为60%(n= 10),巢雏成活率为50%(n= 6),育雏期11 d。雏鸟的体重、体长的生长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天敌的捕食是影响黑喉歌鸲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关键词:黑喉歌鸲;繁殖生态;巢址特征;陕西佛坪

    • 海南万泉河琼海段外来物种红耳龟生境适宜性分析

      2014, 49(5):692-698. DOI: 10.13859/j.cjz.201405008

      摘要 (2542) HTML (0) PDF 1.95 M (2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外来入侵物种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在海南入侵区的适宜栖息地特征,本文采用野外调查, 结合3S技术(GIS、GPS和RS)和因子筛选的方法对海南万泉河琼海段的红耳龟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并对该区域红耳龟生境适宜性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红耳龟喜好选择在海拔0 m~15 m、人为干扰距离在200 m~400 m的水域且离水源距离不超过100 m的人工林区域栖息。GIS分析表明,2009年海南万泉河琼海段红耳龟的适宜生境面积达95.13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66%;较适宜生境达153.32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12%;不适宜生境1432.5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5.22%。通过对该区域红耳龟生境的适宜性分析研究,为有效防治和管理红耳龟的入侵和扩散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 沱江宽体华鳅繁殖特性

      2014, 49(5):699-706. DOI: 10.13859/j.cjz.201405009

      摘要 (2387) HTML (0) PDF 6.19 M (2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2010年4~11月采集于沱江资中段的573尾宽体华鳅(Sinibotia reevesae)进行了繁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宽体华鳅性腺发育分为6期,5月卵巢发育到Ⅳ期,精巢发育到Ⅴ期。繁殖期在5~8月,盛期为6~7月,可通过胸鳍和生殖孔差异辨别性别。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1.15,2~3龄性成熟,性成熟最小年龄两性均为2龄,为补充群体占优势的繁殖群体。雄性(Ⅴ期)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71 mm,体重5.43 g,成熟系数4.76%,雌性(Ⅲ期)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76 mm,体重7.80 g,成熟系数1.46%。成熟卵巢中卵子大小基本一致,卵径分布为单峰型,属于单次产卵类型;繁殖群体体长76~120 mm,体重7.80~41.60 g;卵小,沉性,野生条件下胚胎发育需要流速较快的流水环境。

    • 犬首鮈卵子发生过程及成熟卵膜形态结构观察

      2014, 49(5):707-715. DOI: 10.13859/j.cjz.201405010

      摘要 (2607) HTML (0) PDF 3.41 M (2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通过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犬首鮈卵子发生过程及成熟卵膜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犬首鮈卵子发生过程可以分为Ⅰ-Ⅵ时相:第Ⅰ时相卵母细胞主要有卵原细胞构成;第Ⅱ时相卵母细胞外层出现滤泡细胞;皮质液泡和卵黄颗粒分别发生在第Ⅲ、Ⅳ时相;第Ⅴ时相卵母细胞为成熟的卵子,富含丰富的卵黄和少量皮质液泡;第Ⅵ时相卵母细胞退化进而被卵巢吸收。卵膜孔呈漏斗状,卵孔区域类型属于降旋混合系统。犬首鮈成熟卵膜表层具有特殊的柱状体结构,高度为18.3~30.6um,平均分布密度为0.15个/um2,分析可能为该物种或生态类型的卵膜结构特征,推测对产沉粘性卵鱼类受精卵孵化、胚胎发育起重要作用。

    •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的长江口舌鳎科鱼类系统分类研究

      2014, 49(5):716-726. DOI: 10.13859/j.cjz.201405011

      摘要 (2713) HTML (0) PDF 2.99 M (2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确定线粒体COⅠ基因在长江口舌鳎科鱼类系统分类及物种鉴定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线粒体COⅠ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及GenBank已有序列联合配对分析的方法,对长江口舌鳎科2属9种鱼类39个COⅠ基因片段的序列进行比较和系统进化研究。采用MEGA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舌鳎科鱼类该片段的平均AT含量高于GC含量,第1密码子位点含量最高(51.8%~57.3%,平均53.8%),第2密码子的含量稳定,均为42.0%,第3密码子变化范围最大(28.1%~37.8%,平均32.4%)。依据Kimura-2-parameter模型,9种舌鳎科鱼类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91,种内为0.003,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的63.7倍。采用最大简约法(MP) 和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长江口舌鳎科鱼类为明显的单系群,但舌鳎科鱼类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分类划分的亚属并不完全一致,其中须鳎属的日本须鳎(Paraplagusis japonica)与拟舌鳎亚属的宽体舌鳎(Cynoglossus robustus)聚为一支。虽然三线舌鳎亚属的种类均可聚为独立的分支,但短吻三线舌鳎(C. abbreviatus)与紫斑舌鳎(C. purpureomaculatus)、长吻红舌鳎(C. lighti)与短吻红舌鳎(C. joyneri),两组间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和0.007,两组物种间均存在同种异名现象。本研究表明,线粒体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除了能筛选出同种异名种类外,还能够对舌鳎科鱼类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线粒体COⅠ基因作为分类条形码是可行的。

    • 镉离子对文蛤肝胰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2014, 49(5):727-735. DOI: 10.13859/j.cjz.201405012

      摘要 (2298) HTML (0) PDF 2.43 M (2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实验对象,将其在不同浓度镉溶液(0、1.5 mg/L、3 mg/L、6 mg/L)中染毒5 d,并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分析文蛤肝胰腺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镉对文蛤肝胰腺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对内膜系统和线粒体的破坏上,其中线粒体嵴减少,肿胀变形,逐渐空泡化;粗面内质网由原先的板层状结构解体,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小泡。微绒毛脱落并逐渐减少,部分空泡化,高尔基体膜也有扩张的现象。膜性结构形成的空泡中出现沉积物,核膜出现内陷。镉离子破坏了文蛤肝胰腺细胞膜和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影响了肝胰腺细胞的正常生理机能,随着镉溶液浓度的升高,对肝胰腺细胞结构的破坏性也增强。

    • 头足类腕上吸盘和内壳扫描电镜观察

      2014, 49(5):736-743. DOI: 10.13859/j.cjz.201405013

      摘要 (2292) HTML (0) PDF 3.35 M (2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7种头足类腕上的吸盘及乌贼的内壳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蛸科(Octopodidae)的短蛸(Octopus ocellatus)、真蛸(O. vulgaris)和长蛸(O. variabilis)腕的吸盘均无齿,乌贼科(Sepiidae)的日本无针乌贼(Sepia japonica)和金乌贼(S.esculenta)的腕和触腕吸盘上的角质环均有齿,且齿的形状不一样;虎斑乌贼(S. pharoanis)触腕的吸盘角质环光滑无齿,枪乌贼科(Loliginidae)的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腕上吸盘的角质环无齿。对3种乌贼的内壳的横切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乌贼的内壳的背表面和腹表面的结构均是由文石和铺在上面的球型颗粒构成,但文石的形状和小球的排列存在种间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作为头足类的分类辅助特征。

    • 西藏拉鲁湿地夏季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2014, 49(5):744-753. DOI: 10.13859/j.cjz.201405014

      摘要 (2438) HTML (0) PDF 4.91 M (2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6–7月,对拉鲁湿地5个样点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线虫10183条,隶属于2纲6目8科14属,其中真矛线属(Eudorylaimus)、似绕线属(Anaplectus)、地单宫属(Geomonhystera)为优势类群,占土壤线虫总个体数的62.23%。营养类群有食细菌线虫和捕食-杂食线虫。不同样点中,土壤线虫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垂直分布差异显著(P<0.05),大小顺序为0–5 cm>5–15 cm。5个样点的土壤线虫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3#>5#>4#>1#>2#。5个样点间土壤线虫群落的相似程度为极不相似到中等不相似(S值在0.154–0.667)。

    • 甘肃中南部原尾虫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分析

      2014, 49(5):754-759. DOI: 10.13859/j.cjz.201405001

      摘要 (2440) HTML (0) PDF 7.85 M (2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甘肃中南部设置12个样区,对该地区原尾虫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原尾虫11种,隶属于2目6科7属。其中包括1个甘肃新记录属、4个甘肃新记录种和1个未定名种。古蚖科Eosentomidae、檗蚖科Berberentulidae为优势类群。华山蚖Huashanentulus huashanensis为广布种;檗蚖科Berberentulidae有2属3种;古蚖科Eosentomidae有3属7种,占甘肃原尾虫总数的44%;始蚖科Protentomidae有1属1种;夕蚖科Hesperentomidae有1属2种;日本蚖科Nipponentomidae有1种,中华雅娃蚖Yavanna sinensis是甘肃的新记录种;蚖科Hesperentomidae有1属2种,包括1个华山蚖属未定名种Huashanentulus sp.,只分布在临夏太子山自然保护区。对甘肃原尾虫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古北界种类占总数的20%,东洋界物种占53.3%,广布种类占总数的26.7%。

    • 鳜源致病性荧光假单菌的分离与鉴定

      2014, 49(5):760-765. DOI: 10.13859/j.cjz.201405016

      摘要 (2652) HTML (0) PDF 2.30 M (2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确定导致鳜(Siniperca chuatsi)细菌性感染死亡的病原,从患病濒死的鳜肝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B01,经人工回感实验确定其分离菌的致病性,并利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纯培养细菌进行鉴定。此外,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01对鳜鱼具有致病性。经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菌株B01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表1),并在紫外灯可以产生荧光(图1)。进一步的16S rRNA基因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该菌与荧光假单胞菌同源性达到了97%以上,并和(图2)。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链霉素和四环素药物等6种药物高度敏感(表2)。

    • >研究简报
    • 务川臭蛙分布区域扩大及其濒危等级再评估

      2014, 49(5):766-771. DOI: 10.13859/j.cjz.201405017

      摘要 (2549) HTML (0) PDF 3.15 M (2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9月在湖北省建始县采集到的2只务川臭蛙 (Odorrana wuchuanensis)标本,为湖北省新纪录。该记录使务川臭蛙的分布区由大娄山脉东段,沿武陵山脉延展至湖北建始县。因此,建议将其濒危等级调低至濒危(Endangered, 缩写为EN)。与模式标本比较,建始县雌蛙标本头体长99.6 mm,远大于模式标本雌蛙的最大记录;成年雄蛙62.8 mm,亦小于模式标本的最小记录;建始雌蛙体侧背皮肤亦有淡色小刺粒,因此,该特征不属于第二性征。

    • 拟环纹豹蛛的视觉距离和颜色选择

      2014, 49(5):772-777. DOI: 10.13859/j.cjz.201405018

      摘要 (2497) HTML (0) PDF 2.19 M (2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的视觉距离与环境颜色选择情况,通过采用死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拟环纹豹蛛为试验材料,自制试验设备,分别测定了拟环纹豹蛛的视觉距离(3 cm、4 cm、5 cm、6 cm、7 cm)和其对红、橙、黄、绿颜色的选择。第一组试验中,在拟环纹豹蛛饥饿的情况下,观察记录其对不同距离下果蝇的选择停留时间,以此来确定它们的视觉距离。第二组试验中,观察记录拟环纹豹蛛对不同颜色的选择停留时间,以此来确定它们的环境颜色选择情况。第一组试验结果表明,拟环纹豹蛛在视觉上可以感知距离,它们的视觉对于3cm,4cm,5cm,6cm这4个距离的果蝇都具有敏感性。拟环纹豹蛛对距离3 cm和距离4 cm的果蝇的视觉敏感性相近且最好,对距离5 cm和距离6 cm的果蝇仍具有视觉敏感性,且敏感性相近,但对距离5cm比距离4cm的果蝇的偏爱选择指数明显下降(P<0.05),说明敏感性显著下降,对距离7 cm以上果蝇的视觉感知几乎不存在。通过拟环纹豹蛛选择停留在有果蝇处的标准曲线y=-9.6770x 118.74,R2=0.8378和选择停留在无果蝇处的标准曲线y=9.6750x-18.729,R2=0.8377,可知随着果蝇距离的增加,拟环纹豹蛛视觉的感知性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说明果蝇的距离与拟环纹豹蛛视觉的敏感性呈负相关的关系。第二组拟环纹豹蛛对颜色选择的试验中,通过计算出拟环纹豹蛛对4种颜色的偏爱选择指数,即红色为35.40%±1.60%,绿色36.03%±1.60%,黄色18.01%±1.60%,橙色10.56%±1.60%,得出拟环纹豹蛛对黄色和橙色的敏感性显著低于对红色和绿色的敏感性(P<0.05),它们对红色和绿色最敏感,说明拟环纹豹蛛对不同波长的光色敏感性存在差异。

    • >综述
    • 蜘蛛丝的组成结构与生物学功能

      2014, 49(5):778-791. DOI: 10.13859/j.cjz.201405019

      摘要 (2600) HTML (0) PDF 2.99 M (2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蜘蛛是纺丝种类最多的一种节肢动物,目前共发现有8种丝腺,各纺出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的丝纤维,可分别用于织网、捕食、逃避、扩散、织制卵袋等行为活动。蜘蛛丝是一种天然的动物蛋白纤维,是随蜘蛛4亿年进化的结果,也是为蜘蛛的生存与繁殖所设计的,蜘蛛丝的适应与进化使蜘蛛丝具有多样化的生物学功能。但蜘蛛不是唯一能纺丝的节肢动物,除蛛形纲以外,还有其它很多节肢动物,如昆虫纲和多足纲的动物都有具有丝腺,能纺出一种或多种丝蛋白纤维。本文将以昆虫作为比较来概述蜘蛛丝腺的起源与种类,蜘蛛丝的化学组成、结构、种类与其生物学功能。

    • >封面动物
    • 分布在中国贵州梵净山的黔金丝猴

      2014, 49(5):792-792. DOI: 10.13859/j.cjz.201405020

      摘要 (89538) HTML (0) PDF 1.38 M (4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动态与其他
    • 广西发现灰颊仙鹟和黄胸柳莺

      2014, 49(5):706-706. DOI: 10.13859/j.cjz.201405021

      摘要 (2043) HTML (0) PDF 1.05 M (2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拉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鲁湿地发现牛蛙

      2014, 49(5):726-726. DOI: 10.13859/j.cjz.201405022

      摘要 (2857) HTML (0) PDF 2.70 M (2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原产于美国落基山脉以东地区的牛蛙(Rana Catesbeiana )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外来物种。2014年6月14-24日在拉萨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鲁湿地内发现成 、幼体 的牛蛙。建议借助政府、知名宗教人士、媒介等力量,以制度、呼吁、宣传等有效渠道,尽快解决湿地放生牛蛙的问题,以降低湿地现有牛蛙的种群增长及栖息地的进一步扩大。

    • 湖北荆州发现红颈苇鹀

      2014, 49(5):753-753. DOI: 10.13859/j.cjz.201405023

      摘要 (2360) HTML (0) PDF 1.27 M (2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颈苇鹀被IUCN列为全球近危物种,在中国南方比较罕见。2014年3月15日,笔者在湖北省荆州市观音档镇 (30°22′55″N,112°21′27″E,海拔30 m)进行鸟类调查时,发现3-5只红颈苇鹀在油菜从中活动,拍到一组照片,经查阅文献,确定为湖北新纪录,并结合前人的观察,确定为冬候鸟。

    • 北京发现乌灰鸫

      2014, 49(5):759-759. DOI: 10.13859/j.cjz.201405024

      摘要 (2381) HTML (0) PDF 1.26 M (2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京发现乌灰鸫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