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5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江西省发现泰坦尼亚彩蝠

      2015, 50(1):1-8.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01

      摘要 (2618) HTML (0) PDF 3.73 M (2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7月和8月,在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溪村(26° 37.143′ N,114° 10.875′ E,海拔777 m)和朱砂冲林场(26° 33.703' N,114° 11.232' E,海拔805 m)使用竖琴网分别采集到7号(6雄1雌)和5号(全雌)森林性蝙蝠标本。上述蝙蝠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0.16 ~ 33.85 mm,颅全长13.90 ~ 14.76 mm;无鼻叶,耳廓呈漏斗状,耳屏略呈披针形;脑颅骨略显扁平,齿式为2.1.3.3/3.1.3.3=38;核型中染色体数(2n)为32,常染色体臂数(FN)为52。经鉴定均为泰坦尼亚彩蝠(Kerivoula titania),是江西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同时也为中国大陆地区(除海南和台湾)翼手目分布新纪录。本文给出了泰坦尼亚彩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并对江西产该种蝙蝠雌雄性标本间的形态数据以及江西产标本与东南亚产该种标本测量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该种性二型分化不明显,但江西和东南亚两地区种群在形态上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同时对其染色体核型、生态及保护地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普氏蹄蝠下丘CF-CF联合敏感神经元的声反应

      2015, 50(1):9-15.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02

      摘要 (2163) HTML (0) PDF 286.44 K (2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 IC)中CF-CF联合敏感神经元声反应特性,以及易化型和抑制型CF-CF联合敏感神经元在IC高频表征区神经元中所占的比例,实验记录了普氏蹄蝠IC神经元在不同频率和声强下的单声反应以及在不同延迟下的双声反应。本实验采用在体细胞内电生理技术从7只听力正常的蝙蝠上共获得77个IC声敏感神经元。所获得的数据经过处理并应用SigmaPlot 10.0软件作图。研究结果显示77个神经元中,37(48.1%)个为CF-CF联合敏感神经元,且多数为抑制型(24/37)(图2B),少数为(13/37)易化型(图2A)。实验结果说明普氏蹄蝠IC中既存在易化型也存在抑制型CF-CF联合敏感神经元,其中抑制型CF-CF联合敏感神经元比易化型所占比例更高。这些CF-CF联合敏感神经元有助于蝙蝠在巡航过程中处理回声信息时进行频谱和时相的整合。

    • 马来穿山甲的种群结构、繁殖力及仔兽出生记录

      2015, 50(1):16-20.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03

      摘要 (2973) HTML (0) PDF 291.78 K (3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鳞甲、毛发、爪的磨损程度以及母幼行为关系和体重大小,对2011年6月查获的87头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幼年、亚成年、成年、老年组分别由3(3.45%)、22(25.29%)、32(36.78%)和27(34.48%)个体组成,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型,属快速下降型种群。种群性比(♀:♂)为1:1.42(36:51),雌性比例少。年龄组中成年组雌性比例最少(28.13%)。每胎1仔,体重最小的孕兽1.95kg,为亚成年个体。雌兽群体怀孕率为36.1%,成年组雌兽怀孕率最高(77.78%),繁殖力最强。新生仔兽体重、体长、尾长分别为143.3±6.67g(120~170g,n=6)、14.7±0.29cm(14.8~15.4cm,n=6)和10.1±0.24cm(9.5~11.2cm,n=6)。研究结果表明,马来穿山甲种群结构已受到较大程度破坏,处于较为严重的不健康状态,如果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将会继续朝着快速下降的趋势发展,甚至会在较短的时间内生态灭绝。

    • 哺乳动物BMP4蛋白功能位点的进化踪迹分析

      2015, 50(1):21-30.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04

      摘要 (2346) HTML (0) PDF 612.40 K (5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哺乳动物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具有促进动物软骨形成、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及迁移的多种功能。此外,在动物个体发育及人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人(Homo sapiens)源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蛋白为种子序列,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哺乳动物BMP4蛋白的序列查找及其同源蛋白的搜索,共得到具有完整结构域的同源蛋白序列72条,并以此为基础对哺乳动物BMP4的进化踪迹位点及相关的功能位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BMP4蛋白家族的TGF?-propeptide结构域具22个全家族保守残基,而TGF-?结构域仅具84个亚家族特异性残基。人BMP4蛋白TGF-?结构域的配基结合位点主要分布于结合口袋的边缘区域。本研究为BMP4蛋白重要功能区残基的确定及未知功能位点的预测提供了重要信息。

    • 鹤科鸟类鸣声特征的演化

      2015, 50(1):31-40.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05

      摘要 (2434) HTML (0) PDF 463.84 K (3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分析鹤科(Gruidae)鸟类的鸣声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其分子系统树,重建了鸣声特征的演化,并检验了体重与鸣声特征、及鸣声特征之间在演化上的相关性。同时比较了体重与鸣声特征在物种间的关系。演化支上各物种体重的变化与鸣声时长特征的变化存在显著的关联(对数线性模型,似然比 = 9.69,P = 0.002;Cohen’s d = 1.48):体重的增加伴随着鸣声时长的增加。鸣声特征之间在演化上没有显著的关联(对数线性模型,似然比 ≤ 0.15,P ≥ 0.701;Cohen’s d ≤ 0.17)。在物种间鸣声时长与体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earson相关分析,r = -0.54,P = 0.048;Cohen’s d = 1.27);鸣声的主频特征与体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earson相关分析,r = -0.56,P = 0.036;Cohen’s d = 1.37)。本文以鹤科鸟类鸣声为例,分析了非鸣禽鸟类鸣声特征的演化,及影响鸣声特征的因素。

    • 武汉地区大山雀(Parus major minor)对major与minor亚种组鸣唱回放的差别反应

      2015, 50(1):41-51.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06

      摘要 (2449) HTML (0) PDF 352.70 K (2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鸟类鸣声能为研究鸟类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提供重要信息。鸟类鸣声的地理变异能影响鸟类的性选择,进而导致不同地理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从而促进地方种群(或亚种)的分化,乃至新种的形成。在鸟类系统学研究中,鸣声回放实验是研究物种分化并衡量分类地位的一项重要研究手段。本实验以武汉地区大山雀(Parus major minor,隶属于minor亚种组)为实验对象进行鸣唱回放实验,观测其对来自欧亚大陆西部及北部各地的major亚种组和来自我国各地的minor亚种组大山雀鸣唱回放的反应,探讨实验对象能否区分来自上述两个不同亚种组的鸣唱,从而推断两亚种组之间是否存在足以导致识别障碍的鸣声分化,以致产生行为上的生殖隔离。本实验共测试了24只雄性大山雀,每个亚种组的鸣唱各回放给12个个体,通过记录不同行为反应指标来衡量每个受试个体的反应程度。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受试大山雀对major和minor亚种组鸣唱的反应有显著差异,对同为minor亚种组的鸣唱反应程度激烈,而对major亚种组鸣唱的反应微弱甚至大多无反应。由此认为,大山雀major和minor亚种组之间存在显著的鸣声分化,已达到能形成配对前生殖隔离的程度,从而一定程度上支持将大山雀拆分成不同种的说法。

    • 噪音环境下花臭蛙求偶鸣声特征分析

      2015, 50(1):52-58.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07

      摘要 (2570) HTML (0) PDF 371.94 K (2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2年7月份,在黄山浮溪地区利用超声录音设备录制并分析了繁殖季节雄性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个体的求偶鸣声。观察发现花臭蛙繁殖活动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繁殖高峰期活动无昼夜规律,全天均可见求偶鸣叫及抱对产卵等行为,并且多在浅水滩处活动。花臭蛙鸣声根据音节数和声谱特征可分为4种类型:即单音节音、婴儿音、双音节音和多音节断奏音,其中,单音节音、双音节音和婴儿音较为常见。利用SELENA软件给出4种声音的语图以及各自对应的能谱图,利用Sound Analysis pro v1.2对单音节音、双音节音和婴儿音的鸣声特征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的声音参数包括鸣叫持续时间、音节数、音节持续时间、音节间隔、主频、脉冲率等。结果表明花臭蛙鸣声的主频范围为1.8~4.5 kHz(n = 65)。鸣声不包括超声组分,主频峰值(3.1 ± 0.7)kHz,与前人电生理实验所得花臭蛙听觉敏感峰值一致,说明花臭蛙主要在这一频段进行通讯。对3种常见鸣叫音声音参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双音节音与单音节音和婴儿音在声音持续时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1),双音节音和单音节音在第二谐波声强上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1)。花臭蛙的双音节音在3种常见鸣叫音中具有最长的持续时间(99.5 ± 8.4 ms),故推测,双音节音为花臭蛙繁殖期主要求偶鸣声,并通过其鸣声时长的变化来体现自身品质的好坏。

    •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2015, 50(1):59-67.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08

      摘要 (2863) HTML (0) PDF 330.78 K (3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类的资源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特征,作者于2013年5月至6月对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显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两栖爬行动物43种,隶属4目14科34属。运用相似性系数对麻阳河、佛顶山、雷公山三个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比较,印证了动物地理区划上雷公山和佛顶山属于黔东南低山丘陵盆地省,麻阳河属于黔北中山峡谷省的划分;运用G-F指数公式分别计算三个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类G-F指数。其中,雷公山两栖、爬行类G-F指数最高分别为0.23、0.50,麻阳河两栖、爬行类G-F指数最低,分别为-0.20、0.25;通过对三个自然保护区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和两栖、爬行动物物种数、G-F指数等4个因子作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在年均降水量1 158.7—1 450mm,年均温14.02—16.7℃范围内,两栖类物种数与年均降水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P=0.045 <0.05);两栖类G-F指数与年均温度没有相关性(P>0.05);爬行类物种数与年均降水量及两栖类物种数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爬行类G-F指数与年均温度也不具相关性(P>0.05)。

    • 大鳄龟感染蛙病毒的PCR检测及组织病理分析

      2015, 50(1):68-74.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09

      摘要 (2760) HTML (0) PDF 588.33 K (3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3月成都市某海洋馆送检2只发病大鳄龟(Macrochelys temminckii),临床特征表现为:精神状态萎靡,爬行无力,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颈部和四肢局部红肿,腹甲溃烂,严重部位甚至穿孔,最后死亡。为明确患病大鳄龟的病因,本研究进行了细菌学、组织病理学和PCR检查。细菌学检查阴性;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大鳄龟多组织、器官均发生严重病变,尤其是肾、肝、肺和心的损伤最为严重,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并在一些病变组织细胞浆内见嗜酸性或嗜碱性包涵体。针对蛙病毒(Ranavirus)的特异性 PCR 检测中扩增出蛙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500 bp的目的片段,测序后的DNA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核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发现其与GenBank中的蛙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同源性达95% ~ 99%。根据组织病理特点及PCR检测结果推测大鳄龟的死亡是感染蛙病毒所致。

    • 达氏鲟精子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2015, 50(1):75-87.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10

      摘要 (2713) HTML (0) PDF 1.00 M (3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属淡水定居性鲟鱼类,为我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干流及金沙江下游。长期人为的过度捕捞及其生存环境的持续污染和水利工程的影响,使得达氏鲟自然种群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其配子质量的下降己经成为限制其规模化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为解决达氏鲟规模化人工繁殖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性技术点,作者从达氏鲟精液基本特征、精浆元素组成、不同水体及Na , K 对达氏鲟精子活力的影响、精子超微结构方面入手,对达氏鲟精子的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达氏鲟精子平均密度为1.52×109 个/ml; 精浆元素以Na 含量最高,其次是K ,之后为Ca2 、Mg2 、Cu2 、Zn2 ,其中Na 、 K 、Zn2 在达氏鲟精浆中的含量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Ca2 、Cu2 、Mg2 差异不明显; 精子在江水中的活力最高; 在Na 浓度为20 mmol/L时,精子活力最高,精子快速运动时间(FT)和寿命(LT)分别为(66.7±7.1)s和(177.0±14.9)s,达氏鲟精子对K 浓度变化较为敏感,在K 浓度为0.05 mmol/L时,精子FT和LT最长,分别为(109.0±16.1)s和(189.3±12.4)s,超过0.05 mmol/L后精子FT和LT急速下降,当K 浓度达到0.5 mmol/L以上时,精子活力立即受到抑制;达氏鲟精子细胞核长(5.67±0.20)μm,鞭毛长(63.16±2.79)μm, 全长为(70.35±2.92)μm。

    • 金鱼两个品种皇冠珍珠和兰寿鳞片组织学比较

      2015, 50(1):88-92.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11

      摘要 (2478) HTML (0) PDF 330.99 K (3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珍珠鳞金鱼(Carassius auratus)是一种名贵的金鱼品种。为了解该品种金鱼的鳞片变异机制,本文采用H.E染色以及硝酸银法和Mallory三色法特殊染色对皇冠珍珠与兰寿金鱼鳞片的组织学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皇冠珍珠比兰寿鳞片中央部分明显增厚,②皇冠珍珠鳞片纤维层中胶原纤维排列比兰寿鳞片疏松且无规则,③皇冠珍珠鳞片纤维层中充满了疏松结缔组织基质和细胞。珍珠鳞金鱼鳞片的变异为其鳞片下层纤维层的改变。

    • 金钱鱼Sox9 cDNA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2015, 50(1):93-102.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12

      摘要 (3046) HTML (0) PDF 773.58 K (3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Sox9基因在金钱鱼性腺分化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克隆了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Sox9基因cDNA全长序列,同时研究了投喂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letrozole, LE)(50 mg/kg)后该基因的表达及其性腺的组织学变化。金钱鱼Sox9 cDNA全长2 759 bp,包括5′非翻译区(5′-UTR)31 bp、3′ 非翻译区(3′-UTR)1 288 bp和开放阅读框(ORF)1 440 bp,编码479个氨基酸。该氨基酸序列 104~172位为HMG保守盒,在该盒内存在一个特征性基序,两个核定位信号NLS及一个富含亮氨酸的核输出信号NES。该序列与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的相似性最高,为96.0%,与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人(Homo sapiens)、原鸡(Gallus gallus)、小家鼠(Mus musculus)等物种的相似性为61.5%~76.1%。Real-time PCR显示,金钱鱼Sox9基因在脑、鳍、精巢中表达量较高。组织学研究表明,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能有效诱导金钱鱼发生不同程度的性逆转,性腺中卵母细胞退化,精原细胞增殖。Real-time PCR结果显示,金钱鱼Sox9基因在来曲唑处理20天后开始不断上升,于40天时达到最高值,在60天表达量迅速下降。上述结果表明,金钱鱼Sox9基因高度保守,可能在金钱鱼性腺雄性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烟酸诺氟沙星在松浦镜鲤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2015, 50(1):103-111.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13

      摘要 (2553) HTML (0) PDF 356.04 K (3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单纯聚集法和二步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研究了分别以10、30、60 mg/kg剂量对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pecularis)口灌烟酸诺氟沙星后,药物在实验鱼血浆中的药动学特征。结果显示,3种给药剂量下,诺氟沙星在松浦镜鲤血浆中的血药浓度和时间关系均可用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进行描述,吸收半衰期(t1/2ka)分别为0.165、0.061、0.043 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8.282、29.969、42.051 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333、0.327、0.302 h,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4.780、6.247、12.689 m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32.698、53.015、174.998 mg·h/L,表观分布容积(Vd)分别为1.044、4.347、4.561 L/kg。说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诺氟沙星的吸收和消除速率均加快,给药剂量对药动学特征有显著影响。

    • 稻田网箱养殖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幼蟹的个体生长

      2015, 50(1):112-121.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14

      摘要 (2341) HTML (0) PDF 644.92 K (2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在室外网箱内监测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幼蟹阶段个体生长发育的每一次蜕壳生长情况。2013年实验选取雄蟹和雌蟹各200只,记录了每个蜕壳阶段雌蟹和雄蟹的生长,包括壳长、壳宽、总重和蜕壳间隔,并且观察雌蟹和雄蟹的形态特征的变化。实验共进行111天,幼蟹共蜕壳11次。实验结束时,雄蟹剩余34只,雌蟹剩余42只;雄蟹的特定生长率为0.0989±0.0173g/d,雌蟹的特定生长率为0.0951±0.0171g/d;雌蟹生长蜕壳过程中腹部的形态变化很大,腹部由三角形变成了卵圆形。雄蟹在生长蜕壳过程中螯足的增长明显比雌蟹要快,并且在第十一蜕壳后螯足腹面内侧出现一小撮绒毛,外侧也出现少量绒毛但不易发现。

    • 13种双壳类贝壳的扫描电镜观察

      2015, 50(1):122-130.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15

      摘要 (2732) HTML (0) PDF 4.01 M (4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湛江地区的丽文蛤Meretrix lusoria,琴文蛤Meretrix lyrata,文蛤Meretrix meretrix,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伊萨伯雪蛤Clausinella isobellina,格粗饰蚶Anadara clathr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尖紫蛤Sanguinolaria aauta,锈色朽叶蛤Coecella turgida,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等6科13种双壳类贝壳形貌微观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贝壳的表面和横切面微观结构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晶体的组成和排列方式两个方面。贝壳角质层的表面形态特征有5种类型:光滑平整、颗粒状、不规则多边形、蜂窝状和沟壑状。贝壳棱柱层的晶体形状有棱柱状、短柱状、片状和不规则形状。不同贝壳的晶体有两种排列方向,垂直于横切面和平行于横切面。13种贝壳珍珠层的晶体有颗粒状、砖块状、圆形、块状和不规则的多边形。不同贝壳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的厚度也不同。研究贝壳微观结构之间的差异,可以为分类提供基本资料。

    • 海月水母精巢发育及排精过程的观察

      2015, 50(1):131-140.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16

      摘要 (2579) HTML (0) PDF 1.19 M (4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及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海月水母(Aurelia sp.)的精巢发育及其排精过程,并对其精子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水温20~22℃的条件下,海月水母碟状体经过40 d生长,达到伞径(7.50±0.71)cm、体重(28.70±6.60)g时,精巢出现并生长发育;经过60 d生长,达到伞径(11.77±0.51)cm、体重(83.54±10.36)g时,精巢发育成熟并开始排精;生长到90 d后,精巢开始出现退化,当生长到110 d时,精巢退化完全。在精巢发育过程中,其宽度和长度分别伴随海月水母伞径的增长而增宽和伸长,并出现折叠现象。海月水母的排精路线为:精子先粘附于精子细丝上,从精巢排出,继而经过胃循环沟、胃口腕沟,最后由口腕基沟排出体外。在水温22℃、盐度30、pH 8.0的条件下,海月水母精子活力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其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为4 h 30 min和10 h。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海月水母精巢发育迅速,排精路线与过程相对简单,其精子活力强、寿命长,这种高效的生殖策略为其暴发奠定了基础,这或许也是海月水母能在地球上存活年代久远的原因之一。

    • >研究简报
    • 西藏墨脱发现黑胸楔嘴鹩鹛(Sphenocichla humei)

      2015, 50(1):141-144.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17

      摘要 (2723) HTML (0) PDF 320.26 K (3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11月10日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于墨脱公路海拔1 437 m处(29°35′45″N,95°28′25″E)路边灌丛中发现1群约7只黑胸楔嘴鹩鹛(Sphenocichla humei),经查阅文献,确认这是该物种在中国于印控藏南地区之外的首次记录。

    • 青海省黑斑侧褶蛙记录被证实

      2015, 50(1):145-147.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18

      摘要 (2518) HTML (0) PDF 246.71 K (2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5月25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湿地公园用采集了7只蛙类标本,经形态学特征比较,鉴定为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自Mocquard首次报道百余年之后,采到标本,证实了青海省确有该蛙分布。本文对其特征和分布进行了讨论。

    • 岱衢洋大黄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2015, 50(1):148-152.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19

      摘要 (2382) HTML (0) PDF 286.94 K (2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补充岱衢洋大黄鱼的细胞遗传学数据,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8~10μg/g)及秋水仙素(1~2μg/g)活体腹腔注射培养,头肾细胞制片、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显微观察分析了象山港网箱养殖的岱衢洋大黄鱼的染色体核型。结果显示,岱衢洋大黄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核型公式为2n=24st 24t,NF=48,染色体相对长度最长为5.53,最短为2.60,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和随体。本研究的岱衢洋大黄鱼染色体核型与以往报道的大黄鱼核型存在差异。

    • >综述
    • 钝头蛇类系统学研究进展

      2015, 50(1):153-158.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20

      摘要 (2391) HTML (0) PDF 255.48 K (3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钝头蛇类不同类群在外形、色斑及鳞被特征上有很高的相似度,关于其种属划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根据已有文献资料及笔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面叙述了钝头蛇类分类学的研究进展,从属以上、属级以及种级分类阶元叙述其研究历史及成果,同时提出了钝头蛇类分类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进展如下:①整个亚洲食螺蛇类(钝头蛇类)构成一个科(Pareatidae),而非隶属于游蛇科(Colubridae)的钝头蛇亚科(Pareatinae);②Aplopeltura,Asthenodipsas为有效属,最大的属Pareas理论上可进一步分为两个属,但需要更充分的的分子系统学与形态学资料验证;③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提示Pareas formosensis与P. chinensis不构成单系,应恢复后者的有效性;④综合分类学研究恢复了Asthenodipsas tropidonotus的有效性,并设立新种Asthenodipsas lasgalenensis。

    • >动态与其他
    • 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发现大眼斜鳞蛇

      2015, 50(1):40-40.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21

      摘要 (2375) HTML (0) PDF 125.59 K (2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7月,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叶家厂发现蛇类标本1号,鉴定为大眼斜鳞蛇(Pseudoxenodon macrops ),为江西省首次发现该物种

    • 河南罗山发现彩鹮

      2015, 50(1):111-111.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22

      摘要 (2232) HTML (0) PDF 85.51 K (2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5月4日15点27分左右 ,我们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灵山镇附近的一处水田(N31.952626゜,E114.330535゜)进行考察时,发现1只彩鹮(Plegadis falcinellus)在水田中觅食、梳理羽毛,并用摄像机进行了视频拍摄,该鸟距观察地点约10米,拍摄后飞到远处水田。次日,再于同一地点观察时,该鸟已经不在原地。

    • 西藏昌都发现白鹭

      2015, 50(1):140-140.

      摘要 (2154) HTML (0) PDF 106.25 K (2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笔者在进行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过程中,先后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八宿县、贡觉县、芒康县和昌都县均拍摄到鹳形目(Ciconiiformes)鸟类一种,经鉴定为鹭科(Ardeidae)白鹭(Egretta garzetta)。经查阅相关资料,证明为西藏的鸟类新纪录。

    • 安徽省发现棕脊蛇

      2015, 50(1):159-159.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24

      摘要 (2403) HTML (0) PDF 192.13 K (2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青海三江源玛可河保护分区发现棕腹啄木鸟

      2015, 50(1):160-160. DOI: DOI: 10.13859/j.cjz.201501025

      摘要 (2637) HTML (0) PDF 189.59 K (2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4月24日、6月9日和6月27日,在青海省三江源玛可河保护区观察到7只?形目鸟类,经鉴定为棕腹啄木鸟Dendrocopos hyperythrus。该种为青海省鸟类分布新纪录。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