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51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上海地区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活动规律

      2016, 51(1):1-13.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01

      摘要 (2163) HTML (0) PDF 542.80 K (2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野生动物的规律性活动受外界环境和内在生理机制的共同作用,对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是实施科学保护的基础。本文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重引入上海松江浦南林地和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6只獐(Hydropotes inermis)的活动规律强度和节律了研究,并分析了人为活动对獐活动规律的影响。松江浦南林地3只野放獐的活动强度均值为144.88 m/h,昼间活动强度略低于夜间,从夏季到次年春季活动强度依次降低,春季显著低于其他季节。獐在松江浦南林地每日清晨(5:00 ~ 8:00时)和黄昏后(18:00 ~ 21:00时)出现活动高峰,午后(13:00 ~ 15:00时)存在小活动高峰,只有秋季存在凌晨活动小高峰,夏季和秋季的晨昏型活动节律明显。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3只野放獐活动强度均值为69.90 m/h,昼间活动强度略高于夜间,冬季活动强度显著高于春季。獐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晨昏型活动节律,活动高峰出现在接近正午时段(9:00 ~ 11:00时),尤其是冬季的雄性。人工投食、游客干扰等人为活动已经对野放獐的活动规律产生了影响。

    • 广东发现泰坦尼亚彩蝠及其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2016, 51(1):14-21.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02

      摘要 (2202) HTML (0) PDF 20.49 M (2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14年4月在广东封开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使用竖琴网采集到4只体形较小的雌性蝙蝠标本,其形态特征为无鼻叶结构,具漏斗状耳廓和披针形耳屏,前臂长32.30 ~ 34.11 mm,胫骨长16.47 ~ 17.72 mm;头骨较扁平,颅全长13.99 ~ 14.59 mm,脑颅高4.66 ~ 5.17 mm;齿式为2.1.3.3/3.1.3.3 = 38。经鉴定为泰坦尼亚彩蝠(Kerivoula titania),是广东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首次报道了该种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声波类型属于调频FM型,峰频(114.3 ± 3.9)kHz,带宽(117.8 ± 12.3)kHz,脉冲持续时间(1.7 ± 0.3)ms,脉冲间隔时间(12.9 ± 1.3)ms。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长江口窄脊江豚东亚亚种体内几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

      2016, 51(1):22-3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03

      摘要 (2165) HTML (0) PDF 14.46 M (1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弄清长江口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体内微量元素的积累和分布情况,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2014年春季收集的3头雌性和3头雄性个体的心脏、肾脏、肝脏、肌肉、肺、胃和肠等器官组织样品,作了锌(Zn)、硒(Se)、铜(Cu)、钼(Mo)、钴(Co)、铬(Cr)、锰(Mn)、钒(V)和镍(Ni)等元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江豚体内Zn、Cu和Se的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59.15±33.87μg/g、15.85±15.07μg/g和7.31±5.49μg/g;Cr和Mn平均含量次之,分别为3.16±2.70μg/g和2.35±2.94μg/g;Co、Mo、Ni、V平均含量较少,分别为0.30±0.48μg/g、0.19±0.30μg/g、0.12±0.18μg/g和0.04±0.12μg/g。研究发现,肠道、肝脏和肾脏的微量元素含量普遍高于其他组织器官,除Cr以外的其他元素在一些组织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发现,个别元素的平均含量在雌雄性别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Mn雄性显著大于雌性(p<0.05),Cr则雌性显著大于雄性(p<0.01)。此外,这些元素在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个体间也并不稳定,个体间的平均变异系数达121.08%。

    • 塔里木兔和家兔的消化酶活性比较研究

      2016, 51(1):33-38.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04

      摘要 (2022) HTML (0) PDF 309.07 K (2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比较塔里木兔(Lepus yarcandensis)和家兔(Oryctolagus curiculus)消化能力的差异,探索塔里木兔对野外生存环境的食物的适应机制,以家兔为对照,测定了塔里木兔和家兔的胰腺及肠道的消化酶—淀粉酶(碘-淀粉比色法)、纤维素酶(3,5-二硝基水杨酸法)、脂肪酶(比浊法)及胰蛋白酶(紫外线吸收法)的活性。用 SPSS 15.0 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塔里木兔肠道的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家兔。其中,塔里木兔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淀粉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家兔(P < 0.01)。淀粉酶活性在塔里木兔和家兔空肠最高。2)塔里木兔肠道的纤维素酶活性高于家兔。其中,塔里木兔盲肠的纤维素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家兔(P < 0.01),其回肠的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家兔(P < 0.05)。纤维素酶活性在塔里木兔和家兔盲肠最高。3)家兔胰腺和肠道的脂肪酶活性明显高于塔里木兔。其中,家兔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塔里木兔(P < 0.05)。与消化道相比,脂肪酶活性在家兔和塔里木兔胰腺最高,肠道中空肠的脂肪酶活性最高。4)家兔胰腺和肠道的胰蛋白酶活性高于塔里木兔。其中,家兔空肠和十二指肠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塔里木兔(P < 0.05)。胰蛋白酶活性在家兔和塔里木兔空肠最高。可见,与家兔相比,塔里木兔对淀粉类、纤维类物质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对脂肪类的消化能力较弱。其中,淀粉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升高,脂肪酶活性和胰蛋白酶活性降低。这可能是塔里木兔适应贫瘠、匮乏的食物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 家燕和金腰燕的卵胚胎心率比较

      2016, 51(1):39-44.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05

      摘要 (2020) HTML (0) PDF 314.13 K (2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内有关鸟类胚胎心率的研究较少。2014年5-8月,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胚胎心率测量仪对家燕(Hirundo rustica)和金腰燕(Cecropis daurica)的卵胚胎心率进行了测量,以比较两种同域繁殖的近缘鸟种在孵化期的胚胎心率变化。两种燕均在孵化的第二天开始出现胚胎心率,并随孵化天数呈上升趋势,但家燕在第8天(Day 8: t =-2.602, P=0.009;)、第11-14天的胚胎心率显著低于金腰燕(Day 11: t =-2.801, P =0.01; Day 12: t =-2.739, P =0.015; Day 13: t =-4.315, P=0.001; Day 14: t =-6.247, P=0.000)。两种燕的卵胚胎心率日均增长差异不显著(家燕: 19.03±3.1 BPM, 金腰燕: 16.1± 3.4 BPM, t=-2.029, P=0.053)。两种燕的胚胎心率与卵容量和卵重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家燕: 卵容量1.73± 0.09 cm3, r = 0.192, P = 0.511; 卵重1.74± 0.09 g, r=0.128, P=0.663; 金腰燕: 卵容量1.74±0.08 cm3, r =0.04, P= 0.891; 卵重1.51± 0.09 g, r=0.054, P=0.855)。

    • 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和咪鲜胺锰盐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急性致死效应

      2016, 51(1):45-56.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06

      摘要 (2304) HTML (0) PDF 430.48 K (2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静态换水方法研究了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和咪鲜胺锰盐三种农药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急性毒性及其联合毒性。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和咪鲜胺锰盐在24h、48h及72h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9.81、28.81、25.83 mg/L;1.72、1.46、1.41 mg/L以及7.43、3.75、3.22 mg/L。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和咪鲜胺锰盐三种农药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8.07、0.32和0.29 mg/L。异丙甲草胺为中等毒性农药,而醚菌酯和咪鲜胺锰盐均为剧毒性农药。在两两联合的毒性试验中,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和异丙甲草胺/咪鲜胺锰盐均表现为中等毒性,醚菌酯/咪鲜胺锰盐表现为剧毒性,其对中华大蟾蜍蝌蚪在24h、48h、72h的LC50值分别为18.41、15.69、13.38mg/L;15.56、10.45、8.11mg/L和4.17、2.84、2.00mg/L,且其相对应的安全浓度分别为3.42、1.41和0.40mg/L。在联合毒性评价中,异丙甲草胺/醚菌酯联合组在24h和48h表现为拮抗作用,醚菌酯/咪鲜胺锰盐联合组在48h表现为加和作用,其余均表现为协同作用。与前期发表数据进行综合和比较,发现中华大蟾蜍蝌蚪对不同污染物表现出很强的敏感性。本研究结果将为我们进一步对无尾类动物的毒理学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 广东从化地区不同生境食蚊鱼种群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2016, 51(1):57-65.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07

      摘要 (2343) HTML (0) PDF 480.84 K (2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繁殖群体的形体特征、卵巢发育与繁殖力等方面对广东从化地区溪流、池塘、农田3个不同生境的食蚊鱼种群展开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流动水体还是静水水体,食蚊鱼繁殖期均为3月至12月,食蚊鱼繁殖群体中雌鱼占的比例明显高于雄鱼。池塘生境的雌鱼周年平均体长、体质量显著大于农田生境,但在繁殖期,除卵径较大外,其性腺指数、怀卵/仔量、体质量相对繁殖力等明显低于农田。溪流生境中,雌鱼在繁殖期的性腺指数与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位于前2者之间,但更接近于池塘生境,其怀卵量较少,卵径较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体食蚊鱼繁殖特性存在一定差异,与其栖息环境的稳定性和饵料供应条件有关。

    • 泉水鱼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2016, 51(1):66-7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08

      摘要 (2546) HTML (0) PDF 453.41 K (2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泉水鱼(Pseudogyrinocheilus prochilus)的肾为材料,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肾组织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泉水鱼染色体标本,对其核型进行分析。以泉水鱼外周血细胞为样本,鸡(Gallus gallus)血细胞DNA含量为标准(2.50 pg/2c,2c指二倍体),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泉水鱼的DNA 含量。 结果表明:(1)泉水鱼的染色体数量为2n = 50,核型公式为12m + 14sm + 14st + 10t,总臂数NF = 76,未发现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2)泉水鱼的DNA含量为鸡血对照的1.05± 0.04 倍,其绝对DNA含量为(2.62 ± 0.10)pg/2c。泉水鱼的染色体数目和DNA 含量显示出二倍体的特征。

    • 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青龙斑)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

      2016, 51(1):73-83.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09

      摘要 (2058) HTML (0) PDF 1.06 M (2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形态学和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仔、稚、幼鱼的消化系统发育,描述了其消化器官发育过程和组织学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在水温为30±1℃的人工培育条件下,消化系统发育可划分为3个阶段:0日龄至3日龄为内源性营养阶段,初孵仔鱼卵黄囊很大,仔鱼生长完全靠卵黄囊,不具备摄食和消化能力。4日龄至5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这个阶段青龙斑仔鱼消化功能不完善,开口饵料为小型轮虫,混合营养期是鱼类早期生长阶段的关键过渡期。6日龄之后仔鱼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卵黄囊已经完全被吸收,此后青龙斑仔鱼消化系统进一步发育,至25日龄时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经较为完善。通过研究青龙斑仔、稚、幼鱼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鱼苗健康培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青龙斑生物学研究文库。

    • 黄河裸裂尻鱼肌酸激酶M-CK cDNA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2016, 51(1):84-94.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10

      摘要 (2103) HTML (0) PDF 658.01 K (2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能够催化在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肌酸之间磷酸基的可逆性转移,在细胞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了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肌酸激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河裸裂尻鱼肌酸激酶cDNA全长为1599 bp,开放阅读框(ORF)长1143bp,编码380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N-端结构域和C-端催化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黄河裸裂尻鱼肌酸激酶与斑马鱼和鲤M3-CK有较高的同源性,其序列一致度达94%以上。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黄河裸裂尻鱼肌酸激酶与斑马鱼和鲤的M3-CK聚在一支,形成一个单系群,初步判定克隆获得的黄河裸裂尻鱼肌酸激酶基因可能是鲤和斑马鱼M3-CK的直系同源基因。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和分析了主要组织肌酸激酶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黄河裸裂尻鱼肌肉、肠、眼、心脏中肌酸激酶转录本表达较高,在肝胰脏和脑中表达微弱。肌酸激酶在肌肉、肠、和心脏中高表达与其能量代谢功能相适应,而在眼组织中的高表达是否与肌酸激酶的其他功能相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蚯蚓Sox2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再生进程中的表达

      2016, 51(1):95-10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11

      摘要 (2184) HTML (0) PDF 568.19 K (2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Sox2基因在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再生进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成功克隆并得到了完整的赤子爱胜蚓Sox2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KP637161),其cDNA序列全长2 354 bp,其中包括367 bp的5′端非翻译区,844 bp的3′端非翻译区和编码380个氨基酸残基的1 143 bp开放阅读框。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Sox2基因在发育成熟的赤子爱胜蚓不同体段(头部、环带和尾部)以及在尾部体段再生进程中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Sox2在不同体段中(头部、环带、尾部)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在尾部断肢后再生进程中,随着时间推移,Sox2的表达量明显上调,其中,截断后12 h,Sox2基因表达量达到峰值,是截断初期(0 h)的22倍。研究结果表明,Sox2基因可能与蚯蚓的再生进程有关。

    • 上海滴水湖两种枝角类牧食对浮游植物群落影响的模拟研究

      2016, 51(1):103-11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12

      摘要 (2257) HTML (0) PDF 490.52 K (2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12年9月通过浮游动物添加实验,研究了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隆腺溞(Daphnia carinata)对上海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组氨氮和可溶性活性磷浓度与空白组相比显著增加,大型溞组浮游植物密度较空白组降低了70.3%,隆腺溞组浮游植物密度较空白组降低了80.0%,叶绿素a浓度分别下降了80.4%和75.2%,叶绿素a与氨氮、可溶性活性磷呈显著相关性。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较空白组也发生较大变化,硅藻、蓝藻和绿藻密度比例明显降低,隐藻、裸藻和甲藻在实验结束时没有检出,说明大型溞和隆线溞能有效控制水体中浮游植物密度,并能够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同时,附着藻类密度较空白组也有明显减少,说明大型溞和隆线溞对附着藻类也有一定的牧食作用。

    • 南四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6, 51(1):113-12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13

      摘要 (2220) HTML (0) PDF 468.71 K (2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南四湖浮游动物多样性特征,揭示浮游动物多样性与水质的相关性,本文于2012年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对南四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了南四湖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和时空变化。同时对采样点的环境因子进行了监测,对浮游动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在南四湖共发现浮游动物163种,其中轮虫78种,原生动物65种,枝角类17种,桡足类3种。夏季记录浮游动物141种,种类数量高于冬季(105种)。南四湖四个湖区中,以微山湖浮游动物种数最多(102种),其次是南阳湖(95种)、昭阳湖(80种)和独山湖(73种)。南四湖浮游动物全年平均密度为2192 ind/L,平均生物量为2.27 mg/L。除原生动物外,其他三类浮游动物夏季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都要高于冬季。夏季和冬季丰富度指数分别为3.52和2.52,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3.96和3.48,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7和0.52。分别对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指数与理化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总氮含量是影响浮游动物密度的主要因素;总氮含量和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pH值和电导率是影响浮游动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 >研究简报
    • 吉林省临江市发现史氏蟾蜍

      2016, 51(1):121-125.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14

      摘要 (2149) HTML (0) PDF 792.71 K (2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7月,在吉林省临江市白马浪村附近的白马浪沟(41°41' ~ 41°42'N, 126°38' ~ 126°39'E,海拔370 ~ 519 m)的野外调查中采集到13只雌性蟾蜍标本,经鉴定为史氏蟾蜍,为吉林省首次发现。

    • >综述
    • 嗜热四膜虫减数分裂研究进展

      2016, 51(1):126-136.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15

      摘要 (2025) HTML (0) PDF 497.39 K (3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减数分裂是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的关键步骤,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贯穿整个减数分裂的过程。近些年来,借助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细胞学实验手段,通过对突变细胞株的筛选和评价,嗜热四膜虫减数分裂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主要介绍嗜热四膜虫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伴随染色体行为的相关基因功能的变化规律,从而为进一步探讨嗜热四膜虫减数分裂的分子机制提供有效信息。

    • 山羊microRNA研究进展

      2016, 51(1):137-147.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16

      摘要 (1913) HTML (0) PDF 439.51 K (2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RNA(mcroi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长度约20-25个核苷酸。研究表明,miRNA参与真核生物的许多生命过程,包括个体发育、新陈代谢、细胞生长和凋亡等方面。目前,关于山羊的miRNA数据相对较少。文章综述了山羊miRNA对皮肤与毛囊发育、肌肉生长发育、泌乳及生殖的调控作用,为利用miRNA调控和改善绒山羊毛绒品质、生长性能及繁殖性能等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 >封面动物
    • 滇金丝猴数量分布变迁、家域、食性研究进展及保护现状

      2016, 51(1):148-15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17

      摘要 (2141) HTML (0) PDF 238.97 K (3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动态与其他
    • 西藏吉隆发现靴隼雕

      2016, 51(1):65-65.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18

      摘要 (2567) HTML (0) PDF 254.92 K (2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藏札达及米林发现噪鹃

      2016, 51(1):112-11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19

      摘要 (2364) HTML (0) PDF 198.31 K (2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英科研机构五年宏观动物学研究进展比较分析——以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例

      2016, 51(1):151-168.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20

      摘要 (2069) HTML (0) PDF 578.30 K (2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全球资源和环境危机下,物种和生态层面的宏观动物学研究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2009 ~ 2013年动物学领域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对比分析,以揭示两机构近五年宏观动物学研究的现状、热点、差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发现,两机构有十分类似的动物分类、系统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宏观动物学研究方向;作者聚类方面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多侧重于中国昆虫纲研究,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的动物类群多样性和地区跨度更广;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目前最主要的研究热点乃至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研究前沿仍是中国新物种的经典分类学研究;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热点则已转向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新物种发现与描记,经典分类学基础上的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学研究是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宏观动物学研究的前沿。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