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可 , 杨志松 , 青菁 , 何流洋 , 戴强 , 齐敦武 , 毕温磊 , Jacob R Owens , 古晓东 , 杨旭煜
2016, 51(2):169-175.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01 CSTR:
摘要:在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研究中,利用GPS项圈研究活动节律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对GPS项圈行为数据的分类阈值一直缺乏研究,导致了大熊猫体活动节律分析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本文以半野化过渡训练区内2只佩戴GPS项圈(Lotek_7000 MU)的大熊猫(“倩倩”与“和盛”)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控视频观测获得休息与活动行为时间段,对比同期利用GPS项圈行为数据计算得到的运动指数,采用正判率最大化策略,确定大熊猫休息和活动两类行为运动指数的行为分类阈值。结果表明,大熊猫休息状态和活动状态运动指数的行为分类阈值为32,而之前研究中采用0作为阈值。以32为阈值对行为分类,其中,休息行为正判率为98.23%,运动行为正判率94.48%;而以0为阈值,休息行为正判率为100%,运动行为正判率77.34%。利用阈值32和0对两只大熊猫19 d的休息行为和活动行为进行分类识别。以0为阈值时,大熊猫日平均活动率(“倩倩”为59%;“和盛”为70%),高于以32为阈值得到的日平均活动率(“倩倩”为54%;“和盛”为50%),这表明以0为行为分类阈值时,会高估大熊猫活动率。
杜桂林 , 洪军 , 王勇 , 林荣凤 , 于成 , 哈斯其木格 , 焦玉斌 , 关其格
2016, 51(2):176-18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02 CSTR:
摘要:2004年9月25日-10月15日,作者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白音图嘎苏木研究了秋季布氏田鼠家群数量与基于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布氏田鼠家群数量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和MNA法确定,而艾虎对布氏田鼠的捕食风险的衡量指标采用研究期间在布氏田鼠洞群区新出现的艾虎粪便和挖掘痕迹。研究区面积4公顷,涉及91个布氏田鼠家群,658只布氏田鼠,其中17个布氏田鼠家群有新出现的艾虎粪便,5个家群被艾虎掘开。运用非参数的Mann-Whitney U 检验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从艾虎遗留的粪便痕迹来看,未出现艾虎粪便的布氏田鼠家群总秩和为1096,出现艾虎粪便的田鼠洞群秩和为3090,统计量U = 315,校正Z = ?3.241,校正P = 0.0012;另外从艾虎掘开的田鼠家群来分析,没有被艾虎挖掘的布氏田鼠家群秩和为3757,而被艾虎掘开的田鼠家群秩和为429,统计量U = 16,校正Z值为?3.514,P = 0.0004。两组差异达到极显著的水平,表明艾虎对秋季高数量的布氏田鼠家群具有显著的优先访问和攻击偏好,也意味着高数量的布氏田鼠秋季家群面临更高的来自艾虎的被捕食风险。
2016, 51(2):183-189.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03 CSTR:
摘要: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喜在悬崖峭壁之上营巢,海拔2400-4800m,行为观测难度较大,资料匮缺。2013-2015年,在天山采用样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寻找到上百个巢穴。然后,布设红外自动相机,对高山兀鹫繁殖期巢内行为进行拍摄,同时结合行为扫描法,对其交配及巢内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共拍摄11万张照片,选出有效照片2150张。绘制出繁殖前期行为谱,共7大类17种行为。根据行为谱对照片进行分类,其中交配135张(6.3%),筑巢403张(18.7%),休息420张(19.5%),警戒375张(17.4%),保养335张(15.6%),运动200张(9.3%),其他282张(13.1%)。交配行为次数(张数)在13:00-14:00达到高峰,这与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筑巢行为在白天有三个高峰期,分别为11:00,13:00,15:00。在每个高峰期后,往往出现一个短暂的低谷期。冬季食物短缺,照片显示雕鸮(Bubo bubo)、雪豹(Uncia uncia)等食肉动物进入巢内,对兀鹫繁殖造成干扰,甚至中断繁殖。
张国钢 , 陈丽霞 , 李淑红 , 高如意 , 茹文东 , 刘冬平 , 孙孟和 , 侯韵秋 , 陆军
2016, 51(2):190-197.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04 CSTR:
摘要:2015年初,黄河三门峡库区发生了大天鹅(Cygnus cygnus)等野鸟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疫情,为此我们总结了2010年、2014年和禽流感发生后黄河三门峡库区的大天鹅越冬种群状况调查的结果,同时根据大天鹅的彩色标记的回收情况,分析了大天鹅越冬地的稳定性和主要的繁殖地,主要的目是了解大天鹅发生禽流感疫情的原因,有助于我国大天鹅禽流感的监测与防控。根据大天鹅彩色标记的回收结果,在三门峡库区越冬的大天鹅中回收到119只个体,证实是由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19个湖泊迁徙而来的。回收结果同时表明,大天鹅对三门峡库区越冬地是较为的稳定的,这可能与当地较好的栖息环境与丰富的食物资源有关。通过连续5年的监测,三门峡库区大天鹅越冬种群数量越冬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2015年初三门峡市区天鹅湖湿地公园由410只快速增加到2014年6 317只,其主要原因是2014年湿地公园通过引入黄河水使湿地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再加上大量的投食玉米等饲料,吸引了库区周边的其他地点众多的大天鹅前来越冬,此次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与此有较大关系。基于此,建议当地政府不要盲目地通过大量投食补饲,造成越冬种群密度过高;同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如在附近建立适宜的栖息地,促进大天鹅种群扩散,这对于大天鹅种群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李成安 , 韩梅 , 张雷 , 赵济川 , 殷江霞 , 万冬梅
2016, 51(2):198-206.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05 CSTR:
摘要:盗食现象在贮食动物中非常普遍,种内竞争者或种间竞争者的盗食是贮藏食物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贮食动物贮食行为不断进化的重要选择压力,开展反盗食贮食策略的研究有助于阐释贮食行为进化的原因和对贮食鸟类的保护。杂色山雀(Parus varius)秋季有明显的贮食行为,贮食方式为分散贮食。通过人为投食的方法,以投食点为中心,根据贮食点距投食点距离远近设定了被盗高风险区、被盗中风险区和被盗低风险区,研究个体杂色山雀在无潜在盗食者和有潜在盗食者的情况下,在上述3个风险区贮食比例的变化,探讨个体杂色山雀基于自身以及周围环境条件,在权衡取食及贮藏过程中时间及能量的花费和收益后,其反盗食贮食策略的选择。40只个体杂色山雀贮食策略的统计结果表明,不论潜在盗食者出现与否,个体杂色山雀贮食的总体趋势大致相同,即主要将食物贮藏在中风险区,而高风险区和低风险区贮食比例较低;分别将种间和种内潜在盗食者出现的情况下,个体杂色山雀在各贮食风险区的贮食策略与无潜在盗食者时,个体杂色山雀在各贮食风险区的贮食策略作比较发现:种间及种内潜在盗食者的出现,都会引起被盗高风险区贮食比例降低(种间潜在盗食者:F = 3.174, P < 0.05;种内潜在盗食者:F = 90.475, P < 0.05),低风险区贮食比例上升(种间潜在盗食者:F=220.440, P<0.05;种内潜在盗食者:F=15.651, p<0.05);但种间潜在盗食者出现时,个体杂色山雀在被盗中风险区的贮食比例降低(F=143.749, P<0.05),而种内潜在盗食者出现时,个体杂色山雀在被盗中风险区贮食比例不变(F=0.776, P>0.05),即个体杂色山雀对种间潜在盗食者的出现更加敏感,防范盗食的投入更大。此外分别比较无潜在盗食者,有种间潜在盗食者,和有种内潜在盗食者存在的情况下,雌雄个体杂色山雀在各贮食风险区的反盗食贮食策略,发现其结果也明显不同。无潜在盗食者和种内潜在盗食者出现时,雄性个体杂色山雀为预防灾难性盗食发生而付出的努力较雌性个体高(无潜在盗食者:高风险区 t=4.962, df=16.546, P<0.05;中风险区 t=-0.89, df=29.255, P>0.05; 低风险区 t=-2.166, df=30, p<0.05)(种内潜在盗食者:高风险区 t=-0.152, df=29, P>0.05 ;中风险区 t=2.352, df=19.568, P<0.05;低风险区 t=-2.287, df=19.563, P<0.05);种间潜在盗食者出现时,雌雄个体杂色山雀反盗食贮食策略趋于一致(高风险区 t=1.361, df=29, P>0.05;中风险区 t=-0.194, df=21.529, P>0.05;低风险区 t=-1.599, df=29, P>0.05),无显著性差异。
2016, 51(2):207-213.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06 CSTR:
摘要:2014年7月至8月在河北塞罕坝林场对褐柳莺鸣声进行了研究。共获得41只个体清晰可供分析的录音。利用Raven pro分析软件测量鸣唱参数后,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褐柳莺鸣唱句子的最高频率为7.04 ± 0.89 kHz,最低频率为1.75 ± 0.30 kHz,起始频率为4.53 ± 2.00 kHz,终止频率3.22 ± 1.43 kHz,句子的持续时间1.24 ± 0.32 s,由6.50 ± 1.91个音节组成。基于语图上音节形态的差异,共发现49种不同的音节类型,每只个体鸣唱中使用2到30种音节类型。个体间鸣唱相似性与空间距离无显著的线性关系(Mantel检验,P=0.657)。
2016, 51(2):214-22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07 CSTR:
摘要:2012年7 – 8月,在野外录制51只雄性圆蟾舌蛙(Phrynoglossus martensii)鸣声并对应测量了录音个体的体重、体长及头宽等体征数据。结果发现:雄性圆蟾舌蛙的体重为1.26 ± 0.55 g、体长为21.04 ± 2.57 mm、头宽为6.76 ± 0.75 mm。鸣声类型可分为广告鸣声和争斗鸣声。广告鸣声均为单音节,主频为3782.25 ± 167.78 Hz,3100 ~ 4349 Hz;基频为1519.69 ± 70.60 Hz,1057 ~ 1765Hz,且主基频均与体重、体长、头宽呈显著负相关,音节间隔与体重和头宽呈正相关。争斗鸣叫的主频为3752.64 ± 174.47 Hz,3304 ~ 4081 Hz;基频为1674.88 ± 79.88 Hz,1367 ~ 1870 Hz。争斗鸣声与广告鸣声相比,个体争斗鸣声的基频显著增高(t = -5.374, df = 56, P < 0.001),音节时长和音节间隔显著降低(P < 0.05),而两种鸣声的主频无差异显著性(t = 0.436, df = 56, P = 0.665)。
2016, 51(2):221-227.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08 CSTR:
摘要:为了解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胚胎和幼体鳃的退化特征,同窝8枚胚胎成熟阶段早期的卵被随机取出剖产;随后余下的9枚卵,在胚胎成熟阶段晚期时孵出或剖产,观察幼体或胚胎鳃的变化。结果显示,成熟阶段早期的胚胎,初时其鳃色鲜红,鳃枝充盈,鳃丝与鳃轴近乎垂直;随后鳃色发白,鳃枝疲软,鳃丝卷曲,鳃丝与鳃轴夹角变小。成熟阶段晚期的胚胎和刚孵出的幼体,初时其鳃色纯白,鳃枝疲软,鳃丝卷曲,鳃丝与鳃轴夹角较小;随后逐渐脱落。结果表明,版纳鱼螈胚胎或幼体鳃的退化模式不是重吸收,不是既重吸收也脱落,而仅为脱落;退化过程经历外鳃供血减少-供血停止-鳃枝组织死亡和脱落三个阶段,有明显的外部形态征兆;胚胎进入成熟阶段后,越早孵化,鳃枝留存越多,反之,鳃枝留存越少;发白后的鳃枝随机性脱落。
王永明 , 曹敏 , 谢碧文 , 齐泽民 , 史晋绒 , 李斌 , 王芳 , 沈伟
2016, 51(2):228-24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09 CSTR:
摘要:2012年7月和2013年6月从大渡河支流脚木足河采集黄石爬鮡 (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 383尾,以脊椎骨作为主要年龄鉴定材料,对其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石爬鮡体长变幅为92 ~ 190 mm,其中110 ~ 140 mm个体占渔获物总量的74.41%;体重变幅为14.70 ~ 119.80 g,其中20 ~ 60 g个体占渔获物总量的84.86%;由3 ~ 13龄11个年龄组组成,5 ~ 8龄鱼占渔获物总量的84.07%;种群雌雄性比为1:1.06。体长(L)与脊椎骨半径(RO)回归方程为L =67.038 +50.783RO (n=325,R2 = 0.758,P<0.01)。雌雄个体体长和体重生长无显著差异,据体长(L,单位mm)﹣体重(W,单位g)关系式:W = 3×10﹣5L2.9279(n=383,R2 = 0.8071,P <0.01),黄石爬鮡为等速生长类型。据体长、体重生长方程Lt=208.42 [1﹣e﹣0.089(t+1.20)]、Wt=184.82 [1﹣e﹣0.089(t+1.20)] 2.9279,体长、体重生长速度方程dL/dt=18.5494 e﹣0.089(t+1.20)、dW/dt=48.1610 e﹣0.089(t+1.20)[1﹣e﹣0.089(t+1.20)]1.9279和体长、体重生长加速度方程d2L/dt2=﹣1.6509e﹣0.089 (t+1.20)、d2W/dt2=4.2863e﹣0.089 (t+1.20) [1﹣e﹣0.089 (t+1.20)]0.9279×[2.9279 e﹣0.089 (t+1.20) ﹣1],黄石爬鮡属于生长缓慢,生命周期较长的鱼类。生长拐点年龄为10.87,落后于性成熟年龄(♀6龄,♂5龄),属于性成熟后生长仍然较快的类型。产卵群体主要以补充群体(5、6龄)和低龄剩余群体(7、8龄)为主,资源已经受到严重破坏,需加大保护力度。
聂春红 , 关柠楠 , 陈文倩 , 张伟卓 , 赵炎 , 古勇明 , 高泽霞
2016, 51(2):241-25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10 CSTR:
摘要:本研究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与鲂属其他 3 种鱼类三角鲂(M. skolkovii)、广东鲂(M. terminalis)和厚颌鲂(M. pellegrini)正反交及其亲本自交共 0种组合子代的肌间骨的数目、形态、分布和长度进行了比较分析。10 种不同繁育组合子代个体的肌间骨总数范围为 96 ~ 134,平均 119,各组合肌间骨的数目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其中,厚颌鲂自交组合子代个体的肌间骨数目最少(平均值为114)。不同杂交组合子代体重和体长与肌间骨的长度均呈线性相关。不同部位肌间骨长度存在差异,其中躯干轴上肌的肌间骨长度显著大于躯干轴下肌、尾部轴上肌和尾部轴下肌三个部位的肌间骨长度(P < 0.05)。躯干轴下肌的肌间骨数目显著少于其他部位(P < 0.05),尾部轴上肌和尾部轴下肌的肌间骨数目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杂交鲂肌间骨形态复杂多样,分别为“1”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多叉形和“(”形 6 种类型,肌间骨越靠近鱼体前端形态越复杂,且与存在部位有一定的关系,躯干轴上肌的肌间骨形态最复杂。研究结果表明,鲂属鱼类近缘杂交子一代的肌间骨相关性状方面无显著改变特征。
甘维熊 , 王红梅 , 邓龙君 , 曾如奎 , 张宏伟 , 向成权
2016, 51(2):253-26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11 CSTR:
摘要:当前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已被列为雅砻江和金沙江的增殖放流保护鱼类,为探讨两水系的环境差异对其早期发育产生的影响,本文以雅砻江短须裂腹鱼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形态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并与已有报道的金沙江短须裂腹鱼胚胎与仔鱼早期发育研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雅砻江短须裂腹鱼卵径(2.70 ± 0.02)mm,较金沙江短须裂腹鱼大0.34 mm;初孵仔鱼全长(11.36 ± 0.22)mm,比金沙江短须裂腹鱼长 2.7 mm;在水温(14 ± 1)℃时,两水系的短须裂腹鱼胚胎发育时序基本一致,但听囊等部分功能器官的发育时序存在差异;胚胎发育历时181 h,积温2 539.98 h·℃,分别比金沙江短须裂腹鱼早73 h和低1025 h·℃;出膜后1 ~ 9 d,仔鱼的鳃、口、胸鳍、尾鳍、鳔、肠道等功能器官先后形成,第9天卵黄囊吸收基本完全,与金沙江短须裂腹鱼一致。比较表明,两水系短须裂腹鱼在早期发育特征基本相同,但卵径大小、孵化历时、部分器官发育时序等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是二者为适应环境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2016, 51(2):261-267.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12 CSTR:
摘要:以HBSS溶液为稀释液,EG为抗冻剂,0.5mL麦细管为冻存管,两步降温法超低温冷冻保存黄姑鱼精子,并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了冻融精子的DNA损伤。结果表明:5%、10%、15%EG组冻精的运动时间及寿命与鲜精相比差异不显著;20%、25%、30%EG组冻精的运动时间及寿命与鲜精相比差异显著。5%、10%、15%、20%EG组冻精核DNA损伤状况与鲜精无显著差异,25%、30%EG组冻精核DNA损伤状况与鲜精差异显著,且冻精核DNA的损伤程度与EG浓度成正相关。5%~15%EG适宜作为黄姑鱼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用抗冻剂。
2016, 51(2):268-28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13 CSTR:
摘要:运用同源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获取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热应激蛋白70(hsp70)的全长cDNA序列,其总长度为2 545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914 bp,推测编码637个氨基酸,其氨基酸的二级结构含有HSP70家族的3个特征序列。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美洲鲥hsp70与墨西哥脂鲤(Astyanax mexicanus)等鱼类的相似性达84%以上,与无脊椎动物果蝇(Drosophila auraria)及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相似性分别为73%和38%。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该基因在美洲鲥鳃、肌肉、头肾中高表达,在脑和心中相对高表达,在肝、脾、肠、肾中微量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运输应激对美洲鲥未经繁殖的亲鱼hsp70 mRNA水平的影响,在运输实验中鳃、肝hsp70 mRNA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头肾hsp70 mRNA水平呈现递增趋势。该结果表明克隆到的基因符合诱导型hsp70的特点,而且美洲鲥鳃、肝、头肾组织的hsp70 mRNA对运输应激表现出明显的应答作用。
2016, 51(2):281-29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14 CSTR:
摘要:为研究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b在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早期性别分化中的作用,采用RACE方法从四川裂腹鱼脑中扩增得到该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测定该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探讨该基因在不同规格四川裂腹鱼鳃、脑、心、肝、脾、肾、肌肉、精巢、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温度对其早期仔鱼阶段该基因表达的影响。四川裂腹鱼Cyp19b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共3 021 bp,共编码507个氨基酸,属于脑型芳香化酶基因;四川裂腹鱼Cyp19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脑型芳香化酶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可达70%以上,而与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低,为64%左右;四川裂腹鱼Cyp19b基因仅在脑组织中表达,具有比较高的组织特异性,且随着个体的增长,逐渐呈现显著的雌雄差异;对不同温度处理12日龄仔鱼6 d后,低温(10℃和14℃)能显著促进Cyp19b基因表达量的升高,但高温(26℃)却对其表达量无显著影响作用。由此推测,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b可能在低温导致四川裂腹鱼雌性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6, 51(2):291-30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15 CSTR:
摘要:为准确掌握中国沿海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种群遗传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其资源,采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Ⅰ,COⅠ)序列分析方法检测东海海域(庙子湖岛、南韭山、大陈岛、南麂岛)口虾蛄种群遗传多样性,并与黄渤海群体和南海群体进行比较分析(基因序列来源于GenBank)。经PCR扩增与测序获得100条658 bp的东海海域口虾蛄COⅠ基因序列,基于这些序列分析得到的变异位点数、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与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60、60、0.963 ± 0.011和0.005 94 ± 0.000 44,分析认为东海海域口虾蛄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单倍型分子系统树、分子方差分析及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atistics, Fst)分析结果表明,东海海域口虾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Fst =﹣0.007 78,P > 0.05),各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不显著,Fst值范围为﹣0.016 53 ~ ﹣0.009 08 (P > 0.05),它们可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通过与黄渤海群体及南海群体基因序列比较分析,口虾蛄东海群体、黄渤海群体与南海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间(Fst = 0.849 71,P < 0.01),且单倍型分子系统树存在2个显著分化的单倍型类群。东海群体与黄渤海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Fst = 0.884 58,P < 0.01),而与南海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Fst = 0.020 44,P > 0.05),这种遗传结构模式可能与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及所处海域海洋环境条件相关。建议今后对中国沿海口虾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将黄渤海群体看作一个管理单元,东海群体与南海群体看作一个管理单元。
2016, 51(2):301-309.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16 CSTR:
摘要:减数分裂是真核生物适应性进化的重要机制,以八种纤毛虫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14个减数分裂基因进行了鉴定及分子进化研究。结果表明:(1)纤毛虫减数分裂局部过程的基因丢失与复制体现出种的特异性;(2)纤毛虫减数分裂相关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很保守;(3)纤毛虫减数分裂重要的同源重组过程是在真核生物中不常见的Ⅱ型。本研究表明纤毛虫可能代表了真核生物较原始的减数分裂方式,在进化的过程中很保守,为研究真核生物减数分裂起源与进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曹建 , 王稳 , 李继荣 , 杨芳 , 王雪莲 , 郑思思 , 李来兴
2016, 51(2):310-318.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17 CSTR:
摘要:亲鸟可通过母体作用向鸟卵传递不同的免疫物质,用于免疫防御,对提高子代生存率至关重要。本研究在青海湖鸬鹚岛共采集60枚普通鸬鹚(Palacrocorax carbo)鸟卵,并同时记录巢密度和卵顺序,通过血凝抑制试验和溶解实验分别测定鸟卵溶菌酶浓度和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母源抗体效价。对鸟卵溶菌酶浓度与巢密度进行利用Pearson 相关分析,利用单因素方差(One way ANOVA)分析鸟卵溶菌酶浓度与卵顺序关系,利用t检验分析新城疫病毒阳性鸟卵与阴性鸟卵溶菌酶浓度差异性,对新城疫病毒阳性鸟卵抗体效价与溶菌酶浓度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1)不同窝的鸟卵溶菌酶浓度与巢密度呈正相关性(r = 0.886, P < 0.0001);(2)同一窝内鸟卵溶菌酶浓度随着卵顺序的增加而增加(F = 3.95, P< 0.05),且新城疫病毒阳性鸟卵的溶菌酶量高于阴性鸟卵(t = 4.08, df = 58, P < 0.001);(3)在新城疫病毒阳性鸟卵中,其新城疫病毒抗体效价与溶菌酶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 =﹣0.840, P < 0.001)。上述结果表明,亲鸟会根据繁殖密度和卵顺序来调节向鸟卵分配的溶菌酶,同时会调节向鸟卵中传递抗新城疫病毒母源抗体和溶菌酶浓度,从而使免疫防御作用最大化。
2016, 51(2):319-322.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18 CSTR:
摘要:鸟类的巢寄生现象一直被作为生物协同演化的典型模式系统之一。对杜鹃选择宿主及其巢寄生情况进行调查和观测,能够为协同演化研究提供重要基础资料。2015年7月,我们在四川省雷波县发现一个被杜鹃寄生的鸟巢。通过野外观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确定宿主为小鳞胸鹪鹛(Pnoepyga pusilla),而寄生者为小杜鹃(Cuculus poliocephalus)。
2016, 51(2):336-336.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20 CSTR:
摘要:
2016, 51(2):280-280. DOI: DOI: 10.13859/j.cjz.201602023 CSTR:
摘要:无
版权所有 ©《动物学杂志》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646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