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5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中国浙江发现树蛙属一新种(两栖纲:树蛙科)

      2017, 52(3):361-372. DOI: 10.13859/j.cjz.201703001

      摘要 (3349) HTML (0) PDF 7.50 M (3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形态特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将采自浙江丽水的树蛙属物种订为一新种——丽水树蛙Rhacophorus lishuiensis Liu, Wang and Jiang, sp. nov.。新种丽水树蛙主要鉴别特征为:1)体型较小,雄性体长34.2 ~ 35.8 mm,雌性体长45.9 mm;2)鼓膜直径大于眼径之半;3)后肢较短,胫跗关节前伸贴体达眼后角;4)背面光滑,无明显疣粒;5)生活时背面绿色,无斑或散有稀疏的浅蓝绿色细点;6)咽喉部白色,虹彩黄色;7)雄性具单咽下内声囊,第一指基部具浅黄色婚垫。依据线粒体基因12S rRNA、tRNAval 和16S rRNA 共2 038 bp 序列以贝叶斯法构建树蛙属41 个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新种丽水树蛙为一个独立的支系,并与绿背树蛙(R. dorsoviridis)支系以高支持率形成姐妹群(后验概率1.00),支长较长。

    • 无线电遥测技术研究澳门犬蝠的捕食区面积

      2017, 52(3):373-380. DOI: 10.13859/j.cjz.201703002

      摘要 (2198) HTML (0) PDF 475.50 K (2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5 ~ 12月,利用无线电跟踪方法对澳门路环3只犬蝠(Cynopterus sphinx;2♂♂,1♀)的捕食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3只犬蝠的月平均捕食区面积的大小差异显著(F3,23 = 77.854,P < 0.000 1),2雄性的捕食区面积分别为(1.6 ± 0.4)hm2(n = 8)和(17.9 ± 6.6)hm2(n = 8),雌性为(31.7 ± 4.7)hm2(n = 7);3只犬蝠的捕食区离日栖息地的平均距离差异亦显著(F3,23 = 16.034,P < 0.001),2雄性分别为(53.6 ± 12.4)m和(446.2 ± 68.8)m(二者均n = 8),雌性为(606.9 ± 94.7)m(n = 7);2雄性的捕食区存在部分重叠,但是雌性与2雄性的捕食区均无重叠。此外,不同月份犬蝠的捕食区面积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冬季(11月和12月)捕食区面积相对较大,且雌性的10月份捕食区面积比相邻月份有所减少。本研究说明,犬蝠的捕食区通常靠近其日栖息地,捕食区面积中等,其面积大小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

    • 甘南草原主要草食动物的食性及其生态位特征

      2017, 52(3):381-389. DOI: 10.13859/j.cjz.201703003

      摘要 (2224) HTML (0) PDF 463.27 K (1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家畜放牧系统中草食动物食性及其生态位特征的认识对草地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采用粪便和胃内容物显微组织分析法,分析了甘南草原4种主要草食动物牦牛(Bos mutus)、藏羊(Ovis aries)、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和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秋季的食性及食物生态位重叠程度。结果表明,4种动物的食物资源谱存有较大差异,禾草科的发草(Deschampsia caespitosa)和莎草科的扁穗草(Brylkinia compressus)是藏羊和牦牛食物结构的主体,而喜马拉雅旱獭的食谱中绝大部分是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和克氏针茅(Stipa captillata),高原鼢鼠采食具有发达根茎的美丽风毛菊(Sausserua superba)、鹅绒委陵菜、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及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牦牛和藏羊的食物生态位宽度显著高于喜马拉雅旱獭和高原鼢鼠。食物生态位重叠度以藏羊和牦牛最高,其次为喜马拉雅旱獭和高原鼢鼠,重叠度最低的是藏羊和高原鼢鼠。甘南草原4种主要草食动物的食性及其生态位特征的分析可为优化当地草地管理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 基于BIOMOD的青海湖流域高原鼠兔分布模拟

      2017, 52(3):390-402. DOI: 10.13859/j.cjz.201703004

      摘要 (1894) HTML (0) PDF 904.54 K (2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统计模型及空间信息数据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物种分布模型已经成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大尺度物种分布情况的重要工具。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关键物种,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采集高原鼠兔的分布点数据及环境变量数据,基于R语言中BIOMOD包中的7个模型对其在青海湖流域的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高原鼠兔主要分布于青海湖西岸和北岸、天峻县周边及布哈河流域上游,影响高原鼠兔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最暖月最高气温、NDVI标准差、最冷季和最干季降水量。BIOMOD组合模型中,推进式回归树模型(GBM)和最大熵模型(MAXENT)的模拟效果最好,广义线性回归模型(GLM)结果较差。而优化后的结果显示,模拟结果的集成和筛选能有效提高模型的精度和效果。

    • 拖乌山大熊猫廊道人类干扰的空间与时间分布格局——红外相机阵列调查

      2017, 52(3):403-410. DOI: 10.13859/j.cjz.201703005

      摘要 (2024) HTML (0) PDF 1.19 M (2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相岭山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是所有大熊猫栖息地中破碎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而拖乌山廊道则是连接小相岭山系最大两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关键区域。为调查廊道及其周边人为干扰现状,2015 ~ 2016年,在廊道及其周边以阵列方式设置了102台红外相机,对人为干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廊道范围内人为干扰问题较为严重,其中放牧干扰占据绝对多数,共计记录到508次,占总干扰次数的89.7%。从干扰的季节分布看,人类直接干扰在7月和11月较多。放牧干扰中,黄牛(Bos primigenius taurus)在10月最多,牦牛(B. mutus)则在11月前后较多;放羊的干扰在4 ~ 7月份较弱,其余月份水平均较高;而放马干扰则集中在7 ~ 10月。从空间分布上看,干扰主要集中在廊道的西北部,其次是东北部。研究还发现,黄牛和羊(Caprinae)的干扰主要来自廊道所在县(石棉县),而牦牛和马(Equus caballus caballu)则主要来自邻县(冕宁县)。这提示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干扰采取不同的措施,同时也说明廊道保护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廊道所在县,还需要与邻县联合开展工作。本研究表明,利用红外相机阵列监测人为干扰对保护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有重要价值。

    • 贵州宽阔水7种雀形目鸟类繁殖巢记述

      2017, 52(3):411-416. DOI: 10.13859/j.cjz.201703006

      摘要 (2181) HTML (0) PDF 461.20 K (1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2 ~ 2016年每年的4 ~ 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7种雀形目鸟类的巢共20个,分别为绿翅短脚鹎(Hypsipetes mcclellandii)2巢、斑胸钩嘴鹛(Pomatorhinus erythrocnemis)2巢、灰背燕尾(Enicurus schistaceus)1巢、灰眉岩鹀(Emberiza godlewskii)4巢、褐顶雀鹛(Alcippe brunnea)3巢、褐胁雀鹛(A. dubia)7巢和黑颏凤鹛(Yuhina nigrimenta)1巢。对其巢、卵或雏鸟以及巢址等进行了描述。

    • 两种山鹪莺的繁殖参数比较

      2017, 52(3):417-422. DOI: 10.13859/j.cjz.201703007

      摘要 (2031) HTML (0) PDF 392.56 K (1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活史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生活史的影响因子对于研究鸟类的生态适应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3 ~ 9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 inornata)的繁殖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除筑巢集中期、窝卵数、巢捕食率和割草毁巢率外,两种山鹪莺各繁殖参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黄腹山鹪莺的窝卵数相对较小,但卵重较大,而纯色山鹪莺则相反;3)与体重相似的9种雀形目鸟类相比,两种山鹪莺具有相对较高的年生产力;4)两种山鹪莺在部分繁殖参数上出现了分化,这可能是它们对不同巢捕食风险的响应,黄腹山鹪莺的巢捕食率相对较高,采取低窝卵数和高的卵重,而纯色山鹪莺则为高的窝卵数和低的卵重。

    • 双雄性交配器官大口涡虫的首次发现

      2017, 52(3):423-430. DOI: 10.13859/j.cjz.201703008

      摘要 (2166) HTML (0) PDF 860.57 K (2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口涡虫属所有物种均为雌雄同体,具一套交配器官。作者于2015年在广东省的两处淡水环境,首次发现2个具有双雄性交配器官的大口涡虫(Macrostomum sp.)标本。通过对活体、整装片、连续组织切片的显微镜观测,发现2只标本的两套交配器官呈左右排列;每套交配器官具备完整的假储精囊、储精囊、颗粒囊与交配刺;假储精囊与储精囊内具有精子;雄孔分别为1个与2个;交配刺的结构与中国已经记录的物种都不相同。本研究对其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初步探讨了大口涡虫多交配器官发生的原因。

    • 文昌鱼BRA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2017, 52(3):431-440. DOI: 10.13859/j.cjz.201703009

      摘要 (2046) HTML (0) PDF 613.37 K (1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Brachyury编码的转录调控因子BRA参与脊索动物脊索的分化形成,文昌鱼是最早具有真正脊索的后生动物类群,因此开展文昌鱼Brachyury基因功能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脊索的起源与进化。文昌鱼具有2个Brachyury基因:Bra1和Bra2,二者编码的蛋白序列相似度高达93%,缺少有效区分二者的特异抗原表位,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Bra2表达量显著高于Bra1,进一步对BRA2蛋白序列特征分析发现其N端拥有丰富的潜在抗原决定簇,因此本研究选择了Bra2 N端696 bp基因序列所编码的蛋白片段作为制备抗体的抗原蛋白。将该段基因序列克隆重组入pET28a原核表达质粒,经诱导表达获分子量约31 ku的可溶性重组蛋白。通过Ni2+亲和层析柱纯化,得到1.3 g/L高纯度抗原蛋白,用3只ICR小鼠(Mus musculus)经4轮重组蛋白免疫 [剂量50 μg/(只?次)]后获得最高效价(1︰256 000)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本研究制备的鼠抗文昌鱼BRA多克隆抗体不仅可特异识别重组抗原蛋白,也可高效识别文昌鱼胚胎总蛋白中的BRA1和BRA2,为后续深入研究文昌鱼BRA在脊索发育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分子工具。

    • 宽体沙鳅的染色体核型与DNA含量分析

      2017, 52(3):441-448. DOI: 10.13859/j.cjz.201703010

      摘要 (2201) HTML (0) PDF 443.77 K (2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宽体沙鳅(Sinibotia reevesae)的种质特征,以野生宽体沙鳅为材料,采用腹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肾组织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以鸡(Gallus gallus)血细胞DNA含量(2.50 pg/2c,2c指二倍体)为标准,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宽体沙鳅外周血细胞的DNA含量。结果表明:(1)宽体沙鳅的染色体数目为2n = 96,核型组成公式为2n = 36m + 14sm + 20st + 26t,染色体总臂数NF = 146;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2)宽体沙鳅的DNA含量为(2.60 ± 0.36)pg/2c。通过与其他26种鳅科鱼类核型进行比较,发现宽体沙鳅属于鳅科鱼类中的特化类群,其染色体核型经历了罗伯逊易位和染色体多倍化等过程。本研究结果可为宽体沙鳅种质资源保护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达氏鲟微卫星标记筛选

      2017, 52(3):449-457. DOI: 10.13859/j.cjz.201703011

      摘要 (2089) HTML (0) PDF 19.75 M (1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干支流。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IUCN红色名录极危(CR)物种。本研究针对当前达氏鲟群体的濒危现状,应用微卫星标记开展达氏鲟保护遗传学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成功筛选出25个微卫星位点,采用18尾野生个体和30尾人工繁殖个体对其多样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25个位点共检测出18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为4 ~ 11(平均值7.2),观测杂合度(HO)为0.160 ~ 1.000(平均值0.744),期望杂合度(HE)为0.346 ~ 0.875(平均值0.727)。所有位点均不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 > 0.05),各位点间也无连锁不平衡现象。除了其中一个位点以外,所有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大于0.5,其多态性较好。本次筛选的微卫星位点将有助于达氏鲟资源保护和群体遗传研究。

    • 四指马鲅视网膜早期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2017, 52(3):458-467. DOI: 10.13859/j.cjz.201703012

      摘要 (1911) HTML (0) PDF 728.81 K (1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技术、H.E染色和显微测量法,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早期发育过程中视网膜的结构、分化和形成过程以及视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受精后8 h 54 min,视杯已经形成。初孵仔鱼视网膜没有分化。2日龄仔鱼可以清晰的辨认出色素上皮层、外核层、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3日龄仔鱼内核层已经分化出水平细胞、双极细胞和无长突细胞。4日龄仔鱼视网膜10层结构完整。9日龄至14日龄,外核层胞核数目与神经节细胞数目的比值增大,视网膜会聚程度升高,是该鱼视觉特性发生变化的过渡期,这与其从浮游到浅海中下层和泥沙质海底活动的生态迁移相适应。在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其视网膜内核层水平细胞仅有1到2层,属于感光系统不甚发达的类型。该鱼在仔鱼浮游生活阶段,视敏度较高,视觉对其行为和摄食活动具有重要作用,适应生活于光照较充足的环境中,转入浅海中下层和泥沙质海底后,光敏度和视敏度均较差,视觉在其行为和摄食活动中不具有主要作用。

    • 马氏正钳蝎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017, 52(3):468-477. DOI: 10.13859/j.cjz.201703013

      摘要 (1835) HTML (0) PDF 965.29 K (3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氏正钳蝎(Mesobuthus martensii)又称东亚钳蝎,是中国最常见的蝎种。针对该蝎种系统性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本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解剖学等手段对马氏正钳蝎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全面系统地描述了马氏正钳蝎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完善了该蝎种生物学特征的基础数据,特别是对其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及毒腺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观察和分析了马氏正钳蝎的螯肢、眼睛、步足及听毛、生殖孔、栉齿感受器、书肺、毒腺等结构特征及相关功能,探讨了不同视觉蛋白的差异性表达、感光功能差异性与蝎子生存进化的相关性。

    • 十二种淡水鱼类血红蛋白与窒息点的相关分析

      2017, 52(3):478-484. DOI: 10.13859/j.cjz.201703014

      摘要 (1849) HTML (0) PDF 450.92 K (2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鱼类耐低氧能力与血红蛋白的相关性,测定了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乌鳢(Channa argus)、加洲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斑点叉尾 (Ictalurus puneta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黄鳝(Monopterus alb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鳜(Siniperca chuatsi)12种鱼的窒息点,同时分别对其血红蛋白进行电泳分析。12种鱼的血红蛋白电泳图谱各不相同,大口鲇、乌鳢、加洲鲈、斑点叉尾 、黄颡鱼、泥鳅、黄鳝、草鱼、翘嘴红鲌、鲢、鳙、鳜的血红蛋白分子量加权平均值分别为92.93、93.91、94.61、97.78、98.66、98.95、101.34、104.10、104.73、108.06、108.23、111.84 ku,窒息点分别为0.15、0.18、0.30、0.27、0.36、0.26、0.24、0.39、0.42、0.51、0.46、0.59 mg/L。分析发现,这12种鱼类的窒息点与血红蛋白分子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 = 0.925,P < 0.01)。

    • 急性盐度胁迫对红耳龟肌肉中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2017, 52(3):485-496. DOI: 10.13859/j.cjz.201703015

      摘要 (2113) HTML (0) PDF 7.31 M (1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置3个盐度处理组(5‰盐度组、10‰盐度组和15‰盐度组,后面简称盐度5组、盐度10组和盐度15组)和一个对照组(以等体积经曝晒处理的自来水作为对照组)研究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肌肉中游离氨基酸以及血液和肝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急性盐度胁迫0 h、24 h和96 h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24 h和96 h时,盐度组红耳龟肌肉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并且在红耳龟肌肉中天冬酰胺、组氨酸、丙氨酸、谷氨酰胺和谷氨酸含量最为丰富。在不同取样时间下,谷氨酰胺、谷氨酸、甘氨酸、亮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和甲硫氨酸的含量在3个盐度处理组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 > 0.05);但在不同盐度组中天冬酰胺、丙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均上升。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起主要作用的游离氨基酸是丝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组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和甘氨酸。方差分析发现,丝氨酸、丙氨酸、精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和组氨酸对盐度和时间均响应显著(P < 0.05),且盐度和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在24 h和96 h时,盐度10组和盐度15组血液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而盐度5组肝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在24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在96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结果表明,在急性盐度胁迫下,红耳龟可以通过肌肉中氨基酸的代谢以及血液和肝中可溶性蛋白的分解,产生游离氨基酸进入到血液中以维持机体的渗透压平衡。研究结果为红耳龟外来入侵生理适应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并进一步完善了对龟类渗透压调节机制的认识。

    • 赤腹松鼠血清肝肾功能指标的测定

      2017, 52(3):497-506. DOI: 10.13859/j.cjz.201703016

      摘要 (2443) HTML (0) PDF 673.05 K (1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捕自四川荥经县的161只成体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雄鼠76只,雌鼠85只)为研究对象,从2015年2月至12月分四个季节测定了雌、雄鼠血清中反映肝肾功能的14项指标,并分析了妊娠对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1)肝肾功能指标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2)白蛋白、胆碱酯酶和肌酐在春季有升高的趋势,但无明显的季节差异。(3)总蛋白、球蛋白及尿酸含量春季低于其他季节,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尿素氮含量春季高于其他季节,前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春季高于其他季节,夏季显著下降,冬季最低。(4)妊娠鼠血清胆碱酯酶含量高于未妊娠鼠,尿素氮、肌酐和尿酸含量低于未妊娠鼠。结果表明,雌、雄赤腹松鼠肝肾功能指标无性别差异且季节变化趋势相同,大多数在春季变化显著且妊娠影响较小,这可能与雌、雄的繁殖状态及在多变性环境条件下的生理适应能力有关。

    • 血清瘦素和胰岛素与犊牛初生重相关性

      2017, 52(3):507-513. DOI: 10.13859/j.cjz.201703017

      摘要 (2117) HTML (0) PDF 323.06 K (1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分娩奶牛(Bos taurus)、犊牛和脐静脉血瘦素、胰岛素之间的相关性及与犊牛初生重的相关性,为探究瘦素、胰岛素对犊牛初生重的影响机理提供理论数据。实验选取规模化养殖场正常分娩奶牛54头,按犊牛初生重划分为A组(≤ 40 kg)9头、B组(40 ~ 45 kg)25头、C组(≥ 45 kg)20头共3组,分别采集分娩奶牛、犊牛和脐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胰岛素含量。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变量Pearson分析瘦素和胰岛素在各部位静脉血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与犊牛初生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奶牛静脉血瘦素、胰岛素含量极显著高于犊牛静脉血和脐静脉血(P < 0.01),奶牛静脉血瘦素、胰岛素含量与犊牛静脉血和脐静脉血瘦素、胰岛素相关性均不显著(P > 0.05);(2)瘦素、胰岛素含量在犊牛静脉血与脐静脉血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 > 0.05),犊牛静脉血瘦素、胰岛素含量与脐静脉血瘦素、胰岛素均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3)奶牛静脉血和脐静脉血中瘦素与胰岛素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而犊牛静脉血中瘦素与胰岛素相关性不显著(P > 0.05);(4)犊牛初生重与奶牛静脉血瘦素、胰岛素含量均不相关(P > 0.05),但与犊牛静脉血和脐静脉血瘦素含量显著正相关(P < 0.05),与犊牛静脉血和脐静脉血胰岛素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 < 0.01);(5)奶牛静脉血、犊牛静脉血和脐静脉血瘦素和胰岛素含量在公犊牛与母犊牛间均无显著差异(P > 0.05)。可见,奶牛静脉血、犊牛静脉血和脐静脉血均有瘦素、胰岛素表达,且其含量奶牛静脉血显著高于犊牛静脉血和脐静脉血。奶牛静脉血瘦素、胰岛素含量与犊牛初生重相关性不显著,而犊牛静脉血和脐静脉血瘦素、胰岛素含量与犊牛初生重显著正相关性。

    • >研究简报
    • 我国东北地区发现姬鼩鼱分布

      2017, 52(3):514-520. DOI: 10.13859/j.cjz.201703018

      摘要 (2434) HTML (0) PDF 413.14 K (2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在黑龙江省横道河子地区(44°48′44″N,129°02′04″E,海拔约740 m)采集到1只鼩鼱(标本编号为CH5)。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达赉湖地区(48°37′20″N,117°53′17″E,海拔约720 m)采集2只鼩鼱(标本编号为DE7和DE12)。这些新获标本经鉴定为姬鼩鼱(Sorex minutissimus)。《小鼩鼱(食虫目:鼩鼱科)辽宁省新纪录》文中的标本(080910,090920)经重新鉴定也为姬鼩鼱。利用mtDNA的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揭示,小鼩鼱聚为一支,姬鼩鼱聚为另一支,新获标本(CH5、DE7、DE12)和待厘定标本(080910、090920)都聚在姬鼩鼱一支,进一步支持形态学鉴定结果。2015年采集的姬鼩鼱为内蒙古自治区新纪录,而《小鼩鼱(食虫目:鼩鼱科)辽宁省新纪录》文中的小鼩鼱(Sorex minutus)(标本号:080910,090920)更正为辽宁省姬鼩鼱新纪录。

    • 广东省发现长指鼠耳蝠及其回声定位声波特征

      2017, 52(3):521-529. DOI: 10.13859/j.cjz.201703019

      摘要 (1993) HTML (0) PDF 570.21 K (1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7月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山县境内(24°48′39.5′′N,112°51′01.3′′E,海拔 155 m)捕捉到4只雄性蝙蝠,体型小,前臂长34.1 ~ 34.7 mm,颅全长14.3 ~ 14.7 mm;体毛浓密,背毛毛基黑色,毛尖灰色,腹毛黑或棕色,毛尖奶油白,靠近肛门处腹毛浅灰色,些许白色;翼膜附着于跖部末端;后足特别延展,长度超过胫骨长之半;鉴定为长指鼠耳蝠[Myotis longipes(Dobson 1873)]。同时,基于Cyt b基因序列(1 140 bp)构建的部分鼠耳蝠物种系统进化关系,进一步确认上述标本为长指鼠耳蝠,为广东省翼手目新纪录。该种蝙蝠在我国贵州、广西、重庆有分布记载,但标本和相关资料很少。本文给出了长指鼠耳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测量数据,并与印度的标本进行了对比。长指鼠耳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型(FM),主频率为68.2 kHz;此外,对其分类地位和分布状况进行了讨论。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 滇西北鹤庆草海湿地紫水鸡生态适应的初步观察

      2017, 52(3):530-536. DOI: 10.13859/j.cjz.201703020

      摘要 (1968) HTML (0) PDF 692.02 K (1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南方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在快速扩散,探究其生态适应十分必要。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在云南鹤庆草海湿地的观察,得到以下结果。紫水鸡集中分布在以开阔水域为主并有足够植被覆盖的西草海,很少见于附近干扰频繁的其他湿地,其适宜的生境开阔水域约占49.6%、水生植被覆盖水面占39.3%、陆地占11.1%;紫水鸡早间(7:00 ~ 9:00时)频繁活动在开阔水域、高草丛、岸边草地,中午后逐渐远离岸边而藏掖草丛中;白天活动的紫水鸡集群大小在1 ~ 7只之间,1 ~ 2只的集群占62.0%,大的集群中常有司职警戒、领头的个体;紫水鸡用于觅食、休息、警戒的时间分别占47.8%、23.5%、15.1%,很少互动交流,但常驱赶靠近的其他鸟类以维护个体自身的“领域”;紫水鸡应对干扰威胁的警戒、避让、惊飞平均距离分别是26.4 m、20.5 m和17.6 m。在鹤庆的紫水鸡集中分布于西草海湿地并避让人为干扰,说明其以避让和逃逸方式应对人为干扰和生境胁迫,应该考虑立法给予重点保护。

    • 荧光假单胞菌感染大鲵的病理损伤

      2017, 52(3):537-542. DOI: 10.13859/j.cjz.201703021

      摘要 (3530) HTML (0) PDF 721.08 K (1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感染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ts)发病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主要器官进行病理剖解和病理组织学观察,以明确大鲵感染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病理学损伤特点。结果表明,大鲵感染荧光假单胞菌后,主要表现为腹部极度膨胀、腹水和严重胃肠道反应,严重者可见将胃呕吐至口腔;组织器官具有典型的病理变化,其主要靶器官为肾、肝、肠道、皮肤和肌肉。分别引起坏死性肾小球肾炎、肝炎。此外,还可引起轻微肠炎及皮炎。可在肾小管管腔内、肝细胞坏死灶内、肠道固有层内及皮肤肌肉中发现数量极多的杆状细菌。

    • >动态与其他
    • 山东曲阜发现蓝额红尾鸲

      2017, 52(3):416-416. DOI: 10.13859/j.cjz.201703022

      摘要 (2032) HTML (0) PDF 167.25 K (1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湖北武汉涨渡湖发现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群

      2017, 52(3):430-430. DOI: 10.13859/j.cjz.201703023

      摘要 (1967) HTML (0) PDF 214.40 K (1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鹤庆发现白眉田鸡

      2017, 52(3):457-457. DOI: 10.13859/j.cjz.201703024

      摘要 (1888) HTML (0) PDF 182.09 K (1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浙江宁波发现红脚鲣鸟

      2017, 52(3):467-467. DOI: 10.13859/j.cjz.201703025

      摘要 (1936) HTML (0) PDF 197.27 K (2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腾冲发现苍头燕雀

      2017, 52(3):496-496. DOI: 10.13859/j.cjz.201703026

      摘要 (3303) HTML (0) PDF 305.16 K (5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陕西省安康汉江发现黑腹滨鹬、角䴙䴘和斑脸海番鸭

      2017, 52(3):529-536. DOI: 10.13859/j.cjz.201703027

      摘要 (1781) HTML (0) PDF 301.37 K (1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香格里拉温泉蛇卵生繁殖初步报道

      2017, 52(3):543-544. DOI: 10.13859/j.cjz.201703028

      摘要 (2963) HTML (0) PDF 315.27 K (1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北京发现丑鸭

      2017, 52(3):544-544. DOI: 10.13859/j.cjz.201703029

      摘要 (2196) HTML (0) PDF 168.56 K (1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