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52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水源地野放普氏野马的活动节律: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

      2017, 52(4):545-554. DOI: 10.13859/j.cjz.201704001 CSTR:

      摘要 (2010) HTML (0) PDF 1.06 M (2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4月至11月,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22个水源地安放66台红外相机,其中在8个野放普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利用的水源地放置了16台红外相机,对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16台相机累计工作1 068 d,获得野放普氏野马有效照片 2 051张。研究发现,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不同时段的有效照片数量符合正态分布,且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不同时段的有效照片数量,春季远低于夏季和秋季(P< 0.05),而夏季与秋季差异不显著(P> 0.05)。野放普氏野马饮水频次春季极显著低于夏季和秋季(P< 0.01),夏季与秋季差异不显著(P> 0.05)。普氏野马在水源地具有稳定的日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上呈典型的钟形,13:00 ~ 17:00时达到高峰,20:00 ~ 次日5:00时快速下降,3:00 ~ 6:00时是一天中的低谷,在5:00 ~ 13:00时快速上升。不同月份野放普氏野马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t = 8.364,df = 7,P< 0.01)和昼行性指数β(t = 19.519,df = 7,P< 0.01)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β值为0.66 > 0.54,表明野放普氏野马活动以昼间为主。季节间活动差异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单样本K-S检验,t = 7.851,df = 23,P< 0.01)。独立多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季节性活动强度指数γ值差异不显著(c2 = 0.162,df = 2,P> 0.05)。通过在卡山保护区固定水源地的实时监测,初步明晰了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附近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水源地利用,从而为野放普氏野马的生态学研究及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形态特征判定五种鹬类性别的可靠性

      2017, 52(4):555-564. DOI: 10.13859/j.cjz.201704002 CSTR:

      摘要 (2164) HTML (0) PDF 835.33 K (2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快速准确地鉴定两性同型鸟类个体性别在鸟类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2008年春季迁徙期在崇明东滩停歇的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红腹滨鹬(C. canutus)、红颈滨鹬(C. ruficollis)、尖尾滨鹬(C. acuminata)及翘嘴鹬(Xenus cinereus)5种两性同型的鹬类,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性别鉴定,并基于个体的形态特征(体重、翅长、喙长、头喙长及跗跖长)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性别进行判定。结果表明,尖尾滨鹬雄性各形态特征均显著大于雌性,其他4种鹬类则相反。5种鹬类形态特征的性别差异指数在0.5% ~ 25.3%之间,重叠度在29.4% ~ 98.6%之间。5种鹬类判别分析判定性别的准确率在(0.69 ± 0.06)~(0.96 ± 0.01)之间,其中,尖尾滨鹬判别准确率(0.96)最高,翘嘴鹬判别准确率(0.69)最低。形态特征在两性间的差异程度影响性别的判别准确率。另外,两性性比对性别判别的准确率也有影响:性比偏雄性鸟类的雄性判别准确率高于雌性,而性比偏雌性鸟类的雌性判别准确率高于雄性。采用判别分析估测的性比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相似,表明判别分析在判定种群的性比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 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占用喜鹊巢繁殖的鸟类巢记述

      2017, 52(4):565-573. DOI: 10.13859/j.cjz.201704003 CSTR:

      摘要 (1870) HTML (0) PDF 1.07 M (2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部分鸟类在繁殖过程中,为避免被捕食、减少繁殖投入等而选择占用其他鸟类的巢。2014 ~ 2016年每年的4 ~ 8月,在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4种占用喜鹊巢进行繁殖的鸟类,其中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8巢,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4巢,长耳鸮(Aiso otus)5巢,麻雀(Passer montanus)6巢。大部分(82.6%)为利用喜鹊的废弃旧巢,而绿头鸭(1巢)、长耳鸮(2巢)和纵纹腹小鸮(1巢)少数侵占喜鹊当年新建的巢。

    • 桂西南褐翅鸦鹃的孵卵行为与节律

      2017, 52(4):574-582. DOI: 10.13859/j.cjz.201704004 CSTR:

      摘要 (2018) HTML (0) PDF 1.06 M (2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年3 ~ 6月,在广西西南部龙州县弄岗村(22°26′35.20′′ ~ 22°30′46.90′′N,106°57′46.35′′ ~ 107°03′32.99′′E),通过野外观察和自动温度记录仪相结合的方法对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的孵卵行为与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褐翅鸦鹃边筑巢边产卵,每2 d产1枚卵,卵长径和短径分别为(36.11 ± 0.42)mm和(28.46 ± 0.38)mm,卵重(16.35 ± 0.51)g(n = 44枚)。窝卵数3 ~ 5枚,孵卵期为(16.75 ± 1.65)d(n = 4巢),孵化率为45.45%(n = 44枚)。孵卵期与窝卵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 = 0.865,P > 0.05);2)白天双亲共同参与孵卵,夜晚则由其中1只负责。夜间亲鸟的在巢时间从19时左右持续至翌日晨6时左右;3)亲鸟采取离巢次数少和离巢时间长的孵卵策略。亲鸟日活动时间在700 min以上(n = 45 d),日离巢次数为(8.82 ± 0.34)次(n = 45 d),平均每次离巢持续时间为(52.91 ± 2.35)min(n = 397次),每次离巢持续时间与环境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 =﹣0.113,P < 0.05);4)巢内平均孵卵温度为(31.7 ± 0.3)℃(n = 4巢),随孵卵天数增加而增加,并与环境温度(最高温r = 0.566,最低温r = 0.537,平均温r = 0.706,P < 0.01)和日活动时间正相关(r = 0.506,P < 0.01);5)有延迟孵卵行为。延迟孵卵期间夜晚巢内最低温是22.1℃。在桂西南北热带气候环境中,高的环境温度是保障褐翅鸦鹃孵卵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 崇明东滩冬季不同管理模式下水稻田水鸟群落特征及其生境分析

      2017, 52(4):583-591. DOI: 10.13859/j.cjz.201704005 CSTR:

      摘要 (1812) HTML (0) PDF 660.28 K (1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崇明东滩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也是上海地区促淤圈围的重点区域。水稻(Oryza sativa)田作为当地分布广泛且重点改造的人工湿地,研究其是否具有水鸟招引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3和2014年冬季采用样方法对崇明东滩两种不同管理模式的水稻田,即2013年开始改造的传统模式水稻田和改造多年的机械化模式水稻田,进行了水鸟群落及生境因子调查,以探究不同管理模式下水稻田内生境差异,水鸟对不同生境的利用程度及其不同生境中的关键因子对水鸟分布的影响。调查期间共记录到水鸟5目7科18种1 795只次,其中传统模式水稻田记录到水鸟5目6科17种1 756只次,优势种为绿翅鸭(Anas crecca)、斑嘴鸭(A. poecilorhyncha)、鹤鹬(Tringa erythropus);机械化模式水稻田录到水鸟4目5科6种39只次,优势种为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和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T检验结果显示,传统模式水稻田对水鸟的招引效果(即多度和物种丰富度)显著优于机械化模式水稻田,2014年改造后传统模式水稻田的水鸟招引效果显著优于2013改造初期。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明水面面积比例是影响水稻田水鸟种类、数量分布的最重要因子。结果表明,明水面面积和适合的水位高度是影响冬季水稻田水鸟招引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冬季水稻田水鸟保育效果,应注重营造、维护冬季水稻田中水文条件。

    • 蓝喉蜂虎的捕食行为与食性

      2017, 52(4):592-597. DOI: 10.13859/j.cjz.201704006 CSTR:

      摘要 (2311) HTML (0) PDF 613.88 K (2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我国有分布的7种蜂虎科鸟类中,蓝喉蜂虎(Merops viridis)分布范围最广,但相关野外研究还比较少。2011 ~ 2016年,我们以江西省吉安市郊区的一个蓝喉蜂虎种群为研究对象,在观察野外捕食行为的基础上,记录了其食物种类,研究了该鸟的食性。蓝喉蜂虎的食物主要是蜂类、蝶类和蜻蜓类昆虫,其被捕食频次的百分比分别为26.0%、26.3%和38.3%。其中,繁殖前期以蜂类居多,繁殖后期以蜻蜓类居多,数量比例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昆虫生活史差异造成的。网络图片资料佐证了其食物种类主要为以上3类昆虫。在吞食食物前,蓝喉蜂虎会对不同类群的昆虫进行不同时长和不同方式的处理。此外,野外研究发现,产卵期蓝喉蜂虎巢室中散布着可能被吞食过带有食物残渣的小型贝类碎片。通过实验筛选营巢河滩地的沙土,发现这些贝壳碎片是外来。这表明,蓝喉蜂虎可能通过取食小型贝类贝壳,在产卵期获取短期额外的钙质补偿。蓝喉蜂虎在其分布区内属不常见鸟类,但其捕食的主要昆虫类群在我国南方比较常见,这说明食物不是限制该鸟分布的原因。蓝喉蜂虎是一个极具观赏价值的美丽小鸟,当前亟需深入研究,为该鸟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 七种圈养鹤的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2017, 52(4):598-606. DOI: 10.13859/j.cjz.201704007 CSTR:

      摘要 (1824) HTML (0) PDF 680.28 K (1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圈养鹤类的血液生化指标差异,本研究对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丹顶鹤(G. japonensis)、黑冠鹤(Balearicapavonina)、黑颈鹤(G. nigricollis)、灰冠鹤(B. regulorum)、蓝鹤(Anthropoidesparadiseus)和白枕鹤(G. vipio)的10项血液生化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国际物种信息系统(ISIS)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鹤类之间总胆固醇差异显著,而甘油三酯和血糖没有显著性差异,除了黑冠鹤和灰冠鹤的总胆固醇以及蓝鹤的血糖外,其余鹤类的常值均高于ISIS的平均值。2)不同鹤类之间的总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的浓度差异显著,但总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均在ISIS的正常范围内。3)不同鹤类间肌酐和尿酸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尿酸低于ISIS平均值,但仅尿素氮差异显著。不同鹤类之间血液生化指标存在差异,与圈养鹤的营养水平和环境有关。因此血液生化指标对于圈养鹤类营养状态和健康情况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圈养动物饲养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湖南省花臭蛙复合体分类及分布格局

      2017, 52(4):607-619. DOI: 10.13859/j.cjz.201704008 CSTR:

      摘要 (2091) HTML (0) PDF 1.11 M (2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形态特征系统聚类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研究先前报道的湖南省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各地理种群的分类组成及其分布格局。结果显示,原认定的花臭蛙湖南省各地理种群已分化为花臭蛙和黄岗臭蛙(O. huanggangensis)两个物种。分布于湘西南及南部雪峰山和南岭的花臭蛙种群应修订为黄岗臭蛙,为湖南省臭蛙属物种新发现,湘西北及湘东南罗霄山脉的种群为花臭蛙,黄岗臭蛙与花臭蛙在张家界市武陵源景区同域分布。湘西北武陵山与雪峰山之间以及湘中丘陵地带花臭蛙种群的分类归属,黄岗臭蛙和花臭蛙在湖南省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同域分布的机制值得探讨。

    • 金佛拟小鲵幼体皮肤的显微结构观察

      2017, 52(4):620-627. DOI: 10.13859/j.cjz.201704009 CSTR:

      摘要 (1850) HTML (0) PDF 1.10 M (2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金佛拟小鲵(Pseudohynobius jinfo)幼体皮肤进行组织学和形态学观察。金佛拟小鲵幼体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不同部位皮肤厚度不同,头部背侧皮肤最薄,其厚度为(45.99 ± 12.77)μm,尾部腹侧的皮肤最厚,其厚度为(95.21 ± 42.72)μm。表皮角质层仅躯干背部和尾部明显,由仍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复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皮肤腺体包括黏液腺和颗粒腺。黏液腺广泛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的皮肤,颗粒腺呈区域性分布,仅见躯干部和尾部皮肤,其体积大于黏液腺。毛细血管多分布于真皮疏松层腺体周围,与表皮层紧密接触并凸向表皮。色素细胞主要分布于表皮和疏松层的交界处,呈多细胞聚集的状态,形成厚度不一的色素层。

    • 孵化温度对王锦蛇胚胎代谢和幼体适合度的影响

      2017, 52(4):628-637. DOI: 10.13859/j.cjz.201704010 CSTR:

      摘要 (1837) HTML (0) PDF 515.41 K (2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孵化温度所驱动的爬行动物的表型变异是生理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王锦蛇(Elaphe carinata)为实验动物,检验了24℃和28℃孵化温度对王锦蛇胚胎代谢速率、孵化过程中的卵重量、孵出幼体代谢和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卵重和胚胎的呼吸代谢均与孵化时间呈正相关;28℃下胚胎代谢速率大于24℃;幼蛇孵出15 d内体重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减小,24℃孵出幼体的代谢速率大于28℃孵出幼体,两温度下孵出幼体的呼吸代谢速率和生长时间无显著关系;28℃孵出幼体的疾游速和吐信频次均大于24℃;两孵化温度孵出幼体的选择体温无显著差异,但在消耗完体内的剩余卵黄后28℃孵出幼体有60%的个体摄食,而24℃孵出幼体无摄食个体。总体而言,王锦蛇28℃孵出幼体适合度优于24℃孵出幼体。

    • 养殖美洲鲥的生长特性

      2017, 52(4):638-645. DOI: 10.13859/j.cjz.201704011 CSTR:

      摘要 (1804) HTML (0) PDF 508.15 K (1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各周年生长阶段的养殖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体长、体重的测量与分析,研究了工厂化养殖美洲鲥的周年生长特性。养殖美洲鲥雌雄鱼的体长与体重关系均呈幂函数增长相关,其方程分别为,雌:W = 0.8062 × 10-5 L3.1113(n = 122,R2 = 0.997 5,P < 0.01);雄:W = 1.0047 × 10-5 L3.0574(n = 125,R2 = 0.997 5,P < 0.01),b均接近于3,呈等速生长;雌雄鱼生长均可分快速生长期(0+龄)、稳定生长期(1+龄)、生长衰老期(2+龄)三个时期,雌鱼生长快于雄鱼。拟合出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雌:Lt = 467.92(1﹣e-0.5748 (t + 0.1710)),Wt = 1637.72(1﹣e-0.5748 (t + 0.1710))3.1113;雄:Lt = 389.21(1﹣e-0.7374 (t + 0.1975)),Wt = 834.08(1﹣e-0.7374 (t + 0.7189))3.0574。雌雄鱼体重生长拐点分别位于1.517 8 a和1.224 7 a,属性成熟拐点,拐点前生长较快;拐点后,特别是性成熟后(2龄),2+龄鱼的生长速度明显降低;同时,2龄鱼繁殖季节过后会出现大量死亡。建议商业化工厂化养殖美洲鲥以2龄前上市为宜。

    • >研究简报
    • 毛腿鼠耳蝠、亚洲长翼蝠和栗鼠耳蝠斑驳白化现象

      2017, 52(4):646-651. DOI: 10.13859/j.cjz.201704012 CSTR:

      摘要 (1865) HTML (0) PDF 779.36 K (2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斑驳白化是一种先天性颜色失调表型,在翼手目中较为罕见。2016年5月至8月期间,分别在3个省份共发现3种存在斑驳白化现象蝙蝠。在河南省内乡县七里坪乡北湾村,发现1只怀孕雌性斑驳白化毛腿鼠耳蝠(Myotis fimbriatus),斑驳区域包括背部左侧区域及腹部左侧边缘一带。在陕西省柞水县下梁镇,发现1只怀孕雌性斑驳白化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斑驳部位包括背部下端、腹部底端股骨边缘、左右股骨、尾骨及小部分尾膜区域。在云南省晋宁县双河乡法古甸村,发现2只斑驳白化雄性栗鼠耳蝠(Myotis badius),斑驳区域分别为背部左下侧和背颈部一侧,区域面积较小。其中,毛腿鼠耳蝠和栗鼠耳蝠的斑驳白化现象为国内首次报道。此外,通过测量蝙蝠体重、前臂长等体型参数,并与同种正常个体进行比较,发现斑驳白化亚洲长翼蝠体重偏大,1只斑驳白化栗鼠耳蝠前臂长偏大,其余斑驳白化蝙蝠体型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斑驳白化现象对蝙蝠的正常生存与繁殖未造成严重影响。这为将来斑驳白化蝙蝠的生理生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四川成都发现布氏苇莺和中国鸟类新纪录栗尾姬鹟

      2017, 52(4):652-656. DOI: 10.13859/j.cjz.201704013 CSTR:

      摘要 (2771) HTML (0) PDF 650.50 K (3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年4月20日和2017年2月15日先后在成都市区分别记录到了栗尾姬鹟(Ficedula ruficauda)和布氏苇莺(Acrocephalus dumetorum)两种鸟类。经查阅相关文献,确定上述两种鸟类均为四川省鸟类新纪录,其中栗尾姬鹟还是中国鸟类新纪录。

    • 西藏南部8种鸟类的新分布记录

      2017, 52(4):657-663. DOI: 10.13859/j.cjz.201704014 CSTR:

      摘要 (2280) HTML (0) PDF 558.49 K (3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年9和10月,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及日喀则开展鸟类多样性调查期间新记录到8种鸟类,包括白胸翡翠指名亚种(Halcyon smyrnensis smyrnensis)、黑冠山雀指名亚种(Periparus rubidiventris rubidiventris)和栗腹?指名亚种(Sitta cinnamoventris cinnamoventris)、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红喉姬鹟(Ficedula albicilla)、黄胸柳莺(Phylloscopus cantator)、棕脸鹟莺(Abroscopus albogularis)以及田鹨(Anthus richardi)。

    • 西藏阿里班公错斑头雁的种间巢寄生行为

      2017, 52(4):664-667. DOI: 10.13859/j.cjz.201704015 CSTR:

      摘要 (1785) HTML (0) PDF 518.68 K (2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年6月2日,我们在对西藏阿里地区班公错鸟岛进行鸟类调查时,发现了斑头雁(Anser indicus)将卵产于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的巢中,是一种间巢寄生行为。对于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初步推测,一种原因可能是繁殖地的巢址和巢材资源短缺,鸟岛上巢材可能无法满足两个鸟种筑巢的需要,个别斑头雁由于巢材短缺,无法顺利筑巢,因此将卵产于棕头鸥的巢中。另一种可能原因是,某些斑头雁由于巢被破坏或卵被捕食,在迁徙之前已没有时间再完成下一轮的繁殖活动,由于斑头雁与棕头鸥食性差异较大,但由于斑头雁为早成鸟,孵出的雏雁不必接受棕头鸥纯肉食的饲喂,也使得这种巢寄生成为可能。

    • 雷山髭蟾生态初步观察

      2017, 52(4):668-674. DOI: 10.13859/j.cjz.201704016 CSTR:

      摘要 (1830) HTML (0) PDF 1.16 M (1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雷山髭蟾(Vibrissphora leishanensis)主要栖息在植被类型保存较好、水源充足,海拔在800 ~ 2 100 m的山间小溪附近。每年大部分时间栖息在溪流附近陆地上比较阴暗潮湿的环境。雌雄抱对产卵从11月初开始,到月底基本结束。雌雄抱对产卵一般在午后和晚上,有集群产卵和雄蟾守窝护卵的现象。雷山髭蟾可能没有“冬眠”和“夏蛰”习性,即便有也可能很短暂。雷山髭蟾蝌蚪可能需要3年时间才发育成幼蛙。

    • 四川省若尔盖地区发现阿拉善蝮

      2017, 52(4):675-679. DOI: 10.13859/j.cjz.201704017 CSTR:

      摘要 (2805) HTML (0) PDF 856.11 K (2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7月,于四川省若尔盖县采集到亚洲蝮属蛇类标本2号,雌雄各1号,经形态学比对和基于线粒体基因片段DN4的单倍型网络分析,证实该蛇为阿拉善蝮(Gloydius cognatus),系四川省首次发现。基于线粒体基因片段ND 4构建了单倍型网络,其结果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并对其命名简史和分类地位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 水族馆不同年龄与发育状况的中华鲟呼吸频率及自发游速的观察

      2017, 52(4):680-684. DOI: 10.13859/j.cjz.201704018 CSTR:

      摘要 (1913) HTML (0) PDF 366.70 K (2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北京海洋馆长期驯养的40尾不同年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自发游泳速度和呼吸频率逐尾监测,比较性腺发育进入快速发育阶段(发育至Ⅱ期末至Ⅲ期)9尾的行为变化,为中华鲟安全驯养和健康评价建立依据。40尾个体均 ≥ 3龄,其中,3龄个体全长(122 ± 12)cm,体重(8 ± 2)kg(n = 8),30龄以上的个体全长(335 ± 8)cm,体重(220 ± 15)kg(n = 4)。所有40尾被测中华鲟的平均游泳速度(44.46 ± 5.62)cm/s(范围30 ~ 60 cm/s),不同年龄组无显著差异(P > 0.05);呼吸频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下降(P < 0.05),接近性成熟年龄(17龄)后多处于10 ~ 20次/min,低龄组(3 ~ 7龄)多处于30 ~ 40次/min。性腺进入快速发育阶段个体的游泳速度与呼吸频率显著升高,平均增幅分别达到50%和60%。结果表明,可以按照年龄及发育阶段对中华鲟的游泳速度和呼吸频率分别制定参数值,为健康判断提供评价基础。

    • 中国隆头鱼科一新纪录种——雀尖嘴鱼

      2017, 52(4):685-689. DOI: 10.13859/j.cjz.201704019 CSTR:

      摘要 (2129) HTML (0) PDF 504.83 K (2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尖嘴鱼属(Gomphosus)是一群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珊瑚礁海域鱼类,共有2种,以往在中国海域记录有1种杂色尖嘴鱼(G. varius)。我们在分析20世纪90年代采自中国南海大陆坡的鱼类标本时,发现了该属的另一种雀尖嘴鱼(Gomphosus caeruleus Lacepède,1801),为中国新纪录种。本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体呈浅黄褐色(雌)或深黑色(雄);吻部特别延长呈管状;体长为体高的4.2倍,为头长的2.6倍;背鳍Ⅷ-13,臀鳍Ⅲ-11,胸鳍i(不分支)+14(分支);脊椎骨25;鳃盖条7;体被中大圆鳞;侧线完全,在背鳍条的后部下方急剧向下弯折,侧线有孔鳞片27;头部仅鳃盖上部有9枚呈三角状排列的小鳞;背鳍起点前方有鳞8行;背鳍第一至第三鳍棘间的鳍膜具1黑斑;尾鳍截形。

    • >技术与方法
    • 数量遗传学理论框架下的进化生态学研究:以动物模型的运用为例

      2017, 52(4):690-701. DOI: 10.13859/j.cjz.201704020 CSTR:

      摘要 (1761) HTML (0) PDF 735.68 K (3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生态学家越来越关注深入的生物学问题,例如,1)理解生态和进化过程的互作和关系;2)种群中一个重要的表型特征,受遗传基因影响多大?即其可遗传程度,表示该性状的进化潜能;3)基因是怎样影响表型性状,及其对应的个体适合度以及种群动态?4)决定多个重要表型性状的基因之间关系和互作如何?随着生物统计软件尤其是线性混合模型的发展,结合经典数量遗传学的理论,发展出了针对上述问题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使得我们可以对野外种群进行上述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经典数量遗传学的重要概念,随后在其理论框架下,举例介绍了动物模型的操作和使用,最后探讨和展望了利用数量遗传学方法进行进化生态学研究的前景。

    • DSA技术在恒河猴脑脊液动态采集中应用

      2017, 52(4):702-707. DOI: 10.13859/j.cjz.201704021 CSTR:

      摘要 (1655) HTML (0) PDF 615.34 K (2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插管技术在恒河猴脑(Macaca mulatta)脊液动态采集中的应用。将28只恒河猴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只,经左前肢静脉推注3%戊巴比妥钠溶液全麻后,常规剔除背部脊柱周围体毛、消毒,实验组从穿刺开始就在DSA技术下行腰椎间隙穿刺,对照组直接行腰椎间隙穿刺,将硬膜外麻醉导管经腰椎蛛网膜下腔送至枕大池并埋置泵,穿刺方法用χ2检验;神经功能参照改良Tarlov 评分标准,切口采用改良的切口愈合等级评分标准,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组经腰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全部成功;对照组8只穿刺成功,6只穿刺失败;所有动物埋置泵均能从泵中采集到无色透明的脑脊液;术后恒河猴均于当天恢复正常。在DSA技术下经腰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并埋置泵,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安全性好,可行性强;通过埋置的泵采集脑脊液,快速省时,可实现在动物清醒时、全生理状态下对脑脊液进行动态多次采集,有助于提高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福利,由于采样导管置于枕大池,采集到的脑脊液样品质量有保证,易于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机制,满足检验需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附藓蛭态轮虫分离法的比较与分离条件的探索

      2017, 52(4):708-716. DOI: 10.13859/j.cjz.201704022 CSTR:

      摘要 (1676) HTML (0) PDF 544.46 K (1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蛭态轮虫是附藓无脊椎动物中常见的类群,由于个体较小,观察难度大,尤其是对其分离困难,故对此类群的研究一直落后于其他轮虫类群。本文以文献报道附藓蛭态轮虫的分离方法为基础,设定了不同的实验组,比较了不同分离方法的分离效率,并探讨了不同分离条件对附藓蛭态轮虫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简单的震荡复苏法相比,蔗糖震荡复苏法可分离出更多的蛭态轮虫,且在分离条件为pH 7.8、温度20℃和湿度60%时可达到最高的分离效率。文中还就各分离条件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 >综述
    • 哺乳动物季节性繁殖的内源年生物钟及光敏神经环路研究进展

      2017, 52(4):717-725. DOI: 10.13859/j.cjz.201704023 CSTR:

      摘要 (1682) HTML (0) PDF 483.73 K (2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活在温带和寒带的哺乳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季节性繁殖的生活史特征。哺乳动物的繁殖功能主要受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 axis,HPGA)的调控。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能够自发振荡并响应光周期信号的变化,引发褪黑素分泌的改变,并介导下游通路中下丘脑甲状腺激素、Kisspeptin和RF酰胺相关肽(RF amide-related peptide,RFRP)的节律性表达变化,从而调控哺乳动物的季节性繁殖。本文综述了哺乳动物季节性繁殖的内源年生物钟调控,并强调了光敏通路中包括甲状腺激素、Kisspeptin和RFRP在季节性繁殖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 >动态与其他
    • 浙江省发现刘氏链蛇

      2017, 52(4):582-651. DOI: 10.13859/j.cjz.201704024 CSTR:

      摘要 (1784) HTML (0) PDF 339.57 K (2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海南岛发现蓝翅八色鸫

      2017, 52(4):726-726. DOI: 10.13859/j.cjz.201704025 CSTR:

      摘要 (1760) HTML (0) PDF 306.59 K (1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