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3(3):321-328. DOI: 10.13859/j.cjz.201803001 CSTR:
摘要:本研究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调查了天山中部地区北山羊(Capra sibirica)的食物组成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在北山羊的粪便显微装片中共鉴定出14科37种(属)植物。禾本科为北山羊主要食物,夏季和冬季分别占食谱的54.30%和59.34%。莎草科、豆科、蔷薇科以及菊科也是北山羊较为重要的食物。其中高山早熟禾(Poa alpina)、嵩草属(Kobresia spp.)和针茅属(Stipa spp.)物种均为夏季和冬季采食较多的植物。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北山羊的食物组成在夏季和冬季间有明显变化,蔷薇科和菊科在冬季食谱中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夏季(蔷薇科,Pearson χ2 = 13.737,df = 1,P < 0.01;菊科,Pearson χ2 =4.784,df = 1,P < 0.05),而对禾本科的采食比例冬季显著高于夏季(禾本科,Pearson χ2 = 4.319,df = 1,P < 0.05)。种属水平上北山羊夏季与冬季的采食食物种类的比例具有极显著差异(Pearson χ2 = 89.495,df = 36,P < 0.01)。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天山中部地区的北山羊属于泛食性物种,且食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龚立新 , 顾浩 , 孙淙南 , 马青 , 江廷磊 , 冯江
2018, 53(3):329-338. DOI: 10.13859/j.cjz.201803002 CSTR:
摘要:2017年5月分别在贵州省兴义市和安龙县用雾网采集到1只大体型雌性管鼻蝠和2只小体型雄性菊头蝠,经鉴定为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和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属贵州省翼手目新分布记录。所采集的毛翼管鼻蝠雌性个体可能为怀孕个体,故测量相关数据并鉴定后原地放归野外。华南菊头蝠标本保存于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毛翼管鼻蝠(1♀):鼻部呈短管状,全身被毛厚密而柔软,后足、翼膜和尾膜均被覆黄褐色绒毛;体重14.01 g,前臂长48.23 mm;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FM)型,静止状态下声波峰频为(56.04 ± 4.52)kHz。华南菊头蝠(2♂):耳大,对耳屏相对较小;鼻叶之蹄状叶宽大,完全覆盖吻部;鞍状叶小,其高略超过其宽,近乎矩形;体毛烟褐色;2只样本体重分别为4.52 g、4.12 g,前臂长40.70 mm、40.00 mm;头骨狭长,颅全长16.35 mm、16.46 mm,颅宽8.11 mm、8.14 mm;回声定位声波属调频-恒频-调频(FM-CF-FM)型,静止状态下峰频分别为(68.48 ± 0.08)kHz、(67.18 ± 0.06)kHz。2种蝙蝠物种在贵州省为首次发现,扩大了其在国内的分布范围,丰富了生态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吴涛 , 黄太福 , 龚小燕 , 彭兴文 , 彭乐 , 张佑祥 , 彭清忠 , 刘志霄 , 张礼标
2018, 53(3):339-346. DOI: 10.13859/j.cjz.201803003 CSTR:
摘要:2014年4月6日及2015年8月17日在湖南省永顺县小溪乡竹坪村和小溪村附近共获得2只雄性宽耳蝠标本。该蝠体型中等偏小,外耳廓呈方形,具有明显的横嵴,无耳突,耳屏呈尖三角形,双耳在额部相连,耳屏长近耳长的一半;背毛和腹毛黑棕色,毛尖偏白色,翼膜基部至股间膜的腹面毛色偏黄白色。脑颅骨略呈扁平状,听泡较小,齿式为2.1.2.3/3.1.2.3 = 34。综合外部形态、头骨特征、Cyt b和ND1基因序列的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将其鉴定为亚洲宽耳蝠(Barbastella leucomelas),属湖南省翼手目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标本分别保存于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标本号:20140406053)和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标本号:151126)。
2018, 53(3):347-353. DOI: 10.13859/j.cjz.201803004 CSTR:
摘要:社会玩耍行为是灵长类动物的常见行为类型之一,作为种群数量最大的非人灵长类之一,猕猴(Macaca mulatta)的社会玩耍行为是它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研究利用红外摄像技术,对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猕猴冬季社会玩耍行为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记录了每一回合玩耍行为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参与对象年龄、参与个体数以及玩耍行为类型等行为参数。在持续10 d的视频中,共记录到猕猴的社会玩耍行为7 496次,其中触摸和抓打4 018次,追逐1 012次,撕咬和摔跤671次,其他53次,以及各种玩耍行为组合1 742次。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猕猴的社会玩耍行为节律明显,两个玩耍高峰分别为08:30 ~ 09:30时和10:30 ~ 11:30时。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Mann-Whitney U两两比较法,发现参与个体数和玩耍行为类型对社会玩耍持续时间影响显著,在玩耍过程中,参与个体数越多,社会玩耍持续时间越长;组合类型的持续时间最长,其次是撕咬和摔跤,再次是触摸和抓打,最后是追逐。0 ~ 3岁的少年个体在玩耍行为中更常采用触摸和抓打类型,而亚成年及成年个体则倾向于选择追逐类型。该研究量化了猕猴社会玩耍行为的类别和影响因素,为动物园的猕猴管理和动物福利提供了数据支持。
2018, 53(3):354-359. DOI: 10.13859/j.cjz.201803026 CSTR:
摘要:为了解人工饲养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特点,以四川宝兴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笼养的9只成年非繁殖期绿尾虹雉为研究对象,测定了34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按性别分组统计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绿尾虹雉血液生理指标不同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 > 0.05)。血液生化指标中的血液总蛋白雄性显著低于雌性(P < 0.05),血清尿素雄性显著高于雌性(P < 0.05),但血液中的其他有机物(白蛋白、球蛋白、肌酐、葡萄糖、尿素、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及无机离子(钾、钠、镁、氯、钙、磷、铁)不同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P > 0.05)。说明本实验条件下,笼养绿尾虹雉非繁殖期血液生理指标与性别没有相关性,血清总蛋白、血清尿素含量可能与性别有关。
2018, 53(3):360-367. DOI: 10.13859/j.cjz.201803005 CSTR:
摘要:本研究以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黑眶蟾蜍抱对个体的体长、头长、头宽、眼间距、鼓膜径、耳后腺长、眼径、前臂及手长、前肢长以及后肢长等形态特征,分析雌性黑眶蟾蜍繁殖输出与其体型的关系,探究黑眶蟾蜍两性异形模式及其与雌性生育力的关系;同时通过对配对个体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探究了黑眶蟾蜍的配对模式。结果表明,黑眶蟾蜍雌性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雄体;两性的所有局部形态特征均与体长成正相关;去除体长因素影响后,雄性头长以及后肢长均明显大于雌性,其余局部形态特征两性间则皆无显著差异。雌体的窝卵重、窝卵数均与其体长和体重成正相关关系。雌性成体的前肢长与抱对雄性成体的前肢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余形态特征两性间均无相关性。研究表明,生育力选择是导致黑眶蟾蜍两性异形的重要驱动力;黑眶蟾蜍的选型配对模式未表现在个体大小上,而是体现在局部特征(前肢长),这不仅为揭示两栖类配对模式的普遍性提供了参考,还表明对两栖类选型配对的研究应以多个性状为对象。
2018, 53(3):368-374. DOI: 10.13859/j.cjz.201803006 CSTR:
摘要:人工繁育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手段,但是也会改变物种的表型。为了探究人工繁育对于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形态和健康状况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人工繁育鳄蜥与野外鳄蜥新生幼体及亚成体形态特征与细菌感染率。结果发现,人工繁育鳄蜥与野外鳄蜥的新生幼体体型无显著差异,而人工繁育鳄蜥亚成体体型显著大于野外鳄蜥;两个年龄段的人工繁育鳄蜥断尾率均显著低于野外鳄蜥;人工繁育鳄蜥亚成体细菌感染率最高,但是各年龄组种群间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人工环境促进了鳄蜥的生长,减少了鳄蜥被捕食的风险,但有增加鳄蜥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因此在鳄蜥的饲养管理中需要加强疾病防治。
李雪健 , 郭久波 , 牛诚祎 , 黄金清 , 曹坤 , 何赛 , 刘海波 , 赵亚辉
2018, 53(3):375-388. DOI: 10.13859/j.cjz.201803007 CSTR:
摘要:本研究结合历史鱼类标本和研究资料,整理了密云水库建成前潮白河流域的鱼类物种组成,并与2017年在潮白河流域23个调查点的采集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潮白河流域的土著鱼类由密云水库建成之前的至少48种减少为现阶段的35种;此外现阶段另有8种鱼类为外来种。目前潮白河流域内鲤科鱼类占物种总数的67%,且大多数为小型低营养级鱼类,流域内占比最高的优势种是宽鳍 (Zacco platypus)。本研究还以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性指数分析评估了潮白河流域内6条河流的鱼类多样性程度和空间变化,结果显示,流域内干流的多样性程度明显高于支流,密云水库上游河流明显高于下游河流,此外白河是本区域内多样性程度最高的河流,应加以重点保护。潮白河流域的密云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受水水库,在这样的背景下,还应持续关注潮白河流域可能出现的外来物种问题。
刘琨 , 张乐乐 , 刘刚 , 陈四清 , 边力 , 孟乾 , 刘长琳
2018, 53(3):389-398. DOI: 10.13859/j.cjz.201803008 CSTR:
摘要:以黄海捕捞的丝背细鳞鲀(Stephanolepis cirrhifer)为实验样本,共100尾,体全长7.00 ~ 14.50 cm,体重7.96 ~ 136.54 g。对其外部形态进行观察绘图描述,分析其鱼体侧面和头部、第二背鳍鳍条和鳞片的形态特征。对可量性状与可数性状进行测量和线性回归分析。对背鳍鳍条、尾鳍鳍条、臀鳍鳍条和胸鳍鳍条数量进行统计。观察发现,(1)体表被形态多样的绒状鳞片,鳞片为形似盾鳞的骨鳞,由基板和骨质凸起组成;腹鳍棘与腹部之间具有一可收缩的皮质三角形结构,体表布满黑色条纹与黑色斑点,以眼部为中心向外延伸出6条主侧线(背侧线、框上线、框下线、前鳃盖线、下颌线、上颞线)为其外部形态的明显特征。(2)线性相关性最好的是全长(TL)/体长(SL),其比值变动范围最小,雌雄差异小,相关方程为:SL = 0.8239TL﹣0.0471(R2 = 0.9763);线性相关性最差的是头长/吻长,其比值不仅变动最大,而且雌雄的差异最大。(3)体长(SL)与体重(W)的关系为:W = 2.3743e0.2803SL(R2 = 0.96);雄性:W = 2.5406e0.2737SL(R2 = 0.96),雌性:W = 2.0328e0.2954SL(R2 = 0.95)。(4)鱼鳍鳍条数量:第一背鳍为两根背鳍棘,第二背鳍30 ~ 34;臀鳍29 ~ 34;胸鳍12;尾鳍13;腹鳍为一个腹鳍棘。雌雄第二背鳍的第二根鳍条长度存在差异,雄性长度比雌性长约1/6 ~ 1/5。丝背细鳞鲀在黄海的出现,说明该鱼种洄游分布范围已经扩大到黄海。
2018, 53(3):399-414. DOI: 10.13859/j.cjz.201803009 CSTR:
摘要:哀牢山、无量山与苍山是云南省地理二级阶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但鲜有蚯蚓物种记录。为完善云南省蚯蚓多样性、系统发育与演化研究,本研究对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开蚯蚓物种野外调查、形态分类、分子系统发育与扩散分析。研究共获得蚯蚓物种3科8属27种,其中巨蚓科(Megascolecidae)21种,正蚓科(Lumbricidae)4种,链胃蚓科(Moniligastridae)2种,鉴定了3个新物种——无量山远盲蚓(Amynthas wuliangmontis sp. nov.)、景东远盲蚓(Amynthas jingdongensis sp. nov.)和湖畔远盲蚓(Amynthas lacustris sp. nov.)。我们提取并测定样本的线粒体COⅠ、COⅡ、12S rRNA、16S rRNA和ND1基因序列,该地区物种间上述5基因联合序列的平均遗传距离为19.6% ± 0.5%,种群阶元遗传距离范围为0 ~ 2.7%;其次,构建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和贝叶斯系统发育树,阐述了该地区蚯蚓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再次验证了远盲蚓属与腔蚓属均不为单系群的观点;最后,依据祖先分布区域重建结果,并结合之前研究,推测该地区巨蚓科蚯蚓物种的主要扩散趋势为由南至北扩散——自哀劳山、无量山向苍山方向扩散。
2018, 53(3):415-426. DOI: 10.13859/j.cjz.201803010 CSTR:
摘要:本研究采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和蛋白银染色法,对隶属于3科5属的6种土壤腹毛类纤毛虫进行了活体形态学和纤毛图式的研究,包括背褶拟片尾虫(Urosomoida dorsiincisura Foissner,1982)、边缘片尾虫[Urosoma emarginata(Stokes,1885)Berger,1999]、巴西戴维虫(Deviata brasiliensis Siqueira-Castro,Paiva & Silva-Neto,2009)、刚强殖口虫[Gonostomum strenuum(Engelmann,1862)Sterki,1878]、拟殖口殖口虫[Gonostomum gonostomoidum(Hemberger,1985)Berger,1999]和布氏瓦拉虫[Wallackia bujoreani(Lepsi,1951)Berger & Foissner,1989]。其中,边缘片尾虫和拟殖口殖口虫为国内新记录种;巴西戴维虫为我国土壤新记录种。通过对蛋白银染色显示的纤毛排布结果进行主要分类特征的测量和统计,并计算各个种种群主要分类特征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结果显示,本文所研究6个种的种群与国内外同种种群略有差异,但总体在种内范围内波动。本文丰富了我国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同时丰富了该类群纤毛虫的地理分布研究。
刘建 , 徐晓荣 , 李云霞 , 李慧鹏 , 高原 , 李瑶 , 曹贵方 , 包斯琴 , 李喜和
2018, 53(3):427-438. DOI: 10.13859/j.cjz.201803011 CSTR:
摘要:研究体外培养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细胞的形态、细胞贴壁率、冷冻存活率、生长曲线及细胞核型等生物学特性,为深入开展豹猫基因组学及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依据。本实验选择豹猫3种组织,即剑状软骨、心和肺,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进行体细胞的原代培养;酶消化法完成细胞的传代培养;程序降温完成细胞的冷冻保存;通过细胞计数法计数细胞冷冻存活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常规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对豹猫的染色体核型及G带进行分析。细胞原代培养结果显示,剑状软骨组织在培养第3天出现纤维样细胞、培养6 ~ 7 d铺满培养瓶;心组织在培养第5天出现上皮样细胞、12 d铺满培养瓶;肺组织在培养4 d后出现成纤维细胞、8 ~ 9 d铺满培养瓶。3种来源体细胞均显示成纤维细胞特征,剑状软骨源细胞最易贴壁、肺源细胞次之、心源细胞最弱。对比3种不同来源体细胞从6代(P6)至12代(P12)冷冻存活率,剑状软骨源细胞冷冻存活率显著下降(冻存前91.0% ~ 97.6%,冻存后76.8% ~ 85.5%,P < 0.05),心源细胞冷冻存活率亦显著下降(冻存前82.7% ~ 88.1%,冻存后43.7% ~ 80.5%,P < 0.05),肺源细胞冷冻存活率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差异(冻存前83.4% ~ 96.8%,冻存后73.9% ~ 93.3%,P > 0.05)。生长曲线分析显示,3种体细胞均呈“S”型,其中剑状软骨源细胞增殖最快、肺源细胞次之、心源细胞最慢。核型分析结果显示,3种不同来源的成纤维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 = 38,18对为常染色体,形态类型为6m + 10sm + 2st,1对为性染色体,X染色体形态类型为m。本研究建立了3种组织来源的豹猫成纤维细胞建系技术及体细胞系,揭示了该物种成纤维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为动物遗传信息研究及豹猫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和基础信息。
王志洁 , 汪洋 , 安志芳 , 魏琳娜 , 魏莲 , 魏登邦
2018, 53(3):439-445. DOI: 10.13859/j.cjz.201803012 CSTR:
摘要:腹腔注射是一种简单且方便给药的方式,为了验证腹腔注射腺病毒pMultiRNAi-Ldhc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c)骨骼肌Ldhc基因沉默的可行性,将27只高原鼠兔分为干扰组、空壳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9只个体,干扰组和空壳组分别注射0.65 ml腺病毒pMultiRNAi-Ldhc和腺病毒pMultiRNAi-NS,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7 d检测骨骼肌中Ldhc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测定了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乳酸(LD)及三磷酸腺苷(ATP)的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干扰组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Ldhc基因表达分别降低了41.73%和15.76%;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乳酸(LD)和ATP含量分别降低了23.98%、51.08%和19.29%。结果说明,腹腔注射腺病毒pMultiRNAi-Ldhc能有效沉默骨骼肌中Ldhc基因表达。
梁娟娟 , 杨明 , 任敏 , 汪焕 , 张盛周 , 吴孝兵
2018, 53(3):446-455. DOI: 10.13859/j.cjz.201802101 CSTR:
摘要: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及光密度定量分析,研究4种性类固醇激素受体在牛蛙(Rana catesbeiana)胃肠胰内的定位及表达的强弱,探讨4种性类固醇激素在牛蛙胃肠胰中的功能。染色结果显示,4种性类固醇激素受体在牛蛙胃肠胰内都有分布,雌雄之间分布差异较小。雌激素受体α(ERα)主要分布在牛蛙胃腺、直肠固有层和胰腺中;雌激素受体β(ERβ)主要分布在食道上皮、直肠固有层和胰腺中;雄激素受体(AR)主要分布在食道上皮、直肠固有层和胰腺中;孕激素受体(PR)主要分布在空肠、食道上皮和胰腺中。光密度检测结果显示,雌激素受体α(ERα)在牛蛙胃和直肠中阳性反应最强,在胰腺中相对较弱。雌激素受体β(ERβ)在牛蛙直肠中阳性反应最强,胰腺和食道次之。雄激素受体(AR)在食道中阳性反应相对较强,其他部位都较弱。孕激素受体(PR)在空肠中的阳性反应较强,其他部位都较弱。雌激素受体α(ERα)在胃中以及雄激素受体(AR)在食道和直肠中的免疫阳性反应均是雌性牛蛙强于雄性牛蛙,雌激素受体β(ERβ)在胰腺中的免疫阳性反应是雄性牛蛙强于雌性牛蛙。4种性类固醇激素受体中,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在牛蛙胃肠胰中的分布最多,雄激素受体(AR)、孕激素受体(PR)的分布相对较少。性类固醇激素受体主要分布在食道、胃、直肠和胰腺中,其中,分布最多的部位是胃和直肠。4种性类固醇激素受体在牛蛙胃肠胰内的分布表明,性类固醇激素对牛蛙消化功能特别是胃和直肠的功能具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
薛玉环 , 唐鸣慧 , 胡巍堃 , 金鑫 , 张艺钟 , 王晓丽
2018, 53(3):456-460. DOI: 10.13859/j.cjz.201803013 CSTR:
摘要:本研究利用石蜡切片结合阿利新蓝-高碘酸Schiff(AB-PAS)和醛品红-阿利新蓝(AF-AB)染色法研究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 × Oreochromis aureus ♂)肠道内杯状细胞的分布与分型。结果发现,奥尼罗非鱼肠道黏膜层较厚,有大量肠绒毛突起,肠绒毛的数量从前肠到后肠逐渐减少。杯状细胞主要位于肠绒毛上皮细胞间,形状大多为椭圆或近似圆形,也有呈细长梭形。经统计分析可知,肠道黏膜上皮单位面积中杯状细胞数量从前肠到后肠逐渐增多,前肠、中肠、后肠杯状细胞平均数量分别为(230.0 ± 4.9)个/ mm2、(287.9 ± 7.5)和(336.7 ± 10.0)个/ mm2,具有较大差异,三者间两两相比差异显著(P < 0.05)。奥尼罗非鱼肠道杯状细胞以中性-酸性双染为主,酸性杯状细胞在肠道各段所占比例较低,且以硫酸化亚型杯状细胞为主,缺少羧酸化亚型杯状细胞。
2018, 53(3):461-467. DOI: 10.13859/j.cjz.201803014 CSTR:
摘要:地下啮齿动物挖掘形成的土丘数量变化以及分布是其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土丘数量和分布调查方法是计数法和填图法,存在工作量较大和误差较高等缺点。实时动态控制系统技术(RTK)是一种高精度的GPS测量方法,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本文以甘肃省天祝县抓喜秀龙乡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分布区为调查区域,利用RTK技术实现了高原鼢鼠土丘数量和分布情况调查,并结合ArcGIS软件实现了土丘数量及其相对种群密度变化的统计分析。RTK技术在研究其土丘空间分布特征、相对种群密度(以土丘数量代表)以及草地危害评估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此方法不仅可用于地下啮齿动物土丘数量和分布调查,还可用于地上啮齿动物洞口数量和分布的调查。
张梦斐 , 侯银梦 , 陈德胜 , 李思源 , 陈军 , 胡飞 , 王斌
2018, 53(3):475-478. DOI: 10.13859/j.cjz.201803017 CSTR:
摘要:2016年4月和2017年5月,在湖南省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思坑(24°56′57.51″N,112°59′18.21″E,海拔1 342 m)采集到小型蛙类6只,均为雄性成体,经鉴定为无尾目(Anura)树蛙科(Rhacophoridae)树蛙属(Rhacophorus)的侏树蛙(R. minimus),属于湖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测量了6只个体的14项外形特征量度数据,并描述了其形态特征。PCR扩增16S rRNA基因并测序,与同属另外8种的16S rRNA基因进行分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支持形态鉴定结果。目前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学实验室。
2018, 53(3):479-494. DOI: 10.13859/j.cjz.201803018 CSTR:
摘要: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非人灵长类肠道内含有复杂的细菌群落,与其营养和健康密切相关。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研究具有生态和保护的双重意义。近十几年来,得益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成熟和应用,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研究发展迅速。本文总结了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组成及其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基本上是由来自12个门的细菌组成的,其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优势菌门。这些菌门包括数目繁杂的下级阶元,总体上,不同非人灵长类的肠道菌群组成在科和属水平上的相似度比在门水平上低得多。有些菌科和菌属在某些非人灵长类的肠道菌群中所占比例特别高,这些细菌往往与宿主的食物消化紧密相关。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组成受到宿主种类及其系统发育关系、食性、年龄与性别、社会互动等因素的重要影响。最后,针对相关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了有待于深入探讨的研究问题。我国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研究相对滞后,希望本文对推进国内相关研究有所贡献。
2018, 53(3):346-346. DOI: 10.13859/j.cjz.201803019 CSTR:
摘要:
2018, 53(3):359-359. DOI: 10.13859/j.cjz.201803020 CSTR:
摘要:
2018, 53(3):494-494. DOI: 10.13859/j.cjz.201803023 CSTR:
摘要:
2018, 53(3):495-495. DOI: 10.13859/j.cjz.201803024 CSTR:
摘要:
2018, 53(3):496-496. DOI: 10.13859/j.cjz.201803025 CSTR:
摘要:
版权所有 ©《动物学杂志》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646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