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53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东方田鼠指名亚种和长江亚种筑巢行为

      2018, 53(5):673-681. DOI: 10.13859/j.cjz.201805001

      摘要 (1888) HTML (0) PDF 1.21 M (1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筑巢行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进化。在实验室内采用48 h等级法和连续144 h巢材获取重量法,比较了东方田鼠长江亚种(M. f. calamorumt)和指名亚种(M. f. fortis)筑巢行为。结果表明,东方田鼠指名亚种和长江亚种皆能主动获取巢材并建筑质量良好的巢,具有稳定的筑巢行为;东方田鼠两个亚种的筑巢行为在利用巢材能力(P < 0.01)和获取巢材能力(P < 0.05)上皆具有显著性差异;指名亚种雌雄个体在利用巢材(P < 0.05)和获取巢材的能力(P < 0.05)上皆具有显著差异,而长江亚种在这两个方面都不存在性别差异。

    • 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变化

      2018, 53(5):682-692. DOI: 10.13859/j.cjz.201805002

      摘要 (1749) HTML (0) PDF 629.02 K (1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阐明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格局的形成原因,掌握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动态及发展趋势。于2012至2015年在柴河林区的新房子、大青沟和二道河子地区,对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草甸、沿河林和农田5种生境类型,采用铗日法对小型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为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的优势物种,针阔混交林为棕背?最适生境,阔叶林为大林姬鼠最适生境;黑线姬鼠(A. agrarius)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为农田优势物种,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仅在草甸中发现。随生境垂直分布区海拔高度的降低,总捕获率逐渐减低,其中棕背?的种群变化起主要作用;大林姬鼠的捕获率逐渐增加,其对农业经济的干扰适应性更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的分布规律受居民点分布比例影响;红背?(Clethrionomys rutilus)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针阔混交林。通过与孙儒泳等20世纪60年代在此地区的研究结果的比较,最后认为近几十年原始森林的破坏,伴生的次生林和人工林,致柴河林区的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林的过渡失去先前的典型特征。并发现小型啮齿动物的群落格局变化,虽呈现出自然条件的垂直变化和农业活动影响的规律,但同时存在生境变化的适应性改变,也表现出各地区的区域生境特征对取样点微生境啮齿动物分布的巨大影响。

    • 麻雀两性羽色的比较

      2018, 53(5):693-700. DOI: 10.13859/j.cjz.201805003

      摘要 (2566) HTML (0) PDF 685.31 K (19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鸟类对色彩有较强的区分能力。基于鸟类视觉模型的研究发现,在人类看来类似的羽色,在鸟类眼中存在差别。本研究通过量化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羽毛的反射光谱以及身体量度和喉部、耳羽的黑色斑块面积,比较其在雌鸟和雄鸟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麻雀雌鸟和雄鸟的身体量度、喉部和耳羽的斑块面积在繁殖季和非繁殖季均无显著差异。基于鸟类的视觉模型,麻雀头顶、喉部、耳羽、腰部的羽色,在雌鸟和雄鸟间无明显分化。基于上述结果,我们认为麻雀的雌鸟和雄鸟在外形上没有表现出性二型。

    • 湖南省衡东县发现长指鼠耳蝠

      2018, 53(5):701-708. DOI: 10.13859/j.cjz.201805004

      摘要 (1819) HTML (0) PDF 1.35 M (1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年8月27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四方山林场仙妃洞(26°58′25″N,113°3′23″E,海拔463 m)采到1只鼠耳蝠标本(1♂);同年8月29日在金觉峰(26°58′24.4″N,113°3′23.1″E,海拔311 m)采到9只鼠耳蝠标本(4♀,5♂)。上述鼠耳蝠标本形态较小,前臂长33.3 ~ 36.1 mm,其后足长(不包括爪长)长于胫长之半,胫外缘有毛;颅全长13.57 ~ 14.35 mm,头骨粗壮,脑颅圆且较高,明显高过上颌骨。经形态和线粒体Cyt b序列鉴定,确认这10只蝙蝠均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c)鼠耳蝠属(Myotis)的长指鼠耳蝠(M. longipes),该种为湖南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标本(编号,4♀为HUNNU16JJ28、HUNNU16JJ42、HUNNU16JJ43、HUNNU16JJ52,6♂为HUNNU16SF25、HUNNU16JJ05、HUNNU16JJ08、HUNNU16JJ51、HUNNU16JJ58、HUNNU16JJ60)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动物标本室。

    • 圈养条件下黑猩猩月经、排卵和妊娠周期

      2018, 53(5):709-714. DOI: 10.13859/j.cjz.201805005

      摘要 (1856) HTML (0) PDF 1.04 M (2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排卵期和妊娠期与月经周期紧密相关,监测月经周期对圈养黑猩猩(Pan troglodytes)的繁殖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上海动物园饲养的8只雌性黑猩猩2002年以来的月经周期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并对2只成年雌性黑猩猩共60 d尿液中促黄体生成素进行检测。黑猩猩月经周期平均为(33.5 ± 5.3)d,经期平均为(1.6 ± 1.1)d,妊娠期平均为(226.9 ± 17.3)d,产单胎和双胎有极显著差异;促黄体生成素在发情高峰期出现了峰值。

    • 牦牛和黄牛的睾丸形态及其血管构筑特征

      2018, 53(5):715-722. DOI: 10.13859/j.cjz.201805006

      摘要 (1606) HTML (0) PDF 1.66 M (1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牦牛(Bos grunniens)和黄牛(B. taurus)的睾丸形态及其血管构筑和动脉管径特征,为牦牛睾丸在高原环境的生理适应性提供依据。从14头屠宰后的成年牦牛体内采集睾丸28枚,从9头成年黄牛体内采集睾丸18枚,测定其形态指标,利用血管铸型技术制作动静脉构筑标本,研究睾丸血管解剖学及主要动脉管径的特征。结果显示,牦牛和黄牛的睾丸、附睾的形态特征及动脉管径有差异,牦牛大部分睾丸动脉及其分支的管径与睾丸重的相对值极显著地高于黄牛(P < 0.01),牦牛睾丸的主要动脉构筑特征与黄牛的相同,但其大的集合静脉数量较少,小静脉呈“编织袋”状紧密排布。研究认为,牦牛睾丸的血管解剖特征可为睾丸提供更为充足的血液,其相对发达的动脉血管和睾丸静脉“编织袋”状分布特点有利于睾丸的温度调节及精子成熟,可能是牦牛生殖器官适应高海拔环境的生理特征之一。

    • 蛙科物种背侧褶组织形态特征

      2018, 53(5):723-732. DOI: 10.13859/j.cjz.201805007

      摘要 (1739) HTML (0) PDF 4.63 M (1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侧褶是无尾两栖类的重要形态特征,但对于其组织结构和功能缺乏了解。本文运用组织学技术,H.E、AB-PAS和Masson三色三种染色方法对蛙科4属的代表物种滇蛙(Dianrana pleuraden)、阔褶蛙(Sylvirana latouchii)、仙琴蛙(Nidirana daunchina)、沼蛙(Boulengerana guentheri)背侧褶和背部皮肤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蛙科物种的皮肤腺体单元丰富多样,由黏液腺和颗粒腺组成。其黏液腺均为普通黏液腺,按照其分泌物及分泌细胞形态将黏液腺分为Ⅰ型黏液腺和Ⅱ型黏液腺。Ⅰ型黏液腺在沼蛙和仙琴蛙中缺失,Ⅱ型普遍分布。颗粒腺分Ⅰ型颗粒腺、Ⅱ型颗粒腺及特化颗粒腺,Ⅱ型颗粒腺仅见于仙琴蛙,特化颗粒腺仅见于阔褶蛙和沼蛙的背侧褶;2)滇蛙与仙琴蛙背侧褶基本结构与其背部常规皮肤一致,且两种皮肤结构组成也较为相似,在真皮层下都有一层较厚的脂肪层,滇蛙脂肪层厚度约为真皮层厚度的1.52倍,仙琴蛙脂肪层厚度约为真皮层的1.60倍;阔褶蛙与沼蛙背侧褶基本结构也与其常规皮肤一致,且背侧褶结构组成也较为相似,阔褶蛙及沼蛙真皮层内具有单层排列、集中分布的大型特化颗粒腺,其分泌物为两种颗粒物的混合物。3)蛙科中两种背侧褶结构类型代表了两个进化方向,其功能分别为能量储存和反捕,推测其与环境适应进化相关。

    • 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

      2018, 53(5):733-741. DOI: 10.13859/j.cjz.201805008

      摘要 (1479) HTML (0) PDF 4.41 M (2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是世界上最危险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该种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目前尚未见有关红耳龟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索和建立快速稳定的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体系,为进一步从细胞层面研究红耳龟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机制提供材料和方法支撑。本研究取发育至13或14期的红耳龟胚胎,采用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获得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在体外进行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分别绘制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在不同温度、接种浓度和血清浓度下的生长曲线;采用反转录PCR对培养的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进行分子水平的鉴定;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对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进行基因转染。结果表明:1)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呈典型的梭形、不规则星形或多边形,达到一定密度时呈多层生长,排列紊乱,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体积增大,梭形细胞有拉长趋势,细胞可至少传至15代;2)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在30 ~ 34 ℃条件下的生长状态良好,其生长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高;其接种密度不宜低于1.25 × 104 个/cm2;其最佳血清浓度为10%;3)反转录PCR检测到成纤维细胞标记基因vim和acta2在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中表达;4)脂质体转染法可以介导外源绿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进入到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内表达,转染效率约为30%。本研究成功地在体外分离培养了红耳龟胚胎成纤维细胞,该细胞系可应用于外源基因转染和表达。

    • 褐菖鲉的视觉器官发育

      2018, 53(5):742-751. DOI: 10.13859/j.cjz.201805009

      摘要 (1718) HTML (0) PDF 4.56 M (1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视觉器官发育与生态习性及摄食行为之间的关系,用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培育条件下的褐菖鲉仔、稚鱼的视觉器官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褐菖鲉为卵胎生鱼类,其视觉器官的分化速度较一般鱼类快,从母体产出时,仔鱼视网膜神经细胞层和原始晶状体已形成;1日龄仔鱼的视网膜分化为6层,晶状体出现纤维化,直径约72 μm,仔鱼开始具有一定趋光性;2日龄仔鱼视网膜分化完成,可见10层结构,巩膜出现,与仔鱼开口摄食相适应,游泳能力增强;5 ~ 7日龄晶状体直径达99 μm,晶状囊形成;17日龄,仔鱼角膜结构分化完成,脉络膜趋于完善;37日龄稚鱼的视觉器官各部分已经发育完全。

    • 鳜早期味蕾发育的组织学特征

      2018, 53(5):752-759. DOI: 10.13859/j.cjz.201805010

      摘要 (1601) HTML (0) PDF 13.94 M (1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研究了3 ~ 28日龄鳜(Siniperca chuatsi)味蕾发育的组织学特征,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28日龄鳜口咽腔组织味蕾类型与数目。结果表明,未开口期(3日龄),鳜口裂未张开,味蕾尚未分化;开口期(7日龄),鳜口裂张开明显,味蕾呈椭圆形,突起高度平缓,主要分布在上下颌上皮上,舌、咽、鳃弓上皮上有少量分布;稚鱼期(14日龄),味蕾呈圆锥形,突起高度上升,舌和咽上味蕾数目增加;21日龄,味蕾呈近梯形,突起高度不变,下颌、舌、咽上味蕾数增加,鳃弓上味蕾数目显著增加;28日龄,味蕾发育完全,口咽腔味蕾数继续增加。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鳜味蕾主要有3种类型:Ⅰ型味蕾近球形,含有大量微绒毛,突起高于上皮,味孔向外突起;Ⅱ型味蕾含有少量微绒毛,突起略高于黏膜上皮,味孔向内凹陷;Ⅲ型味蕾微绒毛含量最少,突起几乎与黏膜上皮共面,味孔平坦或凹陷。上下颌、咽、鳃中以Ⅰ型味蕾数量最多,Ⅱ型味蕾最少,舌上主要分布Ⅰ型味蕾,无Ⅲ型味蕾。结果表明,鳜早期味蕾结构发育与其摄食关联,推测其主要通过Ⅰ型味蕾和Ⅱ型味蕾对食物的机械性和化学成分进行识别。

    • 三角帆蚌幼蚌贝壳形态及体重生长规律

      2018, 53(5):760-768. DOI: 10.13859/j.cjz.201805011

      摘要 (1504) HTML (0) PDF 1.49 M (1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掌握三角帆蚌幼蚌贝壳形态及体重的生长规律,采用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幼蚌一个生长周期内4个贝壳性状形态及体重性状的生长规律。结果显示,三角帆蚌幼蚌的贝壳形态与体重的增长过程均遵循Logistic生长模型。运用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估计出生长模型中的3个生长参数,得到在观测周期内各性状的生长极限值分别为,壳长9.216 cm、壳高4.985 cm、壳宽2.212 cm、全高8.262 cm、体重75.240 g;各性状的快速生长区间分别为壳长2.211 ~ 5.181月龄、壳高2.107 ~ 5.363月龄、壳宽2.712 ~ 5.470月龄、全高2.294 ~ 5.026月龄、体重4.247 ~ 8.065月龄,可见体重具有明显的生长延缓现象。各性状的瞬时增长率曲线均呈钟型,先增大到达生长拐点后又逐渐减小;瞬时增长加速度曲线为倒S型曲线,有最高和最低点;相对增长率在养殖初期最大,然后随着生长逐渐下降。上述结果可为三角帆蚌的养殖生态及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 >技术与方法
    • 鸻形目鸟类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策略

      2018, 53(5):769-780. DOI: 10.13859/j.cjz.201805012

      摘要 (1645) HTML (0) PDF 2.64 M (15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鸻形目(Charadriiformes),全世界约有384个物种,分属于19科94属,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是研究迁徙和觅食行为的良好材料。近年来,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快速发展,由于样品难以收集,缺乏系统的测序策略,鸻形目鸟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相对滞后。引物设计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至关重要,一个成功的PCR实验依赖于高质量的特异性引物,本研究拟设计一套用于鸻形目鸟类线粒体基因组扩增的通用引物。对GenBank中现有的鸻形目物种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多重比对,发现若干个保守性区域,本研究在该区域设计13对扩增鸻形目鸟类线粒体基因组的通用引物,扩增的目的片段长度均在1.5 kb左右。我们选取4个物种,即灰头麦鸡(Vanellus cinereus)、丘鹬(Scolopax rusticola)、白腰草鹬(Tringa ochropus)和针尾沙锥(Gallinago stenura),进行PCR扩增验证,设计的引物在4个物种中均能顺利扩增、测序,该引物在鸻形目鸟类线粒体基因组扩增中的具有普遍适用性。本研究设计的13对通用引物在扩增鸻形目物种线粒体全基因组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将为鸻形目的系统发育关系、种群遗传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珍贵的资源。

    • PRM谱特征作为分子标签评估精子质量的研究

      2018, 53(5):781-787. DOI: 10.13859/j.cjz.201805013

      摘要 (1480) HTML (0) PDF 2.30 M (1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不孕不育症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全世界约有15%的育龄夫妇患有这一疾病。辅助生殖技术(ART)和精准医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评估人类精子质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现行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诊断手册(第5版)具有不确定性。为了提高评估精子质量的精准性,在本研究中,基于精蛋白(PRM)谱特征和PRM值的评估人类精子质量的新方法,对临床上的病例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运用新方法的精子评估结果与临床结局相一致,优于WHO标准(第5版)的检测结果。这一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对于ART和精准医疗有实际意义:能够在临床应用中提高其成功率和增强其安全性。

    • >研究简报
    • 乌鸦学会打开巢箱进行捕食

      2018, 53(5):788-789. DOI: 10.13859/j.cjz.201805014

      摘要 (1681) HTML (0) PDF 456.26 K (1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了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学会打开人工巢箱捕食在里面繁殖的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包括成鸟、雏鸟和卵。这种行为极有可能是通过观察人类行为而习得,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

    • 白尾地鸦的巢址选择

      2018, 53(5):790-796. DOI: 10.13859/j.cjz.201805015

      摘要 (1551) HTML (0) PDF 2.09 M (1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4和5月,在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民丰县对白尾地鸦(Podoces bidduphi)的巢址选择进行研究。共记录白尾地鸦巢12个,测量了巢参数,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巢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差异,用主成分法分析影响白尾地鸦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结果显示:1)白尾地鸦巢多筑于绿洲边缘的柽柳(Tamarix)灌丛,巢距地面高(109.1 ± 13.2)cm,巢深(8.5 ± 0.5)cm,巢厚(3.8 ± 0.4)cm,内径(13.9 ± 0.9)cm,外径(21.6 ± 1.3)cm;2)巢样方的植被物种数和植被盖度远高于对照样方;3)影响白尾地鸦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为植被物种数及干扰,其中干扰主要指距道路以及距居民点的距离。综上所述,白尾地鸦的巢址选择受食物等生存需求和躲避干扰等安全因素的双重影响,是生存与繁殖权衡的结果。

    • 内蒙古扎鲁特旗栗斑腹鹀的繁殖生态及子代性比

      2018, 53(5):797-801. DOI: 10.13859/j.cjz.201805016

      摘要 (1949) HTML (0) PDF 488.27 K (1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2年和2013年两年的4至7月,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对栗斑腹鹀(Emberiza jankowskii)的繁殖生态及子代性比进行了研究,发现栗斑腹鹀产首枚卵的时间为5月13日至6月12日,窝卵数平均为(5.1 ± 0.6)枚(4 ~ 6枚,n = 51),孵卵期平均为(11.5 ± 0.7)d(10 ~ 12 d,n = 19)。其中,2012年总计30巢,成功出飞13巢,繁殖成功率为43.3%;2013年总计30巢,成功出飞15巢,繁殖成功率为50.0%。栗斑腹鹀子代总体性比(雄性︰雌性)为(1.38 ± 1.03)︰1(0.25︰1 ~ 4.00︰1,n = 12),2012年和2013年的子代性比分别为(1.20 ± 1.08)︰1(1.50︰1 ~ 4.00︰1,n = 5)和(0.86 ± 0.65)︰1(0.25︰1 ~ 2.00︰1,n = 7),年际间栗斑腹鹀子代性比差异均不显著,P值分别为0.62(2012年)、0.44(2013年)与0.72(2012和2013年)。本研究对该地区栗斑腹鹀子代性比及提高栗斑腹鹀繁殖成功率和稳定其性比的措施进行了初步讨论。

    • 雌性瑶山肥螈泄殖腔显微结构研究

      2018, 53(5):802-805.

      摘要 (1593) HTML (0) PDF 443.59 K (1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雌性瑶山肥螈的泄殖腔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发现雌性瑶山肥螈泄殖腔具有和其它有尾两栖类相似的皮肤形态。虽然不同部位皮肤组织的厚度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具有表皮和真皮等相同的基本结构。雌性瑶山肥螈的泄殖腔还具有和精子储藏相关的特殊腺体结构,即储精管腺和腹腺等腺体,以及与这些腺体结构相关的泄殖腔管。这表明该物种雌性个体的泄殖腔具备了精子储藏功能的形态结构,为其进行多次交配,分批产卵提供了基础。

    • 广东省发现刘氏链蛇

      2018, 53(5):806-809. DOI: 10.13859/j.cjz.201805018

      摘要 (1718) HTML (0) PDF 1.59 M (1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7月22日,在广东省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蛇类标本1号。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Cyt b),鉴定该蛇为刘氏链蛇(Lycodon liuchengchaoi),为此物种在广东省分布的确切记录。标本(馆藏号HUM20180001)保存在黄山学院标本馆。

    • 江西武夷山发现缅甸钝头蛇

      2018, 53(5):810-814. DOI: 10.13859/j.cjz.201805019

      摘要 (1683) HTML (0) PDF 2.76 M (1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8月,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3号蛇类标本,基于形态学比较,并结合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序列的分子系统关系重建,确定这3号标本为缅甸钝头蛇(Pareas hamptoni),为江西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

    • >综述
    • 动物的失匹配负波研究进展

      2018, 53(5):815-825. DOI: 10.13859/j.cjz.201805020

      摘要 (1718) HTML (0) PDF 686.81 K (1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失匹配负波(MMN)是由重复刺激序列(即标准刺激)中偶然出现的、与标准刺激有可辨别差异的偏差刺激所诱发的一种持续时间较短、极性为负的事件相关电位(ERP)。失匹配负波在人类和动物中普遍存在,并可在视、听、嗅等多种模态中诱发,其出现不依赖于注意,所以反映了大脑对知觉环境变化的自动感知,对动物的生存与繁殖成功至关重要。本文对不同类群动物失匹配负波研究、失匹配负波产生机制、发生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旨在厘清该生理指标的优势与不足,为动物认知潜在机制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最后文章对动物失匹配负波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 >动态与其他
    • 云南哀牢山凤头鹰繁殖记录

      2018, 53(5):700-768. DOI: 10.13859/j.cjz.201805025

      摘要 (1544) HTML (0) PDF 621.83 K (1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绿翅金鸠

      2018, 53(5):796-796. DOI: 10.13859/j.cjz.201805028

      摘要 (1637) HTML (0) PDF 315.63 K (1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河南省发现刘氏链蛇

      2018, 53(5):805-814.

      摘要 (1532) HTML (0) PDF 358.15 K (1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6月23日,在河南内乡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调查采集,于伏牛山南坡的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1&#176;53′1.76″E,33&#176;29′9.58″N, 630m a.s.l.) 采集到1号游蛇科(Colubridae)链蛇属Lycodon标本,经鉴定为刘氏链蛇L. liuchengchaoi, 采集环境见图1。该物种是河南省爬行纲新纪录种(Zhang et al., 2011; Uetz et al.,2018)。标本整体用75%乙醇溶液固定,保存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室。

    • 赤腹松鼠取食蓖麻首次记述

      2018, 53(5):826-827. DOI: 10.13859/j.cjz.201805021

      摘要 (1276) HTML (0) PDF 374.84 K (1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发现尖喙蛇

      2018, 53(5):827-828. DOI: 10.13859/j.cjz.201805022

      摘要 (1805) HTML (0) PDF 416.09 K (1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藏发现蓝翡翠和小黑背银鸥

      2018, 53(5):829-830. DOI: 10.13859/j.cjz.201805023

      摘要 (1617) HTML (0) PDF 360.26 K (1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发现白链蛇

      2018, 53(5):830-831. DOI: 10.13859/j.cjz.201805024

      摘要 (1624) HTML (0) PDF 407.44 K (2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宁夏六盘山发现斑背噪鹛

      2018, 53(5):832-832. DOI: 10.13859/j.cjz.201805027

      摘要 (1483) HTML (0) PDF 728.17 K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