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53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阿拉善荒漠区五趾跳鼠不同年龄组体重与体尺特征的关系模型

      2018, 53(6):833-840. DOI: 10.13859/j.cjz.201806001 CSTR:

      摘要 (1510) HTML (0) PDF 527.54 K (1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啮齿动物年龄的划分对研究其年龄结构和种群数量变化等生态学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体重来划分年龄组不仅对于野外实验研究方便快捷,而且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年龄与其形态特征指标的关系。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是我国北方分布较为广泛的啮齿动物之一,对其年龄组进行划分,是了解其生活史特征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系统聚类法对2012至2014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捕获的五趾跳鼠体重进行分析,将五趾跳鼠划分为3个年龄组,Ⅰ龄组体重62 ~ 80 g(包括80 g),Ⅱ龄组体重80 ~ 110 g(不包括80,但包括110 g),Ⅲ龄组体重 > 110 g;并建立五趾跳鼠体重(W,g)与4个体尺特征指标体长(LB,mm)、尾长(LT,mm)、后足长(LP,mm)及耳长(LE,mm)的关系模型:Ⅰ龄组WⅠ =﹣1.032 + 0.137LB + 0.259LT,R2 = 0.244,AIC =﹣50.394 1,F = 0.005;Ⅱ龄组WⅡ = 0.072 + 0.099LB + 0.060LT + 0.214LP,R2 = 0.212,AIC =﹣131.021 5,F = 0.001。结果表明,五趾跳鼠的体尺指标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并不是统一生长的,在特定阶段固定的体尺指标会开始生长。耳长在Ⅰ龄时已经完成生长或生长速度减缓;体长与尾长在Ⅰ龄时与体重具有较强的关系,在Ⅱ龄时生长速度减慢;后足长在Ⅱ龄时与体重关系较强,且生长速度加快;Ⅲ龄时体长、尾长和后足长停止生长或生长速度缓慢。荒漠区五趾跳鼠体重与体尺特征关系模型直观地反映了年龄与体尺特征的生长发育关系。

    • 雄性凹耳蛙的争斗鸣声及其打斗行为

      2018, 53(6):841-848. DOI: 10.13859/j.cjz.201806002 CSTR:

      摘要 (1434) HTML (0) PDF 609.33 K (19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4月17日,在黄山浮溪完整地记录了2只雄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us)之间争夺领地的打斗过程、争斗鸣声以及其中一只蛙打斗后的鸣声,并用摄像机记录了此行为的过程。争斗大约持续了8 min,并产生了一个胜利者和一个失败者。实验共录了胜利蛙的争斗鸣声17声,打斗后鸣声7声,失败蛙的争斗鸣声6声,其中两只蛙同时鸣叫了1声。随后通过Praat语音软件获取鸣声的时域参数和频谱参数,并利用T检验来判断两只蛙争斗鸣声参数是否具有显著差异,以及胜利蛙打斗时与打斗后的鸣声参数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对两只蛙争斗鸣声的时域和频谱参数分析发现,胜利蛙以多音节鸣叫为主,其平均基频(8 150 ± 1 305)Hz、最大基频(9 741 ± 1 283)Hz、最小基频(5 809 ± 1 139)Hz以及最大最小基频差(3 932 ± 1 122)Hz都高于失败蛙,尤其是平均基频和最大基频(P < 0.05),而最小基频以及最大最小基频差二者差异并不显著(P > 0.05),但是胜利蛙的主频却要略低于失败蛙(P > 0.05);失败蛙的鸣声中非线性片段时长占总时长的百分比更大,甚至超过50%。将胜利蛙的争斗鸣声与打斗后鸣声进行比较,发现总时长、非线性片段时长和平均基频在争斗后都有明显减小(P < 0.05),最大基频、最小基频有略微减小(P > 0.05),而音节间隔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和大小基频差都有所增大(P > 0.05),这可能是为了在争斗过程中更快地击退对手。因此,推测胜利蛙获取胜利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鸣叫率以及较低的主频。本文描述了雄性凹耳蛙争斗过程中的鸣声特征,可对凹耳蛙雄性之间的竞争过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 湖南桑植天平山发现宜章臭蛙及该物种的遗传分化分析

      2018, 53(6):849-856. DOI: 10.13859/j.cjz.201806003 CSTR:

      摘要 (1428) HTML (0) PDF 1.06 M (1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2年和2013年在湖南省桑植县天平山采集到6号臭蛙类标本,经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为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表明天平山为该物种的新分布点。这些标本与宜章臭蛙的主要鉴别特征相符:体型较小;体背面棕色斑大而密,形状不规则;腹面褐色,其上斑纹稀少;股后部色浅,深色斑明显。雄性头体长(52.45 ± 2.54)mm(48.96 ~ 54.92 mm,n = 3),雌性头体长(73.11 ± 1.43)mm(71.26 ~ 74.74 mm,n = 3),均比模式标本群体的头体长略大。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502 bp)的系统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分析的天平山臭蛙标本与宜章臭蛙已知种群聚为一支系,天平山种群与宜章臭蛙已知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 0 ~ 0.008 1,远小于宜章臭蛙与其近缘种龙胜臭蛙(O. lungshengensis)之间的遗传距离(0.035 2 ~ 0.043 9);这表明采自天平山的臭蛙样本属于宜章臭蛙。本文为宜章臭蛙物种的地理分布与系统学提供了新的信息。

    • 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墨头鱼属一新种(鲤形目:鲤科)

      2018, 53(6):857-867. DOI: 10.13859/j.cjz.201806004 CSTR:

      摘要 (1534) HTML (0) PDF 1.04 M (2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年11月,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支流哈果河中采集到一批墨头鱼属鱼类标本,经鉴定为一新种,命名为西藏墨头鱼(Garra tibetana sp. nov.)。该种曾一度被误认为Garra kempi Hora 1921。经形态对比,该新种与G. kempi及同属其他近似物种的主要鉴别特征包括:吻部具微弱额突,吻前端横叶及两侧有若干角质单尖棘突;胸腹部均有鳞片覆盖;背鳍分枝鳍条7? ~ 8?,臀鳍分枝鳍条4?;侧线鳞39 ~ 42,背前鳞13 ~ 14,围尾柄鳞12 ~ 13;体高为体长的13.5% ~ 17.6%,尾柄高为体长的8.8% ~ 11.0%,肛门至臀鳍起点为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距离的47% ~ 56%。

    • 厦门海域蟹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2018, 53(6):868-877. DOI: 10.13859/j.cjz.201806005 CSTR:

      摘要 (1336) HTML (0) PDF 936.32 K (1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6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17年2月(冬)在厦门海域(24°21′ ~ 24°39′N,117°54′ ~ 118°30′E)的蟹类资源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分布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有蟹类32种,隶属12科18属。种数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调查海域四季中出现的优势种有7种:变态蟳(Charybdis variegata)、东方蟳(C. orientalis)、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矛形梭子蟹(P. hastatoides)、强壮菱蟹(Parthenope validus)、日本蟳(C. japonica)和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其中日本蟳是四季共有的优势种。多样性指数(H′)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生物量呈现出时空分布差异,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九龙江口(位于厦门海域西部)的蟹类生物量明显低于厦门岛其他海域,水深大于10 m水域的生物量小于水深小于等于10 m水域的生物量,这与九龙江径流、水深、水温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与30年前相比,厦门海域蟹类的种数减少了约45%,优势种发生明显变化。

    • 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2018, 53(6):878-889. DOI: 10.13859/j.cjz.201806006 CSTR:

      摘要 (1312) HTML (0) PDF 881.01 K (1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火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干扰因子之一,直接影响地表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为了解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地表土壤动物群落恢复状况,于2016年6月和8月,选取松岭区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006年落叶松白桦混交林重度火烧迹地为实验样地、未受干扰的混交林为对照样地,采用陷阱法研究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本研究共捕获地表土壤节肢动物17 460只,隶属5纲14目57科85属。其中大型土壤节肢动物隶属4纲11目36科55属,优势类群为铺道蚁属(Tetramorium);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隶属2纲3目18科30属,优势类群为球角跳属(Hypogastrura)。整体而言,重度火烧迹地地表土壤节肢动物总个体数多于对照样地,而总类群数低于对照样地,但仅大型地表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明显低于对照样地(P < 0.05)。研究时段,8月份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数明显高于6月份(P < 0.05)。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重度火烧迹地与对照样地的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差异性不显著(P > 0.05),其中6月份中小型地表土壤节肢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明显低于8月份(P < 0.01),而6月份Simpson优势度指数高于8月份(P < 0.01)。火烧迹地与对照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78,不同月份之间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均为0.43,表明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总体变化较小,但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随时间发生改变。地表土壤节肢动物对研究区域资源的利用存在明显的差异(P < 0.01),重度火烧迹地可共同利用资源增多,对照样地可共同利用资源少而优势现象明显。重度火烧迹地地表主要土壤动物类群因可利用资源增加而导致生态位重叠指数增加。典型判别分析显示,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受火烧干扰影响,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 新疆石河子市蘑菇湖水库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及营养状态评价

      2018, 53(6):890-898. DOI: 10.13859/j.cjz.201806007 CSTR:

      摘要 (1154) HTML (0) PDF 550.95 K (1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年4月至2016年11月针对新疆石河子蘑菇湖水库不同库区水量状况时期(4月份丰水期,7月份平水期,11月份枯水期)进行了3次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36种,其中原生动物7种,轮虫18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7种;3次采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均主要以轮虫和桡足类为主。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为3 574 ind/L,各采样点密度变化范围为284 ~ 5 162 ind/L;年生物量为3.79 mg/L,各采样点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84 ~ 6.56 mg/L。3次采样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不同时期密度和生物量差异均显著(P < 0.05)。根据浮游动物密度对蘑菇湖水库进行营养化评级,水库营养状况在一年中随着时间的变化是以中营养化水平向富营养化转化的状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硝态氮、溶解氧、酸碱度、化学需氧量能够在4月份(丰水期)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水温、溶解氧、总磷、化学需氧量能够在7月份(平水期)共同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水温、酸碱度、溶解氧在11月份(枯水期)能够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其中,水温和溶解氧在3个不同时期是主要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

    • 洞穴环境因子对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贵州松桃神女洞为例

      2018, 53(6):899-909. DOI: 10.13859/j.cjz.201803101 CSTR:

      摘要 (1262) HTML (0) PDF 1.15 M (1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女洞是位于贵州松桃县的一个典型喀斯特洞穴,由于洞口已有一部分被旅游开发,为了能较详细地记录该洞穴的动物资源状况,了解洞穴环境条件与洞内动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及部分环境因子对洞穴动物空间分布的影响,2016年7月,在贵州松桃神女洞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共采获动物标本645号,土壤样本9份(250 g/份),并对空气温湿度及CO、CO2、O2、H2S 4种气体的含量进行现场测定。动物标本经鉴定,隶属3门8纲13目24科37种。斑灶马(Diestrammena marmorata)为优势种,占整个类群的67.60%。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洞穴土壤中重金属Pb、Cd的含量,原子荧光法测定Hg、As的含量,并对这4种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估,结果显示,Hg污染严重,含量超出中国土壤背景值,综合污染指数远远超过重度污染等级线。结合多样性指数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该洞穴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洞穴动物群落的均匀度指数J'和优势度指数C与空气中H2S含量呈现显著相关关系;最大多样性H'max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洞穴动物的空间分布状况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唇足纲(Chilopoda)、两栖纲(Amphibia)和哺乳纲(Mammalia)的动物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小,且与空气中CO2和土壤中铅的含量成正相关;蛛形纲(Arachnoidea)的分布与O2含量呈正相关;倍足纲(Diplopoda)喜生活在较潮湿的地方;腹足纲(Gastropoda)的分布与空气中H2S的量正相关。

    • 温度对尖裸鲤胚胎发育及其仔稚鱼生长性状的影响

      2018, 53(6):910-923. DOI: 10.13859/j.cjz.201806009 CSTR:

      摘要 (1285) HTML (0) PDF 822.19 K (1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温度对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胚胎发育及仔稚鱼生长性状的影响,旨在掌握温度对其早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胚胎的孵化时间缩短,发育速度加快。在平均水温5 ℃、8 ℃、11 ℃、14 ℃和17 ℃下,尖裸鲤的胚胎孵化时间分别为530.78 h、366.12 h、214.22 h、220.63 h、153.95 h,温度和孵化时间呈幂函数关系,有效积温在水温为11 ℃时最低,为2 356.4 h ·℃。尖裸鲤胚胎不同发育时期在不同温度下的累计时间均呈现指数函数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孵化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水温范围在11 ~ 17 ℃时,温度系数Q10值和Q13值最接近2。尖裸鲤初孵仔鱼全长与温度间呈现三次多项式函数,全长与温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关系;而初孵仔鱼卵黄囊体积与温度间呈现显著性的二次多项式函数。综合各项指标表明,尖裸鲤胚胎的适宜孵化水温为11 ~ 17 ℃,仔稚鱼的适宜生长水温为14 ~ 17 ℃。

    • 红嘴相思鸟雏鸟间脑动眼神经核团的组织结构

      2018, 53(6):924-930. DOI: 10.13859/j.cjz.201806010 CSTR:

      摘要 (1216) HTML (0) PDF 807.90 K (1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雏鸟间脑动眼神经核团的发育动态变化。采用甲苯胺蓝法染色,光镜下观察1、5和9日龄红嘴相思鸟雏鸟间脑动眼神经核的组织学结构。结果显示,红嘴相思鸟雏鸟间脑从浅层至深层依次排列有背外侧部、背内侧部、腹侧部3个亚核以及动眼神经副核。各核团亚区均主要由小型和大型细胞构成,但是不同亚区大型和小型细胞数量、比例以及分布存在差异。随日龄增长,神经细胞内尼氏体逐渐增多。从1日龄到9日龄,各核团之间相对位置不变,但间距增大,且各核团横切面面积显著增大(P < 0.05或P < 0.01)。结果表明,随着红嘴相思鸟雏鸟日龄增长,间脑动眼神经核结构逐渐发育成熟,与其眼部肌肉运动的调控能力渐趋完善相适应。

    • 三种底栖淡水鱼类皮肤黏液细胞分布与数量比较

      2018, 53(6):931-937. DOI: 10.13859/j.cjz.201806011 CSTR:

      摘要 (1294) HTML (0) PDF 566.79 K (1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常规石蜡切片以及AB-PAS染色方法研究了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以及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3种底栖淡水鱼类的皮肤黏液细胞类型以及分布,计数10个视野下(视野面积为43.5 μm × 32.6 μm)3种鱼类头部、背部、腹以及尾部皮肤的黏液细胞数量,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鱼体4种黏液细胞数量差异。结果表明:(1)3种鱼类的主要黏液细胞不同,葛氏鲈塘鳢鱼体黏液细胞中Ⅲ型细胞居多,较Ⅰ型细胞多61.5%,较Ⅱ型细胞多85.8%,较Ⅳ型细胞多85.7%;在黄颡鱼体表,Ⅰ型黏液细胞分布数量最多,较Ⅱ型细胞多9.9%,较Ⅲ型细胞多15.1%,较Ⅳ型细胞多53.5%;而在泥鳅体表以Ⅱ型细胞数量最为丰富,较Ⅰ型细胞多88.3%,较Ⅲ型细胞多33.1%,较Ⅳ型细胞多83.5%。(2)对于葛氏鲈塘鳢,黏液细胞集中分布在头部,比背部黏液细胞数量多15.4%,比腹部黏液细胞数量多出38.0%,比尾部黏液细胞数量多56.7%;黄颡鱼以背部黏液细胞数量为多,比头部黏液细胞数量多42.5%,比腹部黏液细胞数量多46.6%,比尾部黏液细胞数量多51.4%;泥鳅也在背部具有丰富的黏液细胞,比头部黏液细胞数量多49.9%,比腹部黏液细胞数量50.6%。(3)3种鱼类之间的黏液细胞总数不同,泥鳅体表的平均黏液细胞数量最多,相较于葛氏鲈塘鳢多38.9%,较黄颡鱼多39.1%。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鱼类的鱼体表面黏液细胞种类不同,可能与其生活环境和鱼体本身的特性有关。

    • 鲽科10种鱼类核糖体ITS2序列比较分析

      2018, 53(6):938-950. DOI: 10.13859/j.cjz.201806012 CSTR:

      摘要 (1251) HTML (0) PDF 799.74 K (2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鲽科鱼类ITS2序列的多态性特征,本研究获得了鲽科10种鱼类310条ITS2序列,长度在419 ~ 486 bp之间。种内序列长度差异最小的为粒鲽(Clidoderma asperrima)(419 ~ 420 bp)和太平洋拟庸鲽(Hippoglossoides elassodon)(419 ~ 420 bp),其次为北岩鲽(Lepidopsetta polyxystra)(447 ~ 452 bp)和刺黄盖鲽(Limanda aspera)(457 ~ 463 bp),松木高眼鲽(Cleisthenes pinetorum)(452 ~ 462 bp)和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465 ~ 479 bp)的种内序列差异分别为10 bp和14 bp;其余4种鱼类根据长度差异(14 ~ 32 bp)分型为长(A型)、短(B型)序列类型,同时检测存在重组类型(R型),其中长度差异最大的是钝吻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454 ~ 486 bp),其次为尖吻黄盖鲽(P. herzensteini)(433 ~ 458 bp)、虫鲽(Eopsetta grigorjewi)(420 ~ 439 bp)、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466 ~ 480 bp)。通过双参数模型(K2P)计算遗传距离可见,种内遗传距离多集中于0.002 ~ 0.027之间,仅星突江鲽和尖吻黄盖鲽因类型差异导致较高数值(0.043和0.053);不同物种间遗传距离在0.046 ~ 0.180之间。10种鱼类ITS2的GC含量为63.95% ~ 70.16%;9种鱼类的二级结构均为具有5个分支(HelixⅠ ~ Ⅴ)的闭合环状结构,仅圆斑星鲽中由于存在Helix Ⅳ变异形成Helix Ⅳ-a和Helix Ⅳ-b而具有6个分支。基于ITS2构建的鲽科10种鱼类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不同种鱼类的克隆序列均单独聚支。序列的多态性特征分析表明,在具有不同序列类型的虫鲽、星突江鲽、尖吻黄盖鲽和钝吻黄盖鲽4种鲽科鱼类中,ITS2以非协同进化的方式存在,而其他6种鱼类为协同进化;虽然存在种间K2P遗传距离小于种内的个例,但ITS2在属间不同物种的区分上具有适用性。本研究结果丰富了鲽形目鱼类的ITS2数据,也将为鱼类的核糖体RNA序列多态性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中华绒螯蟹肉碱乙酰转移酶(CAT)基因表达分析

      2018, 53(6):951-962. DOI: 10.13859/j.cjz.201806013 CSTR:

      摘要 (1274) HTML (0) PDF 1.15 M (2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肉碱乙酰转移酶(CAT)是一种作用于短链脂肪酸的酶。本研究克隆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CAT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ORF),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其在雌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以及不同卵巢发育时期肝胰腺和卵巢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CAT的ORF长为1 929 bp,编码642个氨基酸,无跨膜域和信号肽,预测的蛋白含有一个Acyltransferases ChoActase保守结构域(40 ~ 56 aa),和一个Carn-acyltransf superfamily典型结构域(43 ~ 626 aa)。CAT在雌雄蟹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雄蟹中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的表达量较高,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雌蟹中肝胰腺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卵巢和肌肉。肝胰腺以及卵巢的CAT表达量在不同卵巢发育时期之间差异显著(P < 0.05),表明CAT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赤子爱胜蚓对两种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2018, 53(6):963-977. DOI: 10.13859/j.cjz.201806014 CSTR:

      摘要 (1422) HTML (0) PDF 1.10 M (1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探讨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对不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便利用蚯蚓改善土壤生物学质量。选取华南地区赤红壤和水稻土,分别接种赤子爱胜蚓进行10 d室内盆钵培养,运用16S rDNA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培养前后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经赤子爱胜蚓取食后,两种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均发生了改变。赤红壤中增加了5个非优势细菌门,分别为FBP、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OP11、柔膜菌门(Tenericutes)和Thermi;Cytophagia、Spartobacteria和疣微菌纲(Verrucomicrobiae)从非优势细菌纲变为优势细菌纲;Solibacteres从优势细菌纲变为非优势细菌纲。水稻土中海绵菌门(Poribacteria)为新增加的1个非优势细菌门;螺旋体门(Spirochaetes)从非优势细菌门变为优势细菌门;4个非优势细菌门消失,分别为SBR1093、SC4、WS4和WS5;螺旋体纲(Spirochaetes)和疣微菌纲从非优势细菌纲变为优势细菌纲;浮霉菌纲(Planctomycetia)从优势细菌纲变为非优势细菌纲;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依然是两种土壤中的优势类群;(2)赤红壤中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44.90%,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上升14.88%;水稻土中酸杆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浮霉菌门和疣微菌门等6种细菌类群的相对丰度分别显著下降49.05%、20.44%、64.01%、35.00%、33.56%和24.38%,而拟杆菌门和螺旋体门的相对丰度分别显著上升28.85%和154.17%;(3)两种土壤细菌丰度的变化情况存在差异:赤红壤细菌丰度呈上升趋势,水稻土细菌丰度呈下降趋势,而两种土壤的细菌多样性变化则均呈下降趋势。本研究说明,经赤子爱胜蚓取食后赤红壤和水稻土的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均发生变化,为深入理解蚯蚓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 >技术与方法
    • 猕猴前列腺增生动物模型的建立

      2018, 53(6):978-985. DOI: 10.13859/j.cjz.201806015 CSTR:

      摘要 (1183) HTML (0) PDF 958.93 K (1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猕猴(Macaca mulatta)建立前列腺增生动物模型,并探讨丙酸睾酮(TP)诱导猕猴前列腺增生模型的最佳剂量及给药时间。雄性猕猴12只,随机分为3个剂量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共4组,每组3只。去势8周后,皮下注射给药。实验组按低、中、高剂量分别给予丙酸睾酮(TP)0.8、2.5、7.5 mg/(kg?d),对照组给予等体积溶剂,连续8周。B型超声探测去势前、去势后8周及TP干预4周、8周时猕猴前列腺体积,并采集分离各个实验阶段的血清备用。给药8周后处死动物,取前列腺,称量湿重,测量体积,计算前列腺重量指数及体积指数,H.E染色切片观察前列腺增生情况,并进一步测量腺腔面积及腺上皮细胞高度。同时,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及前列腺组织中二氢睾酮(DHT)水平。B型超声结果显示,去势8周时,各组猕猴前列腺体积均明显小于去势前(P < 0.05)。TP干预4周及8周时,各剂量组猕猴前列腺体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 0.05),且在干预4周TP中剂量组达到最佳效果(P < 0.01)。而TP干预4周与8周相比,各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解剖结果显示,各实验组猕猴前列腺湿重、体积及脏器指数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5),且在中剂量组达到最大值。而显微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猕猴前列腺上皮细胞增生,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猕猴前列腺腺腔面积明显增加(P < 0.01),腺上皮细胞高度明显增高(P < 0.01)。二氢睾酮(DHT)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后各实验组猕猴血清中DHT含量明显增高(P < 0.01),且在中剂量组达到最大值。TP干预4周与8周相比,各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同时,各实验组前列腺组织中DHT含量相较于对照组也明显增高,但剂量-效应关系不显著,中剂量组优于高、低剂量组。TP药物干预去势猕猴可成功建立猕猴前列腺增生模型,初步判定较为适宜的造模条件为丙酸睾酮给药剂量2.5 mg/(kg?d),给药时间4周。

    • >动态与其他
    • 天津发现铜蓝鹟

      2018, 53(6):962-962. DOI: 10.13859/j.cjz.201806019 CSTR:

      摘要 (1219) HTML (0) PDF 311.52 K (1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浙江丽水发现黑眉拟啄木鸟

      2018, 53(6):977-977. DOI: 10.13859/j.cjz.201806020 CSTR:

      摘要 (1297) HTML (0) PDF 288.08 K (1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剑湖发现猎隼分布

      2018, 53(6):986-987. DOI: 10.13859/j.cjz.201806016 CSTR:

      摘要 (1279) HTML (0) PDF 376.37 K (1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江苏宜兴发现凹耳臭蛙

      2018, 53(6):988-990. DOI: 10.13859/j.cjz.201806017 CSTR:

      摘要 (1191) HTML (0) PDF 452.29 K (1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黑背链蛇产卵及孵化报道

      2018, 53(6):991-992. DOI: 10.13859/j.cjz.201806018 CSTR:

      摘要 (1270) HTML (0) PDF 371.79 K (1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