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5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卫星跟踪猎隼失联案例分析

      2019, 54(1):1-7. DOI: 10.13859/j.cjz.201901001 CSTR:

      摘要 (1919) HTML (0) PDF 552.06 K (2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猎隼(Falco cherrug)是迅速濒危中的物种。对近10年卫星跟踪的67只猎隼进行国籍、性别、信号时长、失联月份统计,分析其死亡原因、受威胁因素以及年返回率。就其中2016年来自俄罗斯和蒙古的10只猎隼进行更详细的死因分析,当发射器不再返回信息时,前往GPS最后位点,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拉网式搜索,并分析周围的环境和动物痕迹,将找到的尸体进行解剖,查找死亡原因。结果显示,这67只猎隼中雌鸟有37只,占总数的55.2%,雄鸟有29只,另1只性别未知。其平均信号时长为(201 ± 129.94)d(n = 64),小于200 d的占60.9%,小于400 d的占92.2%。年返回率为31.4%;在秋季和初冬季(8 ~ 12月)失联的占67.2%。而2016年跟踪的10只猎隼中,获取4只失联猎隼的信息,1只在蒙古国被猎杀,1只死因不详,1只在中国因电击死亡,1只在中国因擦碰和饥饿死亡。卫星跟踪数据显示,猎隼的年返回率明显降低,表明猎隼的处境不容乐观,这引发了猛禽研究专家的担忧。

    • 近年来乌梁素海疣鼻天鹅种群数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2019, 54(1):8-14. DOI: 10.13859/j.cjz.201901002 CSTR:

      摘要 (1727) HTML (0) PDF 551.43 K (2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查清内蒙古乌梁素海湖泊湿地疣鼻天鹅(Cygnus olor)繁殖期和秋季迁徙前期种群数量,2014至2017年采用路线统计法和样点统计法对其进行精确计数统计,结合近十余年来的文献数据和监测记录,探讨了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原因。结果显示,2015至2017年春季繁殖成鸟数量依次为84只、92只、80只,基本稳定;2014至2017年,秋季种群数量依次为411只、302只、281只、153只,逐年减少;近几年适宜繁殖地和觅食地面积不断缩小、天敌偷袭、捡蛋和投毒等因素影响亚成鸟和幼鸟的生存。根据文献和保护区监测数据,1996至2004年种群数量逐年增多,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严禁捡蛋和没收猎枪有关,而2005至2013年因干旱缺水、水域被开发利用、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面积扩增、水质恶化、富营养化加重等原因种群数量下降。研究表明,近几年乌梁素海被过度开发利用,人为干扰频繁,影响疣鼻天鹅正常繁殖栖息;栖息地的科学管理和严禁捡蛋及投毒行为,对该种群的生存及增长至关重要。

    • 鄱阳湖越冬白鹤在农业用地的食物组成

      2019, 54(1):15-21. DOI: 10.13859/j.cjz.201901003 CSTR:

      摘要 (1690) HTML (0) PDF 728.66 K (2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鹤(Grus leucogeranus)是IUCN极危物种,全球仅存3 500 ~ 4 000只,其中约98%的个体在鄱阳湖越冬。以前白鹤在鄱阳湖主要在浅水生境挖掘苦草(Vallisneria spp.)的冬芽为食。然而,近年来农业用地已成为白鹤的重要觅食地。目前对于白鹤在农业用地的食物组成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粪便显微镜检法对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采集的70份白鹤粪便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鹤的食物来源于10科15种植物,其中,水稻(Oryza sativa)、莲藕(Nelumbo nucifera)和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为最主要的食物,这3种植物在检测到的食物中的相对密度分别为34.34%、22.99%和10.61%,而白鹤的传统食物苦草冬芽所占的比例极低(2.05%)。由此可见,白鹤的食物组成已经发生变化,农作物已成为白鹤的重要食物来源。白鹤在农业用地中觅食使该物种的保护面临一系列问题,尤其是高强度的人为干扰,对此,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希望为白鹤提供安全、稳定的觅食环境。

    • 湖南衡东发现东亚水鼠耳蝠

      2019, 54(1):22-29. DOI: 10.13859/j.cjz.201901004 CSTR:

      摘要 (1566) HTML (0) PDF 1.22 M (2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年8月27日晚间在湖南省衡东县四方山国有林场仙妃洞(26°58′25″N,113°3′23″E,海拔463 m)利用雾网采集到2号鼠耳蝠标本(HUNNU16SF16雄性、HUNNU16SF38雌性)。通过外部形态以及Cyt b序列比对,确认这两只鼠耳蝠为东亚水鼠耳蝠(Myotis petax)。此2个体体型较小,头体长分别为49.76 mm与49.93 mm,前臂长分别为40.73 mm和42.40 mm;头骨较小、略低而不显圆滑,上颌向上中等弯曲约30°,脑颅较低,顶部平缓,矢状脊不明显,吻较发达,宽度超过眶间宽,颧弓纤细,宽度明显超过后头宽,头骨后部略显浑圆而稍外凸;阴茎骨较长,1.088 mm,宽度为0.742 mm。此记录为湖南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脊椎动物标本馆。

    • 雌性凹耳蛙生育力与体型参数间相关性及其配对模式

      2019, 54(1):30-36. DOI: 10.13859/j.cjz.201901005 CSTR:

      摘要 (1693) HTML (0) PDF 376.77 K (1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雌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生育力与体型参数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测量了黄山浮溪地区23只排卵后雌蛙的体重、体长、头长、头宽、前臂宽、前肢及指长、前肢长、后肢全长、胫长等9个体型参数,并计数每只雌蛙的窝卵数。相关性分析显示,雌蛙的窝卵数和9个体型参数值均呈正相关性(P < 0.05),体长和其他8个体型参数值均呈现正相关性(P < 0.05),以体长为控制变量,偏相关分析显示,窝卵数和体重呈正相关性(P < 0.05),故具有较长的体长、较重的体重特征的雌蛙,可以携带更多的卵,具有更强的生育能力。不同雌蛙个体间的窝卵数差异较大,平均窝卵数为(646.5 ± 37.6)枚(590 ~ 706枚)。大个体雌蛙具有更强的生育力、更大的繁殖输出,可能是导致凹耳蛙两性间异形程度较大(雌大雄小)的重要驱动力。为了探究抱对雌、雄凹耳蛙之间的配对模式,测量了21对抱对雌、雄蛙的上述9个体型参数,分析显示,抱对雌、雄间9个体型参数值均不存在相关性(P > 0.05),未发现凹耳蛙在性选择的过程中采用选型配对模式,雌性凹耳蛙可能倾向雄蛙非体型的品质特征,比如鸣叫声等。

    • 沙鳅亚科四种鱼脑的形态结构和特征

      2019, 54(1):37-44. DOI: 10.13859/j.cjz.201901006 CSTR:

      摘要 (1584) HTML (0) PDF 1.04 M (3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解剖学方法对中华沙鳅(Sinibotia superciliaris)、宽体沙鳅(S. reevesae)、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ops)、小眼薄鳅(L. microphthalrna)脑的形态结构和特征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上述沙鳅亚科4种鱼脑的形态结构与真骨鱼类相似,由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5部分组成。脑各部分结构在属内差异不显著,属间除相对大脑体积和相对小脑体积存在极显著差异外,其他部分均无显著差异。紫薄鳅和小眼薄鳅大脑及小脑体相对体积较大,可能与喜营流水生活,需具有较高运动协调能力有关。

    • 橘色双冠丽鱼体色相关基因mc1r的组织表达分析

      2019, 54(1):45-56. DOI: 10.13859/j.cjz.201901007 CSTR:

      摘要 (1577) HTML (0) PDF 1.94 M (2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mc1r)是动物体色形成的关键调控因子,为探讨mc1r基因在橘色双冠丽鱼(Amphilophus citrinellus)体色褪黑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RACE)技术首次获得橘色双冠丽鱼mc1r的cDNA全序列,并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橘色双冠丽鱼体色变化不同时期和不同组织中mc1r基因的表达差异。获得cDNA全长序列1 699 bp,共编码氨基酸325个,开放阅读框(ORF)为978 bp,5′非编码区(UTR)497 bp,3′非编码区(UTR)224 bp。氨基酸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橘色双冠丽鱼与人(Homo sapiens)、斑马鱼(Danion rerio)、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相似度分别为55.1%、77.1%、90.15%和96.92%。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mc1r在橘色双冠丽鱼胚胎发育9个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随着胚胎发育表达量逐渐减少,推测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该基因的基础表达水平即可启动参与体色细胞形成的腺苷酸循环。在“黑色-灰白色-黄色”三个体色蜕变期,mc1r在尾鳍、鳞片、皮肤的表达均呈先降低再稍升高的变化趋势,均在灰白色过渡期呈现最低值,推测这与mc1r和Agouti存在竞争性结合,及mc1r、tyr、tyr1三者是否处于适当、平衡状态有关。橘色双冠丽鱼长至近成鱼期,非正常褪黑鱼(即未完全褪黑)各组织mc1r表达量均比正常褪黑鱼(完全褪黑)高,其中皮肤组织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褪黑鱼(P < 0.05),可见鱼体体表褪黑程度与mc1r表达量呈负相关。在成熟鱼体11个组织中mc1r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鳞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 < 0.05),说明橘色双冠丽鱼mc1r的主要表达部位是鳞片。本研究通过了解体色变异相关基因表达特征,为鱼类体色遗传和体色改良研究积累资料。

    • 青鱼微卫星标记的开发与特性分析

      2019, 54(1):57-65. DOI: 10.13859/j.cjz.201901008 CSTR:

      摘要 (1590) HTML (0) PDF 660.58 K (1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开发青鱼的微卫星标记能为青鱼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更多工具。本研究使用磁珠富集法,利用生物素探针(CA)10和(GACA)6,富集得到青鱼基因组微卫星片段,进一步通过设计微卫星引物检验其在青鱼原种群体中的有效性和多态性水平。结果显示,所构建文库中849个克隆含有微卫星序列,通过利用PCR技术在吴江原种青鱼36个个体中进行多态性筛选,获得了25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其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7.08和3.526,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02和0.61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68。其中,Mp23、Mp27和Mp35这3个位点极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 < 0.01)。本研究开发的微卫星标记能为青鱼种质资源的评价和保护等研究提供工具。

    • 中华鳖boule基因在生殖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2019, 54(1):66-75. DOI: 10.13859/j.cjz.201901009 CSTR:

      摘要 (1477) HTML (0) PDF 2.34 M (2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boule基因为DAZ基因家族成员之一,是动物生殖细胞特异表达基因。在哺乳动物中,boule基因的缺失会引起精子生成障碍而导致雄性不育。在无脊椎动物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中,boule基因同源物的缺失会引起其卵子发生障碍而导致雌性不育。龟鳖动物是最古老的爬行类,是从无羊膜卵到羊膜卵动物飞跃的过渡物种。相比于哺乳类及一些无脊椎动物,目前关于龟鳖动物生殖细胞发育模式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因此,本文以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为研究对象,以期揭示boule基因对龟鳖动物生殖细胞发育分化的调控作用。首先,利用特异引物克隆获得中华鳖boule基因的cDNA序列,共1 005 bp,其中,3′端非编码区57 bp,开放阅读框948 bp,共编码315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分析显示,中华鳖与绿海龟(Chelonia mydas)同源性最高,达92%,与小鼠(Mus musculus)的同源性达83%,与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同源性达53%,与青鳉(Oryzias latipes)的同源性达42%。反转录实时定量PCR(RT-qPCR)分析结果显示,中华鳖boule mRNA主要在性腺组织精巢和卵巢中表达,而在其他体细胞组织中几乎检测不到表达。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中华鳖boule mRNA在两性生殖细胞中特异表达,且在不同分化时期的生殖细胞中呈动态表达。在精巢中,boule mRNA在初级精母细胞中表达最强,在精原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表达较弱,在精子细胞和精子中难以检测到表达信号;在卵巢中,boule mRNA在初级卵母细胞中表达信号最强且信号在初级卵母细胞胞质中均匀分布,生殖细胞发育进入卵母细胞生长期后,信号开始聚集在核周胞质,随着卵母细胞的成熟,信号逐渐变弱。本研究结果表明,boule基因可能在中华鳖两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 树鼩原代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技术

      2019, 54(1):76-86. DOI: 10.13859/j.cjz.201901010 CSTR:

      摘要 (1478) HTML (0) PDF 1.39 M (2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稳定的树鼩(Tupaia belangeri)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可为有关此类细胞的实验和疾病树鼩细胞模型提供技术支持。取树鼩大腿内侧皮肤用组织块贴壁法和胶原酶Ⅰ消化法分离皮肤细胞,胰蛋白酶差别消化法纯化细胞;用MEM(10% FBS)完全培养基和含低血清生长添加物(LSGS)的培养基培养细胞;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法鉴定细胞,并测定细胞的生长、冻存和复苏特性。经树鼩皮肤细胞分离效果比较,胶原酶消化法比组织块贴壁法更适合用于树鼩原代皮肤细胞分离;对分离及冻存复苏后细胞生长状况观察比较发现,添加了LSGS的MEM培养基更利于细胞存活、生长;细胞形态观察、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检测鉴定所分离的细胞为树鼩皮肤成纤维细胞。成功建立了树鼩原代皮肤细胞的分离、纯化方法,并优化了该细胞的培养条件。

    • 中华蟾蜍足垫部位对植物血凝素的反应及其组织学和血液学变化

      2019, 54(1):87-98. DOI: 10.13859/j.cjz.201901011 CSTR:

      摘要 (1378) HTML (0) PDF 929.15 K (19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对植物血凝素(PHA-P)反应的最适浓度及足垫部位皮肤组织学和血液学的变化,比较了在足垫部位注射1.0、2.5和5.0 g/L植物血凝素条件下的PHA-P反应,以及最适注射浓度条件下PHA-P反应高峰值时足垫部位皮肤组织和循环血中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血液中血清杀菌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华蟾蜍对PHA-P的反应无性别差异(P > 0.05),最适注射浓度为2.5 g/L,注射后12 h达反应峰值;注射PHA-P或生理盐水的左足与注射生理盐水或不注射任何物质的右足皮肤组织相比,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均无显著差异(P > 0.05),但循环血中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升高(P < 0.05),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下降(P < 0.05),血清杀菌能力无明显变化(P > 0.05)。2.5 g/L的注射浓度适用于中华蟾蜍,反应高峰值与足垫部位皮肤组织中各型白细胞的动态无关,但循环血中淋巴细胞被激活、嗜酸性粒细胞功能弱化,这可能是导致中华蟾蜍PHA-P反应的主要原因。

    • 迷迭香酸对硫酸铜致斑马鱼胚胎毒性的抑制作用

      2019, 54(1):99-107. DOI: 10.13859/j.cjz.201901012 CSTR:

      摘要 (1442) HTML (0) PDF 727.82 K (1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探讨硫酸铜(CuSO4)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使用迷迭香酸(RA)抑制CuSO4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收集受精后1 h(1 hpf)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或含有不同浓度迷迭香酸的CuSO4溶液,对照组培养在E3培养液中,观察胚胎死亡、孵化及畸形情况,计算胚胎死亡率、孵化率和畸形率;以活性氧(ROS)荧光探针DCFH-DA染色法检测迷迭香酸保护下胚胎的活性氧水平。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CuSO4浓度超过一定量时能诱导斑马鱼胚胎死亡和畸形,胚胎孵化率也降低。CuSO4对96 hpf斑马鱼胚胎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7.7 μmol/L,半致畸浓度(EC50)为1.9 μmol/L。(2)在96 hpf,迷迭香酸与8 μmol/L CuSO4共同处理组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明显降低,孵化率升高。迷迭香酸与1.6 μmol/L CuSO4共同处理组斑马鱼胚胎的畸形率降低。(3)CuSO4单独处理组的活性氧含量明显高于迷迭香酸与CuSO4共同处理组和对照组。结果表明,CuSO4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可能与活性氧升高导致的氧化应激相关;迷迭香酸抑制CuSO4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作用,可能与减少活性氧生成有关。

    • >研究简报
    • 獐在吉林省的重新发现

      2019, 54(1):108-112. DOI: 10.13859/j.cjz.201901013 CSTR:

      摘要 (1539) HTML (0) PDF 610.24 K (1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獐(Hydropotes inermis)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辽东半岛、华北平原及长江两岸,在1949年以后的多篇文献中没有发现对吉林省獐分布的记载。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于吉林省白山市(原浑江市)白山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獐有效照片21张,有效视频时长总计600 s。在后续的野外调查中,研究者现场拍摄到獐幼崽活体及大量獐的活动痕迹,确认獐在吉林省重新发现。

    • 青海省六种分布新记录鸟类

      2019, 54(1):113-116. DOI: 10.13859/j.cjz.201901014 CSTR:

      摘要 (1759) HTML (0) PDF 512.95 K (2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2016和2017两年的野外鸟类调查,发现青海省分布新记录鸟类6种,分别为冠鱼狗(Megaceryle lugubris)、蓝矶鸫(Monticola solitaries philippensis)、灰蓝姬鹟(Ficedula tricolor)、铜蓝鹟(Eumyias thalassina thalassina)、红胁绣眼鸟(Zosterops erythropleurus)和红额金翅雀(Carduelis carduelis paraponisi)。

    • 浙江省望东垟高山湿地发现橙脊瘰螈(有尾目:蝾螈科)

      2019, 54(1):117-122. DOI: 10.13859/j.cjz.201901015 CSTR:

      摘要 (1473) HTML (0) PDF 568.38 K (2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2月14日,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8°11′51.72″N,119°49′2.28″E,1 100 m)采集到瘰螈标本5号,通过形态特征测量和描述初步鉴定为橙脊蝾螈(Paramesotriton aurantius),并利用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进行分子鉴定,所采标本鉴定为蝾螈科(Salamandridae)瘰螈属橙脊蝾螈。该物种为浙江省两栖纲新记录种。

    • >综述
    • 白头鹞在中国的分类和分布讨论

      2019, 54(1):123-133. DOI: 10.13859/j.cjz.201901016 CSTR:

      摘要 (3023) HTML (0) PDF 616.63 K (2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和白腹鹞(C. spilonotus)的分类地位在过去曾存有争议,而分类上的变化有可能误导相关的记录。本文就白头鹞和白腹鹞的分类沿革进行了简要梳理,指出白腹鹞幼鸟及日本型与白头鹞的形态较为相近,并对白头鹞在国内的已知记录作了详细考证。结果发现,国内关于这两种鹞的历史记录确实因分类变化、辨识错误或文献解读而存在混淆。经仔细核查文献,辅以检视标本,认为白头鹞于新疆、北京、云南、贵州、青海、内蒙古和四川的记录存在有说服力的确实证据,其余地区的已知记录则应谨慎对待。

    • 我国丹顶鹤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

      2019, 54(1):134-144. DOI: 10.13859/j.cjz.201901017 CSTR:

      摘要 (1808) HTML (0) PDF 706.38 K (3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丹顶鹤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本研究通过搜集和整理2000-2016年丹顶鹤栖息地选择和生境适宜性相关文献,分析了丹顶鹤在繁殖期、迁徙期、越冬期的栖息地选择,明确了丹顶鹤的偏好生境和回避生境;梳理了丹顶鹤繁殖地、中途停歇地、越冬地的栖息地变化及其原因。本研究为科学评价栖息地变化对丹顶鹤野生种群的影响、针对性地开展栖息地保护管理工作、促进丹顶鹤野生种群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 >动态与其他
    • 江苏省南部发现棕脸鹟莺

      2019, 54(1):14-14. DOI: 10.13859/j.cjz.201901018 CSTR:

      摘要 (1476) HTML (0) PDF 281.21 K (1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四川卧龙发现黑胸麻雀

      2019, 54(1):65-65. DOI: 10.13859/j.cjz.201901019 CSTR:

      摘要 (2234) HTML (0) PDF 296.65 K (16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藏岩蜥卵生繁殖初步报道

      2019, 54(1):86-122. DOI: 10.13859/j.cjz.201901020 CSTR:

      摘要 (1337) HTML (0) PDF 518.51 K (1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吉林向海发现白颊黑雁

      2019, 54(1):144-144. DOI: 10.13859/j.cjz.201901021 CSTR:

      摘要 (1571) HTML (0) PDF 298.07 K (1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湖北通城记录到丽星鹩鹛鸣声

      2019, 54(1):145-145. DOI: 10.13859/j.cjz.201901022 CSTR:

      摘要 (1384) HTML (0) PDF 291.17 K (14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江苏阜宁县发现灰背椋鸟

      2019, 54(1):146-146. DOI: 10.13859/j.cjz.201901023 CSTR:

      摘要 (1419) HTML (0) PDF 358.60 K (1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盈江发现长嘴钩嘴鹛指名亚种

      2019, 54(1):147-148. DOI: 10.13859/j.cjz.201901024 CSTR:

      摘要 (1352) HTML (0) PDF 393.85 K (1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贵州梵净山发现方花蛇

      2019, 54(1):149-150. DOI: 10.13859/j.cjz.201901025 CSTR:

      摘要 (1462) HTML (0) PDF 424.33 K (2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