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5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欧夜鹰的繁殖生态与移巢行为

      2019, 54(4):457-464. DOI: 10.13859/j.cjz.201904001

      摘要 (1971) HTML (0) PDF 870.26 K (1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6至8月及2018年6月和7月,采用实地观察、测量和红外相机监测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郊外头屯河流域欧夜鹰(Caprimulgus europaeus)的栖息环境、巢间距、窝卵数、孵卵、育雏、幼鸟生长及移巢行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利用红外相机监测3个巢,监测时间分别为 15 d、23 d和11 d,共拍摄照片8 462 张,视频4 152个片段,约40 h,经过筛选得到有效照片6 807张。结果表明,欧夜鹰的巢均置于河道中央的河心岛及乱石滩沙地上,周围植被稀疏。两巢间距最近为69 m,巢密度3 ~ 7个/km2。每窝产卵2枚(n = 7),卵长径为(30.53 ± 0.88)mm,卵短径为(21.39 ± 0.85)mm,卵体积为(7.13 ± 0.50)cm3,卵重为(7.27 ± 0.38)g(n = 5)。孵卵期为15或16 d,孵卵期成鸟离巢觅食呈双峰型,分别在天黑后的20:00 ~ 21:00时和黎明前的03:00 ~ 04:00时。育雏期为16 ~ 18 d,育雏期和孵卵期成鸟活动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成鸟喂食幼鸟亦呈双峰型,分别在夜里的20:30 ~ 22:30时和黎明前的02:30 ~ 04:30时。成鸟的行为谱可分为9类46种,幼鸟的行为谱可分为6类32种。雏鸟的体重、体长、翅长生长发育遵循Logistic方程规律,呈曲线变化,尾长、跗跖长和嘴峰长则遵循线性生长规律。欧夜鹰的移巢行为十分独特:一是为了躲避日晒,以避免幼鸟被阳光灼伤;二是避开干扰(天敌、牧群、洪水及人类活动等)。

    • 不同纬度洞巢鸟类对人工巢箱的利用及差异

      2019, 54(4):465-470. DOI: 10.13859/j.cjz.201904002

      摘要 (1382) HTML (0) PDF 483.81 K (1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迄今对洞巢鸟类生活史特征的纬度变异(特别是热带洞巢鸟类的繁殖)了解还十分有限。我们于2018年3至8月,分别在海南吊罗山(热带)、河南董寨(亚热带)和河北塞罕坝(温带)的林缘地带,悬挂相同规格的人工巢箱招引洞巢鸟类繁殖,用以比较不同地理区域的洞巢鸟类对人工巢箱的利用情况及其孵化成效和繁殖成功率。野外共悬挂577个木制巢箱,3个研究地的利用率在海南吊罗山为最低(32.6%),河南董寨最高(92.0%)。3个地点均有大山雀(Parus cinereus)入住(占总巢数的84.3%),其孵化成效和繁殖成功率在3个地点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但在河北塞罕坝,大山雀的孵化成效(75.7%)和繁殖成功率(65.7%)显著低于同域繁殖的褐头山雀(Poecile montanus)(97.7% 和97.7%)和煤山雀(Periparus ater)(93.5%和90.3%)(P < 0.05)。研究表明,3个地理区域利用巢箱繁殖的洞巢鸟的种类、数量以及对巢箱的利用率均存在差异,但对于广布种大山雀来说,地理位置的差异并不影响其孵化成效和繁殖成功率。

    • 狭域还是广域:杂色山雀和 大山雀行为特征比较

      2019, 54(4):471-477. DOI: 10.13859/j.cjz.201904003

      摘要 (1424) HTML (0) PDF 389.38 K (1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物行为是个体与社群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刺激)所作出的动态反应。动物的行为特征对其适合度以及进化有着重要意义,但关于鸟类行为特征对扩散以及分布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杂色山雀(Sittiparus varius)和大山雀(Parus cinereus)这两种生活史策略相似、分布范围差异显著的雀形目鸟类为例,采用经典新环境测试法对两物种探索性、活跃性、冒险性三种行为进行比较。Mann-Whitney U-test结果显示,大山雀的探索性(Z =﹣2.582,P < 0.01)、活跃性(Z =﹣5.148,P < 0.001)、冒险性(Z =﹣2.046,P < 0.05)得分均显著高于杂色山雀,证明广域分布的大山雀探索性、活跃性及冒险性明显强于狭域分布的杂色山雀。我们由此猜想鸟类行为特征可能会与种群的分布范围相关;通过对鸟类行为特征的探究或许可以间接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种群的保护提供指导。

    • 甘肃莲花山黑冠山雀繁殖生态的初步研究

      2019, 54(4):478-483. DOI: 10.13859/j.cjz.201904004

      摘要 (1304) HTML (0) PDF 741.27 K (1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和2018年每年的4至8月在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人工巢箱中黑冠山雀(Periparus rubidiventri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共悬挂100个巢箱,两年共计招引到15巢黑冠山雀。此外,还记录到4个自然巢,分别位于干枯的糙皮桦(Betula utilise)树洞(1巢)、土坡的缝隙(1巢)和路边水泥护坡的出水管中(2巢)。黑冠山雀雌雄亲鸟共同筑巢,巢内壁为兽毛夹杂少量绒羽,外壁为草茎须根和苔藓。5月中下旬为黑冠山雀的产卵高峰期,清晨产卵,日产1枚,产下最后1枚卵后开始孵卵。平均窝卵数为6枚(4 ~ 7 枚,n = 15),平均卵重(1.12 ± 0.02)g,卵长径(15.30 ± 0.10)mm,卵短径(12.09 ± 0.11)mm(n = 86)。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为15 d(14 ~ 16 d,n = 5)。产卵期,雌鸟离巢时有用巢材盖卵的行为,开始孵卵后则不再盖卵。双亲共同育雏,育雏期为16 d和17 d(n = 2)。所记录的18巢黑冠山雀的繁殖成功率为83.3%,人工巢箱(15巢)中繁殖成功率为86.7%,巢捕食者主要为鼠类。

    •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麝排便点偏好

      2019, 54(4):484-492. DOI: 10.13859/j.cjz.201904005

      摘要 (1358) HTML (0) PDF 1.20 M (1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重要的资源动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由于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破碎化等导致其种群急剧下降。恢复林麝种群的根本方法是保护和恢复其栖息地。林麝的排便点分布在其整个活动区内,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林麝排便点位置,了解林麝栖息地选择偏好。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梯度布置17个1 km × 1 km的样方,每个样方内至少1条样线,样线每隔400 m设置搜索样线,以发现排便点为中心设置1个10 m × 10 m 利用样方,若未发现排便点,在搜索样线中部设置1个10 m × 10 m 对照样方,并记录样方内的生境因子。采用Ivlev的选择性指数、广义线性模型及多重对应法分析林麝对生境因子的偏好。结果发现,林麝最为偏好的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E = 0.528),而规避常绿阔叶林(E =﹣1)、次生落叶阔叶林(E =﹣0.816)和常绿落叶阔叶林(E =﹣0.585)。此外,海拔、灌丛盖度和坡度也显著影响林麝栖息地偏好,其排便点集中分布在海拔2 000 ~ 2 600 m区间,并且偏好有一定灌丛盖度且坡度陡的生境。

    • 用mtDNA序列鉴定出上海海域 须鲸科物种大村鲸

      2019, 54(4):493-500. DOI: 10.13859/j.cjz.201904006

      摘要 (1555) HTML (0) PDF 2.06 M (1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定了采自上海海域的一头死亡须鲸骨骼样本的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序列330 bp(登录号MK295815)、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COⅠ)序列206 bp(登录号MK317953)和控制区(control region)序列231 bp(登录号MK317954)。通过GenBank中的BLAST分析,结果表明,样本的上述三部分序列与大村鲸(Balaenoptera omurai)对应序列的相似性均达到100%,基于最大似然法(ML)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BLAST结果一致,故将标本鉴定为大村鲸,为上海海域首次记录。

    • 福建省花臭蛙复合体组成及 天目臭蛙分布新记录记述

      2019, 54(4):501-508. DOI: 10.13859/j.cjz.201904007

      摘要 (1421) HTML (0) PDF 3.41 M (1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没有明显的地理阻隔,闽浙丘陵地带花臭蛙复合体(Odorrana schmackeri species complex)的物种组成、分布界限、分布格局存在争议。2016年9月至10月对闽浙交界地带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和南平市浦城县进行野外考察、样本收集,通过扩增样本线粒体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并与黄岗臭蛙(O. huanggangensis)、天目臭蛙(O. tianmuii)和花臭蛙(O. schmackeri)的序列进行比对,构建系统发生关系、计算遗传距离,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形态量度分析,对福建省花臭蛙复合体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花臭蛙复合体包括黄岗臭蛙和天目臭蛙,其中黄岗臭蛙分布于武夷山山区、闽江和九龙江流域,天目臭蛙仅分布于衢江(钱塘江主要支流)的次源地——浦城县管厝乡东北部,为福建省臭蛙类分布新记录种。本研究增添了福建省两栖动物多样性并细化了黄岗臭蛙和天目臭蛙在该省分布范围的认识,但是浦城县西北端长江流域的花臭蛙复合体的物种组成仍需进一步确认。水系和流域是否影响花臭蛙复合体物种分化和分布格局以及这些近缘物种的物种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杭州湾北部安氏白虾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2019, 54(4):509-516. DOI: 10.13859/j.cjz.201904008

      摘要 (1206) HTML (0) PDF 482.34 K (1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张网逐月采样数据分析杭州湾北部安氏白虾(Palaemon annandalei)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安氏白虾体平均体长(32.0 ± 5.4)mm(14 ~ 51 mm,n = 3 210),抱卵群体平均体长(36.3 ± 3.4)mm(27 ~ 51 mm,n = 375)。体重分布范围为0.016 ~ 1.700 g,n = 3 210,平均体重(0.565 ± 0.282)g,抱卵群体体重分布范围为0.400 ~ 1.700 g,n = 375,平均体重(0.868 ± 0.225)g。雌、雄个体间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1);雌雄性比为1.27︰1,雌性个体数显著多于雄性个体数(P < 0.01)。繁殖期从4月下旬一直持续至10月下旬,6月和8月为两个繁殖旺期,抱卵率(B)和性比(S)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 < 0.05),关系式为B = 41.80S﹣21.06(R2 = 73.9)。绝对繁殖力为17 ~ 179粒,平均绝对繁殖力(60 ± 26)粒,平均相对繁殖力(70 ± 24)粒/g,n = 375。绝对繁殖力(FA,单位粒)与体长(L,单位mm)、体重(W,单位g)均呈二次函数显著相关(P < 0.01),关系式分别为FA = 0.29L2﹣18.52L + 342.67(R2 = 76.8)和FA = 97.32W2 ﹣100.75W + 71.66(R2 = 94.5)。卵长径分布范围为1.090 ~ 2.688 mm,平均长径(1.599 ± 0.158)mm,短径分布范围0.807 ~ 1.992 mm,平均短径(1.141 ± 0.118)mm,n = 2 787。研究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安氏白虾个体朝小型化方向发展,繁殖周期延长,繁殖旺期由单峰型变为双峰型,这可能是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和高强度捕捞压力所致。

    • 基于精荚数量对鸢乌贼中型群雄性 个体有效繁殖力的研究

      2019, 54(4):517-528. DOI: 10.13859/j.cjz.201904009

      摘要 (1141) HTML (0) PDF 662.27 K (1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7年和2018年在我国南海海域采集到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中型群雄性样本,利用生物统计分析和线性模型拟合等方法研究其有效繁殖力特性及其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南海鸢乌贼中型群雄性胴长分布范围为114 ~ 153 mm,体重分布范围为55.2 ~ 174.7 g。个体精荚囊的长度为22 ~ 124 mm,精荚囊重量为0.03 ~ 3.07 g,两者呈幂函数关系,且均随着性腺发育而逐步增大。精荚囊长度及其重量与胴长和体重均呈线性函数关系。精荚囊长度及其重量均在性腺成熟度Ⅵ期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4.33 ± 21.64)mm和(1.57 ± 1.07)g。有效繁殖力为1 ~ 144条,胴长相对有效繁殖力为0.02 ~ 1.62 条/mm。随着个体生长发育,有效繁殖力在Ⅵ期达到最大值,相对有效繁殖力则在Ⅵ ~ Ⅶ期时趋于稳定。有效繁殖力与胴长、体重均呈线性函数关系,相对有效繁殖力与胴长、体重均呈幂函数关系。精荚长度为4.79 ~ 36.60 mm,精荚重量为0.000 2 ~ 0.020 0 g,两者符合幂函数关系,且均在Ⅵ期达到最大值。同时,精荚长度及其重量与胴长、体重均呈线性函数关系。研究表明,南海鸢乌贼中型群雄性个体的精荚囊、精荚和有效繁殖力均随着性腺发育而不断增大,且三者均与个体胴长、体重呈显著的函数关系。

    • 不同食物及食物密度对盐蚕豆虫 种群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2019, 54(4):529-537. DOI: 10.13859/j.cjz.201904010

      摘要 (1150) HTML (0) PDF 516.67 K (1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食物及食物密度对盐蚕豆虫(Fabrea salina)种群动力学的影响。本文采用商业酵母和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两种不同类型的饲料喂食盐蚕豆虫,探究其种群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杜氏藻组的盐蚕豆虫具有较高的生长率[(0.78 ± 0.019)/d]、较低的世代时间[(0.89 ± 0.021)d],内禀生长率为1.49/d,米氏常数值为1 121.32;商业酵母组生长率较低[(0.36 ± 0.001)/d],世代时间较长[(1.93 ± 0.007)d],内禀生长率为0.51/d,米氏常数值为2.68。One-way ANOVA检验结果表明,食物及食物密度对盐蚕豆虫的种群生长均有极显著影响(P < 0.01)。以密度为10 × 109 cells/L的杜氏藻投喂,可在短时间内实现盐蚕豆虫的高密度培养和利用,而酵母适用于实验室中盐蚕豆虫的保种工作。

    • 亚磁场对雄性小鼠神经递质、 激素和血常规的影响

      2019, 54(4):538-548. DOI: 10.13859/j.cjz.201904011

      摘要 (1084) HTML (0) PDF 544.32 K (1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主要是探讨连续亚磁场环境暴露对C57BL/6雄性小鼠(Mus musculus domesticus)神经递质、激素含量和血常规参数的影响。实验组为亚磁场暴露组(1.1 ± 0.5)μT,对照组为地磁场组(53.3 ± 0.2)μT。实验对象分别为3周龄幼年小鼠和8周龄成年小鼠。幼年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2 只;成年小鼠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6只。幼年小鼠在两种磁场环境中的暴露时间为1 ~ 5周,成年小鼠的暴露时间为1、3、6、9、12周。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检测小鼠脑组织及血清中的神经递质含量,包括5-羟色胺(5-HT)、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A)、γ-氨基丁酸(GABA);用 ELISA 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的激素含量,包括甲状腺素(T4)、生长激素(GH)、去甲肾上腺素(NA);血常规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检测。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差异分析。与地磁场组相比,亚磁场组幼年小鼠脑组织多巴胺(DA)含量在第5周有显著降低(P < 0.05),血清中的甲状腺素(T4)含量在第 2和5 周有显著降低(P < 0.05),去甲肾上腺素(NA)含量在第4周出现显著性降低(P < 0.01);与地磁场组相比,成年小鼠脑组织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含量在处理1周时均出现显著性降低(P < 0.05),血清中5-羟色胺(5-HT)含量在第3周也出现显著性降低(P < 0.01),甲状腺素(T4)含量在第 3、6、12 周出现显著性降低(P < 0.05)。血常规结果显示,成年和幼年小鼠的白细胞(WBC)在暴露早期第1周和第2周分别出现显著性增多(P < 0.01),其他参数基本无变化。本研究发现,两个年龄段的小鼠对亚磁场响应的指标不完全一致,仅甲状腺素(T4)在两个年龄段小鼠的体内都出现显著性降低。通过本研究说明,甲状腺素(T4)、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和白细胞(WBC)可能是不同年龄段小鼠对亚磁场环境暴露较为敏感的生理指标,可在今后的亚磁场生物效应研究中重点关注。

    • 高原鼢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相关 基因的进化分析及其在不同 海拔条件下的表达模式

      2019, 54(4):549-566. DOI: 10.13859/j.cjz.201904012

      摘要 (1119) HTML (0) PDF 1.35 M (1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鼠,其地下洞道严重缺氧。一般来说,低氧会促进细胞凋亡。为了探讨高原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分子机制,本文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53下游凋亡促进基因Pidd、Fas、Bax、Puma、Apaf-1、Scotin、Perp、Igfbp3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序列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进化分析,并以SD大鼠(Rattus norvegicus)为对照,研究了这些基因在不同海拔环境条件下(3 300 m和2 260 m)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高原鼢鼠细胞凋亡基因的序列与以色列鼹鼠(Nannospalax galili)同源性最高;预测的PIDD、PUMA、Apaf-1、IGFBP3和BCL-2编码蛋白结构域与以色列鼹鼠的存在明显的趋同进化位点;SIFT评估发现,高原鼢鼠和以色列鼹鼠与其他物种相比,p53、PIDD、PUMA、Apaf-1和IGFBP3氨基酸序列分别在78、853、157、320和285号位点的变异对其功能有显著影响;(2)在高海拔条件下(3 300 m),高原鼢鼠肺组织中凋亡促进基因Pidd、Bax、Puma和Apaf-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在SD大鼠中凋亡促进基因和凋亡抑制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没有变化;高原鼢鼠中Bcl-2/Bax比值随海拔的升高显著上升,而在SD大鼠中没有变化。以上结果提示,高原鼢鼠p53结构变异可能导致其下游基因表达模式与SD大鼠不同,其中凋亡促进基因Pidd、Bax、Puma和Apaf-1表达水平下降,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水平上升,从而抑制了细胞在低氧条件下的凋亡;在长期低氧的作用下,高原鼢鼠p53下游基因产物PIDD、PUMA、Apaf-1和IGFBP3产生了影响其功能的变异位点,这可能改变了它们与发挥功能的复合物的结合力,从而抑制了细胞凋亡。因此,通过长期的低氧适应,高原鼢鼠肺组织中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产物结构发生变异,导致其基因表达水平发生变化,从而抑制细胞凋亡,这是高原鼢鼠适应地下低氧洞道生境的分子机制之一。

    • 两种鹤科动物MHC-I基因高变区 的对比分析

      2019, 54(4):567-575. DOI: 10.13859/j.cjz.201904013

      摘要 (1258) HTML (0) PDF 632.05 K (1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脊椎动物基因组中高度多态的基因家族,其编码产物在脊椎动物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受湿地生境污染和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现存鹤科(Gruidae)动物大都已处于受胁状态。为了解鹤科动物MHC-I基因序列信息,本研究设计通用引物对灰鹤(Grus grus)和肉垂鹤(Bugeranus carunculatus)MHC-I基因进行分离。结果从1只灰鹤和1只肉垂鹤血液基因组中分别分离到2条和3条长约1 500 bp的序列片段,这暗示鹤科动物至少存在两个MHC-I基因座位。分离到的核苷酸序列均可翻译成正常的氨基酸,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MHC-I抗原结合区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率,灰鹤分别为5.0%和9.6%,肉垂鹤为9.1%和14.6%。两种鹤抗原肽结合位点的非同义替代率与同义替代率的比值分别为7.348 8和2.145 2,表明其受到强烈的正选择作用。贝叶斯系统发生树显示,鹤科动物MHC-I基因并未按物种聚类,暗示MHC-I基因跨物种多态性的存在。本研究获得的MHC-I基因通用引物及序列信息,可为今后濒危鹤科动物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

    • 鹌鹑、红嘴鸥、黑翅长脚鹬胚胎期 小肠黏膜表面形态结构

      2019, 54(4):576-580. DOI: 10.13859/j.cjz.201904014

      摘要 (983) HTML (0) PDF 3.01 M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鹌鹑(Coturnix coturnix)、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胚胎期小肠黏膜的形态变化。鹌鹑与红嘴鸥胚胎发育过程中,小肠黏膜形态结构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鹌鹑卵孵育第10 ~ 11天、红嘴鸥卵孵育第13 ~ 14天(相当于胚胎发育60%的阶段),小肠黏膜为山脊状纵行皱襞;第二阶段为鹌鹑卵孵育第12 ~ 13天、红嘴鸥卵孵育第15 ~ 16天(相当于胚胎发育70%的阶段),小肠黏膜为“W”形板状皱襞;第三阶段为鹌鹑卵孵育第14 ~ 17天、红嘴鸥卵孵育第17 ~ 22天(相当于胚胎发育到80% ~ 100%阶段),小肠黏膜为指状绒毛。黑翅长脚鹬卵孵育第10天(相当于胚胎发育到60%的阶段),小肠黏膜为山脊状纵行皱襞;从卵孵育第12天(相当于胚胎发育到70%的阶段)一直到孵出小肠黏膜均为“W”形板状皱襞。初步判断3种鸟小肠黏膜形态发生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可能是鸟类对其祖先系统发育的重演。

    • 贵州福泉的索氏桃花水母生长及 精巢发育初步研究

      2019, 54(4):581-588. DOI: 10.13859/j.cjz.201904015

      摘要 (1205) HTML (0) PDF 1.41 M (1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10月中旬,在贵州省福泉县一个池塘中发现了桃花水母,经分子鉴定确认为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研究了其生长发育的情况,建立了拟合优度线性相关函数,并观察了雄性索氏桃花水母精巢外形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福泉的索氏桃花水母雌雄异体,雌性触手细长,伸向上方;雄性触手短粗,垂向下方。缘膜宽度、口径宽度、触手数量与伞径相关函数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75,说明3个指标与伞径之间均存在极强正相关关系。福泉的索氏桃花水母雄性个体性腺4个,淡绿色,成熟雄性个体精巢呈囊状、三角囊状、长三角囊状,4个精巢的发育不同步。研究表明,当伞径小于12 mm时,福泉的索氏桃花水母处于生长发育期,缘膜、口径宽度、触手数量、雄性精巢4个性状随之增长而变化,当伞径大于等于12 mm时,个体处于成熟期,上述4个性状相对稳定,变化不大。本文对于性腺作为桃花水母分类指标的有效性做了探讨。

    • 虎斑颈槽蛇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分布特征

      2019, 54(4):589-598. DOI: 10.13859/j.cjz.201904016

      摘要 (1517) HTML (0) PDF 590.59 K (1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蛇类是一种研究能量平衡的模型动物,而肠道微生物则帮助宿主获取能量和营养。大多数肠道微生物的研究集中在圈养动物上,而对于野生蛇类的研究很少。本研究从3只野生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的大肠、小肠和泄殖腔内容物提取微生物总DNA,进行16S rRNA基因V4区域扩增子测序,分析虎斑颈槽蛇肠道核心微生物组成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阿尔法指数在不同肠道区域的多样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大肠、小肠和泄殖腔3个肠道部位共享534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大肠包含最多特有OTUs(388个)。门水平,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在小肠(52.87% ± 14.49%)、大肠(41.12% ± 22.60%)和泄殖腔(65.70% ± 10.44%)均为优势菌。属水平,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在小肠(46.36% ± 13.86%)、大肠(21.95% ± 9.82%)和泄殖腔(58.18% ± 14.29%)为优势菌,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在小肠和泄殖腔中有显著性差异。此外,在其肠道检测到很多潜在的致病菌,例如,柠檬酸杆菌属、明串珠菌属(Trichococcus)和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了解了潜在致病菌在虎斑颈槽蛇肠道中的分布情况。在聚类分析中发现泄殖腔的数据重复性较好,将本研究泄殖腔数据与前人研究过的食鱼蝮(Agkistrodon piscivorus)泄殖腔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联合分析,为更广泛开展不同蛇类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差异性分析提供理论借鉴依据。

    • >研究简报
    • 辽宁鸟类分布新记录4种:小滨鹬、 长嘴半蹼鹬、斑胸滨鹬、流苏鹬

      2019, 54(4):599-602. DOI: 10.13859/j.cjz.201904017

      摘要 (1293) HTML (0) PDF 648.40 K (1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至2019年间,鸟类研究者和观鸟爱好者在辽宁鸭绿江口和辽河口湿地累计记录到鸻形目(Charadriiformes)水鸟48种,其中小滨鹬(Calidris minuta)、长嘴半蹼鹬(Limnodromus scolopaceus)、斑胸滨鹬(C. melanotos)、流苏鹬(C. pugnax)等4种是辽宁省鸟类分布新记录种。

    • >动态与其他
    • 甘肃东南部发现黑冠鹃隼

      2019, 54(4):492-492. DOI: 10.13859/j.cjz.20190418

      摘要 (1368) HTML (0) PDF 224.11 K (1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江苏盐城发现一例白化环颈鸻

      2019, 54(4):508-508. DOI: 10.13859/j.cjz.201904019

      摘要 (1193) HTML (0) PDF 225.71 K (1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甘肃永登及高台发现罗纹鸭

      2019, 54(4):528-528. DOI: 10.13859/j.cjz.201904020

      摘要 (1159) HTML (0) PDF 159.67 K (1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西双版纳发现缟灵猫

      2019, 54(4):603-604. DOI: 10.13859/j.cjz.201904021

      摘要 (1253) HTML (0) PDF 331.12 K (1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哀牢山蓝短翅鸫cruralis亚种的巢和卵

      2019, 54(4):605-606. DOI: 10.13859/j.cjz.201904022

      摘要 (1071) HTML (0) PDF 689.71 K (1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省寻甸县和开远市发现楔尾伯劳

      2019, 54(4):606-607. DOI: 10.13859/j.cjz.201904023

      摘要 (1174) HTML (0) PDF 257.99 K (1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广西发现黑头鹀

      2019, 54(4):608-609. DOI: 10.13859/j.cjz.201904024

      摘要 (1096) HTML (0) PDF 729.17 K (1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山东青州发现黑冠鳽

      2019, 54(4):609-610. DOI: 10.13859/j.cjz.201904025

      摘要 (1124) HTML (0) PDF 554.23 K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甘肃酒泉及榆中县发现槲鸫

      2019, 54(4):611-612. DOI: 10.13859/j.cjz.201904026

      摘要 (1349) HTML (0) PDF 435.29 K (1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山东发现褐翅燕鸥和白腰燕鸥

      2019, 54(4):612-613. DOI: 10.13859/j.cjz.201904027

      摘要 (1235) HTML (0) PDF 219.45 K (10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重庆南川金佛山发现林雕鸮

      2019, 54(4):614-614. DOI: 10.13859/j.cjz.201904028

      摘要 (1061) HTML (0) PDF 185.16 K (1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湖北兴山、神农架发现火冠雀

      2019, 54(4):615-615. DOI: 10.13859/j.cjz.201904029

      摘要 (1147) HTML (0) PDF 173.03 K (1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藏申扎县木纠错发现彩鹮

      2019, 54(4):616-616. DOI: 10.13859/j.cjz.201904030

      摘要 (1157) HTML (0) PDF 235.59 K (1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