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54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中杓鹬 的迁徙追踪

      2019, 54(6):775-783. DOI: 10.13859/j.cjz.201906001

      摘要 (1492) HTML (0) PDF 4.39 M (1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追踪候鸟的迁徙活动是全面认识其生活史年周期的重要途径。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在全球广泛分布,但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迁徙活动一直缺乏追踪研究。2018年2月,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布鲁姆为捕捉到的中杓鹬成鸟佩戴平台发射终端或全球定位系统-全球移动通讯系统追踪器,以确定其迁徙日程、迁徙路线以及迁徙停歇地和繁殖地的地理位置。我们从成功追踪的7只个体获取了6 378条精度高于1 km的位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春季,中杓鹬的迁徙时长为(36 ± 4)d,其间在1 ~ 3个迁徙停歇地的停留日期为(23 ± 2)d,从越冬地到繁殖地的迁徙距离为(9 795 ± 346)km(n = 7)。追踪的中杓鹬在俄罗斯东部和中部区域繁殖,不同个体的繁殖地纬度相近而经度范围较广。在秋季,中杓鹬的迁徙时长为(90 ± 27)d,相比春季迁徙时长更长;其间,在2 ~ 4个迁徙停歇地停留(79 ± 29)d,从繁殖地到越冬地的迁徙距离为(10 101 ± 520)km(n = 5)。无论在春季还是秋季迁徙,迁徙停歇地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沿海及内陆区域。大部分个体春季和秋季的迁徙路线相近,成功追踪的个体均在秋季返回了上一年的越冬地,这表明中杓鹬对越冬地具有很高的忠诚度。

    • 南京中山植物园鸟类对香樟 果实(种子)的取食

      2019, 54(6):784-792. DOI: 10.13859/j.cjz.201906002

      摘要 (1096) HTML (0) PDF 539.57 K (1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是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常绿阔叶树种,其果实数量多、果期长,可为鸟类提供大量食物资源。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借助Safari 10 × 26变焦双筒望远镜,采用焦点扫描法对南京中山植物园内访问香樟果实(种子)的鸟类行为进行观察,详细记录鸟类的种类、取食基质、取食次数、取食时间、取食数量和取食方式等信息。研究期间有效记录达48 d,累计记录到27种鸟类1 021次取食香樟果实(种子)行为,存在2种取食基质(地面和树上)和3种取食方式(整吞果实、啄食果肉和取食种子)。T检验显示,不同鸟类对香樟果实(种子)的取食次数存在显著差异(t = 3.096,df = 26,P < 0.01);不同月份间鸟类对香樟香樟果实(种子)的平均访问只数、平均取食次数、平均取食时间和取食数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01)。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乌鸫(Turdus mendarinus)和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是访问次数及取食量最多的3种鸟类。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表明,上述这3种鸟类的取食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F3, 598 = 25.219,P < 0.001)。按照时间统计,11月份访问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最多,1月份鸟类的取食次数、时间和数量最多。鸟类的形态特征(体重、体长和嘴峰长)与取食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体重和体长对取食数量的影响比嘴峰长的影响更显著,但嘴峰长影响鸟类对果实的取食方式。在鸟类常活动和停歇的树木下方地面往往散落着较多表面洁净、无果肉包裹的香樟种子,且园内人工林和自然更新林地可见许多香樟幼苗,表明鸟类对香樟具有潜在传播作用。

    • 哈尔滨家燕mandschurica亚种繁殖生态特征

      2019, 54(6):793-799. DOI: 10.13859/j.cjz.201906003

      摘要 (1214) HTML (0) PDF 314.46 K (1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许多鸟种因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分布广泛,例如家燕(Hirundo rustica)。在不同纬度地区研究其繁殖生态学特征有助于了解家燕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家燕mandschurica亚种在国内仅分布于黑龙江省,且该亚种的繁殖资料少有报道,为此,于2016和2017年每年的4至10月,在哈尔滨对其繁殖生态特征开展研究,并与国内目前已发表的家燕gutturalis亚种繁殖生态特征进行对比。家燕mandschurica亚种4月底或5月初迁来哈尔滨,9月下旬或10月初南迁;窝卵数为4 ~ 6枚(n = 19);卵长径(18.7 ± 1.4)mm(15.9 ~ 22.5 mm)、卵短径(13.0 ± 0.5)mm(12.2 ~ 14.2 mm),卵重(1.6 ± 0.1)g(1.3 ~ 1.9 g),n = 35;孵卵期为(16 ± 2)d(14 ~ 18 d,n = 19);育雏期为(17 ± 1)d(16 ~ 18 d,n = 6)。雏鸟的体长、翅长及尾羽长的生长曲线能与Logistic较好地拟合;体重、嘴峰和跗跖在5日龄左右生长最快,体长和翅长在7日龄左右增长最快,雏鸟的生长模式符合能量分配假说。与我国南方的家燕gutturalis亚种相比,在哈尔滨繁殖的mandschurica亚种的卵更小、更轻,二者孵卵期相似,但后者育雏期更短。这或许与不同地区食物丰富度及亲鸟喂食策略有关。

    • 大杜鹃对北红尾鸲的放牧行为

      2019, 54(6):800-805. DOI: 10.13859/j.cjz.201906004

      摘要 (1733) HTML (0) PDF 623.90 K (1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宿主的寄生防御压力下,鸟类巢寄生者通常会进化出一系列有效的寄生行为以提高其自身的繁殖适合度。以往研究发现,部分巢寄生者可能具有类似人类的“放牧”行为,即通过破坏或捕食不适合寄生的宿主巢,促使其重新筑巢以获取新的寄生机会。然而,对于其野外行为事件的报道并不多见。2018年5至8月,在贵州六枝地区,通过对宿主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的巢进行录像监控,首次记录到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对正在孵卵的北红尾鸲的放牧行为。进一步查阅了大杜鹃寄生系统中已有的放牧案例,说明放牧行为很可能是大杜鹃普遍采用的一种寄生策略。

    •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黑鹳繁殖记述

      2019, 54(6):806-809. DOI: 10.13859/j.cjz.201906005

      摘要 (1021) HTML (0) PDF 419.07 K (1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鹳(Ciconia nigra)种群数量稀少,成活率低,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加强对黑鹳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鹳的重要繁殖栖息地,开展繁殖行为研究有助于提高对黑鹳的保护成效。2012至2015年对2处黑鹳繁殖巢址进行了繁殖期观察。2012年5月15日首次发现1巢内有4枚卵并有亲鸟在巢中孵卵,6月7日孵化出4只幼雏,8月底全部成功离巢。2013年4月黑鹳利用该巢产卵5枚,孵化1只雏鸟,孵卵期约33 d,后期卵、雏鸟均消失,推测为来自蛇类的捕食。2014、2015年该巢未被利用。2014年4月24日发现另外一处巢址,8月12日观察到3只幼鸟已开始练习飞行,至8月19日全部离巢。2015年该巢孵化雏鸟4只,6月初死于恶劣天气。通过监测发现黑鹳连续多年在保护区内栖息繁殖,所发现的两巢成功出雏7只个体。本研究初步获得保护区境内黑鹳的繁殖信息,为后续促进黑鹳种群恢复与栖息地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 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蝙蝠物种多样性调查

      2019, 54(6):810-814. DOI: 10.13859/j.cjz.201906006

      摘要 (1171) HTML (0) PDF 267.92 K (1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17年至2018年对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翼手目动物进行调查,主要采用日栖息地与夜栖息地、捕食区网捕等调查方法,共调查到翼手目5科13属23种,其中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9属15种,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1属4种,蹄蝠科(Hipposideridae)1属2种,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1属1种,犬吻蝠科(Molossidae)1属1种。从区系组成来看,以东洋界为主(19种),其次为广布种(3种),古北界仅1种。从栖息类型上看,分为洞栖型、树栖型及建筑物栖息型,以洞栖型为主(15种),建筑物栖息型其次(12种),树栖型最少(5种),但其中9个物种的栖息地类型同时包含了上述3种栖息类型中的2种。本研究在广东丹霞山发现中国蝙蝠新分布记录1种,为卡氏伏翼(Hypsugo cadornae);而中印鼠耳蝠(Myotis indochinensis)为中国分布的再次确认。

    • 安徽黄山和宣城发现台湾灰麝鼩

      2019, 54(6):815-819. DOI: 10.13859/j.cjz.201906007

      摘要 (1087) HTML (0) PDF 415.51 K (1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8年11月在安徽省黄山市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30°34′42″ N,118°41′47″ E)和宣城市旌德县蔡家桥镇(30°21′26″ N,118°30′11″ E)的针阔混交林采集到3只麝鼩属小型兽类。3只个体体型较小,体重11 ~ 14 g;背毛灰褐色,腹部毛色稍淡;尾短而粗壮,上下异色,基部2/3散生稀疏的长刚毛,这些特征与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描述一致。基于Cyt b全序列构建的最大似然树显示,这3号标本与从GenBank下载的台湾灰麝鼩(GenBank登录号KX946002 ~ KX946006、AB175080、AB175081)构成单系群(支持率为100%)。这3号标本Cyt b全序列与台湾灰麝鼩地模标本(GenBank登录号AB175080、AB175081)的遗传距离在0.76% ~ 0.85%之间。基于以上结果,确定这3号标本为台湾灰麝鼩,这是该物种在安徽省的首次发现,也是其在华东地区的首个分布记录。

    • 湖北兴山发现霍氏缺齿鼩

      2019, 54(6):820-824. DOI: 10.13859/j.cjz.201906008

      摘要 (1172) HTML (0) PDF 464.06 K (1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年12月,在湖北省兴山县采集到1只食虫类标本。其体型较小(头体长 75.00 mm),通体呈棕褐色,尾较长(82.00 mm),眼细小。头骨扁平,较为坚固,齿尖具有浅红棕色色斑。通过测定其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缺齿鼩属6个物种的同源区序列,构建其系统发生关系,发现该标本与基因库中霍氏缺齿鼩(Chodsigoa hoffmanni)序列聚为具较高支持度的一支。综合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学证据,将该标本鉴定为霍氏缺齿鼩。此次发现是湖北省境内该物种的首次记录,也是其在我国云南省及越南分布区外的又一发现,拓展了对该物种在我国分布范围的认识。

    •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 爬行动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

      2019, 54(6):825-834. DOI: 10.13859/j.cjz.201906009

      摘要 (1121) HTML (0) PDF 582.18 K (1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利用2013至2016年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数据,评估壶瓶山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水平。壶瓶山保护区在8个监测站点布设了25条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样线,进行常规监测,其中,日间样线14条,夜间样线11条,日间样线平均长度4 km,夜间样线平均长度0.75 km。每个月,每条样线平均调查3次。4年共调查到62种两栖爬行动物,占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总种数的38.04%。逐月计算各监测站点的alpha多样性指数和整个保护区的beta多样性指数,按季节比较不同站点间物种组成的Hellinger距离。结果显示,保护区不同位置间、不同的监测站点间以及年际间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提示保护区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个别位于实验区或邻近实验区的站点,物种组成有着剧烈的波动,表明人为活动影响了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另外,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有着显著的季节差异,这与两栖爬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以上结果说明,壶瓶山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结构具有稳定性和敏感性的特点,可以考虑用作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水平的监测指标。

    • 黄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2019, 54(6):835-844. DOI: 10.13859/j.cjz.201906010

      摘要 (1101) HTML (0) PDF 8.27 M (1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2月、5月和8月对黄河入海口附近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工作涵盖3个季节2条断面的样品,分析了黄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采用CLUSTER聚类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并用AMBI和m-AMBI对底栖群落和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估。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2种,其中,多毛纲动物24种,软体动物14种,甲壳动物12种,鱼类1种,纽虫1种。多毛纲动物为该海域底栖群落的主要成分,占据了群落总种数的46.15%。从季节来看,物种数春季最高(38种),夏季则处于最低水平(16种)。群落丰度和生物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度在春季达到最高,为3 549.33 ind/m2,远高于冬季的256.67 ind/m2和夏季的100.67 ind/m2,其中扁玉螺(Neverita didyma)是丰度的主要贡献者,贡献了全年群落总丰度的75.44%。生物量春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在全年尺度上,甲壳动物的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是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占据总生物量的49.86%。群落的季节变化也得到了群落CLUSTER分析与SIMPER分析结果的验证。这与黄河入海口附近底质不稳定,易受侵蚀、环境条件如盐度等具有明显季节差异,以及一定程度的人为扰动密切相关。AMBI和m-AMBI的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环境质量状况较好,仅受到了轻微扰动影响。

    • 不同地理种群鳄蜥tlr4基因遗传多样性 及SNPs分布特点分析

      2019, 54(6):845-859. DOI: 10.13859/j.cjz.201906011

      摘要 (985) HTML (0) PDF 2.18 M (1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Toll样受体(TLRs)是一类识别病原体中高度保守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的蛋白家族,在启动先天性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类toll样受体4基因(toll4)的点突变与许多疾病有关,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动脉粥样硬化、疟疾等,并且这种点突变往往具有种族分布特异性。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属于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由于其遭受非法捕杀、栖息地破坏等人为干扰,目前数量极其稀少。近年来,鳄蜥因疾病造成大量的死亡,且这种疾病的分布具有种群差异性,不同种群往往疾病症状也不同,可能是因不同的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我们设想toll4基因的点突变在鳄蜥种群之间可能具有分布的差异性,以适应不同的当地病原体。因此,本文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法初步探索鳄蜥toll4基因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分布特点,验证该基因的点突变是否具有种群特异性分布特点,以及预测其氨基酸替换是否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结果获得的扩增片段长为1 694 bp,在5个种群52条序列中(登录号MN380726 ~ MN380777),共发现27个突变位点,导致9个氨基酸替换,其中3个氨基酸替换被预测为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7个点突变中有12个只分布在单个种群,4个分布无种群特异性,即每个种群中均有野生型和突变型,其余11个点突变的突变型分布在2或3个种群不等。研究表明,鳄蜥toll4基因遗传多态性在各种群间不一致,且点突变具有种群特异性分布特征,反映不同地理种群遭受不同的病原压力。

    • 家鸽不同状态下脑电节律特异性分析

      2019, 54(6):860-866. DOI: 10.13859/j.cjz.201906012

      摘要 (1016) HTML (0) PDF 1.46 M (1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类大脑神经电活动的不同节律与不同的状态有关,而其他物种如鸟类不同状态下脑信号的节律特异性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分析家鸽(Columba livia domestica)在麻醉昏迷、清醒安静、自由探索三种典型状态下的局部场电位(LFP)信号,研究家鸽不同意识状态下神经电活动的节律特异性。首先采集不同状态下的LFP信号,提取δ(1 ~ 4 Hz)、θ(4 ~ 8 Hz)、α(8 ~ 12 Hz)、β(15 ~ 30 Hz)、γ(30 ~ 60 Hz)五个节律;然后使用小波变换进行时频分析,通过统计时频图的定性观察和小波能量的统计分析,使用Friedman检验进行统计假设检验,研究各状态不同节律的特异性,并基于样本熵分析信号复杂度,探索产生这种节律特异性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意识越来越清晰,较低频的δ、θ、α节律受到明显抑制(P < 0.001),而较高频的γ节律活动明显增强(P < 0.001);样本熵的分析表明,这可能是由于节律频带越高,信号样本熵越大,对应了从麻醉、清醒到自由探索意识清晰程度的提高。家鸽不同状态下神经电活动节律特异性的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不同物种脑信号节律编码机制的理解。

    • 弓形革囊星虫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

      2019, 54(6):867-874. DOI: 10.13859/j.cjz.201906013

      摘要 (1018) HTML (0) PDF 19.78 M (1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弓形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arcuatum)是近年兴起的水产养殖品种,目前已形成一定养殖规模,但是其生物学特性相关的研究只有零星报道。本文主要采用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扫描电镜方法对弓形革囊星虫的整体形态和各主要器官的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弓形革囊星虫主要由吻部和躯干部构成,躯干部有乳突分布;吻部由触手和项器构成,伸长可达躯干部的两倍,具有感光性。其消化系统由口、食道、肠、肛门四个部分构成,不同部分的肌肉组织存在明显差异;收吻肌一端与吻相连,另一端分成4支,分别连于背部两侧(背收吻肌)和腹部两侧(腹收吻肌);食道贴于收吻肌,后连接肠。肠分为肠下回环与肠上回环,肠上回环与肠下回环缠绕盘旋,肠上回环后接直肠。直肠具有盲囊,后连接肛门;两条肾管分布在腹侧。

    • 姜黄素对双酚A致小鼠卵巢氧化损伤的保护

      2019, 54(6):875-882. DOI: 10.13859/j.cjz.201906014

      摘要 (998) HTML (0) PDF 647.04 K (1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姜黄素(CRC)对双酚A(BPA)诱导的小鼠卵巢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将28日龄雌性小鼠分为对照组、姜黄素组、双酚A组和双酚A加姜黄素组,连续灌胃6周。收集卵巢,通过活性氧(ROS)水平的检测、卵巢闭锁卵泡的观察以及3种关键抗氧化酶表达和活性的测定,研究姜黄素对双酚A诱发的卵巢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双酚A暴露后明显增加了卵巢的活性氧水平,造成氧化应激,提高了卵巢中有腔卵泡闭锁比例。与双酚A组相比,双酚A和姜黄素共同处理组降低了卵巢的活性氧水平和卵巢中有腔卵泡闭锁比例。双酚A暴露降低了卵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以及过氧化氢酶(CAT)的表达和活性,姜黄素逆转了双酚A诱导的3种抗氧化酶表达和活性的下降。结果表明,姜黄素可逆转双酚A通过氧化应激造成的卵巢损伤。

    • >技术与方法
    • 马卵母细胞孤雌激活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2019, 54(6):883-892. DOI: 10.13859/j.cjz.201906015

      摘要 (958) HTML (0) PDF 934.17 K (1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马(Equus caballus)的繁殖和非繁殖季节,本研究探讨马扩展型(Ex)和紧凑型(Cp)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卵母细胞的孤雌激活效率。在繁殖季节,探讨马驹和成年马成纤维细胞核移植(SCNT)的成功率。孤雌激活实验结果显示,在繁殖季节,发育到2-细胞、4-细胞和桑椹胚的比例,扩展型(Ex)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分别是52.8%(19/36)、38.9%(14/36)和5.6%(2/36),紧凑型(Cp)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分别是47.9%(23/48)、33.3%(16/48)和6.2%(3/48)。在非繁殖季节,发育到2-细胞、4-细胞的比例,扩展型(Ex)分别是37.2%(16/43)和16.3%(7/43),紧凑型(Cp)的比例分别是35.1%(27/77)和11.7%(9/77),都没有获得桑椹胚。同一季节,扩展型(Ex)与紧凑型(Cp)胚胎发育的比率差异不显著(P > 0.05),不同季节,两者差异显著(P < 0.05)。体细胞核移植实验结果显示,以马驹成纤维细胞作为核供体细胞,胚胎发育到2-细胞、4 ~ 8细胞和桑椹胚的比例分别是41.5%(22/53)、33.9%(18/53)和15.1%(8/53),以成年马成纤维细胞作为核供体细胞,比例分别是38.9%(7/18)、22.2%(4/18),没有获得桑椹胚。综上所述,季节和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类型影响马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的效率,不同核供体细胞影响克隆胚胎构建的成功率。

    • 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林麝外周血 CD4+、CD8+ T淋巴细胞

      2019, 54(6):893-898. DOI: 10.13859/j.cjz.201906016

      摘要 (851) HTML (0) PDF 1.73 M (1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亚群的检测,探讨林麝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并探索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淋巴细胞亚群的方法,为研究林麝重大疾病的病理机制及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取健康林麝和患呼吸道疾病林麝各5头,以双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亚群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羊源CD4、CD8的流式荧光抗体能够标记林麝细胞并有效检测;患病林麝与健康林麝相比,外周血CD4+细胞含量无差异(P > 0.05),CD8+细胞含量则显著降低(P < 0.01),CD4+/CD8+比值显著增高(P < 0.01)。结果表明,患呼吸系统炎性疾病的林麝其外周血淋巴细胞CD8+亚群变化显著,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对林麝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 >动态与其他
    • 天津发现灰林【即鸟】

      2019, 54(6):824-824. DOI: 10.13859/j.cjz.201906023

      摘要 (952) HTML (0) PDF 167.62 K (1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四爪陆龟

      2019, 54(6):859-859. DOI: 10.13859/j.cjz.201906024

      摘要 (969) HTML (0) PDF 234.60 K (1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藏墨脱发现棕腹隼雕

      2019, 54(6):874-874. DOI: 10.13859/j.cjz.201906025

      摘要 (1008) HTML (0) PDF 154.72 K (1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河南三门峡湿地发现斑头雁

      2019, 54(6):892-892. DOI: 10.13859/j.cjz.201906026

      摘要 (921) HTML (0) PDF 317.12 K (1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两例莽山原矛头蝮繁殖报道

      2019, 54(6):899-900. DOI: 10.13859/j.cjz.201906017

      摘要 (930) HTML (0) PDF 1.30 M (1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藏林芝下察隅镇发现黑眶蟾蜍

      2019, 54(6):901-901. DOI: 10.13859/j.cjz.201906018

      摘要 (992) HTML (0) PDF 549.11 K (1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盈江发现白翅栖鸭

      2019, 54(6):902-902. DOI: 10.13859/j.cjz.201906019

      摘要 (1095) HTML (0) PDF 1.98 M (1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浙江宁波杭州湾发现剑鸻

      2019, 54(6):903-904. DOI: 10.13859/j.cjz.201906020

      摘要 (1147) HTML (0) PDF 301.49 K (1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宁夏泾源发现灰翅鸫和黄臀鹎

      2019, 54(6):904-905. DOI: 10.13859/j.cjz.201906021

      摘要 (916) HTML (0) PDF 605.13 K (1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湖南壶瓶山发现峨眉柳莺

      2019, 54(6):906-907. DOI: 10.13859/j.cjz.201906022

      摘要 (920) HTML (0) PDF 398.20 K (1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