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55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甘肃盐池湾斑头雁巢址选择

      2020, 55(3):277-288. DOI: 10.13859/j.cjz.202003001 CSTR:

      摘要 (1060) HTML (0) PDF 842.24 K (1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年4至6月,采用定点观察法和样方法研究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头雁(Anser indicus)巢址选择。研究期间共发现斑头雁巢332个,斑头雁在繁殖期有3种营巢生境,即浅水沼泽、湖心小岛以及山崖,其巢址类型有草垛巢、地面巢和山崖裸岩巢3种。浅水沼泽、湖心小岛以及山崖3种营巢生境中窝卵数分别为(4.7 ± 2.7)枚(n = 204)、(4.2 ± 1.9)枚(n = 108)及(3.1 ± 0.6)枚(n = 20),孵化成功率分别为48.65%(n = 199)、45.27%(n = 148)及24.00%(n = 25),繁殖成功率分别为66.67%(n = 42)、74.28%(n = 35)及36.36%(n = 11)。主成分分析显示,影响浅水沼泽生境中斑头雁巢址选择的主要环境因素依次为水源因素、隐蔽因素、干扰因素和食物因素;影响湖心小岛生境中斑头雁巢址选择的主要环境因素依次为隐蔽因素、食物因素、干扰因素;影响山崖生境中斑头雁巢址选择的主要环境因素依次为地形因素、食物及水源因素、干扰因素。本研究表明,斑头雁在不同营巢生境中,巢址选择的最主要环境因素并不相同,主要依赖生境特征及周围环境因素特征。

    • 北京市门头沟区松鼠亚科物种监测

      2020, 55(3):289-296. DOI: 10.13859/j.cjz.202003002 CSTR:

      摘要 (1153) HTML (0) PDF 4.02 M (1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鼠科松鼠亚科(Sciurinae)物种对植物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影响森林生态平衡的重要动物类群之一,在中国分布广泛。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采用样线法和红外相机监测法进行了北京门头沟区松鼠亚科物种调查。共布设了33条样线,72个相机位点,样线总长度205 km,相机累计有效工作日5 059 d。调查到松鼠亚科动物4种,其中北京市门头沟区分布新记录1种,即松鼠(Sciurus vulgaris),中国特有种1种,即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松鼠亚科这4个物种在有些区域同域分布,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为岩松鼠,其次为松鼠和北花松鼠(Tamias sibiricus),最低的是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松鼠亚科4物种的活动时间具有明显差异,表明其时间生态位分化明显。本研究基本摸清了北京市门头沟区松鼠亚科动物的分布与资源状况,为此类动物后续的常规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信息。

    • 高原鼢鼠繁殖季日活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2020, 55(3):297-305. DOI: 10.13859/j.cjz.202003003 CSTR:

      摘要 (1154) HTML (0) PDF 492.45 K (1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繁殖季的活动模式,对于了解它们的生存策略及生态防治非常重要。于2019年选择高原鼢鼠繁殖期(3至5月)在甘肃省玛曲县采日玛乡,利用无线电跟踪技术监测高原鼢鼠繁殖季活动模式,并分析高原鼢鼠活动强度与0 ~ 10 cm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相对湿度的关系。1)高原鼢鼠在繁殖期内表现出3个日活动高峰,第一个高峰时间是08:00时,第二个高峰时间是14:00时,第三个高峰时间是20:00时;2)日活动差异指数(θ)表明,高原鼢鼠在繁殖期内活动强度变化幅度较大,呈非均匀型分布;昼行性指数(λ)表明,高原鼢鼠在繁殖期白天更为活跃;日活动时间总量(AT)表明,高原鼢鼠繁殖期每天的总活动时长在8 h左右;3)相关分析表明,高原鼢鼠繁殖期活动强度与0 ~ 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呈正相关(P < 0.05),与0 ~ 10 cm土层的土壤相对湿度不相关(P > 0.05)。繁殖期的高原鼢鼠活动强度受0 ~ 10 cm土层土壤温度影响,不受土壤相对湿度影响。

    • 贵州疣螈繁殖生态

      2020, 55(3):306-316. DOI: 10.13859/j.cjz.202003004 CSTR:

      摘要 (988) HTML (0) PDF 599.47 K (1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为中国特有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生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对贵州疣螈栖息地、形态特征、繁殖行为进行了野外观测。调查显示,贵州疣螈栖息于山塘、山泉、蓄水池、临时性积水坑(塘)等水域,个体全长、尾长和体重雌螈均显著高于雄螈。贵州疣螈于4月18日雷雨天气后破眠外出活动,繁殖始于4月29日,最晚见于8月8日,高峰期为5至6月;繁殖期贵州疣螈的性比总体上偏雄,但在产卵期性比偏雌;雌、雄螈抱对时间几分钟到40 min不等;抱对结束后开始排精、纳精;产卵活动在纳精后的1 ~ 2 d进行,卵产于繁殖场水底、草或石头上;卵的孵化率为55%,平均孵化期8 d,幼体完成变态发育需130 d。研究表明,贵州疣螈的繁殖与发育受降雨、水量、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且繁殖场所相对较为固定,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在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时注重贵州疣螈的栖息地保护,必要时应人工新建稳固繁殖场,保障其生态繁衍。

    • 饰纹姬蛙的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能力

      2020, 55(3):317-322. DOI: 10.13859/j.cjz.202003005 CSTR:

      摘要 (1078) HTML (0) PDF 329.26 K (1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采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53只(28 ♂♂,25 ♀♀)成体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测量全部个体的体长、头长、头宽、体重等16项形态特征和雌体怀卵量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协方差检验该物种所有形态特征的两性差异,进而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雌雄成体局部形态特征与体长的相关性,以及雌性成体怀卵量与局部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饰纹姬蛙平均体长雌性为(25.08 ± 0.40)mm,雄性为(24.78 ± 0.31)mm,体长和体重在雌雄两性间差异不显著(P > 0.05),两性个体大小基本同形。该蛙的所有局部形态特征与体长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 < 0.01);雌雄两性间只在头宽和前臂及手长这两个形态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且随体长的增大其生长速率也存在显著差异。雌性成体的怀卵量与体长、体重、眼间距、前臂宽、胫宽和跗足长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 < 0.05),且与体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 < 0.01)。分析认为,饰纹姬蛙成体两性异形主要表现在头宽和前臂及手长,与生存竞争中对食物的获取能力及雄性争夺交配权的成功率有关;而雌性个体可以通过增加体长和体重,相应地增加腹腔容量来提高繁殖输出,该结果符合生育力选择假说。

    • 中国华东区涉猛禽案件的时空规律

      2020, 55(3):323-328. DOI: 10.13859/j.cjz.202003006 CSTR:

      摘要 (894) HTML (0) PDF 318.97 K (1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华东区涉猛禽案的时空规律,分析其发展趋势。统计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司法鉴定中心存档的2011至2018年间华东区涉猛禽案的鉴定报告,整理涉案信息数据库。利用Excel2016和ArcGIS10.2进行案件的时空规律描述性分析。共统计华东区涉案猛禽35种,涉及个体530只,涉案179次,分别占全国同期总涉案猛禽个体数的40.5%,猛禽类总案件量的37.8%。涉案个体和涉案次数均达9以上的9个常涉案物种均属于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近8年的案件数、物种数和个体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春季和秋冬季为案件高发期。华东区中江苏和浙江的案件数及物种数均超过安徽和山东,涉案地点集中在省界、主要公路和铁路沿线。建议将华东区两省交界处作为猛禽保护的重点监管区域,尤其在春季和秋冬季加大水陆交通的监管力度。

    • 东北梅花鹿野生种群分布与 遗传变异的分子鉴定

      2020, 55(3):329-338. DOI: 10.13859/j.cjz.202003007 CSTR:

      摘要 (999) HTML (0) PDF 1021.72 K (1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梅花鹿东北亚种(Cervus nippon hortulorum)曾被认为已野外灭绝,近年来在黑龙江东南部和吉林东部临近边境地区发现少量分布,其生境隔离、面积狭小,破碎化严重。亟需对其种群的遗传变化,特别是遗传多样性和近交衰退等种群遗传信息开展进一步评价,增强保护与管理的针对性。本研究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设计9个重点研究区域,共收集673份疑似梅花鹿粪样样本。首先基于线粒体DNA Cyt b基因测序技术开展物种鉴定,并对鉴定为梅花鹿的阳性样本利用微卫星技术进行个体识别。结果证实,东北梅花鹿仅在老爷岭东部山脉有分布,106份梅花鹿粪便DNA中识别出33只个体(穆棱保护区20只,老爷岭保护区13只)。33个Cyt b基因序列共检测出6个变异位点和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621,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6 7;微卫星检出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Na)7.1个,观测杂合度(Ho)0.604,期望杂合度(He)0.712,固定系数(Fis)0.152。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杂合度不足和近亲繁殖;种群近期经历了瓶颈效应,未发生种群扩张;群体间无遗传分化,可作为一个管理单元加以保护。建议,对东北梅花鹿稀有单倍型个体重点监测和保护,恰当时期考虑圈养种群野外放归,以提高野外个体间基因交流和快速种群恢复。

    • 贵州省四种蝙蝠携带病毒组

      2020, 55(3):339-352. DOI: 10.13859/j.cjz.202003008 CSTR:

      摘要 (939) HTML (0) PDF 823.66 K (1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已被确认是人畜共患病毒的重要自然宿主。贵州省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资源丰富,包括了2亚目7科19属65种,但在其携带病毒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全面。本文基于病毒宏基因组学和sRNA病毒检测,对贵州省广泛分布的大蹄蝠(Hipposiderideros armiger)、三叶蹄蝠(Aselliscus wheeleri)、贵州菊头蝠(Rhinolophus rex)和皮氏菊头蝠(R. pearsoni)携带的病毒进行注释及鉴定。通过分析得到所携带病毒的种类;并比较了贵州省与云南省和广西省3个地区翼手目携带病毒在种类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在4种蝙蝠中检测出脊椎动物病毒、昆虫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4大类,共计53科111属170余种病毒,其中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病毒9科10属46种,如:人疱疹病毒1型病毒(Human herpesvirus 1)、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等相关的病毒。贵州省与云南省和广西省3个地区的蝙蝠所携带病毒种类比较发现,只有腺病毒科(Adenoviridae)和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均存在于3个省份的蝙蝠体内,说明病毒种类在不同地域分布的蝙蝠种类中存在较大的差异。贵州省分布的大蹄蝠、三叶蹄蝠、贵州菊头蝠和皮氏菊头蝠携带病毒的种类较多,其病毒种类在公共卫生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开展贵州省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价值。

    • 马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软骨 细胞和成骨细胞及其鉴定

      2020, 55(3):353-362. DOI: 10.13859/j.cjz.202003009 CSTR:

      摘要 (869) HTML (0) PDF 5.61 M (1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旨在将建立的马(Equus caballu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通过原代细胞培养获取马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第3代(P3)纯化细胞进行干细胞特性鉴定,之后诱导其向不同细胞分化并对诱导分化的细胞进行染色和特异性基因表达的鉴定。实验结果显示,获得的马骨髓细胞表达了干细胞转录因子和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确定获得的细胞为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3代细胞经诱导培养后由长梭形转变为“骨结节”形态的成骨细胞和“铺路石”形态的软骨细胞。茜素红将诱导的成骨细胞团染成红色,并随着时间的递增红色“骨结节”逐步增大;阿尔新蓝则将蛋白聚糖和透明质酸等含量丰富的诱导细胞染为蓝色,并且随着诱导天数的增加被染成蓝色的软骨细胞逐渐增多,而对照组细胞未见着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成骨细胞中Col和ALPL基因的表达量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发生明显变化;普通PCR结果显示,在诱导的软骨细胞中扩增获得了collagenⅡ、aggrecan和Sox9软骨特异基因,而对照组细胞不表达特异基因。综上所述,本实验建立了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成功将其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为骨组织缺损修复和软骨细胞的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 笼养黑颈鹤粪便性激素水平的时间动态

      2020, 55(3):363-370. DOI: 10.13859/j.cjz.202003010 CSTR:

      摘要 (1739) HTML (0) PDF 536.33 K (1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劣,野外种群数量少,许多动物园以及保护区等机构用迁地保护的方式对黑颈鹤进行保护和繁育,然而长期以来笼养黑颈鹤繁殖率低。本研究运用非损伤的研究方法,并结合行为观察,对繁殖期黑颈鹤的繁殖生理特征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进入繁殖期黑颈鹤的雌二醇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有效监测雌性黑颈鹤繁殖期生理状态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繁殖前期雄性黑颈鹤的睾酮水平显著升高,与非繁殖期以及繁殖期的其他阶段差异显著,表明睾酮可有效监测雄性黑颈鹤的繁殖生理状态,为人工采精选择合适的时间提供理论基础;交配成功的雌性黑颈鹤繁殖中期的孕酮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阶段,表明该指标可有效监测雌性黑颈鹤的交配状态。综上,通过非损伤性的采样研究手段,遴选合适的生理指标参数可以为黑颈鹤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依据。

    • 北部湾棱皮树蛙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观察

      2020, 55(3):371-378. DOI: 10.13859/j.cjz.202003011 CSTR:

      摘要 (926) HTML (0) PDF 1.27 M (1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人们极少关注的两栖动物北部湾棱皮树蛙(Theloderma corticale)为研究对象,采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法与血细胞计数法观察并统计了北部湾棱皮树蛙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数量比例。结果显示,北部湾棱皮树蛙的外周血由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包括大、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血栓细胞7种细胞组成。其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平均含量为2.43 × 105个/mm3,多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少数呈泪滴形、梨形、逗号形、梭形,具椭圆或圆形核,核染色质密集,偶尔可观察到正在进行直接分裂或有丝分裂的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比红细胞少,平均含量为1.74 × 104 个/mm3,其中,小淋巴细胞占40.02% ± 1.77%、大淋巴细胞占10.83% ± 2.53%、单核细胞占23.17% ± 3.16%、嗜中性粒细胞占10.08% ± 4.62%、嗜碱性粒细胞占9.25% ± 2.69%、嗜酸性粒细胞占6.72% ± 1.50%。血栓细胞呈纺锤形和梭形,常单独存在,或者呈圆形和不规则圆形,数个集合在一起。

    • 鳜皮肤图案中色素细胞的分布与排列

      2020, 55(3):379-386. DOI: 10.13859/j.cjz.202003012 CSTR:

      摘要 (865) HTML (0) PDF 1.74 M (1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色素细胞是皮肤图案形成的基础,为了解鳜(Siniperca chuatsi)皮肤图案区域色素细胞的种类、分布及排列特征,采用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对鳜皮肤中图案区域、非图案区域及交界处皮肤的色素细胞进行显微及超显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鳜皮肤中含有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及虹彩细胞,主要分布于表皮层和色素层。头部过眼条纹、躯干纵带、躯干斑块等图案区域皮肤表皮层与色素层均含有黑色素细胞,非图案区域仅表皮层含有少量黑色素细胞。躯干图案区域(纵带、斑块)皮肤色素层色素细胞分布层次明显,由外到内依次为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其中,虹彩细胞内反射小板较长,整齐水平排列;躯干非图案区域皮肤色素层由外到内依次为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其中,虹彩细胞内反射小板较短,无规则排列。头部过眼条纹色素层含有4种色素细胞,色素细胞数量较少,且无规则排列,其中,黑色素细胞内黑色素颗粒较大。交界处皮肤色素层黑色素细胞数量向非图案区域一侧逐渐减少,虹彩细胞数量逐渐增加。结果表明,鳜图案区域与非图案区域、不同图案区域的色素细胞分布与排列各不相同,本研究结果为鳜色素细胞图案化形成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 非特异性酯酶及酸性和碱性磷酸酶 在奥尼罗非鱼消化道的分布

      2020, 55(3):387-392. DOI: 10.13859/j.cjz.202003013 CSTR:

      摘要 (879) HTML (0) PDF 1.01 M (1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利用石蜡切片结合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 × O. aureus ♂)消化道内非特异性酯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分布特点。结果发现,非特异性酯酶大量密集分布在前肠,其次为胃、食管和中肠,极少数零散分布在后肠。酸性磷酸酶主要分布于奥尼罗非鱼前肠,其次为中肠和胃,极少数分布在食管和后肠。碱性磷酸酶大量密集分布在奥尼罗非鱼前肠和中肠,其次为胃、食管和后肠。结果表明,奥尼罗非鱼前肠、中肠、食管和胃有较强的吸收和消化脂质功能,前肠、中肠和胃是蛋白质吸收和消化的主要部位,前肠和中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 美洲鲥产后雌雄亲本肌肉营养成分比较

      2020, 55(3):393-400. DOI: 10.13859/j.cjz.202003014 CSTR:

      摘要 (858) HTML (0) PDF 288.94 K (1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全面分析评估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产后雌雄亲本肌肉营养价值及差异,运用生化分析方法对产后雌雄亲本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营养成分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雌鱼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雄鱼肌肉粗蛋白含量(P < 0.05);雌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雄鱼肌肉粗脂肪含量(P < 0.05);肌肉中水分和粗灰分在雌雄鱼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美洲鲥产后亲本背部肌肉检测出18种氨基酸,除甘氨酸和胱氨酸含量外,雌鱼肌肉各种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雄鱼中含量(P < 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AS),产后雌鱼第一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缬氨酸和色氨酸,产后雄鱼第一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色氨酸和缬氨酸。根据化学评分(CS),产后雌雄亲本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与胱氨酸组合。雌性亲本和雄性亲本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1.60和82.64。在检出的11种脂肪酸中,硬脂酸(C18:0)、花生酸(C20:0)、棕榈亚酸(C16:1)和亚麻酸甲酯(C18:3n)在雌雄亲本肌肉中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雌鱼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C20:5n3,EP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ΣPUFA)的平均含量比雄鱼高。美洲鲥产后亲本肌肉营养价值较低,且雌鱼肌肉营养价值比雄鱼更低。建议改善美洲鲥亲本的饲养条件和管理,作好亲本强化培育工作。

    • >技术与方法
    • 匹拉米洞法、邻联甲苯胺法和联苯胺法 检测林麝便隐血的比较

      2020, 55(3):401-406. DOI: 10.13859/j.cjz.202003015 CSTR:

      摘要 (908) HTML (0) PDF 567.24 K (1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长期受困于消化道类疾病,尤其是肠道炎症性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粪便检测是评估野生动物消化系统是否存在出血情况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且在圈养林麝肠道健康状况评估及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诊断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诊断依据。粪便隐血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有广泛的临床诊断价值。基于此,本研究用新鲜的林麝血液进行稀释,来探究匹拉米洞法、邻联甲苯胺法和联苯胺法三种方法对林麝血液浓度的灵敏度范围。检测结果显示,匹拉米洞法的最低敏感性检测浓度为0.05 mg/L,敏感性范围远大于邻联甲苯胺法(0.40 mg/L)和联苯胺法(100.00 mg/L)。分别利用三种检测方法对林麝粪便潜血进行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的阳性率,结果显示,匹拉米洞法的检测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方法,阳性率分别为匹拉米洞法检测法10.13%、邻联甲苯胺法检测法2.56%和联苯胺法检测法0,差异有诊断学意义(P < 0.05)。而且在操作上,匹拉米洞法更加简便快捷。故在诊断林麝消化道出血时,采用匹拉米洞法进行林麝便隐血的检测更加准确便捷。

    • >研究简报
    • 长白山中华秋沙鸭的种内巢寄生

      2020, 55(3):407-410. DOI: 10.13859/j.cjz.202003016 CSTR:

      摘要 (968) HTML (0) PDF 8.72 M (1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雁形目鸟类的种内巢寄生现象十分普遍,但有关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的种内巢寄生现象未见报道。2019年4和5月,从长白山1个中华秋沙鸭人工巢的视频监控发现,1只雌鸭在亲鸟孵卵时强行进入巢箱趴卧约29 min。其后根据该巢窝卵数的增加、超常窝卵数和窝卵不同步孵化3个指标,确认该巢存在种内巢寄生现象。宿主对进入巢内寄生的个体表现出强烈的攻击行为,但对寄生卵未表现出明显的拒卵行为。由于区域内仍有较多巢箱未被利用,中华秋沙鸭的种内巢寄生行为是否源于对有限巢址资源的竞争,有待进一步研究。

    • >动态与其他
    •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灰头鸫

      2020, 55(3):305-305. DOI: 10.13859/j.cjz.202003019 CSTR:

      摘要 (1009) HTML (0) PDF 154.40 K (1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湖北神农架发现白眉蓝姬鹟

      2020, 55(3):400-400. DOI: 10.13859/j.cjz.202003020 CSTR:

      摘要 (949) HTML (0) PDF 191.14 K (1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藏亚东发现红腹咬鹃

      2020, 55(3):411-411. DOI: 10.13859/j.cjz.202003017 CSTR:

      摘要 (949) HTML (0) PDF 382.45 K (1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贵州省发现福建颈斑蛇

      2020, 55(3):412-412. DOI: 10.13859/j.cjz.202003018 CSTR:

      摘要 (965) HTML (0) PDF 273.61 K (1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