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55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急性捕食风险不能完全限制饥饿 雌性长爪沙鼠的觅食活动

      2020, 55(5):541-551. DOI: 10.13859/j.cjz.202005001

      摘要 (1014) HTML (0) PDF 446.16 K (1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觅食活动是动物生存和繁殖所必需的基本的活动,受个体生理状态(如饥饿)和环境状况(如捕食、食物可利用性)时空变化的影响,能量状态-风险分配假说指出,动物在应对不同风险时会优化觅食和反捕食努力的时间和能量分配。然而,有关啮齿动物觅食决策的能量状态-捕食风险分配假说的研究结论尚不统一。本研究在野外实验室以艾鼬(Mustela eversmannii)气味作为捕食风险刺激源,以非捕食者(马)气味源作为对照,首先通过Y型观测箱检验雌性饥饿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对捕食者气味的辨别能力(Wilcoxon 秩检验);在此基础上通过中立场行为观测箱分别测定饥饿雌鼠在“有食物和天敌气味源”与“有食物和非天敌气味源”环境下的觅食活动,采用Mann-Whitney Z检验比较两者间的行为差异,以验证急性捕食风险限制饥饿沙鼠觅食活动的假设,并探讨动物在饥饿风险与捕食风险共存情况下的觅食行为对策。结果显示,(1)长爪沙鼠对天敌气味反应明显,厌恶和回避有较高潜在捕食风险的空间;(2)虽然觅食潜伏期在捕食风险存在时有所增加,但急性捕食风险并未影响饥饿沙鼠的觅食频次,沙鼠通过缩短每次觅食的持续时间来应对捕食风险;与此同时,(3)饥饿沙鼠在急性捕食风险条件下对环境探究的次数明显增加,一定程度上提高反捕食努力,且自我修饰表现显著,以缓释捕食压力的恐惧效应。这些结果表明,急性捕食风险不能完全抑制饥饿沙鼠的觅食努力,在有捕食风险情况下,饥饿的长爪沙鼠会权衡觅食获取能量和避免捕食的收益和代价,优化觅食策略。本研究结果支持能量状态-风险分配假说关于在短期高风险情况下反捕食努力分配更多,但当动物在饥饿风险持续时间比例显著增加时,动物最终也必须在高风险情况下觅食的预测,也反映了长爪沙鼠对食物资源不可预测及捕食风险高的干旱半干旱荒漠环境的行为适应对策。

    • 基于自动录音技术研究三种雉类 鸣叫特征和节律

      2020, 55(5):552-559. DOI: 10.13859/j.cjz.202005002

      摘要 (945) HTML (0) PDF 838.56 K (1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动录音机是一种低成本、高效、可以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范围内对物种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测的设备。2019年4至6月,在北京小龙门地区(40°00′ N,115°26′ E)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栖息地内布设了songmeter自动录音机,对三种雉类的鸣声进行为期2个月的连续收集。利用Kaleidoscope软件(Wildlife Acoustics公司,美国),对不同雉类鸣声进行了人工辅助的机器学习和自动识别,从录制的22 536 h录音数据中提取了褐马鸡、勺鸡和环颈雉的鸣声。优化鸣声提取的时频参数后,勺鸡鸣声提取的正确率为73.32%,探测率为52.91%;环颈雉鸣声提取的正确率为89.32%,探测率为67.36%;褐马鸡鸣声提取的正确率较低,仅为8.69%,探测率为58.54%。结合三种雉类的繁殖资料,揭示了三种雉类的鸣声节律:褐马鸡和环颈雉有早晚两个鸣叫高峰期,但高峰时段不尽相同,勺鸡只存在鸣叫早高峰;褐马鸡、勺鸡和环颈雉在交配期、孵卵前期具有一个鸣叫高峰。

    • 大杜鹃雌鸟鸣声的日节律

      2020, 55(5):560-565. DOI: 10.13859/j.cjz.202005003

      摘要 (926) HTML (0) PDF 455.59 K (1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描述了三个地区大杜鹃(Cuculus canorus)雌鸟鸣声的日节律。通过在北京野鸭湖湿地公园(2017年5月7日至7月8日)、辽宁辽河口自然保护区(2018年6月28日至7月29日)和吉林大岗子林场(2018年5月17日至7月10日)分别布设自动录音机10台、10台和8台,连续记录繁殖季大杜鹃的鸣声。共录到2 777次大杜鹃雌鸟的鸣叫。其中,1 431次来自北京野鸭湖湿地公园,1 222次来自辽宁辽河口自然保护区,124次来自吉林大岗子林场。野鸭湖湿地公园和辽河口自然保护区的大杜鹃雌鸟在日出时段出现鸣叫的高峰,而大岗子林场的大杜鹃在日出和日落时段各有一个鸣叫的高峰。通过比较大杜鹃雌鸟鸣声的日节律和大杜鹃产卵时间的日节律,本研究认为在上述地区大杜鹃雌鸟鸣叫的功能更可能是宣示领域和吸引异性,而非恐吓宿主。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大杜鹃雌鸟鸣声的功能。

    • 三种圈养草食性野生动物粪便对 粪食性金龟的引诱效果

      2020, 55(5):566-573. DOI: 10.13859/j.cjz.202005004

      摘要 (884) HTML (0) PDF 421.49 K (1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圈养草食性野生动物产生的大量粪便堆积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且处理耗时耗力。如果能筛选、利用粪食性金龟对草食性野生动物粪便进行处理,无疑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于2019年8和9月,以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3种圈养草食性野生动物,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黇鹿(Dama dama)和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的新鲜粪便为诱饵,在南京紫金山研究了粪便对粪食性金龟的引诱效果。本实验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采用更换陷阱法,第2阶段采用放置陷阱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粪食性金龟诱捕数量进行检验。第1阶段更换陷阱法共引诱采集粪食性金龟4 597头,隶属于1科5属7种,优势种为中华嗡蜣螂(Onthophagus sinicus)和短亮凯蜣螂(Caccobius brevis),占总捕获量的比例分别为48.79%和30.95%。第2阶段放置陷阱法共引诱采集粪食性金龟3 512头,同样隶属于1科5属7种,物种与阶段1实验结果相同。粪食性金龟对3种野生动物粪便显示多食性特征,在3种粪便中取食活动的有效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 ~ 2 d内,活动时间较短,粪便放置第7天,基本不存在粪食性金龟的活动。粪食性金龟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亚洲象粪便中相对较高。本研究表明,动物园3种圈养草食性野生动物粪便对粪食性金龟具有较好的引诱效果,未来需进一步研究粪食性金龟对粪便的处理效果。

    • 圈养婆罗洲猩猩部分血液参数值测定

      2020, 55(5):574-582. DOI: 10.13859/j.cjz.202005005

      摘要 (838) HTML (0) PDF 1004.14 K (1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集6家动物园18只健康婆罗洲猩猩(Pongo pygmaeus)的24份血液样本,进行血液常规及生化参数检测。依据性别(雄性14份,雌性10份)和年龄(幼龄个体7份,亚成体6份,成体11份)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分别统计不同组别样本的血液参数值,并进行组间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雌、雄两组之间血液参数没有显著差异(One Way ANOVA test,P > 0.05)。淋巴细胞(LYM)比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One Way ANOVA test,F = 5.200,P < 0.05)。雄性成年个体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ALT)浓度显著高于雌性个体(One Way ANOVA test,F = 4.911,P < 0.05),其他参数未呈现性别间差异(One Way ANOVA test,P > 0.05)。总蛋白(TP)呈现年龄组间的差异(One Way ANOVA test,F = 4.715,P < 0.05)。所检测圈养婆罗洲猩猩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较高,应在饲养过程中给予关注。

    • 杀虫剂硫丹对中国虎纹蛙的毒性效应: 存活率、红细胞核异常及酶活性

      2020, 55(5):583-592. DOI: 10.13859/j.cjz.202005006

      摘要 (841) HTML (0) PDF 556.50 K (1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药的使用对水生动物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有机氯杀虫剂硫丹对中国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蝌蚪的毒性效应。具体而言,首先检测了硫丹的安全浓度(SC),并在急性毒性实验中评估了硫丹的毒性等级。然后检测了外周血液中红细胞核形态异常,并在慢性毒性实验中测定了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中,随着硫丹溶液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蝌蚪的平均死亡率显著增加,即蝌蚪存活率取决于农药剂量和染毒的时长。硫丹对中国虎纹蛙蝌蚪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值为23.38 μg/L,安全浓度为2.34 μg/L,为剧毒性农药。在血液红细胞核异常实验中,观察到5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核异常:核碎裂、双核、不等分裂、核凹陷和核空洞。血液红细胞核异常率与农药浓度呈正相关。在酶活性检测中,三种酶的活性均受硫丹浓度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硫丹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随着硫丹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硫丹对中国虎纹蛙蝌蚪具有很高的毒性,并证明了血液红细胞核异常和特定的代谢酶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生物标志物。

    • 猫儿山小鲵肝的组织结构

      2020, 55(5):593-598. DOI: 10.13859/j.cjz.202005007

      摘要 (789) HTML (0) PDF 1.71 M (1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2例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肝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猫儿山小鲵肝分为两叶,右叶稍大于左叶。肝组织结构主要由被膜、中央静脉、门管区和肝细胞组成。门管区的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清晰可见,但小叶间动脉不易观察。肝内结缔组织少,肝小叶之间界限不清。肝细胞索围绕中央静脉呈放射状排列,但放射状不明显。肝实质中含有大量清晰可见的棕黑色色素团,可能与此物种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有关。

    • 饲料中添加菊粉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生长、 消化及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

      2020, 55(5):599-605. DOI: 10.13859/j.cjz.202005008

      摘要 (858) HTML (0) PDF 284.84 K (1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菊粉对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es)幼鱼生长、消化及免疫能力的影响,利用单因素实验设计,选取640尾暗纹东方鲀,体重(6.97 ± 1.32)g,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4个重复,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菊粉(0%、0.25%、0.5%、1%),连续投喂8周后测定鱼体生长、肌肉营养成分、肠道消化酶和肝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各菊粉添加组的生长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0.25%组肌肉的粗脂肪含量(0.87%)显著高于0.5%组(0.82%)和1%组(0.76%);0.25%组肌肉的粗蛋白含量(18.75%)显著高于1%组(18.50%),与对照组(18.62%)和0.5%组(18.60%)无显著差异。暗纹东方鲀幼鱼肠道组织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随着菊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呈逐渐上升的趋势。0.5%菊粉添加组肝组织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极显著(P < 0.01)高于其余处理组;0.5%组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也极显著(P < 0.01)高于0.25%和1%组;丙二醛含量随着菊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呈递减的趋势。因此,菊粉添加量以0.5%为宜,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对其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均具有促进作用。

    • 盐度胁迫下缢蛏渗透压变化及 V-ATPase H基因的表达分析

      2020, 55(5):606-613. DOI: 10.13859/j.cjz.202005009

      摘要 (1007) HTML (0) PDF 599.82 K (1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V-ATPase H基因在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盐度胁迫中的功能,以缢蛏成体为实验材料,将缢蛏置于5、15、20、25、35盐度水体中进行胁迫实验,测定了不同胁迫时间缢蛏的血清渗透压、V-ATPase活性变化,克隆了V-ATPase H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序列,并分析其mRNA表达特征。结果显示,低盐组(盐度5和盐度15)和高盐组(盐度25和盐度35)缢蛏血清渗透压变化明显,与对照组(盐度20)有极显著差异(P < 0.01)。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V-ATPase活力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对照组(盐度20)无明显变化。V-ATPase H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1 440 bp,编码479个氨基酸。qPCR结果显示,V-ATPase H基因在缢蛏鳃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水管、外套膜、肾、肝胰腺、唇瓣、足6个组织(P < 0.01);盐度胁迫下各个实验组V-ATPase H基因在鳃中的表达量持续上升,在24 h达到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结果表明,缢蛏V-ATPase H基因在盐度适应过程中主要在低盐和高盐环境下起到维持自身血清渗透压与外界渗透压平衡的作用。

    • 圈养小熊猫粪便微生物组成 及其影响因子初探

      2020, 55(5):614-623. DOI: 10.13859/j.cjz.202005010

      摘要 (1020) HTML (0) PDF 1.62 M (1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经过长期的适应性进化,食性依赖于高纤维含量的竹子,同时保留了具有食肉动物特征的消化系统,在分类学、系统进化及生态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旨在分析小熊猫粪便微生物结构组成,探讨其食竹习性的生物学机制。采集上海动物园和杭州动物园两种日粮的小熊猫新鲜粪便,开展基于16S rRNA基因的H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小熊猫粪便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并探讨日粮组成和年龄(幼龄组2只,成年组4只,老年组3只)对小熊猫粪便微生物结构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日粮组成会影响小熊猫粪便微生物多样性(P < 0.05),成年组小熊猫粪便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幼龄组和老年组(P < 0.05)。在微生物门水平上,小熊猫粪便微生物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主,在属水平上以埃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为主。小熊猫粪便微生物中,具有代谢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功能的基因丰度最高,其次为代谢能量和脂类的基因。与纤维素降解有关的酶中,能够表达6-磷酸-β-葡糖苷酶和β-葡糖苷酶的基因丰度最高,有助于小熊猫消化高纤维性食物。小熊猫的肠道微生物具有很强的代谢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功能,并且能够产生高丰度消化纤维素的酶。

    • >技术与方法
    • 香港瘰螈eDNA引物和TaqMan探针的设计与确认

      2020, 55(5):624-636. DOI: 10.13859/j.cjz.202005011

      摘要 (1734) HTML (0) PDF 887.45 K (1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DNA(eDNA)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野外水生生物调查方法。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组香港瘰螈(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特异的引物和TaqMan探针并确立此eDNA方法在水样中的实用性,以期进一步调查其野外种群分布。测定11种瘰螈物种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然后使用Primer Express 3.0软件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比对NCBI基因库及进行退火温度梯度测试,验证引物和TaqMan探针的特异性。通过测试不同浓度的引物和TaqMan探针,优化qPCR扩增效率。然后检测养殖不同数量香港瘰螈的水缸水体中eDNA,以评估已建立的qPCR方法灵敏度。同时,测定香港瘰螈eDNA降解速度,以估计其在水中的持续时间。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所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只对香港瘰螈呈阳性扩增,而对同属的其他10个物种均呈阴性。优化的qPCR效率为93.9%、最低检测浓度为10 DNA拷贝数。已建立的qPCR方法能灵敏地检测出在养殖1只香港瘰螈24 h实验水缸水体的DNA拷贝数为(13.56 ± 3.35)/ml水样。另外,降解实验发现,采用0.45 μm孔径滤膜已有效检测香港瘰螈eDNA并能监测15 d。本研究成功设计并建立了一种能在水环境中检测香港瘰螈是否存在的eDNA技术,以期应用于野外考察。

    • 尼罗罗非鱼PKCθ蛋白和Spartin蛋白的 原核表达、抗体制备及其组织表达

      2020, 55(5):637-646. DOI: 10.13859/j.cjz.202005012

      摘要 (848) HTML (0) PDF 5.71 M (1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蛋白激酶C theta(PKCθ)和Spartin的蛋白表达情况,本实验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表达和提纯了尼罗罗非鱼PKCθ和Spartin的重组蛋白,并利用日本大耳兔(Oryctolagus cuniculus)制备了相应的多克隆抗体。用间接ELISA技术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 Blot鉴定抗体的特异性,并检测其在罗非鱼肝、脾、肠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实验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B2m-PKCθ和pET-B2m-Spartin,实现了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和纯化。PKCθ重组蛋白主要存在于包涵体中,分子量约为56 ku;Spartin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30 ku,以包涵体蛋白的形式存在。获得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均高达1︰512 00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尼罗罗非鱼PKCθ和Spartin多种异构体;PKCθ蛋白在罗非鱼肝、脾、肠与肌肉组织中均有表达;Spartin蛋白在罗非鱼的肝、脾和肠组织中不表达,在肌肉组织中表达。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PKCθ和Spartin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获得了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并明确了尼罗罗非鱼PKCθ和Spartin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尼罗罗非鱼PKCθ和Spartin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研究简报
    • 辽宁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大耳菊头蝠

      2020, 55(5):647-650. DOI: 10.13859/j.cjz.202005013

      摘要 (1081) HTML (0) PDF 322.10 K (1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翼手目(蝙蝠)物种独特的飞行能力、夜间活动模式及相近的形态学特征,增大了科研人员在野外对其进行准确鉴别和调查的难度,因此翼手目物种的多样性和分布信息亟需综合多种调查技术开展广泛深入研究。2019年8月,作者在辽宁省朝阳市野外调查发现1种蝙蝠,经分子标记比对、系统发育关系重建及形态学数据鉴定为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是辽宁省翼手目物种新记录。

    • 动物剥制标本修复技术的改进

      2020, 55(5):651-654. DOI: 10.13859/j.cjz.202005014

      摘要 (832) HTML (0) PDF 476.78 K (1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物标本资源越来越珍贵,其修复技术需要不断更新。本文针对动物剥制标本出现的干裂破损、脱毛、褪色、霉烂、虫蛀现象,针对不同类群的动物标本修复作了技术探索,包括使用新型修补材料、新的补色方法,以及新的防霉、除虫技术等。与以前的修复技术相比,新技术充分利用了新材料和新方法,操作简单易行。通过介绍几个修复案例,展示新的修复技术能使损坏的动物剥制标本恢复如初。

    • >综述
    • 贵州省哺乳动物名录更新

      2020, 55(5):655-669. DOI: 10.13859/j.cjz.202005015

      摘要 (1198) HTML (0) PDF 333.63 K (3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贵州兽类志》的基础上,参照最新的哺乳动物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梳理2019年12月31日以前与贵州省哺乳动物相关的研究资料,变更了一些贵州省原记录的哺乳动物物种名称和分类地位,更新了贵州省哺乳动物名录。更新后的贵州省哺乳动物名录共记录哺乳纲9目29科84属153种。其中,翼手目56种、啮齿目38种、食肉目24种、劳亚食虫目19种、偶蹄目7种、灵长目4种、兔形目3种、鳞甲目和攀鼩目各1种。与《贵州兽类志》相比,共计新增哺乳动物36种,包括近年来在贵州发现的5个新种,水甫管鼻蝠(Murina shuipuensis)、梵净山管鼻蝠(M. fanjingshanensis)、榕江管鼻蝠(M. rongjiangensis)、荔波管鼻蝠(M. liboensis)和黑姬鼠(Apodemus nigrus);1个中国新记录种,即2011年发表的艾氏管鼻蝠(M. eleryi);14个贵州分布新记录种,以及近年来有研究证据支持分布于贵州的17个种;此外,由于标本鉴定有误,或同物异名,或被研究证实不分布于贵州等原因,删除了23个物种。贵州省境内目前记录到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9种,其中,国家Ⅰ和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5种和14种。根据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贵州省分布的哺乳动物1种属于极危级(CR)、5种属于濒危级(EN)、5种属于易危级(VU)、9种属于近危级(NT)。根据《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蒋志刚等 2016),有6种被评估为极危级(CR)、5种为濒危级(EN)、17种为易危级(VU)、39种为近危级(NT)。

    • 甲壳动物胰岛素样促雄腺激素功能及 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0, 55(5):670-680. DOI: 10.13859/j.cjz.202005016

      摘要 (922) HTML (0) PDF 1.30 M (1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壳动物的雄性性别分化主要由其促雄腺(AG)分泌的胰岛素样促雄腺激素(IAG)负责调控。在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中,通过单个IAG的操作可以成功性反转,进而实现全雄养殖。因此,基于IAG的性别调控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目前,IAG在许多经济甲壳动物中得到研究报道,发现其表达不仅局限于促雄腺,功能也更加广泛。此外,随着RNA干扰技术在水产动物中的广泛运用,基因功能的研究更易实现,IAG如何执行其生理作用的信号机制及上游的调控网络逐渐成为学者们探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IAG研究的进展,从IAG的分子特征、生理功能、作用机制及上游调控机理等方面展开探讨,为深入阐明IAG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制提供基础。

    • >动态与其他
    • 甘肃敦煌发现白兀鹫

      2020, 55(5):646-646. DOI: 10.13859/j.cjz.202005020

      摘要 (899) HTML (0) PDF 159.83 K (1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台湾麝鼩

      2020, 55(5):681-682. DOI: 10.13859/j.cjz.202005017

      摘要 (834) HTML (0) PDF 538.99 K (1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江苏盐城发现黑枕王鹟和栗腹歌鸲

      2020, 55(5):683-683. DOI: 10.13859/j.cjz.202005018

      摘要 (860) HTML (0) PDF 294.24 K (1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湖北七姊妹山发现长尾地鸫

      2020, 55(5):684-684. DOI: 10.13859/j.cjz.202005019

      摘要 (910) HTML (0) PDF 482.55 K (1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