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5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近10年秦皇岛两种鸟类春季迁徙 时间变化的差异性

      2021, 56(1):1-7. DOI: DOI: 10.13859/j.cjz.202101001 CSTR:

      摘要 (1316) HTML (0) PDF 299.14 K (2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时间的影响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鸟类环志的方法分析了2010至2019年河北秦皇岛两种鸟类春季迁徙时间变化趋势及其差异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差异性的原因。选择环志数量较多的食虫鸟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和食谷鸟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phala)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0年间两种鸟类春季迁徙到达时间、高峰期、离开时间和停歇天数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0年间黄眉柳莺和灰头鹀春季迁徙到达时间、高峰期和离开时间都出现了提前现象。黄眉柳莺和灰头鹀在秦皇岛停歇天数都呈现缩短的趋势,黄眉柳莺到达时间与离开时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两种候鸟春季迁徙时间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秦皇岛环境温度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促使各种植被群落和昆虫提前进入生长繁殖阶段,为春季提前迁徙而来的候鸟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黄眉柳莺春季迁徙期在秦皇岛采取“早到早走”的策略,提早到达繁殖地可以增加其繁殖成功率,有助于提高鸟类种群的生存率。

    • 空气污染对信鸽比赛个体归巢速度的影响

      2021, 56(1):8-15. DOI: 10.13859/j.cjz.202101002 CSTR:

      摘要 (1234) HTML (0) PDF 373.43 K (1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空气污染作为一种有害的环境因素,对人类及动物的生理、心理均有影响。在鸟类中,信鸽(Columba livia)是研究空气污染影响的理想模型。为探究空气污染的行为学效应,通过收集并筛选2018和2019年成都市信鸽协会春秋两个季节举办的64场赛事共285羽参赛5场及以上的信鸽不同空距等级下的归巢速度,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了6种大气污染物(CO、NO2、O3、PM2.5、PM10、SO2)及气温、季节、天气等环境因子对信鸽归巢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M10、SO2、NO2、O3浓度与归巢速度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即这些空气污染物浓度越高,信鸽归巢速度越快;而CO浓度与归巢速度显著负相关,即CO浓度越高,信鸽归巢速度越慢。通过模型评估及比较,发现O3模型是归巢速度的最佳拟合模型,其次是NO2模型。本研究表明,信鸽的归巢速度的确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但潜在的影响机制如归巢动机假说和嗅觉强化假说仍需进一步研究。

    • 广西西南部熊猴对石山森林的利用

      2021, 56(1):16-27. DOI: 10.13859/j.cjz.202101003 CSTR:

      摘要 (912) HTML (0) PDF 524.73 K (1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栖息地利用直接反映灵长类适应环境或应对环境变化所采取的行为策略,是了解和评估物种适应能力与进化潜力的重要途径。石山森林是一类特殊的生境,栖息在石山森林中的灵长类动物可能展现出独特的适应策略。为了解熊猴(Macaca assamensis)对石山森林的利用策略,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群野生熊猴的行为活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熊猴对石山不同部位的利用具有选择性(χ2 = 35.738,df = 3,P < 0.001)。熊猴对崖壁的利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山坡和山顶,对平地的利用频率最低。分析发现,熊猴对各山体部位的利用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熊猴的主要行为活动在不同山体部位的发生频率有显著差异(休息:χ2 = 58.075,df = 3,P < 0.001;移动:χ2 = 36.709,df = 3,P < 0.001;觅食:χ2 = 40.786,df = 3,P < 0.001)。休息和移动主要发生在崖壁,而觅食主要发生在山坡。在坡向利用中,熊猴对北向利用频率最高,其次为东向,后依次为西向和无坡向,最后为南向。在果实缺乏季节,猴群对南向的利用频率明显高于果实丰盛季节。休息行为在不同坡向的利用频率有显著季节差异(χ2 = 13.292,df = 4,P < 0.05),表现为猴群在果实缺乏季节对南向的利用频率明显高于果实丰盛季节(t =﹣2.804,n = 12,P < 0.05)。熊猴对栖息地的利用受到果实可利用性和温度的影响。在果实丰盛季节,猴群的休息行为在崖壁的发生频率降低(r =﹣0.740,t =﹣3.481,df = 11,P < 0.01),在山坡的发生频率增高(r = 0.808,t = 4.329,df = 11,P < 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熊猴栖息地利用的主要气候因子,表现为猴群对崖壁的总体利用频率与平均气温成负相关(r =﹣0.617,t =﹣2.477,df = 11,P < 0.05);猴群觅食时对北向的利用频率与温度成负相关(r =﹣0.764,t =﹣3.748,df = 11,P < 0.01)。熊猴主要利用崖壁以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在果实丰富季节选择食物丰富的山坡觅食,这可能是猴群在觅食收益与捕食风险中权衡的结果。本研究表明,食物的数量和分布、猴群的反捕食和行为热调节策略是影响熊猴栖息地利用的重要因素。

    • 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公园及周边区域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概况

      2021, 56(1):28-39. DOI: 10.13859/j.cjz.202101004 CSTR:

      摘要 (1011) HTML (0) PDF 8.92 M (1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公园独具特色的高山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动植物资源,但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尚未报道。为此,2016至2018年对该区域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记录两栖动物21种,隶属于2目8科。其中,东洋种17种,古北种1种,广布种3种;湖北省级保护动物12种;IUCN收录21种,其中棘腹蛙(Quasipaa boulengeri)为濒危级(EN),秦巴巴鲵(Liua tsinpaensis)、棘胸蛙(Q. spinosa)为易危级(VU);《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收录21种;中国特有种10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有5种。共记录爬行动物31种,隶属于2目13科。其中,东洋种23种,古北种1种,广布种7种;湖北省级保护动物8种;IUCN收录24种,其中,乌龟(Mauremys reevesii)为濒危级(EN),舟山眼镜蛇(Naja atra)为易危级(VU);CITES附录II收录舟山眼镜蛇、附录III收录乌龟;《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收录11种;中国特有种12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有13种。结果表明,该区域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具有种类较多、东洋界物种占优势、中国特有种及受保护物种较多的特点。调查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公园生物资源概况,为科学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保护

    • 海南睑虎繁殖生物学特征初步观察

      2021, 56(1):40-45. DOI: 10.13859/j.cjz.202101005 CSTR:

      摘要 (982) HTML (0) PDF 327.14 K (1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于睑虎属(Goniurosaurus)物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种描述、分类分布以及系统进化等方面,繁殖生物学资料基本空白。本课题组于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对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南睑虎(G. hainanensis)的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海南睑虎的繁殖期为3 ~ 10月,共观察到雌性个体147只,雄性个体179只。繁殖高峰期为7 ~ 8月,该段时间共观察到雌性96只,其中怀卵个体为51只,怀卵率为53%,怀卵数(1.9 ± 0.5)枚,80%雌性个体的怀卵数为2枚,具有年产多窝卵的特性。卵均重、窝卵重、卵长径、卵短径、相对窝卵重1(窝卵重/产后母体体重)和相对窝卵重2[窝卵重/(产后母体体重 + 窝卵重)]与雌性体长无显著相关性。卵长径、卵短径和窝卵重与卵均重呈显著相关。孵化温度为22 ~ 26 ℃,孵化相对湿度为80% ~ 95%,孵化周期为65 ~ 70 d(n = 4),出壳过程持续近2 h(n = 4)。吊罗山海南睑虎种群雌雄性比约为1︰1.2,成幼比约为8︰1,雌雄体型大小不存在两性异形。

    • 仙琴蛙颜色感知具有左脑优势

      2021, 56(1):46-54. DOI: 10.13859/j.cjz.202101006 CSTR:

      摘要 (944) HTML (0) PDF 815.69 K (1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蛙类在暗视条件下能辨别不同颜色,但颜色感知时大脑神经活动的动态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分析峨眉仙琴蛙(Nidirana daunchina)在蓝、绿、黄三种颜色光刺激下脑电信号δ、θ、α、β 4种节律的功率谱,研究脑电节律与颜色感知之间的关系,探索颜色感知的动态神经机制。首先采集不同颜色刺激下端脑、间脑和中脑的脑电信号,提取δ(0.5 ~ 5.5 Hz)、θ(5.5 ~ 8.5 Hz)、α(8.5 ~ 17 Hz)、β(17 ~ 45 Hz)四个节律,分析各节律的功率谱;使用三因素(颜色、脑区和性别)重复测量ANOVA和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δ和θ节律,蓝光诱发的功率谱显著高于绿和黄颜色光;对θ、α、β三个节律,由颜色刺激引起的左间脑功率谱显著高于右间脑(P < 0.05)。上述结果表明,蓝色光引发高觉醒水平,且颜色感知具有左脑优势。

    • 三种不同科属蛙类外周血细胞的比较

      2021, 56(1):55-63. DOI: 10.13859/j.cjz.202101007 CSTR:

      摘要 (1109) HTML (0) PDF 681.34 K (2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快速瑞氏-姬姆萨(Wright’s-Giemsa’s)染色法对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和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的外周血细胞进行观察,并与北部湾棱皮树蛙(Theloderma corticale)已有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三种蛙的血细胞均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组成,三种蛙的血细胞在形态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在形态大小、数量上差异显著。沼水蛙的红细胞长径和短径均显著大于其余两种,分别为(23.56 ± 2.78)μm和(14.25 ± 1.62)μm;3种蛙的嗜中性粒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在大小上没有明显差别,但北部湾棱皮树蛙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长径、短径均显著大于其他两种蛙。北部湾棱皮树蛙的红细胞数量显著少于其余两者,为(24.33 ± 9.46)×104/mm3;斑腿泛树蛙白细胞数量显著少于其余两种蛙,为(1.40 ± 0.40)×104/mm3。这些差异的产生可能与其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性有关。

    • 人工养殖中华鲟后备亲鱼摄食和 生长的周年变化

      2021, 56(1):64-72. DOI: 10.13859/j.cjz.202101008 CSTR:

      摘要 (816) HTML (0) PDF 731.93 K (1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现全人工繁殖是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物种保护的重要途径,建立中华鲟人工养殖亲鱼群体是人工繁殖的基础条件。本文以自然变温条件下人工培育的中华鲟后备亲鱼(年龄15龄,体长183 ~ 235 cm,体重71.5 ~ 180.5 kg,n = 14)为研究对象,每天对摄食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每月对生长指标进行检查测量,通过持续12个月的跟踪观测,开展后备亲鱼摄食和生长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后备亲鱼摄食比例、摄食频次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特征,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雌鱼、雄鱼均具有相似的周年变化规律,雌雄摄食比例仅9月存在显著差异(P < 0.05),雌雄摄食频次同月均无显著差异(P > 0.05);后备亲鱼配合饲料日饵率和鲜活饵料日饵率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配合饲料日饵率10月最低,为0.02%,1月最高,为0.19%,鲜活饵料日饵率6月最低,为0.12%,4月最高,为0.99%;配合饲料的年均摄食比例仅为18.39% ± 17.61%,鲜活饵料的年均摄食比例为62.57% ± 15.63%,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摄食比例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可见实验对象对鲜活饵料具有明显摄食偏好;配合饲料日饵率、鲜活饵料日饵率、总摄食率、雌鱼摄食率、总摄食频次和雌鱼摄食频次与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后备亲鱼体周长、体重、肥满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呈现生长缓慢特征,不同月份肥满度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其他生长指标不同月份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 0.05)。在中华鲟后备亲鱼培育管理中,应注意加强水温调控,提供适宜养殖条件,减少人为干扰,改善摄食和生长效果。本研究对中华鲟后备亲鱼养殖技术的改进具有参考价值。

    • 长江中游鱼类资源量的估算

      2021, 56(1):73-79. DOI: 10.13859/j.cjz.202101009 CSTR:

      摘要 (857) HTML (0) PDF 684.52 K (1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长江中游的鱼类资源现状,于2018年5和6月以及9和10月在宜昌、石首、洪湖、武汉和湖口5个江段进行了渔获物调查工作。通过统计各江段的渔业捕捞情况,计算年捕捞量。用体长股分析方法,对铜鱼(Coreius heterodon)、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瓦氏黄颡鱼(Tachysurus vachelli)的资源量进行估算,并以此推算各江段的鱼类总资源量。结果显示,宜昌江段的鱼类年总资源量1 077.36 t,其中,铜鱼为623.25 t;石首江段的年总资源量为2 190.74 t,铜鱼为698.19 t;洪湖江段的鱼类年总资源量为58.57 t,其中,瓦氏黄颡鱼为0.41 t;武汉江段的鱼类年总资源量1 010.54 t,其中,鳊为148.65 t;湖口江段的年鱼类总资源量14.55 t,瓦氏黄颡鱼为0.032 t。估算结果可以为长江中游鱼类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

    • 莱氏拟乌贼缠卵腺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2021, 56(1):80-87. DOI: 10.13859/j.cjz.202101010 CSTR:

      摘要 (816) HTML (0) PDF 2.49 M (1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莱氏拟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缠卵腺的结构和功能,本研究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对该腺体进行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缠卵腺由腺壁组织、分泌叶瓣和结缔组织组成。其中,腺壁组织由外膜层和肌肉层组成,位于腺体外部;分泌叶瓣是腺体的主要部分,由分泌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分泌细胞具有分泌功能,支持细胞起到支持分泌细胞的作用。分泌叶瓣两侧为分泌细胞,分泌细胞较大,细胞内细胞器丰富,包括大量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此外分泌细胞内充满分泌物质,主要是蛋白泡。结缔组织夹杂在外膜层和分泌叶瓣中。分析认为,莱氏拟乌贼的缠卵腺是一种典型的分泌型腺体,其分泌的凝胶物质主要功能是形成第三层卵膜,以保护受精卵免受外界环境侵袭。

    • 两种 科鱼类鳃部寄生的普氏趋 虫 形态描述及系统发育分析

      2021, 56(1):88-99. DOI: 10.13859/j.cjz.202101011 CSTR:

      摘要 (728) HTML (0) PDF 2.12 M (1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对新疆乌鲁木齐市区及巴楚县的鱼类进行寄生虫病原调查过程中,在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和云斑 (I. nebulosus)鳃部发现有单殖吸虫寄生,两种鱼所寄生的虫种形态基本一致,仅连接片形态稍有差异,通过形态学鉴定为锚首虫科(Ancyrocephalidae)趋 虫属(Ligictaluridus)的普氏趋 虫(L. pricei)。为验证形态鉴定的准确性,扩增了寄生虫的28S rDNA序列,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鱼所寄生的单殖吸虫与普氏趋 虫的相似度均达98%以上,在系统进化树中紧密聚为一支,置信度均为100;同时,两种虫与普氏趋 虫间的遗传距离数值接近于零,表现出了很高的相似度和亲缘关系。因此根据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这两种鱼感染的是同一种寄生虫。研究结果可为新疆人工养殖 科鱼类的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 >技术与方法
    • 利用小型无人机监测西洞庭湖 水鸟的可行性探讨

      2021, 56(1):100-110. DOI: 10.13859/j.cjz.202101012 CSTR:

      摘要 (962) HTML (0) PDF 11.11 M (1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鸟类监测方法具有调查时间长、人力物力消耗大、调查结果不准确的局限。近年来,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在鸟类调查上仍缺乏成熟的技术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11月19至25日期间,使用搭载可见光相机的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大疆Mavic 2行业变焦版,在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四个水鸟集群分布区域划定监测样区,规划航线,设定合适的飞行和拍摄参数后采集遥感数据。根据水鸟对无人机的反应程度划分不同的惊扰等级,记录拍摄过程中鸟类受惊扰情况。利用图像拼接软件PTGui Pro 11.0,对采集到的影像进行拼接、匀色等解译预处理操作。对合成后的遥感影像建立水鸟分类标注表,进行人工解译,并对调查过程中的水鸟惊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共进行11次飞行调查,获取10个样区数据,最大样区面积约为18 hm2,75 m飞行高度下影像分辨率为0.012 m/像素,对样区内6种体型较大的水鸟——苍鹭(Ardea cinerea)、大白鹭(A. alba)、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绿翅鸭(Anas crecca)和罗纹鸭(Mareca falcata)进行了分类和计数。绿翅鸭和罗纹鸭二者依靠遥感图像无法区分,其余4种拍摄到的水鸟均成功解译和计数。惊扰等级记录显示,本次无人机调查对水鸟的惊扰程度较弱。结果表明,基于搭载可见光相机的小型无人机对湿地大型和中型水鸟进行快速遥感调查监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湖泊湿地类型的鸟类调查中具有应用潜力;通过选择合适的飞行平台,设定适当的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和图像重叠度等参数,能够在保证解译结果准确性的同时,避免对水鸟的过度干扰。

    • 龟嗜皮菌的快速鉴定及其在鳄蜥 皮肤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2021, 56(1):111-118. DOI: 10.13859/j.cjz.202101013 CSTR:

      摘要 (777) HTML (0) PDF 11.18 M (1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龟嗜皮菌(Austwickia chelonae)感染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造成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患皮肤病甚至死亡,近年来这种病原体在Ⅰ级保护动物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的救护种群中暴发。传统的病原检测方法费时耗力。本文基于龟嗜皮菌全基因组序列开发了特异性高、方便快捷的龟嗜皮菌检测方法,并应用于鳄蜥的皮肤病风险预测。本研究开发的3对检测龟嗜皮菌的特异引物中,AC3引物的使用效果最好。

    • >研究简报
    • 中国鸟类分布新记录种——丝绒海番鸭

      2021, 56(1):119-122. DOI: 10.13859/j.cjz.202101014 CSTR:

      摘要 (1098) HTML (0) PDF 779.54 K (2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年12月10日至2020年1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东滩滴水湖水域持续观察和拍摄到一种鸭科鸟类。经查文献并与所观察记录到的鸟类进行形态特征比对,鉴定为丝绒海番鸭(Melanitta fusca),为中国鸟类分布新记录种。

    • 广西雅长发现白冠长尾雉

      2021, 56(1):123-125. DOI: 10.13859/j.cjz.202101015 CSTR:

      摘要 (819) HTML (0) PDF 5.29 M (1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是分布狭窄的全球性易危鸟类。2020年5月,在位于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的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到白冠长尾雉活动,确认为广西鸟类分布新记录种。生境的丧失和河面的加宽导致广西西北部的白冠长尾雉可能形成一个与贵州分布区隔离的孤立种群,建议对其分布区和种群数量进行专门调查,为相关部门制定白冠长尾雉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甘肃张掖黑河湿地黑鹳繁殖和迁徙习性

      2021, 56(1):126-130. DOI: 10.13859/j.cjz.202101016 CSTR:

      摘要 (1126) HTML (0) PDF 236.77 K (1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黑鹳(Ciconia nigra)属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2010至2018年,通过样线、样带和固定样点调查的方法对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鹳种群进行了监测,黑鹳最大种群数量均出现在每年的9月下旬,数量120 ~ 430只不等,年均308只。春季迁徙季节,黑鹳于3至4月到达保护区,部分个体会在此繁殖,其他个体会继续迁徙;秋季迁徙季节,黑鹳于8月中旬开始迁徙到达,9月下旬出现最大种群,10月中下旬陆续迁离,极少数个体在本地区过冬。2012至2018年对合黎山正义峡、榆树河、车轱辘河3个观察区域持续跟踪监测,共记录到有9个繁殖巢7年内的有效繁殖巢37个。巢多位于崖壁上,主要由粗树枝筑成,外径110 ~ 170 cm,内径40 ~ 70 cm,高45 ~ 84 cm,巢深4 ~ 7 cm(n = 9)。产卵期6 ~ 8 d,产卵间隔1或1.5 d,窝卵数4或5枚(n = 9)。根据对19枚卵的测量,卵短径为47 ~ 55 mm,卵长径为63 ~ 71 mm。第1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孵卵期33或34 d(n = 37),幼鸟为异步孵化,需要3 ~ 5 d才可以全部出壳。雌雄共同育雏,雏鸟70日龄时才具飞行能力,并在巢附近短距离练习飞行,直至100日龄后才不归巢。根据历年的监测,本区域黑鹳的孵化成功率为55.2%,每巢平均繁育成功幼鸟(2.6 ± 0.6)只(n = 37)。本研究较为全面地掌握了黑鹳在本区域的繁殖和迁徙习性,为开展黑鹳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 四川蜂桶寨笼养绿尾虹雉的饲养繁殖

      2021, 56(1):131-136. DOI: 10.13859/j.cjz.202101017 CSTR:

      摘要 (807) HTML (0) PDF 301.57 K (1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笼养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的繁殖能力,2018和2019年在四川蜂桶寨进行了笼养绿尾虹雉的人工繁育研究。8只(3♂,5♀)成年绿尾虹雉分别饲养在4个笼舍中,其中,2个笼舍1雄1雌,1笼舍1雄2雌,1笼舍1雌鸟单养。两年笼养绿尾虹雉共产受精卵16枚,受精率44.44%,人工孵化出雏12只,孵化率75%。孵卵过程中日卵重损失量(Y1)与孵卵天数(X)之间的回归方程:Y1 = 0.375 + 0.001 X(F = 2.995,P > 0.05),日卵重损失量与孵卵天数相关性不显著。卵重(Y2)与孵卵天数(X)极显著相关,Y2 = 83.451﹣0.385X(R2 = 1,P < 0.01)。总之,在现有条件下,建造适宜的绿尾虹雉笼养设施,改进人工孵化条件,是目前提高笼养绿尾虹雉繁殖性能的关键。

    • 上海大金山岛的两栖爬行动物

      2021, 56(1):137-141. DOI: 10.13859/j.cjz.202101018 CSTR:

      摘要 (876) HTML (0) PDF 255.29 K (1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金山岛位于杭州湾东北角,是上海市最高和最大的基岩岛。该岛人为干扰较少,保留着上海地区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原始本底。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两栖爬行动物的繁殖季节对大金山岛进行了6次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大金山岛是上海市爬行动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 >综述
    • 褐头朱雀和藏雀的研究现状

      2021, 56(1):142-148. DOI: 10.13859/j.cjz.202101019 CSTR:

      摘要 (1775) HTML (0) PDF 1.10 M (1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褐头朱雀(Carpodacus sillemi)与藏雀(C. roborowskii)均是我国的特有鸟类,也互为亲缘关系最近的姊妹种,它们自发现命名以来长期属于了解非常有限的种类,褐头朱雀更是全世界最罕为人知的现生鸟类之一。目前,与褐头朱雀及藏雀有关的研究报道和资料很少。根据已有的文献,结合在野外实地观察所获取的资料,对褐头朱雀与藏雀分类、分布、繁殖等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与总结,并对两者幼鸟的形态进行初步比较,结果支持将上述两种归入朱雀属的分类建议。同时,也呼吁中国鸟类学研究者对褐头朱雀与藏雀投入更多的关注。

    • 鸟类鸣声与个体适合度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1, 56(1):149-156. DOI: 10.13859/j.cjz.202101020 CSTR:

      摘要 (981) HTML (0) PDF 268.71 K (1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鸣声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信息,是鸟类间信息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本文综述了鸟类鸣声行为与包括个体状态(体征、激素水平和健康状况)、社会等级及繁殖(性选择和成效)在内的个体适合度关系的研究进展。文章总结发现,鸟类的鸣声水平与单一体征参数关系的研究结果不稳定,鸣声可能受个体内部的多种激素调控,并与个体的社会等级有直接关系。雌雄个体鸣声均与繁殖有一定相关性,但双亲鸣声行为策略存在差异。鸣声对繁殖适合度的影响受到其他因素如物种、婚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鸟类鸣声代表的生物学信息是个体身体质量的综合体现,与鸟类个体适合度的关系较为复杂。为解释鸣声所代表的生物学信息,需要从适合度的多个角度(社会等级、身体状况和繁殖情况等)来考虑多种鸣声参数。

    • >动态与其他
    • 贵州贵阳发现流苏鹬

      2021, 56(1):72. DOI: 10.13859/j.cjz.202101021 CSTR:

      摘要 (841) HTML (0) PDF 129.92 K (1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陕西发现阔嘴鹬和蒙古沙鸻

      2021, 56(1):157-158. DOI: 10.13859/j.cjz.202101022 CSTR:

      摘要 (813) HTML (0) PDF 275.25 K (1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盈江和大理发现斑翅凤头鹃

      2021, 56(1):159-160. DOI: 10.13859/j.cjz.202101023 CSTR:

      摘要 (846) HTML (0) PDF 566.40 K (1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