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56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卫星跟踪揭示撞击电线是黑颈鹤幼鸟 越冬地死亡的主要原因

      2021, 56(2):161-170. DOI: 10.13859/j.cjz.202102001

      摘要 (981) HTML (0) PDF 9.50 M (1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卫星跟踪对出生于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盐池湾)内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幼鸟在越冬地撞击电线死亡的现象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2018和2019年两年的7和8月在盐池湾内为16只黑颈鹤幼鸟安装卫星跟踪器。之后每日在Tracker Client软件中对黑颈鹤幼鸟的行动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行为后随即通知当地志愿者对幼鸟撞击电线进行确认。2019和2020年1至3月在西藏林周县开展实地调查,对发生撞击的电线位置进行记录并留存黑颈鹤残骸的影像资料。采用线性模型分析2013至2020年盐池湾黑颈鹤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出生的黑颈鹤,其撞击死亡率为40.0%;2019年出生的黑颈鹤撞击死亡率为83.3%;撞击电线是该黑颈鹤种群幼鸟在越冬地死亡的主要原因。撞击事件大多集中发生于河谷地带,该处分布有大量农田。撞击发生前幼鸟的活动区域内均有电线分布,幼鸟与电线发生过相互作用。线性模型分析显示,盐池湾黑颈鹤种群除成年个体外,幼鸟和亚成体的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幼鸟在越冬地的撞击死亡并未给该种群的数量造成严重影响,但鉴于撞击事件的严重性,仍建议在黑颈鹤越冬地为电线采取防鸟撞措施,同时对燃放爆竹等情况加以适当引导,尽量减少对黑颈鹤的干扰。

    • 高黎贡山火尾绿鹛的鸣声特征分析

      2021, 56(2):171-179. DOI: 10.13859/j.cjz.202102002

      摘要 (786) HTML (0) PDF 797.44 K (1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鸣声在鸟类通讯、配偶吸引和领域保卫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雀形目火尾绿鹛(Myzornis pyrrhoura)繁殖期的鸣声类型及其生物学意义。于2013和2014年的3至7月在云南高黎贡山片马垭口、独龙江垭口录制了成鸟(n = 30)、3个家庭的幼鸟(n = 6)和1巢雏鸟(n = 2)的鸣声。依据鸣声发出时的个体行为特征,将录制的成鸟鸣声分为3种类型,即联络鸣叫、报警鸣叫和雄性鸣唱。其中,雄鸟鸣唱的语图明显比其他鸣叫声更复杂。而样本量较多的多声联络鸣叫和报警鸣叫的声学特征在个体间有显著差异。雏鸟随着日龄的增加,其鸣声的音节数和持续时间均增加,但峰频率随日龄增加而降低,至20日龄雏鸟和幼鸟鸣叫特征十分相似。野外观察发现,火尾绿鹛在繁殖期的鸣唱较少,其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 靴隼雕在中国的分布及羽色多态现象

      2021, 56(2):180-189. DOI: 10.13859/j.cjz.202102003

      摘要 (859) HTML (0) PDF 297.47 K (1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0年之前,靴隼雕(Hieraaetus pennatus)在中国的已知分布范围仅限于新疆、辽宁、北京、云南及四川,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以及观鸟爱好者人数增加,2000年之后陆续在内蒙古、西藏、江苏、河南、甘肃等17个省份及自治区有了该种的确切记录。根据已有报道和记录,本文对靴隼雕在国内的分布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简要归纳其在国内的居留型:该种在西部荒漠亚区和天山山地亚区内应为夏候鸟,在青海藏南亚区内为夏候鸟或留鸟,在滇南山地亚区内则为冬候鸟,在国内其他大部分地区应被视为旅鸟。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已有记录缺乏确实证据,建议视作无效。同时,对国内靴隼雕记录中已知的暗色型和淡色型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国内靴隼雕暗色型个体数量远多于淡色型(暗色型与淡色型数量之比为41∶9),这与东南亚地区相应的已知比例相近(马来半岛15∶1,泰国37∶8),而与淡色型个体在西班牙、南非占比约80%,在土耳其、希腊、以色列占约60%,在格鲁吉亚暗、淡色型个体各占约50%的情况明显不同。靴隼雕暗色型个体的比例在欧亚大陆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升高的趋势。

    • 武夷山区产鸟类模式种和亚种 记述及其资源概况

      2021, 56(2):190-198. DOI: 10.13859/j.cjz.202102004

      摘要 (714) HTML (0) PDF 2.24 M (1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武夷山是中国东南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检索《中国动物志·鸟纲》和《中国鸟类分布名录》(2版),记录有模式种(亚种)产地为武夷山及其邻近区域的鸟类模式种11种,包括单型种5种,即黑眉柳莺(Phylloscopus ricketti)、棕噪鹛(Garrulax berthemyi)、白喉林鹟(Cyornis brunneatus)、棕腹大仙鹟(Niltava davidi)和蓝鹀(Emberiza siemsseni),以及指名亚种6种,即白眉山鹧鸪(Arboricola gingica gingica)、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 caboti)、白斑尾柳莺(Phylloscopus ogilviegranti ogilviegranti)、短尾鸦雀(Neosuthora davidiana davidiana)、华南斑胸钩嘴鹛(Erythrogenys swinhoei swinhoei)和红尾噪鹛(Trochalopteron milnei milnei),另有其他亚种31种。其中,产地记录为“挂墩”和“武夷山”31种(亚种),记录为“邵武”和“光泽”2种(亚种),记录为“福建西北部”和“南平或野猫坑”9种(亚种)。在近80年的武夷山区鸟类调查中,这些鸟类模式种(亚种)记录情况分别为:1938至1963年郑作新等记录28种,2004至2011年程松林等记录40种,而红尾噪鹛(Trochalopteron milnei milnei)和蓝鹀(Emberiza siemsseni)在前述两部分调查中均没有记录。依据程松林等调查记录的40鸟种进一步分析,其中,留鸟26种、夏候鸟10种、冬候鸟3种、旅鸟1种;常见7种、易见19种、少见12种、罕见2种。分析结果表明,模式种(亚种)产地为武夷山及其邻近区域的40种鸟类,作为宝贵的地模标本资源,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对我国鸟类分类与区系分布、鸟类生物地理学和保护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普氏蹄蝠栖息地选择的研究

      2021, 56(2):199-207. DOI: 10.13859/j.cjz.202102005

      摘要 (677) HTML (0) PDF 590.79 K (1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栖息地的特征、微环境条件及影响该物种栖息地选择的因素,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在我国中、南部的10个省或直辖市,对83个洞穴进行测量,记录洞穴微环境,评估洞穴内普氏蹄蝠的受干扰程度,对普氏蹄蝠生态习性进行初步观察。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评估普氏蹄蝠的栖息地偏好,主成分分析检验影响栖息地选择的因素。结果显示,有蝙蝠栖息的洞穴66个,有普氏蹄蝠栖息的洞穴17个,普氏蹄蝠的繁殖地主要是天然洞穴;与其他蝙蝠栖息地相比,普氏蹄蝠栖息地具有更高的洞穴最大高度与更低的洞内温度;与普氏蹄蝠非繁殖地相比,繁殖地具有更大的洞穴入口宽度、更高的温度和湿度及更短的水源距离;与非冬眠地相比,冬眠地相对湿度高而光照度低。调查发现,多数栖息地被严重干扰,许多已被开发为旅游景点,可能严重影响普氏蹄蝠的种群数量;普氏蹄蝠通常栖息在距离洞口不远的最高处,个体间保持10 ~ 15 cm的距离,傍晚出洞时间晚于小体型蝙蝠,冬眠期为11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冬眠时一般栖息在洞穴深处。研究表明,普氏蹄蝠对栖息地具有强烈选择性。

    •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蝙蝠多样性

      2021, 56(2):208-213. DOI: 10.13859/j.cjz.202102006

      摘要 (623) HTML (0) PDF 263.85 K (1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于2017至2019年对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翼手目动物资源进行调查,调查方法主要为日栖息地与夜栖息地调查、网捕调查,共调查到翼手目动物4科9属31种。其中,菊头蝠科1属7种,占比22.6%,蹄蝠科1属4种,占比12.9%,假吸血蝠科1属1种,占比3.2%,蝙蝠科6属19种,占比61.3%。31种蝙蝠的区系组成以东洋型为主,共有19种,而南中国型和季风型较少,南中国型为7种,季风型为5种。以栖息类型划分,石门台保护区的翼手目动物可以分成3类,其中,洞栖型有12种,建筑物栖型有4种,树栖型有4种,另有8种蝙蝠的栖息地可包括洞穴和建筑物,3种的栖息地可包括建筑物和树洞。石门台保护区作为面积较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到蝙蝠种类31种,属于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的保护区。本研究调查了石门台保护区的蝙蝠多样性数据,为以后深入探究该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

    • 赤水河外来鱼类尖头 和董氏须鳅的 引种溯源及生态适应性分析

      2021, 56(2):214-228. DOI: 10.13859/j.cjz.202102007

      摘要 (752) HTML (0) PDF 1.21 M (1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历史上,赤水河流域干流及支流的鱼类物种组成中未曾出现过尖头 (Rhynchocypris oxycephalus)和董氏须鳅(Barbatula toni)。但是,近年来在赤水河支流白沙河的鱼类资源调查中发现了这两个物种的分布,其来源及未来的生存可能性受到关注。本研究比较了尖头 赤水河野外种群与养殖种群形态上的差异;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了赤水河流域尖头 和董氏须鳅的来源,并通过生态位模型分析了这两种鱼在赤水河流域的生态适应性。形态数据结果表明,尖头 在赤水河的野外种群与养殖种群的个体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养殖种群的体长、尾柄长、尾柄高3个形态数据均高于野外种群。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尖头 赤水河流域野外种群及养殖种群与辽宁杨运种群聚为一支,董氏须鳅则与来自内蒙古、辽宁和河北的种群聚为一支。生态位模型分析表明,赤水河支流白沙河具有尖头 的中度适生区,其适生性概率为0.620;而董氏须鳅在该区域的适生性概率较低,仅为0.025,这可能与该物种已有分布数据较少有关。采样中发现白沙河实际采样点的水温较低,与北方分布点的水温接近,推测该区域仍具备尖头 和董氏须鳅生存的条件。综上所述,赤水河流域的尖头 和董氏须鳅均为来自东北地区的外来种,且能适应赤水河的生态环境。这与现场访问结果一致,未来需要加强种群监测以防成为外来入侵种。

    • 白令海黄线狭鳕的生活史特征及资源利用状态

      2021, 56(2):229-239. DOI: 10.13859/j.cjz.202102008

      摘要 (577) HTML (0) PDF 573.37 K (1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采自白令海峡的230尾黄线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为测量样本,运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渔业资源评估软件FISAT Ⅱ,研究其年龄及生长特征;进一步分析了该物种近40年的历史捕捞量,并对白令海峡种群的资源利用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全长优势组主要集中在41.3 ~ 54.8 cm,空壳重优势组为422.74 ~ 782.74 g。在生长过程中,雌性和雄性并无显著性差异。鱼体空壳重(W)和全长(L)的关系为W = 0.045608L2.46,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渐近全长L∞为74.86 cm,渐近空壳重W∞为1 860.78 g,生长系数K为0.17;总死亡系数Z为0.67,捕捞死亡系数F为0.40,开发率E为0.59。此开发率虽然高于0.5,但远低于我国目前沿海的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银鲳(Pampus argenteus)等重要的经济鱼类,捕捞压力较近海为轻。通过分析过去40年的历史捕鱼量,我们进一步对该物种的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捕捞量的监测和分析显示,得益于国际组织对远洋渔业的监管,黄线狭鳕种群资源的利用相较于20世纪末更趋于合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本研究为制定或采取与国际接轨的远洋渔业监管策略,促进中国远洋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信息。

    • 云南省锡金小鼠体表革螨感染分析

      2021, 56(2):240-246. DOI: 10.13859/j.cjz.202102009

      摘要 (620) HTML (0) PDF 249.43 K (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云南省锡金小鼠(Mus pahari)体表革螨的感染情况及分布规律,本研究基于1990至2015年云南省39个县(市)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锡金小鼠体表革螨的基本感染情况和感染差异。使用聚块指数测定革螨空间分布型,用Jaccard指数计算革螨物种相似性。从捕获的720只锡金小鼠体表共采集到革螨14 098只,鉴定为2科12属37种。贵州厉螨(Laelaps guizhouensis)、贫毛厉螨(L. paucisetosa)和兴义厉螨(L. xingyiensis)是优势革螨,其在不同个体的锡金小鼠体表均呈聚集分布。不同地理景观中采集的锡金小鼠体表革螨的种类和数量相差大,山区景观中采集的锡金小鼠体表革螨的感染率Pm、平均多度MA和感染度MI均明显高于坝区景观中采集的个体(P < 0.05)。不同性别的锡金小鼠体表革螨物种中度相似,雄鼠的平均多度和感染度高于雌鼠(P < 0.05)。种-样方关系图显示革螨物种数随宿主抽样量的增加而增加。结果表明,锡金小鼠体表革螨感染普遍,三个优势螨种在不同个体的宿主体表呈聚集分布,采自不同地理景观的锡金小鼠体表革螨构成差异较大。

    • >技术与方法
    • 短尾猴粪便雌二醇和孕酮处理与 提取方法比较

      2021, 56(2):247-254. DOI: 10.13859/j.cjz.202102010

      摘要 (570) HTML (0) PDF 379.40 K (1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损伤性的粪便样本已在监测动物性激素水平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粪便处理和激素的提取方法在不同物种中因其食性与代谢不同具有明显的物种特异性。本研究以野生和笼养两种环境下的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为研究对象,采集粪便样品,利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激素含量,比较不同粪便处理方式(湿便法、冷冻干燥粉碎法、冷冻干燥研筛法)和激素提取方法(乙醇加热法、甲醇乙醚法、乙醇丙酮法、甲醇乙醇法)的效果,探讨不同取食条件下短尾猴雌二醇(E2)和孕酮(P4)水平的最佳测定方法。粪便不同处理方法的比较中,冷冻干燥研筛法测得雌二醇和孕酮含量最高,冷冻干燥研筛法与冷冻干燥粉碎法在野生短尾猴中具有显著差异(P < 0.01),但在笼养短尾猴中无显著差异(P > 0.05)。湿便法测得含量最低,与另两种处理方法均具有显著差异性(P < 0.01)。激素提取方法的比较中,乙醇加热法提取雌二醇和孕酮含量最高,与甲醇乙醚法(P < 0.01)、乙醇丙酮法(P < 0.01)、甲醇乙醇法(P < 0.01)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激素平均含量、处理过程的简便性、抽提步骤的可行性,野生短尾猴粪便处理建议选用冷冻干燥研筛法,笼养短尾猴粪便由于冷冻干燥粉碎法操作简便且与冷冻干燥研筛法无显著差异,因此笼养短尾猴建议选用冷冻干燥粉碎法。野生与笼养短尾猴粪便激素的提取均建议采用乙醇加热法。

    • >研究简报
    • 喀斯特森林石壁营巢冠斑犀鸟繁殖行为初报

      2021, 56(2):255-258. DOI: 10.13859/j.cjz.202102011

      摘要 (788) HTML (0) PDF 994.96 K (1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和2020年,在广西崇左恩城观察了喀斯特森林一对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的繁殖行为。此对冠斑犀鸟每年4 ~ 7月在石壁上的洞穴里营巢,其孵卵期约为35 d,育雏期约为55 d。每年均有2只幼鸟成功离巢。幼鸟及雌鸟食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雄鸟喂食时缺少明显的高峰。结果表明,冠斑犀鸟在繁殖行为上适应了喀斯特这一特殊生境。

    • 四川省发现玉龙龙蜥

      2021, 56(2):259-264. DOI: 10.13859/j.cjz.202102012

      摘要 (769) HTML (0) PDF 1.21 M (1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玉龙龙蜥Diploderma yulongense(Mathey, Denzer, Hou & Wang 2012)于2012年根据Andrews R C等1914年在玉龙雪山采集的历史馆藏标本命名。至今对该物种尚未进行过研究,对其自然生活史资料和分布范围知之甚少。2019年7月,作者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下麦地乡采集到2号龙蜥属物种标本(采集号:2019ML0037♂,2019ML0038♀),经形态学检视和线粒体ND2基因序列重建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确定该2号标本为玉龙龙蜥,该种是四川分布新记录种。该发现将对玉龙龙蜥在我国地理分布的认知向东北方向延伸了100余千米。

    • >综述
    • 中国鸟类生物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1, 56(2):265-289. DOI: 10.13859/j.cjz.202102013

      摘要 (1051) HTML (0) PDF 413.03 K (4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回顾总结了中国鸟类生物地理学的产生、发展、重要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论述了以下五个方面:1. 中国动物地理学简史及鸟类生物地理学的萌芽;2. 鸟类动物地理区划的发展,并重点论述了岛屿鸟类区系调查与生物地理格局、中国台湾岛和海南岛与大陆鸟类区系的联系以及鸟类特有化现象;3. 鸟类多样性的格局、形成与维持,并重点归纳了几种重要的科学假说;4. 鸟类的谱系生物地理格局、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5. 鸟类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重点阐述谱系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地理格局-适应-基因”的整合分析方法对中国鸟类多样性格局形成机制的深度解析,指出大数据和组学时代是中国乃至世界鸟类生物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 无尾两栖类性腺发育研究进展

      2021, 56(2):290-302. DOI: 10.13859/j.cjz.202102014

      摘要 (660) HTML (0) PDF 2.55 M (1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脊椎动物的性腺发育一直是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无尾两栖动物因其胚胎发育的独立性和易观察性而成为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的良好材料,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综述了无尾两栖类原始性腺形成、性腺分化、精巢和卵巢的发育,以及配子发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无尾两栖类原始性腺形成主要发生在鳃盖褶和后肢芽形成时期,不同物种略有不同;性腺分化通常以卵原细胞或卵巢腔出现为标志,但对于部分具有初级性腔的物种并不适用;精巢内支持细胞包围精原细胞形成生精囊,囊内细胞经过一系列事件最终排出精子;卵巢由于卵母细胞发育最终卵巢腔消失,卵母细胞在卵泡内不连续分裂,最后形成卵细胞。无尾两栖动物的性腺发育过程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差异。

    • 两栖类动物Cathelicidins家族 抗菌肽研究进展

      2021, 56(2):303-319. DOI: 10.13859/j.cjz.202102015

      摘要 (637) HTML (0) PDF 9.56 M (1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两栖类动物皮肤裸露和湿润的特性易于微生物的生长,它们为了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在长期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以抗菌肽(AMPs)为主要防御机制的免疫系统。抗菌肽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是生物用于抵御细菌、真菌、病毒和原虫等病原体侵袭的重要武器之一,在进化上是一类非常古老而有效的天然防御物质。Cathelicidins是脊椎动物特有的重要抗菌肽家族之一,除具有高效广谱的抗菌活性,还具有如抗炎、抗氧化、伤口修复、抑制组织损伤和促进血管生成等多种重要活性,因此Cathelicidins家族抗菌肽已成为抗感染多肽类新药的研发热点。本文将从两栖类动物Cathelicidins家族抗菌肽的一般特点、来源分布、生物合成与结构、生物学活性、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等几个方面,综合阐述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动态与其他
    • 宁夏六盘山发现乌鸫

      2021, 56(2):213-213. DOI: 10.13859/j.cjz.202102017

      摘要 (725) HTML (0) PDF 119.02 K (1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广西北海发现短趾雕

      2021, 56(2):320-320. DOI: 10.13859/j.cjz.202102018

      摘要 (605) HTML (0) PDF 139.88 K (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四川贡嘎山黄喉貂猎杀横斑锦蛇

      2021, 56(2):170, 189. DOI: 10.13859/j.cjz.202000002

      摘要 (685) HTML (0) PDF 762.89 K (1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