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57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巴布亚硝水母无性生殖过程及形态变化

      2022, 57(3):321-335. DOI: 10.13859/j.cjz.202203001 CSTR:

      摘要 (759) HTML (0) PDF 1.60 M (1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巴布亚硝水母(Mastigias papua)为研究对象,观察了水螅体无性生殖产生类浮浪幼虫胞芽、类浮浪幼虫胞芽变态发育为水螅体、水螅体横裂产生碟状体以及碟状体发育为水母体的过程和形态变化。25 ℃时类浮浪幼虫胞芽经过93 h后变态发育为水螅体。换用带有虫黄藻的天然海水并将培养温度从25 ℃升至27 ℃后,水螅体开始横裂,萼部触手环下方产生缢痕。水螅体横裂开始47 h后,缢痕更加明显,其上方部分发育为碟状幼体,后期碟状体搏动越来越频繁,最后释放。释放后的碟状体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21 d后可发育为水母幼体。巴布亚硝水母虽然只有产生类浮浪幼虫胞芽一种无性生殖方式,但繁殖速度较快,27 ℃时1个水螅体平均1 d可产生1.7个类浮浪幼虫胞芽,类浮浪幼虫胞芽可在3或4 d的短时间内附着变态。

    • 黑线毛足鼠能量策略的个体差异与权衡

      2022, 57(3):336-349. DOI: DOI: 10.13859/j.cjz.202203002 CSTR:

      摘要 (443) HTML (0) PDF 622.16 K (1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应对由冬季低温与食物匮乏所带来的挑战,动物进化出了不同的能量策略,如迁徙、换毛、贮食、储脂和蛰眠等,但个体间可能存在差异,且不同策略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权衡。有研究者认为,黑线毛足鼠(Phodopus sungorus)的贮食和日蛰眠等能量策略之间可能存在权衡。本研究测定了低温短光 [(10 ± 2)℃,光照与黑暗之比L︰D为8︰16]及自由取食或限食条件下黑线毛足鼠的体重、摄食量、贮食量、食物摄取总量、基础代谢率、体核温度与活动性等7项指标的个体差异,并探讨摄食(包括贮食)、基础代谢率与蛰眠之间是否存在权衡,以推测黑线毛足鼠对低温与食物匮乏能量响应策略的个体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在低温短光、自由取食条件下,摄食量无性别差异,雄性个体的体重大于雌性个体,体核温度及活动性低于雌性个体。在限食阶段且低温短光情况下,出现了蛰眠个体,蛰眠个体在自由取食阶段的活动性高于非蛰眠个体,即活动性高的个体更可能产生蛰眠。蛰眠个体与非蛰眠个体的基础代谢率无差异。但是,在蛰眠个体中,基础代谢率与蛰眠频率负相关,活动性与蛰眠持续时间负相关。在非蛰眠个体中,限食程度升高后活动量显著增加。此外,虽然与贮食和蛰眠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的预测相符,贮食个体均不蛰眠,但是动物是否贮食、贮食量以及食物摄取总量(包括贮食量)均与蛰眠无显著相关。本研究表明,能量对策之间的权衡并非发生于贮食和蛰眠之间,而是存在于基础代谢率、活动性与蛰眠之间,不蛰眠的个体倾向于降低活动性以节约能量,而基础代谢率和自由取食阶段活动性高的蛰眠个体则拥有更低的蛰眠表达。

    • 高原鼠兔褪黑素受体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的表达分析

      2022, 57(3):350-358. DOI: 10.13859/j.cjz.202203003 CSTR:

      摘要 (393) HTML (0) PDF 1.92 M (1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褪黑素在季节性繁殖动物的生殖细胞发育与性腺功能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褪黑素如何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实现其调控功能目前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选取典型的长日照动物——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繁殖期与非繁殖期雌雄鼠兔的血清褪黑素水平昼夜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褪黑素受体基因Mtnr1a与Mtnr1b在下丘脑、垂体与性腺中的表达水平,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确认两种受体在性腺不同类型细胞中的定位。结果显示,非繁殖期雄性鼠兔的血清褪黑素含量始终高于繁殖期,且呈现不同的昼夜变化模式;雌性鼠兔的血清褪黑素含量远低于雄性鼠兔,且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Mtnr1a与Mtnr1b在下丘脑、垂体与性腺中均有表达,雄性鼠兔在下丘脑与垂体中表现出繁殖期与非繁殖期基因表达的显著差异,而雌性鼠兔基因表达的差异主要出现在垂体与性腺中。两种受体蛋白在雄性性腺生殖细胞和支持细胞中均有分布,但MTNR1A更局限于精原细胞内,MTNR1B则在管腔内生殖细胞中表达。雌性性腺中MTNR1A在卵母细胞胞质内有表达,但更集中表达于颗粒细胞;MTNR1B在颗粒细胞以及卵母细胞核质内均有表达,且在生长卵泡的卵泡膜细胞中呈现高表达。以上结果表明,褪黑素调控雌雄高原鼠兔季节性繁殖的模式并不相同,其作用不仅限于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间接调控,也可能通过性腺内靶向受体直接影响生殖细胞与体细胞命运。

    • 北戴河朱鹮野化训练种群的繁殖和婚外配

      2022, 57(3):359-367. DOI: 10.13859/j.cjz.202203004 CSTR:

      摘要 (436) HTML (0) PDF 2.18 M (1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区,于2018年7月从洋县引进20只朱鹮在北戴河建立了朱鹮野化种群。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共有22只朱鹮,其中成年朱鹮17只,雌雄性比为1.1;实际繁殖密度为37.8只/hm2;人工巢的密度为40.0巢/hm2,人工巢筐内径为50 cm。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朱鹮共配对8对,其中6对繁殖成功,营巢成功率为75%;共产卵33枚,平均窝卵数为(4.1 ± 1.8)枚;出壳18只,孵化率54.5%;出飞13只,出飞率72.2%,繁殖成功率为39.4%,繁殖生产力为2.2 ± 1.2。与洋县饲养种群相比,北戴河种群首枚卵的产卵时间晚17 d,与两地温差相吻合。北戴河朱鹮的窝卵数显著高于洋县种群,这可能是由种内巢寄生所致。监控录像表明,北戴河1巢朱鹮的窝卵数高达6枚,超过野生种群平均窝卵数(2或3枚)的2倍,推测发生了种内巢寄生行为。此外,还观察到8号巢朱鹮同时发生了婚外配和种内巢寄生行为,婚外配雌鸟将卵产在该雄鸟的巢中,使得窝卵数高达7枚。此后在该巢中发现3只朱鹮轮流孵卵,以及2只雌性朱鹮并排孵于同一巢中的异常情况。北戴河朱鹮的种内巢寄生行为可能是因网笼内人工巢址密度较高但隐蔽性较低所致,而婚外配行为可能与种群密度和繁殖密度过高有关。本文有关朱鹮异常繁殖行为的研究结果可为野化网笼内人工巢筐的设置和野化种源的选择提供参考,并提示我们进一步关注朱鹮在环境压力下的表型可塑性和生态适应能力。

    • 内蒙古图牧吉大鸨种群动态及时空分布稳定性

      2022, 57(3):368-375. DOI: 10.13859/j.cjz.202203005 CSTR:

      摘要 (417) HTML (0) PDF 538.34 K (1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鸨(Otis tarda)是我国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对大鸨重要栖息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将为大鸨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至2020年,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的大鸨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全面调查,共选择33个监测地点,对大鸨的数量、性别和分布地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鸨种群数量从2017年193只增加至2020年253只;大鸨1月的越冬种群数量从2017年67只减少至2019年55只,2020年重新恢复至67只。各月大鸨种群数量呈现较大的变化,数量高峰期分别是5月和10月。12月至次年2月,越冬种群数量50 ~ 70只。雌性大鸨从3月开始监测到,数量高峰值出现在4月和5月,达到50 ~ 70只,不同的年份略有差别;6月之后数量开始下降,至9月开始略有回升,在10月以后,野外基本观察不到雌性个体。在野外易于观察的4月,2017至2020年4年中雌雄比的平均值是1︰2。2017年和2018年,大鸨在马鞍山区域分布较多,数量也较为稳定。然而进入2019年,分布地点减少,这可能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干扰有关;2020年保护区功能区进行了调整,将2014年调整出保护区范围的马鞍山区域重新划入保护区中,湿地和草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大鸨分布地点数量逐渐恢复。针对目前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退耕还草、加强保护空缺管理及禁牧等保护措施对大鸨及其栖息地进行保护。

    • 湖南长沙发现霍氏鼠耳蝠

      2022, 57(3):376-382. DOI: 10.13859/j.cjz.202203006 CSTR:

      摘要 (466) HTML (0) PDF 915.12 K (2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1年8月分别在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大托站立交桥底和昭华湘江大桥底捕获2只鼠耳蝠(2♂,标本号211521和211540),经鉴定为霍氏鼠耳蝠(Myotis horsfieldii),为湖南省蝙蝠分布新记录物种。本次捕获标本体型中等偏小,前臂长分别为36.1 mm(211521)和33.1 mm(211540),头体长为44.0 mm和41.2 mm,后足长(10.5 mm和10.4 mm)超过胫骨长(16.4 mm和16.2 mm)的一半,耳屏长(5.1 mm和3.8 mm)不及耳长(12.5 mm和10.0 mm)的一半;头骨狭长,颅全长15.5 mm和15.0 mm,脑颅宽7.8 mm和7.5 mm,颅骨纤弱,额骨处有明显倾斜,脑颅高于上颌骨,颧弓较细。与来自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霍氏鼠耳蝠标本相比,前臂长、头体长和尾长测量数据偏小,但头骨测量数据接近。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此次捕获的鼠耳蝠标本与霍氏鼠耳蝠聚类在一起,与来自香港的霍氏鼠耳蝠样本遗传距离仅为0.9%,故确定该物种为霍氏鼠耳蝠。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显微观察中国荷斯坦牛瘤胃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

      2022, 57(3):383-391. DOI: 10.13859/j.cjz.202203007 CSTR:

      摘要 (514) HTML (0) PDF 1.04 M (3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瘤胃纤毛虫是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瘤胃微生态和对宿主动物供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集5头中国荷斯坦牛(Bos taurus)瘤胃液样品固定染色,而后通过光学显微镜计数瘤胃纤毛虫的密度和属的组成及组成比,并对其中常见属进行观察和特征描述,旨在了解中国荷斯坦牛瘤胃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为反刍动物的瘤胃内纤毛虫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资料。结果发现,中国荷斯坦牛瘤胃纤毛虫在瘤胃液中的平均密度为(3.2 ± 3.4)× 108个/L,共检出13属瘤胃纤毛虫,其中检出率最高的3个属依次为内毛属(Entodinium)、单甲属(Eremoplastron)和双毛属(Diplodinium),检出率最低的3个属依次为鞘甲属(Elytroplastron)、后毛属(Metadinium)和多甲属(Polyplastron)。内毛属是中国荷斯坦牛瘤胃液中最主要的属,其平均组成比为84.0% ± 10.2%,而其他属的组成比都低于5%。本研究表明,中国荷斯坦牛瘤胃液中瘤胃纤毛虫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 日本海舍氏贝乌贼内壳的生长特性

      2022, 57(3):392-400. DOI: 10.13859/j.cjz.202203008 CSTR:

      摘要 (366) HTML (0) PDF 611.15 K (1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壳可完整记录头足类的生活信息,是研究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的良好载体。根据2018年12月中国鱿钓船在日本海采集的261尾舍氏贝乌贼(Berryteuthis magter shevtsovi)样本,研究了其内壳长、叶轴长与个体生长的关系,尾锥宽、翼部最大宽度与性腺成熟度的关系以及叶轴、翼部和尾锥的生长特性。结果显示,舍氏贝乌贼内壳长和叶轴长均与胴长具有线性关系(R2 > 0.76),与体重具有幂函数关系(R2 > 0.77);尾锥宽和翼部最大宽度均在性腺成熟度达到Ⅲ期后增长明显。舍氏贝乌贼内壳叶轴和翼部生长速率基本相同,且远大于尾锥的生长速率。研究表明,舍氏贝乌贼内壳可用于分析个体生长,尤其在其胴体遭到损伤时更为重要,内壳宽度生长主要在个体性成熟之后。

    • 双峰驼NUCB2/Nesfatin-1抗体的制备及其表达分布

      2022, 57(3):401-411. DOI: 10.13859/j.cjz.202203009 CSTR:

      摘要 (357) HTML (0) PDF 2.06 M (1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具备了许多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比如极强的耐渴、耐饥饿以及适应恶劣气候等能力。Nesfatin-1是一种由82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通过其前体物质NUCB2在Lys 83 ~ Arg 84位点的前激素转化酶(PCs)的蛋白质水解而来,其可以调节机体的能量代谢效率,对食欲有抑制作用。研究双峰驼体内NUCB2/Nesfatin-1的分布与表达,以探究双峰驼体内是否具有特有的能量代谢方式,是否与其不会发生代谢性疾病有一定的联系。使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双峰驼NUCB2/Nesfatin-1蛋白特定表位的半抗原多肽,使用马来酰亚胺法将半抗原与血蓝蛋白(KLH)偶联,通过免疫动物制备针对NUCB2/Nesfatin-1蛋白单一抗原表位的多克隆抗体,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UCB2/Nesfatin-1蛋白在双峰驼下丘脑(弓状核、孤束核、腹内侧核)、前峰脂肪、后峰脂肪、胃(胃底腺周围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胰腺、肝以及腹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NUCB2/Nesfatin-1 mRNA在双峰驼上述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采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的t检验分析。合成的双峰驼NUCB2/Nesfatin-1蛋白特定表位的多肽杂峰很少,经过计算其纯度大于95%。多肽的质荷比[M + 4H]4+和[M + 3H]3+符合预期。经过间接ELISA法测定制备的针对NUCB2/Nesfatin-1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的效价为5.12 ′ 105,成功制备多克隆抗体。使用制备的NUCB2/Nesfatin-1多克隆抗体检测双峰驼体内的NUCB2/Nesfatin-1蛋白的分布,其中,在双峰驼脂肪组织和胰腺组织中表达较为显著。荧光定量PCR检测双峰驼体内的NUCB2/Nesfatin-1 mRNA的分布,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有基因表达,其中,在腹部脂肪和肝组织的相对表达量较高。本研究通过分析抗原表位及合成多肽的方式,成功制备了针对双峰驼NUCB2/Nesfatin-1蛋白的特异性抗体,且该抗体的效价高、特异性强。通过成功制备的特异性抗体在蛋白层次上检测NUCB2/Nesfatin-1在双峰驼体内的分布情况,再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在基因层次检测NUCB2/Nesfatin-1在双峰驼体内的分布情况。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后发现,NUCB2/Nesfatin-1可能在双峰驼的耐渴、耐饥饿的机制调节中起到了抑制食欲的作用,使得双峰驼可以忍受长时间的饥饿,在双峰驼的外周脂肪组织中高表达,推测NUCB2/Nesfatin-1蛋白在双峰驼体内可能通过抑制脂肪细胞的分化,促进脂肪细胞中脂滴的水解为机体提供能量,其具体在脂肪细胞中的功能有待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 纤毛病相关蛋白CEP43和CCDC13在艾美游仆虫中的细胞与亚细胞定位

      2022, 57(3):412-421. DOI: 10.13859/j.cjz.202203010 CSTR:

      摘要 (362) HTML (0) PDF 11.72 M (1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艾美游仆虫(Euplotes amieti)含有几乎所有已知的纤毛病基因,但绝大多数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细胞定位和功能未知。为明确中心粒蛋白43(CEP43)和卷曲螺旋域蛋白13(CCDC13)在艾美游仆虫中的细胞以及亚细胞定位,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技术对其进行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EP43主要定位于艾美游仆虫的细胞核、腹面纤毛器(口围带、尾棘毛、额腹横棘毛)的基体及其附属微管,CCDC13主要定位于腹面纤毛器杆部和基体以及银线系统,附属微管及大核未见其定位。CEP43与γ-微管蛋白定位相同,CCDC13与γ-微管蛋白仅在腹面定位相同。2种蛋白在免疫电镜下显示与荧光标记定位相同,而且CCDC13在额腹棘毛基部的胶体金数量远多于CEP43。结合已有研究推测,纤毛形成后多余的CEP43受γ-微管蛋白复合体调控且被募集于细胞核,CCDC13参与形成银线系统,但为增加生长期艾美游仆虫的微管再生能力,附属微管结构不需要CCDC13的参与。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上述蛋白在腹毛类纤毛虫中调节和维持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的装配和稳定性中的作用和机制提供资料。

    • 盐度对企鹅珍珠贝足丝分泌的影响

      2022, 57(3):422-428. DOI: 10.13859/j.cjz.202203011 CSTR:

      摘要 (355) HTML (0) PDF 505.01 K (1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是生产附壳珍珠的大型海水经济贝类,其依靠强壮的足丝将自身固定在硬质基底上,抵抗水流的冲击和抵御被捕食等。足丝分泌和足丝的形状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本实验采用盐度30为低盐度组、盐度35为中盐度组和盐度40为高盐度组,研究这3种盐度对企鹅珍珠贝足丝分泌、足丝直径和足丝拉力的影响,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法(LSD法)分析这三个足丝相关指标在3种盐度组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3种盐度下企鹅珍珠贝足丝附着率无显著差异,但在整个实验周期72 h内,中盐度组的足丝分泌总数为(48.7 ± 15.1)根,显著高于低盐度组的(24.7 ± 5.0)根和高盐度组的(13.3 ± 1.5)根。在实验的前6 h内,中盐度组的足丝首次附着率显著高于低盐度组和高盐度组(P < 0.05),但在后续的12 h、18 h、30 h、42 h、54 h和66 h这6个时间点,3个盐度组的足丝首次附着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足丝直径未受盐度变化的影响,但盐度对足丝拉力具有显著影响,中盐度组的足丝拉力显著高于低盐度组和高盐度组(P < 0.05)。上述结果表明,企鹅珍珠贝为适应一定范围内盐度的改变,会在短时间内通过抑制足丝分泌来减少能量消耗,随着对环境的适应足丝分泌会恢复。盐度影响足丝分泌且对足丝拉力影响显著,但对足丝直径无明显影响。本研究可以为企鹅珍珠贝养殖及珍珠插核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 聚苯乙烯暴露和清除对黑斑侧褶蛙蝌蚪身体大小和脏器系数的影响

      2022, 57(3):429-439. DOI: 10.13859/j.cjz.202203012 CSTR:

      摘要 (441) HTML (0) PDF 274.93 K (1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不同粒径(50 nm、200 nm和1 000 nm)、浓度(清水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荧光聚苯乙烯微球溶液组合对37期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身体大小和脏器系数的影响,连续测定了暴露7 d时,之后清水清除饲养7 d(14 d时)和14 d(21 d时),其体重与体全长的比值(重长比)、小肠长度以及心、肝湿重的变化。重长比在200 nm粒径条件下不受聚苯乙烯微球暴露和清除影响(P > 0.05);50 nm清水组14 d时低于其他浓度组(P < 0.05);1 000 nm中浓度组7 d时和14 d时高于21 d时(P < 0.05),7 d时高浓度组低于其他浓度组(P < 0.05),21 d时清水组和低浓度组都高于中浓度组(P < 0.05)。小肠长度系数在200 nm高浓度组随时间而变化,7 d时至14 d时显著增加,21 d时陡降(P < 0.05),1 000 nm中浓度组7 d时和14 d时都显著高于21 d时(P < 0.05);7 d时,1 000 nm高浓度组显著低于其他浓度组(P < 0.05),50 nm、200 nm均无组间差异(P > 0.05)。心、肝湿重系数均不随处理时间而变化(P > 0.05);心湿重系数只在50 nm 14 d时变化显著,清水组最高,高、中浓度组其次,低浓度组最低(P < 0.05),肝湿重系数只在50 nm和200 nm 14 d时清水组低于其他浓度组(P < 0.05)。50 nm、200 nm和1 000 nm处理分别影响重长比、心和肝湿重系数,小肠长度系数和肝湿重系数,以及重长比和小肠长度系数,但与粒径和浓度均不呈线性关系。

    • >研究简报
    • 中国无尾两栖类新记录种——朝鲜侧褶蛙

      2022, 57(3):440-446. DOI: 10.13859/j.cjz.202203013 CSTR:

      摘要 (621) HTML (0) PDF 1.14 M (3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1年9月在沈阳市蒲河湿地公园(41°41′54″ N,122°52′19″ E,海拔35 m)采集到3号无尾两栖类动物,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侧褶蛙属(Pelophylax)金线侧褶蛙种组(P. plancyi species complex)的物种。基于线粒体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联合构建的侧褶蛙属部分物种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到的侧褶蛙标本与朝鲜侧褶蛙(P. chosenicus)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0.95)。综合形态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侧褶蛙属的朝鲜侧褶蛙,系中国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 鳜嗅囊组织结构与早期发育

      2022, 57(3):447-454. DOI: 10.13859/j.cjz.202203014 CSTR:

      摘要 (318) HTML (0) PDF 2.33 M (1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采用组织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及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并描述了鳜(Siniperca chuatsi)嗅囊组织结构特征和早期发育过程。结果显示,鳜具有2对鼻孔,前后鼻孔紧密相连,具有皮瓣。嗅囊位于嗅腔内,由16 ~ 20个初级嗅板构成,为G型嗅囊,初级嗅板通过褶皱产生次级嗅板。嗅板远端边缘为非感觉区,感觉区主要位于嗅板中端和近端。嗅上皮细胞可分为6类,即纤毛非感觉细胞、纤毛感觉细胞、微绒毛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基细胞和黏液细胞。从仔鱼到幼鱼阶段,1 ~ 7日龄仔鱼嗅基板较薄,表面有纤毛,10日龄嗅窝内陷并形成嗅腔,26日龄稚鱼形成第1对初级嗅板,55日龄幼鱼形成8对初级嗅板。55日龄前,鳜嗅囊发育较迟缓,初级嗅板侧向平行排列,尚未形成次级嗅板。

    • >技术与方法
    •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鸟类物种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以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5 d环志数据为例

      2022, 57(3):455-461. DOI: 10.13859/j.cjz.202203015 CSTR:

      摘要 (478) HTML (0) PDF 896.78 K (1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网捕环志的数据,来调查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物种多样性以及鸟类物种的集群特征。在2021年10月连续5.5 d的网捕环志中,总共环志12科33种鸟类,其中环志最多的鸟类物种为棕头鸦雀(Sinosuthora webbiana)、红胁绣眼鸟(Zosterops erythropleurus)和强脚树莺(Horornis fortipes)。33个物种中树栖食虫鸟类最多,共12个物种,其次是地表食虫鸟类(共8个物种)和杂食鸟类(共6个物种);留鸟17种和迁徙鸟类16种。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发现种群数量多的物种处于社会拓扑网络的中心位置,而且相同食性生态位的物种连结强度很高,如树栖食虫鸟类。结果表明,物种种群数量、食性生态位对鸟类物种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较大,而物种迁徙特征对鸟类物种社会网络关系则几乎没有影响。本文在国内尝试了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来调查当地鸟类物种群落的多样性,并揭示了鸟类多物种集群的关键驱动因子。对比传统的鸟类群落调查方法,多物种社会网络分析可获取该集群的时空分布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于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析和研究不同生物水平包括个体、种群、物种等的社会行为,从而使之成为近年来很多生物研究领域的常用和热点工具。

    • >综述
    • 动物使用工具行为研究进展

      2022, 57(3):462-477. DOI: 10.13859/j.cjz.202203016 CSTR:

      摘要 (566) HTML (0) PDF 3.09 M (1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工具曾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能力,然而,在过去的50年中,学界逐渐认识到工具的使用普遍存在于整个动物界。其中,使用工具最多的类群是哺乳类、鸟类和昆虫。动物使用工具有一定目标性,然而大多数动物仅考虑当前的目标,而非长远目标。动物使用工具的行为受到环境因素和动物自身认知能力、生理特点与进化历史的影响,并可能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有些动物使用工具的行为是与生俱来的,然而大部分高等动物通过试错学习获得使用工具的能力。通过模仿学习,一些使用工具的行为可以传播和演化,从而在种群中广泛分布。工具的使用是动物认知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开展动物使用工具的研究,能够加深对动物认知能力和行为进化的理解。

    • >动态与其他
    • 上百只侏鸬鹚在新疆越冬

      2022, 57(3):478-480. DOI: 10.13859/j.cjz.202203017 CSTR:

      摘要 (387) HTML (0) PDF 2.51 M (1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鄱阳湖发现鲻

      2022, 57(3):439,446. DOI: 10.13859/j.cjz.2022018 CSTR:

      摘要 (355) HTML (0) PDF 366.41 K (1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