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58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白头鹎鸣唱特征的季节差异分析

      2023, 58(2):161-172. DOI: 10.13859/j.cjz.202302001 CSTR:

      摘要 (287) HTML (0) PDF 1.95 M (1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许多动物的声通讯行为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鸟类的鸣唱也是如此。雄鸟鸣唱具有宣告领域和吸引配偶的功能,在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之间应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如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在很多鸟类中尚未可知。本研究以一种在秋季也有显著鸣唱行为的城市常见小型鸣禽——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在春季(繁殖季)与秋季(非繁殖季)的鸣唱差异,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于2020至2021连续两年的春、秋季分别在武汉地区各采集了27只和30只雄性白头鹎的鸣唱录音,共测量分析春季鸣唱372个,秋季鸣唱435个。对测得的各鸣唱参数数据进行季节间比较,结果显示,白头鹎的鸣唱持续时间和鸣唱音节数存在显著季节差异,春季鸣唱的持续时间较秋季更长,鸣唱音节数更多。鸣唱的频率、能量分布等其他声学参数,以及鸣唱型出现率(反映鸣唱曲目大小)均未表现出显著季节差异。白头鹎鸣唱的时程特征相对其他鸣声特征更具季节可塑性。此外,还发现同一采样点的白头鹎春、秋两季使用相同的鸣唱型。本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白头鹎的单位时间鸣唱输出量更大,鸣唱行为更活跃,这与繁殖季节鸟类的领域性更强、为繁殖成功投入更多相一致。白头鹎在秋季仍需通过鸣唱对领地和食物等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守卫,其秋季鸣唱可能主要用于种内个体间的生存资源竞争。本研究为揭示鸟类鸣声通讯行为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鸟类鸣唱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参考。

    • 模拟增加潜在巢捕食风险对2种鸟类雏鸟生长发育产生不同影响

      2023, 58(2):173-181. DOI: 10.13859/j.cjz.202302002 CSTR:

      摘要 (182) HTML (0) PDF 333.85 K (1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捕食风险是影响鸟类生活史对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应对捕食风险,鸟类进化出多样的反捕食策略。为探究北热带石灰岩森林地区鸟类生长发育对高巢捕食风险的适应机制,本研究通过利用蛇类模型模拟巢捕食者,增加潜在巢捕食风险,设置实验组,将未放置蛇类模型的实验设置为对照组。测量育雏期内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雏鸟与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雏鸟每日的体重、跗跖长与翼长,分别比较分析黄腹山鹪莺雏鸟与红耳鹎雏鸟上述体型特征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生长发育规律。对符合正态分布的各日龄雏鸟生长参数进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参数进行非参数检验(Wilcox秩和检验)并求均值,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包对雏鸟各日龄参数均值进行Logistic曲线拟合,比较各雏鸟相同生长参数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的“S”发育曲线。结果显示,黄腹山鹪莺雏鸟在实验组的体重、跗跖长与翼长的渐近线分别占成鸟量度的71.57%、94.10%与55.29%,对照组分别占成鸟量度的78.05%、97.49%与55.67%,在实验组和对照组育雏期分别为11.1 d与10.6 d。实验组和对照组黄腹山鹪莺雏鸟生长在第2日龄开始出现显著差异,体重、跗跖长与翼长在实验组的生长率分别为0.59、0.64与0.41,在对照组的生长率分别为0.64、0.57与0.47。红耳鹎雏鸟实验组体重、跗跖长与翼长的渐近线分别占成鸟量度的55.29%、97.70%与49.60%,对照组分别占成鸟量度的53.83%、99.73%与52.17%,在实验组和对照组育雏期分别为11.4 d与10.1 d。实验组和对照组红耳鹎雏鸟仅第7日龄体重和第8日龄跗跖长存在生长差异,体重、跗跖与翼在实验组的生长率分别为0.34、0.39与0.38,在对照组的生长率分别为0.70、0.59、0.55。研究表明,增加潜在的捕食风险能延长黄腹山鹪莺和红耳鹎的雏鸟发育期,实验组红耳鹎雏鸟各项生长特征在离巢时较对照组发育程度更高,但黄腹山鹪莺雏鸟的发育程度比正常捕食风险时更低。增加潜在巢捕食风险对黄腹山鹪莺和红耳鹎的雏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导致黄腹山鹪莺雏鸟与红耳鹎雏鸟的生长发育模式产生不同变化,这为了解捕食风险对鸟类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认识。

    • 功能、谱系多样性在机场鸟类群落研究中的应用——以扬州泰州国际机场为例

      2023, 58(2):182-197. DOI: 10.13859/j.cjz.202302003 CSTR:

      摘要 (279) HTML (0) PDF 1.84 M (1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航空业的发展,野生动物与飞机之间的冲突愈发密集,机场鸟类群落多样性研究引起了大量关注。研究鸟类群落对生境类型的使用状况,可以掌握生境类型与鸟击风险的潜在关系,为机场环境改造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9年7月至2021年11月,采用样点法对扬州泰州机场及周边8 km范围内的农田、湿地、林地和城镇4种生境中30个样点的鸟类群落进行调查。利用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包括丰富度、多度、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来表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以及功能和谱系多样性,阐明机场周边4种生境的鸟类群落多样性差异。同时,基于多度加权的平均成对功能距离(MFD)和平均成对谱系距离(MPD)来表征群落的功能和谱系结构,探究群落构建机制,量化各多样性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共记录扬州泰州国际机场鸟类88种,分别隶属于14目36科,目、科中数量最多的为雀形目(Passeriformes)和鹬科(Scolopacidae)。谱系和功能多样性在生境间差异显著,功能分散度在农田最高,城镇最低;谱系多样性指数在城镇最高,湿地最低。标准化效应值分析表明,随机生态过程影响了湿地鸟类群落功能和谱系的构建过程,农田、城镇、林地三种生境群落的聚集主要受到生境过滤作用的影响。研究鸟类群落多样性及生境因子有助于掌握生境类型与机场鸟类群落的关系,为机场及其周边环境整治提供理论帮助。

    • 放牧对甘肃多儿保护区大熊猫小种群形成的驱动探讨

      2023, 58(2):198-208. DOI: 10.13859/j.cjz.202302004 CSTR:

      摘要 (159) HTML (0) PDF 1.57 M (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种群是在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具有生存风险的隔离或异质种群,认识其形成原因并制定保护对策是开展救护行动的基础。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具有许多相互隔离的小种群,各小种群的生存状况决定该物种的整体保护成效。本文以甘肃多儿保护区大熊猫种群为例,在对保护区内大熊猫进行种群分布、空间利用、干扰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分析了保护区大熊猫有效利用空间及其时空格局与环境容纳量。结果显示:(1)保护区适宜栖息地面积5 789.2 h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18 165.6 hm2,共占保护区总面积43.9%。优质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工布龙区域,该区域森林和生态系统保持原生状态,也是保护区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2)工布龙区域总面积9 949.7 hm2,其中适宜和次适宜栖息地共5 129.4 hm2,牧场是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干扰因子,放牧干扰下工布龙区域适宜和次适宜栖息地面积共减少12.9%,破碎化水平加剧;(3)牧场与大熊猫栖息地镶嵌分布,导致适宜栖息地隔离,放牧活动有季节性,为回避放牧干扰大熊猫被迫季节性地沿海拔逆行迁移,夏季可供其利用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为364.0 h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1 088.9 hm2,冬、春季分布区可利用的适宜栖息地756.4 h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1 719.2 hm2。研究表明,牧场布局和放牧活动导致大熊猫有效生存空间隔离和供给不足,尤其夏季最低环境容纳量仅为2或3只,无法保障较大种群长期驻留,并对其生活史和种群适合度造成影响,使遇见率长期偏低。建议通过优化功能区划、调整牧场布局及加强对放牧活动的管控,减小栖息地干扰和增加供给,开展小种群复壮等措施改善该小种群的栖息环境和生存状况。

    •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的冬季卧息地生境特征

      2023, 58(2):209-217. DOI: 10.13859/j.cjz.202302005 CSTR:

      摘要 (185) HTML (0) PDF 326.64 K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境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基底,卧息地是野生动物重要的功能性生境。为深入了解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冬季卧息地生境的特征及选择利用,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的功能性生境开展了基于生境取样的研究。通过样线调查法获取马麝卧息痕迹位点,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资源选择函数法进行其卧息生境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野生马麝冬季卧息地生境的海拔较低[(2 488.5 ± 26.6)m]、灌木较高[(1.3 ± 0.3)m]、灌木盖度(31.08% ± 3.14%)和地表植被盖度(38.36% ± 3.27%)较大、倒木较多[(0.5 ± 0.1)个]且积雪较浅[(1.0 ± 0.3)cm];马麝冬季卧息地多选择位于南坡的下坡位灌丛生境,而且距水源较近、隐蔽度较好。主成分分析表明,乔木因子、食物因子、安全因子和地形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67%;马麝的卧息生境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x) =﹣4.967 + 0.001 × 海拔﹣0.02 × 坡度 + 0.03 × 乔木郁闭度 + 0.104 × 乔木高度 + 0.17 × 灌木盖度﹣0.466 × 雪被深度﹣1.015 × 坡向,模型预测正确率为91.1%。研究结果综合反映了野生马麝冬季卧息地对安全、水源和食物的生态需求。

    • 佛山市禅城区小型兽类组成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

      2023, 58(2):218-226. DOI: 10.13859/j.cjz.202302006 CSTR:

      摘要 (192) HTML (0) PDF 275.66 K (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化导致的野生动物生境破碎化,会使野栖小型兽类更多聚集分布于城区斑块化的农区和公园生境中,因而其多样性组成及时空变化模式可能会与其他区域不同,了解这些模式对防控城区野栖小型兽类的危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研究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分4个季节在佛山市禅城区3个公园和7处农区生境中以夹捕法调查小型兽类,比较了小型兽类的种类、密度和生态学指标的时空差异。共有效置夹1 843夹次,捕获小型兽类2目2科4属7种共244只。其中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的臭鼩(Suncus murinus)占总捕获动物的48.77%;啮齿目中黑缘齿鼠(Rattus andamanensis,20.90%)和卡氏小鼠(Mus caroli,18.03%)为优势鼠种,黑缘齿鼠为佛山市新增记录,卡氏小鼠为禅城区新增记录。4次调查总捕获率达13.28% ± 0.93%,12月的啮齿类捕获率显著低于4月;公园的总捕获率和啮齿类捕获率都比农区略高,而臭鼩捕获率比农区略低,但差异不显著。12月的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最高,均匀度指数最低;4月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而10月的均匀度指数最高,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低;公园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都低于农区,但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略高于农区。综上,该区公园及农区小型兽类物种相对较多,其中臭鼩、黑缘齿鼠和卡氏小鼠相对密度较高,种群密度呈现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此外,在食物及栖息地较多的农区生境小型兽类多样性明显高于公园生境。公园啮齿类捕获率高且优势物种明显,鼠传疾病发生潜在风险较农区高,今后应加强持续监测和防控。

    • 中国大陆近海新记录种——长冠羊舌鲆(Arnoglossus macrolophus)

      2023, 58(2):227-236. DOI: 10.13859/j.cjz.202302007 CSTR:

      摘要 (197) HTML (0) PDF 1.13 M (1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历史记录我国大陆羊舌鲆属(Arnoglossus)有5个物种,它们是长鳍羊舌鲆(A. tapeinosoma)、纤羊舌鲆(A. tenuis)、多斑羊舌鲆(A. polyspilus)、大羊舌鲆(A. scapha)和日本羊舌鲆(A. japonicus)。1929年Weber 等将长冠羊舌鲆(Arnoglossus macrolophus Alcock,1889)列为长鳍羊舌鲆〔Platophrys (Arnoglossus)tapeinosoma Bleeker,1866;目前为A. tapeinosomus〕的同物异名,并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采纳。Arai等1996年重新检视了长鳍羊舌鲆的模式标本和Weber等的长鳍羊舌鲆,发现了Weber等的标本应为长冠羊舌鲆,确认了长冠羊舌鲆种的有效性。作者2008至2021年间在中国大陆近海采集到了一批拟似长鳍羊舌鲆和长冠羊舌鲆的标本,为了正确鉴定这些标本,本研究对其形态和分子条形码进行了研究,将我们所采集标本的形态特征与两种模式种以及前人的研究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标本的8个可数性状和20个性状比例值与长冠羊舌鲆的数值为相同、连续、包含或略有差异关系;特别是在作为鉴别特征的背鳍条延长、背鳍和臀鳍末端基部黑色斑点和犁骨发达这3个描述性状上为一致,但与长鳍羊舌鲆的特征存在较多差异,因此,本研究的标本确定为长冠羊舌鲆。计算本研究获得的COI序列(GenBank登录号:MZ086865)与GenBank上的1条采集地为中国台湾的长冠羊舌鲆的遗传距离为12%,与其他3条分别采自中国南海和越南的长鳍羊舌鲆序列的遗传距离为0。因此,这些采自中国南海和越南的标本应该是长冠羊舌鲆而不是长鳍羊舌鲆,因为没有采自中国台湾的长冠羊舌鲆标本的形态信息,无法判断其正确的种。本研究所采集长冠羊舌鲆为首次在中国大陆近海海域发现,故为新记录种。基于所采集标本的形态数据并整合模式种及前人研究的结果,本研究对该种类进行了再描述。主要鉴别特征为,雄鱼前1 ~ 6根背鳍条延长成丝状,侧线的弧形和直线的接合处有一个较大的深褐色斑,侧线的后部直线部分有两个小黑斑,有眼侧近胸鳍末端有一黑斑,背鳍和臀鳍末端基部分别有一个稍大的黑色斑点,体背缘和腹缘分别散布一行约5或6个和3或4个淡黑色斑点。

    • 环境因子对甘南高寒草甸地表大型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2023, 58(2):237-249. DOI: 10.13859/j.cjz.202302008 CSTR:

      摘要 (196) HTML (0) PDF 723.45 K (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表节肢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指示物,研究甘南高寒草甸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环 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揭示其分布格局对高寒草甸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2018 年5 至9 月,采用陷阱 法调查甘南高寒草甸4 种典型类型生境,即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草甸和成熟草甸地表大型节肢动 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研究时段共采集地表大型节肢动物2 545 头,属于3 纲9 目29 科30 属,以狼蛛 属(Lycosa)、弓背蚁属(Camponotus)和蚁属(Formica)为优势类群。营养功能群以捕食类和植食类 为主。研究结果显示,成熟草甸生境大型节肢动物类群数明显高于沼泽化草甸和草甸生境的类群数 (P < 0.05);沼泽湿地生境Pielou 均匀度指数(Js)明显大于草甸和成熟草甸生境的Pielou 均匀度指数 (P < 0.05);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差异不显著(P > 0.05);4 种生境之间地表大型节肢动 物群落相似性指数较低。研究时段基于物种“出现-不出现”C-score、V-ratio、SES 与Pianka 生态重叠 指数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差异均没有规律性,显示研究区域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随机性与竞争性格 局共存,受随机扩散与生态过滤共同影响。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表明,研究区域生境特 征(R2 = 0.636 4,P < 0.001)比研究时间(R2 = 0.157 3,P < 0.001)能更多地解释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 落变化。土壤主要理化性质显著地影响了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其中,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 对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影响最大。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与地上 生物量仅共同解释了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变异的29.88%,其他70.12%的变异没有得到解释,显示地 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形成的复杂性。

    • 不同地理纬度笼养狼肠道菌群多样性比较研究

      2023, 58(2):250-262. DOI: 10.13859/j.cjz.202302009 CSTR:

      摘要 (191) HTML (0) PDF 1.61 M (1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物肠道菌群关系其健康状态,而菌群组成受到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探究其中关系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物种保护。本研究基于非损伤性取样,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不同地理纬度笼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狼(Canis lupus)的肠道菌群结构比较和初步功能预测。针对取自天津市动物园(38°88′ N)和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31°14′ N)两地饲养的狼粪便样本(分别简称为天津样本和南京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比较分析两组样本的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Student’s t和Welch’s t检验显示南京样本的α多样性显著高于天津样本。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是两组样本中的优势菌门,天津样本中弯曲杆菌门(Campilobacterota)的丰度显著高于南京样本。在属水平上,两组样本的肠道菌群中优势菌属均包括艰难梭菌属(Peptoclostridium)、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和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 _sensu_stricto_1)。基于Unweighted UniFrac距离进行PCoA分析,发现天津样本和南京样本的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最后,通过PICRUSt分析预测可能的代谢通路,并与两地狼的肠道菌群进行相关性分析。期望本研究结果为该物种饲养种群的异地保护和野生种群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 性激素变化对小鼠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

      2023, 58(2):263-276. DOI: 10.13859/j.cjz.202302010 CSTR:

      摘要 (276) HTML (0) PDF 4.17 M (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肠道菌群在维持宿主免疫和消化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是衡量宿主健康状况的重要生理指标。性激素对动物生长发育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对肠道菌群构成影响的相关实验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模式生物小鼠(Mus musculus)为对象,探究性激素的变化对小鼠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采用外科手术方式建立小鼠去势模型,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性激素对小鼠肠道菌群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小鼠和雄性小鼠去势后,性激素水平显著下降。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正常小鼠和去势小鼠肠道细菌群落均由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埃普西隆杆菌门(Epsilonbacteraeota)、髌骨细菌门(Patesci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组成,主要菌群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物种,两门占物种相对丰度百分比达80%以上。Alpha多样性计算结果表明,雌性小鼠与雄性小鼠的正常组与去势对照组间的微生物区系均匀度无显著差异,Beta多样性结果进一步表明,正常组与去势组之间微生物区系结构无显著差异。由上述结果可以得到结论,性激素变化没有引起小鼠肠道菌群构成的差异。

    • 不同海拔牦牛骨骼肌中乳酸脱氢酶三种亚基基因表达的比较

      2023, 58(2):277-284. DOI: 10.13859/j.cjz.202302011 CSTR:

      摘要 (192) HTML (0) PDF 3.67 M (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阐明高原低氧对牦牛(Bos mutus)骨骼肌中乳酸脱氢酶(LDH)三种亚基基因(LDHA、LDHB 和LDHC)表达的影响,本实验分别选取高海拔(4 200 m)、中海拔(3 200 m)和低海拔(1 900 m) 三个海拔位置养殖的临床健康成年雄性牦牛各5 头,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 迹法检测牦牛骨骼肌中LDH 三种亚基基因的mRNA 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随海拔的升高, 牦牛骨骼肌中LDHA mRNA 的表达逐渐下降;LDHB mRNA 先降低后升高,在高海拔组牦牛中表达最 高,相对表达量为2.82 ± 0.12,与低海拔组(1.01 ± 0.07)、中海拔组(0.73 ± 0.06)牦牛LDHB mRNA 表达量差异显著(P < 0.05);LDHC mRNA 的表达量随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且低海拔组(1.10 ± 0.16)、 中海拔组(0.86 ± 0.16)、高海拔组(0.69 ± 0.12)组间两两相比均差异显著(P < 0.05)。LDHA 和LDHC 蛋白表达量随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且LDHA 蛋白表达量在低海拔组(1.00 ± 0.00)、中海拔组(0.88 ± 0.02)、高海拔组(0.75 ± 0.02)组间两两相比均差异显著(P < 0.05),LDHC 蛋白表达量在低海拔组 (1.00 ± 0.00)、中海拔组(0.89 ± 0.02)、高海拔组(0.74 ± 0.02)组间两两相比差异显著(P < 0.05); LDHB 蛋白表达量随海拔的升高先降低再升高,高海拔组牦牛骨骼肌中LDHB 蛋白的表达量(1.37 ± 0.02)显著高于低海拔组(1.00 ± 0.00)(P < 0.05)和中海拔组牦牛(0.95 ± 0.01)(P < 0.05)。LDH 是 催化丙酮酸和乳酸转化的关键酶,其含量和活性受到基因的调控。本研究不同海拔间牦牛骨骼肌内LDH 的mRNA 表达和蛋白表达量均具有差异,推测高原牦牛骨骼肌为适应不同的氧分压环境,其丙酮酸和 乳酸代谢发生了相应变化,无氧氧化代谢能力发生了适应性改变。

    • >研究简报
    • 湖南发现四川竹叶青蛇

      2023, 58(2):285-291. DOI: 10.13859/j.cjz.202302012 CSTR:

      摘要 (283) HTML (0) PDF 4.34 M (1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0年7月30日,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碾子沟(30°00′46″ N,110°32′18″ E,海拔615 m)采集到1号蛇类标本,经形态鉴定和分子系统关系比较,确定为四川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ichuanensis),为湖南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该标本(CSUFT HPS2007080)存放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动物标本室。此次发现增补了四川竹叶青蛇的生物学信息,也表明该物种在武陵山脉及其延伸地区可能有着更为广泛的地理分布。建议进一步开展该物种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以便为该特有种种群和栖息地保护提供参考。

    • 贵州发现昆明钝头蛇

      2023, 58(2):292-298. DOI: 10.13859/j.cjz.202302013 CSTR:

      摘要 (266) HTML (0) PDF 642.88 K (1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0年8月在贵州省普安县(25°47′02″ N,105°01′07″ E,海拔1 636 m)采集到3号蛇类标本。它们在形态上与昆明钝头蛇(Pareas niger)相似。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此次采集的钝头蛇标本与昆明钝头蛇的1号地模标本序列聚为一支,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4%,远小于钝头蛇属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5.60% ~ 23.90%)。综合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此次采集到的钝头蛇标本为昆明钝头蛇,为贵州省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 四川宜宾发现黔北角蟾

      2023, 58(2):299-306. DOI: DOI: 10.13859/j.cjz.202302014 CSTR:

      摘要 (261) HTML (0) PDF 2.04 M (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1年7月在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大雪山风景区乌岭沟东北(27°53′ N,104°45′ E,海拔1 380 m)采集到2号角蟾科(Megophryidae)布角蟾属(Boulenophrys)物种标本(标本号:WG202107005和WG202107006)。通过形态学比较并基于线粒体16S rRNA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构建的最大似然树显示,2号标本是黔北角蟾(B. qianbeiensis)。目前,已知黔北角蟾分布于贵州省桐梓县黄连自然保护区和贵州省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次在四川宜宾发现黔北角蟾确定为四川省两栖类分布新记录种。

    • >综述
    • 钝头蛇属Pareas(蛇亚目:钝头蛇科)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2023, 58(2):307-317. DOI: 10.13859/j.cjz.202302015 CSTR:

      摘要 (279) HTML (0) PDF 292.50 K (1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钝头蛇属(Pareas)蛇类形态高度保守,种间形态差异微弱。以分子系统学方法为中心的整合分类方法的应用,为本类群分类难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贡献,近8年有9个新种得以描述,其中,仅在近3年就增加了7个新种,并有6个同物异名被恢复。本文依据最新研究成果,对近期钝头蛇属蛇类系统分类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斟酌中文种名,整理了物种名录,并编制了分类检索表。截止目前,钝头蛇属共有26种,其中在我国有分布的18种,中国特有种9种。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本属物种多样性估计过低、标本采集覆盖范围不足、证据使用不甚全面,大范围密集采样以及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本类群系统关系的最终解决。

    • >动态与其他
    • 山东青岛发现中国鸟类分布新记录种——环颈潜鸭

      2023, 58(2):318-318. DOI: 10.13859/j.cjz.202302019 CSTR:

      摘要 (210) HTML (0) PDF 222.06 K (1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内蒙古乌拉特猞猁猎杀鹅喉羚

      2023, 58(2):319-320. DOI: 10.13859/j.cjz.202302020 CSTR:

      摘要 (190) HTML (0) PDF 4.01 M (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山东潍坊发现林雕

      2023, 58(2):197,226. DOI: 10.13859/j.cjz.202302016 CSTR:

      摘要 (259) HTML (0) PDF 137.58 K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甘肃榆中发现乌雕

      2023, 58(2):262,276. DOI: 10.13859/j.cjz.202302017 CSTR:

      摘要 (196) HTML (0) PDF 162.57 K (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山西南部发现黑冠鹃隼

      2023, 58(2):306,320. DOI: 10.13859/j.cjz.202302018 CSTR:

      摘要 (203) HTML (0) PDF 252.42 K (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