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5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条鳅科中国新记录种:曼德勒副棘鳅

      2023, 58(3):321-329. DOI: 10.13859/j.cjz.202303001 CSTR:

      摘要 (182) HTML (0) PDF 4.63 M (1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副棘鳅属(Paracanthocobiti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条鳅科(Nemacheilidae),分布范围西起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东至老挝和柬埔寨的湄公河流域。2022年7月,在我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采集到一批副棘鳅属鱼类标本,经形态性状和分子系统比较,确认为曼德勒副棘鳅(P. mandalayensis),为中国新记录种。本文对中国境内曼德勒副棘鳅进行了形态描述并提供了物种鉴定的分子依据:该种的主要特征为下唇中央部分有一对中断而膨大的片状结构,密布乳突;尾柄基部上缘有一眼状斑;雄性具有眶下沟;侧线完全;腹鳍基部具腋鳞;背鳍有10?分枝鳍条;尾鳍有4 ~ 8条黑色条带。此外,基于系统发育树和间断地理分布推测,曼德勒副棘鳅种内可能存在隐存种,同时对沙副棘鳅(P. botia)中国分布的记录提出了质疑。这一研究为高黎贡山地区的鱼类资源调查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东南亚地区副棘鳅属物种的鉴定提供了新的依据。

    • 营巢植物影响红头长尾山雀的巢被捕食风险

      2023, 58(3):330-339. DOI: 10.13859/j.cjz.202303002 CSTR:

      摘要 (156) HTML (0) PDF 5.05 M (1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巢址选择对鸟类的巢捕食率具有重要影响,研究鸟类的巢址特征与巢捕食率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揭示不同巢址特征对鸟类成功繁殖的作用。本研究以2014至2017年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的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红头长尾山雀在卵期(产卵及孵卵期)(n = 124巢)及育雏期(n = 119巢)被捕食巢和成功巢的日存活率与发现巢的时间和营巢植物种类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根据其巢址的总体特征对其巢址安全性进行评级,以探究研究者评估的巢址安全等级对预测巢存活率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在卵期,营巢于竹类植物(如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和刚竹属Phyllostachys sp.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灌草类植物(如蔷薇Rosa spp.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上的红头长尾山雀巢的日存活率皆显著高于在松柏类植物(如油松Pinus massonian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上的巢;在育雏期,营巢于灌草类植物上巢的日存活率显著低于竹类、杉木和茶树上巢的日存活率。卵期巢的日存活率随巢日龄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但育雏期巢的日存活率不随巢日龄显著变化。此外,巢的日存活率与发现巢的日期之间没有显著关系,研究者评估为巢址安全等级不同的巢,其日存活率也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营巢于某些特定植物有助于降低红头长尾山雀面临的巢捕食风险,说明营巢植物种类对鸟类的繁殖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

    • 基于人工巢试验分析黄腹角雉巢卵捕食者

      2023, 58(3):341-347. DOI: 10.13859/j.cjz.202303003 CSTR:

      摘要 (174) HTML (0) PDF 10.13 M (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为我国特有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0至2021年通过视频监测技术、红外相机监测与人工观察,对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黄腹角雉巢卵被天敌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基于42个黄腹角雉人工巢监测数据(36巢视频远程监控,2巢红外相机监测,4巢人工观察),野生黄腹角雉巢被天敌破坏的比率为54.8%,其中91.3%被破坏巢中的卵为王锦蛇(Elaphe carinata)所捕食,表明王锦蛇是黄腹角雉巢卵最主要的天敌。捕食黄腹角雉卵的天敌还包括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与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可能的天敌有灰树鹊(Dendrocitta formosae)、黄腹鼬(Mustela kathiah)及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等。本研究基于视频资料揭示了野生黄腹角雉种群的天敌情况,结合文献资料,我们推测黄腹角雉较长的孵卵期与离巢时间可能是造成其巢卵损失率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对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繁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浙江德清野化放归朱鹮的繁殖行为

      2023, 58(3):348-356. DOI: 10.13859/j.cjz.202303004 CSTR:

      摘要 (209) HTML (0) PDF 6.95 M (1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至今,我国在陕西宁陕、铜川和千阳,以及河南董寨和浙江德清初步建立了朱鹮(Nipponia nippon)野化放归种群。鸟类的繁殖行为是其生活史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动物个体的营养状态、所处栖息地的质量,以及对栖息地的适应等。本文报道浙江德清朱鹮野化放归种群的繁殖行为,旨在了解其在我国南方的适应情况,为最终建立中国朱鹮南方种群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于2018年4和5月及2020年3至5月对浙江德清野化放归朱鹮的3个繁殖巢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孵卵期和育雏期繁殖行为,总记录时长为134 d,有效数据时长为2 958 h。利用线性混合模型探究朱鹮衔巢材频率、孵卵期以及育雏期行为的影响因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朱鹮翻卵频率与孵卵进程的关系,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朱鹮亲鸟暖雏时长随雏鸟日龄的变化情况,并利用one-way ANOVA分析德清朱鹮与陕西洋县野生种群和其他野化放归种群的换巢频率差异。结果表明,德清朱鹮平均窝卵数3.7 ± 0.3,孵化成功率90.9%,雏鸟出飞率100.0%;繁殖的不同时期、营巢条件和亲鸟性别均显著影响朱鹮的衔巢材频率;朱鹮的翻卵频率随孵卵进程显著下降;亲鸟的暖雏时长在雏鸟11日龄时下降率最大;育雏的不同时期对朱鹮的暖雏时长、换巢频率以及喂雏频率有极显著的影响;环境温度较高可能是导致德清朱鹮比洋县野生种群提前产卵的原因之一;较高的平均窝卵数与出飞成功率表明,朱鹮对我国南方的栖息地较为适应。鉴于本研究发现利用人工巢筐营巢的亲鸟花费更多时间补充巢材,表明人工巢筐的结构和大小有必要优化,建议在今后设计时加大筐壁仰角并减小深度、扩大外径,使人工巢筐更接近于自然巢的盘状结构,同时,应将巢筐底部设计成多孔透气、利于排水的结构,以适应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

    •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分析不同人类干扰强度对森林动物栖息的影响

      2023, 58(3):357-365. DOI: 10.13859/j.cjz.202303005 CSTR:

      摘要 (191) HTML (0) PDF 4.08 M (1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类干扰影响着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存、繁衍等各个环节。干扰强度不同,对野生动物的负面影响也不同。为了了解不同强度人类干扰对野生动物栖息的影响,2021年1月,在浙江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人为干扰综合强度预先设定点位,布设40台红外相机。40个点位被分为4种干扰区,干扰强度从低到高依次为基本无干扰区、干扰轻微区、干扰较轻区和干扰较重区,每区10个点位,监测365 d,共监测14 585相机日。研究表明:(1)拍摄到野生动物独立照片4 256张,其中兽类3 485张,鸟类771张。除啮齿类动物外,拍摄到31种动物,其中兽类14种、鸟类17种,另外有3张因照片不够清晰而未能识别鸟的种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2)基本无干扰区、干扰轻微区、干扰较轻区及干扰较重区所拍摄到的野生动物独立照片数量和种类分别为1 798张29种(兽类15种,鸟类14种)、1 308张23种(兽类15种,鸟类8种)、756张19种(兽类12种,鸟类7种)、394张18种(兽类13种,鸟类5种),各区之间的独立照片数量差异极显著(P < 0.01)。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拍摄到的独立照片数量逐渐减少,拍摄到的独立照片数量与人类干扰强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线性关系(P < 0.01)。同时,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拍摄到的野生动物种类也逐渐减少,尤其是鸟类减少幅度更大。(3)国有林内23台相机拍摄到3 163张,计33种(兽类16种、鸟类17种);集体林内17台相机拍摄到1 093张,计22种(其中兽类13种、鸟类9种)。集体林内平均每台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照片数量为国有林的46.75%,差异极显著(P < 0.01),这可能是由于早些年份的林木采伐使栖息地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并导致生境片段化,进而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因而,对于野生动物保护来说,栖息地保护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

    • 云南江城县爬行动物多样性与保护现状

      2023, 58(3):366-380. DOI: 10.13859/j.cjz.202303006 CSTR:

      摘要 (203) HTML (0) PDF 9.13 M (1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云南江城县地处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历史上未展开过全面系统的爬行动物资源调查。本研究于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期间,先后7次(5 ~ 10 d/月,8:00时至次日04:00时),调查江城县全域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采用固定样线法,共设置207条样线,每条长4 km,本次调查共记录爬行动物2目17科39属5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1种,圆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7种。本次调查发现2新种和1种中国分布新记录及1种云南分布新记录,新种为伯仲钝头蛇(Pareas geminates sp. nov)和滇南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goui sp. nov),中国新记录种为老挝拟须唇蛇(Parafimbrios lao),云南新记录种为崇安斜鳞蛇(Pseudoxenodon karlschmidti)。通过分析发现,江城县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丰富,该区分布的物种区系以东洋界为主,单属种较多,与喜马拉雅-横断山具有一定的联系。其6类生态型中,灌丛石隙型最丰富。垂直分布多样性最丰富的是山坡地带海拔700 ~ 1 500 m。江城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与植被环境,是研究季雨林爬行动物多样性组成的典型区域,本次调查研究弥补了该地区爬行动物多样性文献资料的空白,建议未来维持现有的森林分布格局,加强对该地区爬行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监测和保护。

    • 崇明岛稻田三种种植方式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

      2023, 58(3):381-389. DOI: 10.13859/j.cjz.202303007 CSTR:

      摘要 (153) HTML (0) PDF 4.09 M (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稻田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上海市崇明岛常规、有机和生态(稻-渔共作)三种种植方式的稻田为研究样地,采用干漏斗法对其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449头,分属2门5纲8目,优势类群为弹尾目(Collembola)物种,占总捕获量的82.18%。三种种植方式稻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其中,有机种植模式稻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明显高于另外两种种植模式。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呈现表聚性特征,类群数和密度均表现为向下减小的趋势。生态种植稻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高,有机种植稻田的中小型动物优势度指数最高。三种不同种植方式稻田的中小型动物呈中等程度相似。与常规和有机种植水稻方式相比,生态种植方式更有利于提高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水平,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对稻田种植的可持续性及农业面源污染的指示作用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 利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评估茅尾海生态环境质量

      2023, 58(3):390-401. DOI: 10.13859/j.cjz.202303008 CSTR:

      摘要 (198) HTML (0) PDF 1.46 M (10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一项重要工程,茅尾海是平陆运河的重要支撑节点。本次调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评估茅尾海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又积累本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基线数据,为平陆运河建设期、运营期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于2020年10月和2021年1月、4月、7月,在钦州茅尾海东部岸线设置4个采样断面,分别是仙岛公园、沙环村、滨海公园和康王庙村,按照《海洋调查规范》(GB 12763.6-2007)的要求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和物种分类鉴定;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优势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茅尾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以节肢动物为主,物种占比超过41%,个体数占比超过87%,优势种(IRI > 1 000)有麦克碟尾虫(Discapseudes mackiei)、台湾泥蟹(Ilyoplax formosensis)、隆背大眼蟹(Macrophthalmus convexus)和四齿大额蟹(Metopograpsus quadridentatus),但优势种在4个断面分布不均,仅麦克碟尾虫出现在各断面;主要种(100 ≤ IRI < 1 000)有27种,其中仅扁平拟闭口蟹(Paracleistostoma depressum)、背毛小头虫(Notodasus sp.)出现在各断面;常见种(10 ≤ IRI < 100)有19种,稀有种(IRI < 10)有8种,它们均分布不均;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和香农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435(0.183 ~ 0.704)和1.506(0.747 ~ 2.256),显著低于2009年相应指标,P值分别为0.004和0.048;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475(0.223 ~ 0.696),与2009年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没有显著差异(P = 0.109)。综合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香农多样性指数(H?)、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IMP)推断茅尾海目前整体海域生态环境处于中等污染水平。综合上述指标,认为目前茅尾海海域整体生态环境已属于中等程度污染。本次调查建立的茅尾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库,将为未来平陆运河的生态建设和科学运营提供支撑。

    • 音乐在黑猩猩采血训练中的应用初探

      2023, 58(3):402-408. DOI: 10.13859/j.cjz.202303009 CSTR:

      摘要 (143) HTML (0) PDF 3.12 M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正强化采血训练后可在动物没有物理或化学保定的条件下获取其血液样品,最大限度减少因应激对动物带来的伤害。常规的正强化采血训练中,动作的保持主要靠食物作为强化物,用非固定强化的方法进行。本研究在使用非固定强化的方法对3只黑猩猩(Pan troglodytes)进行采血训练失败后,根据黑猩猩喜爱音乐并能识别音乐旋律的特征,将音乐加入到采血训练中,起到了连续正强化物和计时器的作用。结果发现,使用音乐进行采血训练时,3只黑猩猩的动作保持时间极显著高于非固定强化方法(无音乐)的动作保持时间。3只黑猩猩完成训练的次数,即达到训练效果所需的最少次数有所不同,个体贝贝的训练次数最多(177次),训练难点是尖针脱敏4 min;其次是个体亚亚(69次),训练难点是动作保持4 min;个体明明的训练次数最少(42次)。训练完成后,3只黑猩猩均可以在4 min的音乐播放中完成采血,中途不用饲喂任何食物。结果表明,音乐可以延长黑猩猩在采血训练中的动作保持时间,增加训练的稳定性。本研究的方法与结果可为同行业的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 超排处理对雌兔生殖器官中表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2023, 58(3):409-418. DOI: 10.13859/j.cjz.202303010 CSTR:

      摘要 (136) HTML (0) PDF 7.99 M (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外源促性腺激素对伊拉兔(Oryctolagus cuniculu)生殖器官中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水平及其作用特点的影响,本实验以伊拉兔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30只(雄兔6只,雌兔24只),将雌兔随机分为超排处理组(n = 12),即肌肉注射70 U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和100 U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对照组(不注射任何激素,n = 12)。并运用实时定量PCR(q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经超排处理的伊拉兔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中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定位情况。结果显示,在超排处理后的伊拉兔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中,表皮生长因子mRNA与蛋白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P < 0.01),其阳性信号分别定位于卵巢的初级卵母细胞、颗粒细胞、内膜细胞、间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输卵管的纤毛细胞、基细胞、黏膜上皮和肌层中,以及子宫的上皮细胞和内膜细胞中。研究表明,超排使用的外源促性腺激素可促进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中表皮生长因子表达量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伊拉兔的生殖过程并调节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的功能。

    • 废用条件下大鼠和达乌尔黄鼠骨骼肌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防御能力与肌萎缩的比较研究

      2023, 58(3):420-441. DOI: 10.13859/j.cjz.202303011 CSTR:

      摘要 (166) HTML (0) PDF 13.47 M (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比较研究了后肢去负荷大鼠(Rattus norvegicus)和冬眠不活动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不同类型骨骼肌氧化应激水平和抗氧化防御能力及与肌萎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后肢去负荷14 d后,大鼠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肌萎缩程度显著升高,过氧化氢和丙二醛水平增加,Nrf2介导的抗氧化信号通路及下游抗氧化酶蛋白表达及活性显著下降;而冬眠不活动达乌尔黄鼠骨骼肌中肌萎缩指标并未出现变化,氧化应激水平维持夏季组水平,抗氧化酶和调控因子出现不同程度升高。研究表明,后肢去负荷导致非冬眠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抗氧化防御能力减弱,可能是导致大鼠废用性肌萎缩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冬眠动物达乌尔黄鼠骨骼肌在自然废用状态下,抗氧化防御能力增强可能是防止自然冬眠不活动引起的废用性肌萎缩的重要机制。

    • 中华鳖阴茎头的组织学观察

      2023, 58(3):442-449. DOI: 10.13859/j.cjz.202303012 CSTR:

      摘要 (218) HTML (0) PDF 6.51 M (1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特种水产经济动物,也是鳖科动物的代表物种。中华鳖阴茎头为阴茎末端的黑色部分,是进行交配和排精的关键,但其系统性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以6龄性成熟雄性中华鳖为研究对象,通过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勃起和自然状态下中华鳖阴茎头结构和组织特性。结果显示,中华鳖阴茎体背侧存在两条排精沟,并顺着阴茎体一直延伸到阴茎头两侧的末端。阴茎头背侧的表皮为褶皱状血窦,血窦在阴茎充血后膨大,使得阴茎头的突触状组织充分伸展,形成了独特的“蝴蝶状”结构,并且该结构可以在射精时做开合运动。此外,阴茎头表面还具有丰富的绒毛和黏液。中华鳖阴茎头在勃起状态下形成特殊“蝴蝶状”结构,我们推测这种结构可能直接与交配的稳定和排精相关。

    • 四种蜥蜴嗅器和犁鼻器结构的比较

      2023, 58(3):451-460. DOI: 10.13859/j.cjz.202303013 CSTR:

      摘要 (229) HTML (0) PDF 7.35 M (1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鳞类(蛇和蜥蜴)具有较发达的嗅器和犁鼻器,对其不同种类嗅觉结构的认识有助于阐明爬行动物化学感觉的进化。本文采用组织学方法比较了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荒漠沙蜥(P. przewalskii)、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和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的嗅器及犁鼻器。结果发现,草原沙蜥的鼻腔较为狭长,秦岭滑蜥呈梨形,其他两种蜥蜴的鼻腔略成圆形。秦岭滑蜥的嗅上皮最厚,其次是密点麻蜥和草原沙蜥,荒漠沙蜥最薄。犁鼻器主要由犁鼻腔、犁鼻感觉上皮、犁鼻神经及蘑菇体等组成,没有腺体。草原沙蜥和荒漠沙蜥的犁鼻腔较为宽阔,密点麻蜥和秦岭滑蜥的较窄。4种蜥蜴的犁鼻感觉上皮均较嗅上皮厚,蘑菇体向后逐渐缩小至消失,犁鼻感觉上皮成闭环状,包围犁鼻腔。密点麻蜥和秦岭滑蜥的犁鼻感觉上皮位于犁鼻器的背侧,蘑菇体位于腹侧;与此不同,两种沙蜥的犁鼻感觉上皮偏向于犁鼻器的腹内侧,蘑菇体位于背外侧。密点麻蜥的犁鼻感觉上皮最厚,其次为秦岭滑蜥,两种沙蜥最薄;秦岭滑蜥犁鼻感觉上皮的感觉细胞密度最高,其次是密点麻蜥,两种沙蜥最低。这些结果提示,密点麻蜥和秦岭滑蜥对嗅觉信号的依赖和投入较两种沙蜥多;4种蜥蜴犁鼻器的结构差异间接地佐证了有鳞类犁鼻器系统发生的特异性。

    • >研究简报
    • 安徽庐江发现东亚腹链蛇

      2023, 58(3):461-466. DOI: 10.13859/j.cjz.202303014 CSTR:

      摘要 (169) HTML (0) PDF 3.22 M (1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1年8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牛王寨采集到东亚腹链蛇属(Hebius)蛇类标本1号。经形态比较发现,该蛇明显不同于大别山地区已有的东亚腹链蛇属物种——棕黑腹链蛇(H. sauteri)和绣链腹链蛇(H. craspedogaster)。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该标本与东亚腹链蛇(H. vibakari)遗传关系最近,且形态上符合东亚腹链蛇特征,提示该标本应为东亚腹链蛇。东亚腹链蛇是安徽省和大别山地区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这也是该物种在中国东北地区之外首次被报道。该分布新记录扩大了对东亚腹链蛇的分布范围的认知,对东亚腹链蛇的种群分化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山西祁县发现北京宽耳蝠

      2023, 58(3):467-472. DOI: 10.13859/j.cjz.202303015 CSTR:

      摘要 (300) HTML (0) PDF 4.01 M (1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分布的宽耳蝠包括北京宽耳蝠(Barbastella beijingensis)和东方宽耳蝠(B. darjelingensis)2个物种。东方宽耳蝠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青海、陕西、甘肃、河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台湾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但北京宽耳蝠仅记录于北京。2022年7月于山西省祁县昌源河湿地公园林道中(37°19′15″ N,112°26′18″ E,海拔812 m),采集到1只雄性宽耳蝠。该蝠体型中等,前臂长43.7 mm。双耳在额部相连,外耳廓近方形,横嵴明显,耳廓中部外缘具有较小的耳突,其第三掌骨长大于第四掌骨长大于第五掌骨长。颅全长为14.6 mm,具有强壮的上前臼齿和下前臼齿。以上特征均与北京宽耳蝠相符。头骨特征中,与北京宽耳蝠相比其具有较小的颅基长和颅宽,其余头骨测量参数值均与北京宽耳蝠相近。基于Cyt bND1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证据亦支持形态鉴定结果。结合外部形态、头骨参数及分子数据,将山西样本鉴定为北京宽耳蝠,为山西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 陕西镇坪发现光雾臭蛙

      2023, 58(3):473-479. DOI: 10.13859/j.cjz.202303016 CSTR:

      摘要 (283) HTML (0) PDF 4.24 M (1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2年6月在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化龙山自然保护区(32°00′01″ N,109°17′05″ E,海拔1 641 m)采集到1号无尾两栖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臭蛙属(Odorrana)物种,基于线粒体16S rRNA分子片段对臭蛙属35个物种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其与模式产地四川南江的光雾臭蛙(O. kuangwuensis)在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中聚为一支,支持率高达99%,且遗传分化较小,应属种内关系。综合形态特征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臭蛙属的光雾臭蛙,系陕西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此发现为光雾臭蛙在大巴山脉分布的连续性提供了一定依据。

    • >动态与其他
    • 海南海口发现灰瓣蹼鹬

      2023, 58(3):480. DOI: 10.13859/j.cjz.202303020 CSTR:

      摘要 (154) HTML (0) PDF 514.21 K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浙江淳安千岛湖发现一例白化乌鸫

      2023, 58(3):340,356. DOI: 10.13859/j.cjz.202303017 CSTR:

      摘要 (159) HTML (0) PDF 4.02 M (1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藏林芝市发现北椋鸟

      2023, 58(3):419,441. DOI: 10.13859/j.cjz.202303018 CSTR:

      摘要 (181) HTML (0) PDF 1.23 M (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甘肃碌曲发现黄眉鹀

      2023, 58(3):450, 466. DOI: 10.13859/j.cjz.202303019 CSTR:

      摘要 (169) HTML (0) PDF 914.50 K (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