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5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中国4种蝙蝠的G-带和C-带

      2007, 42(5).

      关键词:蝙蝠;大长舌果蝠;马来假吸血蝠;黑髯墓蝠;皱唇蝠;核型
      摘要 (2110)HTML (0)PDF 654.59 K (2705)收藏

      摘要:

    • 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和咪鲜胺锰盐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急性致死效应

      2016, 51(1):45-56.DOI: DOI: 10.13859/j.cjz.201601006

      关键词:农药急性毒性联合毒性半致死浓度安全浓度中华大蟾蜍无尾类
      摘要 (2370)HTML (0)PDF 430.48 K (2622)收藏

      摘要:采用静态换水方法研究了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和咪鲜胺锰盐三种农药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急性毒性及其联合毒性。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和咪鲜胺锰盐在24h、48h及72h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9.81、28.81、25.83 mg/L;1.72、1.46、1.41 mg/L以及7.43、3.75、3.22 mg/L。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和咪鲜胺锰盐三种农药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8.07、0.32和0.29 mg/L。异丙甲草胺为中等毒性农药,而醚菌酯和咪鲜胺锰盐均为剧毒性农药。在两两联合的毒性试验中,异丙甲草胺/醚菌酯和异丙甲草胺/咪鲜胺锰盐均表现为中等毒性,醚菌酯/咪鲜胺锰盐表现为剧毒性,其对中华大蟾蜍蝌蚪在24h、48h、72h的LC50值分别为18.41、15.69、13.38mg/L;15.56、10.45、8.11mg/L和4.17、2.84、2.00mg/L,且其相对应的安全浓度分别为3.42、1.41和0.40mg/L。在联合毒性评价中,异丙甲草胺/醚菌酯联合组在24h和48h表现为拮抗作用,醚菌酯/咪鲜胺锰盐联合组在48h表现为加和作用,其余均表现为协同作用。与前期发表数据进行综合和比较,发现中华大蟾蜍蝌蚪对不同污染物表现出很强的敏感性。本研究结果将为我们进一步对无尾类动物的毒理学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 葡萄糖和维生素C对镇海林蛙蝌蚪生长 及其三种酶活性的影响

      2020, 55(2):229-237.DOI: 10.13859/j.cjz.202002012

      关键词:葡萄糖;维生素C;镇海林蛙;生长性能;酶活性
      摘要 (1176)HTML (0)PDF 766.28 K (1364)收藏

      摘要:营养源对动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静水实验浸泡法探究葡萄糖和维生素C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生长及其苹果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在葡萄糖实验组共分为0.5、1.0和2.0 g/L三个浓度组,维生素C实验组共分为10.0、20.0和30.0 mg/L浓度组,另设1组加曝气水作为对照组。在葡萄糖实验组中,蝌蚪存活率在不同实验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 > 0.05)。变态时间在0.5 g/L和1.0 g/L实验组最短,分别为(43.0 ± 4.0)d 和(43.0 ± 3.4)d,2.0 g/L实验组最长,为(46.2 ± 5.4)d,且实验组间差异显著(P < 0.05)。变态时,0.5 g/L实验组的体重和体全长最大,且各实验组间的体重差异显著(P < 0.01),但体全长差异不显著(P > 0.05)。增重率在0.5 g/L实验组最高,为(9.67 ± 1.71)mg/d,对照组最低,为(7.54 ± 1.22)mg/d,且各实验组之间差异显著(P < 0.05)。维生素C实验组中,存活率在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 > 0.05)。所有实验组蝌蚪的发育历期在实验第7、14、21和28天时均大于对照组。变态时间在所有的实验组相似,为43 d左右(P > 0.05)。变态时,蝌蚪的体重(P > 0.05)和体全长(P > 0.05)在20.0 mg/L实验组和30.0 mg/L实验组最大,对照组最小,但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蝌蚪的增重率在20.0 mg/L和30.0 mg/L实验组最高,10.0 mg/L实验组最低,但不同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 > 0.05)。生化酶活性检测中,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在葡萄糖实验组和维生素C实验组中均随实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乳酸脱氢酶(LDH)和淀粉酶(AMS)活性分别在葡萄糖的1.0 g/L实验组和维生素C的10.0 mg/L实验组达到最高。本研究结果表明,10.0 mg/L维生素C或1.0 g/L葡萄糖为镇海林蛙蝌蚪的最适外源物添加浓度,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和体内酶活性。该研究结果将为镇海林蛙的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数据。

    • 杀虫剂硫丹对中国虎纹蛙的毒性效应: 存活率、红细胞核异常及酶活性

      2020, 55(5):583-592.DOI: 10.13859/j.cjz.202005006

      关键词:硫丹;毒性;存活率;核异常;酶活性;中国虎纹蛙
      摘要 (878)HTML (0)PDF 556.50 K (1723)收藏

      摘要:农药的使用对水生动物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有机氯杀虫剂硫丹对中国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蝌蚪的毒性效应。具体而言,首先检测了硫丹的安全浓度(SC),并在急性毒性实验中评估了硫丹的毒性等级。然后检测了外周血液中红细胞核形态异常,并在慢性毒性实验中测定了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中,随着硫丹溶液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蝌蚪的平均死亡率显著增加,即蝌蚪存活率取决于农药剂量和染毒的时长。硫丹对中国虎纹蛙蝌蚪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值为23.38 μg/L,安全浓度为2.34 μg/L,为剧毒性农药。在血液红细胞核异常实验中,观察到5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核异常:核碎裂、双核、不等分裂、核凹陷和核空洞。血液红细胞核异常率与农药浓度呈正相关。在酶活性检测中,三种酶的活性均受硫丹浓度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硫丹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随着硫丹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硫丹对中国虎纹蛙蝌蚪具有很高的毒性,并证明了血液红细胞核异常和特定的代谢酶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生物标志物。

    • 笼养黑颈长尾雉能量摄入的季节变化

      2008, 43(1):38-43.

      关键词:黑颈长尾雉 能量摄入 季节变化
      摘要 (2255)HTML (0)PDF 281.20 K (2176)收藏

      摘要: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采用全部收粪法实验和统计分析,对饲养于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园的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进行了不同季节能量摄入的研究。实验测得了4个不同季节(全年12个月和12组温度)的总摄入能、代谢能、排泄能。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组黑颈长尾雉的总摄入能、代谢能、排泄能与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能量消化效率有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相同季节里,4年组黑颈长尾雉的能量消化效率高于1年组黑颈长尾雉。对黑颈长尾雉而言,8月(30℃)的代谢能处于最低,30℃是否是最适温度,有待进一步探讨。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5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