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3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鄂尔多斯丽斑麻蜥两性异形及繁殖输出

      2015, 50(2):214-220.DOI: DOI: 10.13859/j.cjz.201502007

      关键词:丽斑麻蜥两性异形雌性繁殖
      摘要 (2807)HTML (0)PDF 319.91 K (3558)收藏

      摘要:摘要: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输出是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种群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了丽斑麻蜥成体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输出,研究用的95条怀卵雌体和38条(18♂20♀)成体于2013年6、8月捕自内蒙古鄂尔多斯。被测形态特征有体重、头体长、头长、头高、头宽、上臂长、前臂长、腕指长、大腿长、小腿长、踝趾长、腋跨距和尾长;怀卵雌性个体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至产卵,称量产后母体体重、卵重,记录窝卵数。丽斑麻蜥成体存在两性异形,表现为雄性个体的头部、四肢长及尾长都显著大于雌性,腋跨距显著小于雌性。本实验中最小的产卵雌体头体长为44.0 mm,产卵期在6月4日至7月15日,窝卵数2~5枚,平均2.9枚,窝卵数(P= 0.043)、窝卵重(P= 0.026)与头体长显著正相关,相对窝卵重(P= 0.001)与头体长呈负相关;窝卵数(P= 0.000)、卵均重(P= 0.000)与窝卵重显著正相关,窝卵数与卵均重不显著负相关(P= 0.200)。

    • 草原沙蜥秋季食性分析

      2013, 48(3):321-330.

      关键词:草原沙蜥食物组成益害评价
      摘要 (2834)HTML (0)PDF 846.20 K (2945)收藏

      摘要:利用剖胃法对采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的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进行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草原沙蜥在8~9月间,以昆虫类动物为主要食物,占全部食物的95.8%。不同性别草原沙蜥取食的食物种类差异不显著,雌雄个体的食物百分率相似性指数及营养生态位重叠值均较大,雄性的食物多样性指数(IFD)及营养生态位宽度(BTN)均大于雌性。成体和亚成体之间以及亚成体和幼体之间食物种类存在差异但不显著,而成体和幼体间的食物种类差异极显著,不同年龄草原沙蜥的食物百分率相似性指数较小,IFD值与BTN值均是成体最大,幼体最小。总有益系数、不同性别的有益系数分别为V总=22.44%,V雌=12.76%,V雄=9.83%,草原沙蜥是对荒漠化草原有益的类群。

    • 蒙古野驴的繁殖行为观察

      2016, 51(5):717-723.DOI: DOI: 10.13859/j.cjz.201605001

      关键词:蒙古野驴;繁殖行为;繁殖行为谱;交配参数
      摘要 (2517)HTML (0)PDF 410.18 K (5132)收藏

      摘要: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期间,对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中蒙边境地区(41°14′ ~ 42°40′N,109°16′ ~ 110°26′E)和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1°50′ ~ 42°27′N,106°15′ ~ 108°00′E)的两个野驴群(1♂3♀和2♂3♀)的繁殖行为进行研究。采用目标取样法以及目标取样法与扫描取样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蒙古野驴的发情交配、产前反应、生产过程及产后行为进行观察。共记录到4类35种繁殖行为,分别为争斗行为、性行为、分娩行为和母幼联系行为。结果表明,雄驴平均日爬跨(4.2 ± 1.7)次(n = 14),射精(3.7 ± 1.3)次(n = 13),平均邀配持续时间(从雌雄驴靠近调情始到爬跨或其中一个走开止)为(26.6 ± 22.0)s(n = 13),平均抽动持续时间为(10.6 ± 1.9)s(n = 14),平均阴茎置入持续时间为(18.3 ± 8.8)s(n = 13),平均爬跨间隔为(685.7 ± 569.6)s(n = 14),平均射精间隔为(924.0 ± 790.0)s(n = 10)。蒙古野驴的交配模式属于Dewsbury分类系统中的第11种(无锁结、有抽动、单次插入、多次射精)类型和Dixon分类系统中的第12种(无锁结、有抽动、单次插入、无单次长时间插入)类型。本研究较完整地建立了蒙古野驴繁殖行为谱,提供了繁殖行为方面的基础资料。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3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