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3(1):26-31.DOI: 10.13859/j.cjz.201801003
摘要:大杜鹃(Cuculus canorus)是一种专性巢寄生鸟类,进化出了一系列适应对策,如雏鸟普遍出壳较早等,以更好适应寄生生活。本研究使用恒温自动孵化箱对25枚大杜鹃卵和20枚其宿主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卵进行人工孵化,并对孵卵期的卵重进行连续测量。结果表明,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大杜鹃卵的孵化率(76%)极显著高于东方大苇莺(40%)(χ2 = 25.144,df = 1,P < 0.01)。尽管大杜鹃的卵鲜重(t = 7.447,df = 43,P < 0.01)和卵体积(t = 8.817,df = 43,P < 0.01)均极显著大于东方大苇莺,但两种鸟卵的孵卵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 = 1.006,df = 16,P > 0.05)。
2023, 58(2):237-249.DOI: 10.13859/j.cjz.202302008
摘要:地表节肢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指示物,研究甘南高寒草甸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揭示其分布格局对高寒草甸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2018 年5 至9 月,采用陷阱法调查甘南高寒草甸4 种典型类型生境,即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草甸和成熟草甸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研究时段共采集地表大型节肢动物2 545 头,属于3 纲9 目29 科30 属,以狼蛛属(Lycosa)、弓背蚁属(Camponotus)和蚁属(Formica)为优势类群。营养功能群以捕食类和植食类为主。研究结果显示,成熟草甸生境大型节肢动物类群数明显高于沼泽化草甸和草甸生境的类群数(P < 0.05);沼泽湿地生境Pielou 均匀度指数(Js)明显大于草甸和成熟草甸生境的Pielou 均匀度指数(P < 0.05);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差异不显著(P > 0.05);4 种生境之间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较低。研究时段基于物种“出现-不出现”C-score、V-ratio、SES 与Pianka 生态重叠指数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差异均没有规律性,显示研究区域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随机性与竞争性格局共存,受随机扩散与生态过滤共同影响。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表明,研究区域生境特征(R2 = 0.636 4,P < 0.001)比研究时间(R2 = 0.157 3,P < 0.001)能更多地解释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变化。土壤主要理化性质显著地影响了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其中,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影响最大。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与地上生物量仅共同解释了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变异的29.88%,其他70.12%的变异没有得到解释,显示地表大型节肢动物群落形成的复杂性。
2024, 59(3):358-368.DOI: 10.13859/j.cjz.2024023131
摘要:动物的声学信号在信息传递和维持社群稳定等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占据夜空生态位并集群生活的蝙蝠,它们日间栖息于几乎没有光照的洞穴中。这些夜行性蝙蝠主要借助声信号介导重要生活史事件,包括生殖、觅食、通讯和空间导航等。分娩是动物生殖活动中的关键一环,决定了后代甚至母体的生死。一直以来野生动物的分娩行为,特别是分娩叫声鲜有研究。本研究以大菊头蝠(Rhinolophus luctus)和中菊头蝠(R. affinis)为研究对象,捕捉并录制其在分娩过程中的声信号,进而开展声谱分析和统计分类。研究发现,大菊头蝠和中菊头蝠在分娩过程中分别发出了6种和4种类型的交流声波。基于子集验证的判别式分析表明,大多数的音节类型都被正确划分。纳入多种声学参数的多维尺度分析显示,不同音节类型在三维图像中差异显著。此外,欧几里得距离分析发现,种间的叫声差异远大于种内的叫声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揭示夜行哺乳动物的叫声功能和发声机制提供参考。
2023, 58(3):467-472.DOI: 10.13859/j.cjz.202303015
摘要:我国分布的宽耳蝠包括北京宽耳蝠(Barbastella beijingensis)和东方宽耳蝠(B. darjelingensis)2个物种。东方宽耳蝠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青海、陕西、甘肃、河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台湾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但北京宽耳蝠仅记录于北京。2022年7月于山西省祁县昌源河湿地公园林道中(37°19′15″ N,112°26′18″ E,海拔812 m),采集到1只雄性宽耳蝠。该蝠体型中等,前臂长43.7 mm。双耳在额部相连,外耳廓近方形,横嵴明显,耳廓中部外缘具有较小的耳突,其第三掌骨长大于第四掌骨长大于第五掌骨长。颅全长为14.6 mm,具有强壮的上前臼齿和下前臼齿。以上特征均与北京宽耳蝠相符。头骨特征中,与北京宽耳蝠相比其具有较小的颅基长和颅宽,其余头骨测量参数值均与北京宽耳蝠相近。基于Cyt b和ND1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证据亦支持形态鉴定结果。结合外部形态、头骨参数及分子数据,将山西样本鉴定为北京宽耳蝠,为山西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2011, 46(2):82-89.
摘要:采用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对粤东汕尾和深圳2个海域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所分析的口虾蛄mtDNA COⅠ基因(592 bp)共检测到21个变异位点,占总位点的3.55%。转换和颠换位点数分别为18和3个,碱基替换的饱和性分析表明,口虾蛄COⅠ基因碱基替换未达到饱和,COⅠ基因适合作为分析口虾蛄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标记。所检测的个体一共有1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71,核苷酸多样性为0.007 55。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047 6~0.428 6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14 1。两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36,群体单倍型之间的UPGAM聚类以及NETWORK亲缘关系网状图并未显示明显的地理聚类结果。粤东海域口虾蛄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遗传分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