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4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中国大陆近海新记录种——长冠羊舌鲆(Arnoglossus macrolophus)

      2023, 58(2):227-236.DOI: 10.13859/j.cjz.202302007

      关键词:鲆科;羊舌鲆属;形态特征;DNA 条形码,遗传距离
      摘要 (236)HTML (0)PDF 1.13 M (1232)收藏

      摘要:历史记录我国大陆羊舌鲆属(Arnoglossus)有5个物种,它们是长鳍羊舌鲆(A. tapeinosoma)、纤羊舌鲆(A. tenuis)、多斑羊舌鲆(A. polyspilus)、大羊舌鲆(A. scapha)和日本羊舌鲆(A. japonicus)。1929年Weber 等将长冠羊舌鲆(Arnoglossus macrolophus Alcock,1889)列为长鳍羊舌鲆〔Platophrys (Arnoglossus)tapeinosoma Bleeker,1866;目前为A. tapeinosomus〕的同物异名,并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采纳。Arai等1996年重新检视了长鳍羊舌鲆的模式标本和Weber等的长鳍羊舌鲆,发现了Weber等的标本应为长冠羊舌鲆,确认了长冠羊舌鲆种的有效性。作者2008至2021年间在中国大陆近海采集到了一批拟似长鳍羊舌鲆和长冠羊舌鲆的标本,为了正确鉴定这些标本,本研究对其形态和分子条形码进行了研究,将我们所采集标本的形态特征与两种模式种以及前人的研究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标本的8个可数性状和20个性状比例值与长冠羊舌鲆的数值为相同、连续、包含或略有差异关系;特别是在作为鉴别特征的背鳍条延长、背鳍和臀鳍末端基部黑色斑点和犁骨发达这3个描述性状上为一致,但与长鳍羊舌鲆的特征存在较多差异,因此,本研究的标本确定为长冠羊舌鲆。计算本研究获得的COI序列(GenBank登录号:MZ086865)与GenBank上的1条采集地为中国台湾的长冠羊舌鲆的遗传距离为12%,与其他3条分别采自中国南海和越南的长鳍羊舌鲆序列的遗传距离为0。因此,这些采自中国南海和越南的标本应该是长冠羊舌鲆而不是长鳍羊舌鲆,因为没有采自中国台湾的长冠羊舌鲆标本的形态信息,无法判断其正确的种。本研究所采集长冠羊舌鲆为首次在中国大陆近海海域发现,故为新记录种。基于所采集标本的形态数据并整合模式种及前人研究的结果,本研究对该种类进行了再描述。主要鉴别特征为,雄鱼前1 ~ 6根背鳍条延长成丝状,侧线的弧形和直线的接合处有一个较大的深褐色斑,侧线的后部直线部分有两个小黑斑,有眼侧近胸鳍末端有一黑斑,背鳍和臀鳍末端基部分别有一个稍大的黑色斑点,体背缘和腹缘分别散布一行约5或6个和3或4个淡黑色斑点。

    • 土佐鳒鲆(Psettina tosana) ——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和丝指鳒鲆 (P. filimana)的有效性厘定

      2022, 57(2):269-276.DOI: 10.13859/j.cjz.202202012

      关键词:鲆科;鳒鲆属;同物异名;形态特征;分子条形码
      摘要 (476)HTML (0)PDF 891.60 K (1771)收藏

      摘要:依据《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鲽形目》,本研究近年在中国大陆从东海至南海海域采集到14尾样品,前期鉴定为鲆科(Bothidae)鳒鲆属(Psettina)的丝指鳒鲆(P. filimana Li &Wang, 1982),但同时发现这些样品也具有土佐鳒鲆(P. tosana Amaoka, 1963)的主要特征。因此,有必要明确这些样品种名以及丝指鳒鲆和土佐鳒鲆之间的关系。为了准确的鉴定这些样品,本研究采用和模式标本形态特征比较分析以及COI分子条形码K2P遗传距离比较的方法进行鉴定。首先将采集样品的29个形态特征分别与21或25个丝指鳒鲆或土佐鳒鲆模式标本特征进行了比较,然后比较了两个模式标本的18个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所有土佐鳒鲆原始描述的可数和可量特征均与丝指鳒鲆模式标本及本研究样品的形态特征为重叠或包含关系,描述性状为一致;同时本研究以胸鳍条长度不同这一李思忠(1987)区别两种类的特征为依据,分别选取了胸鳍条突出成丝状2尾和不显著突出成丝状3尾共5尾代表样品进行COI条形码分析,获得的这些序列的K2P遗传距离为0.000 0 ~ 0.004 7,并将这些序列与GenBank上已有的土佐鳒鲆序列进行了比对,K2P遗传距离为0.002 3 ~ 0.007 0。基于Hebert等(2003)提出的种间遗传距离通常大于0.02的物种鉴定标准,本研究的分子结果显示,前期鉴定为丝指鳒鲆的本研究样品与土佐鳒鲆不存在种间差异。因此,基于形态特征和COI分子条形码结果均支持本研究样品与丝指鳒鲆和土佐鳒鲆为同一物种,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的优先权原则,丝指鳒鲆应为土佐鳒鲆的次同物异名。土佐鳒鲆为首次在中国大陆发现,故为新记录种。同时,根据本研究11尾样品的形态特征数据并整合前人研究结果对土佐鳒鲆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再描述。

    • 鲽科10种鱼类核糖体ITS2序列比较分析

      2018, 53(6):938-950.DOI: 10.13859/j.cjz.201806012

      关键词:鲽科;ITS2;多态性;二级结构;协同进化;非协同进化
      摘要 (1285)HTML (0)PDF 799.74 K (2244)收藏

      摘要:为了解鲽科鱼类ITS2序列的多态性特征,本研究获得了鲽科10种鱼类310条ITS2序列,长度在419 ~ 486 bp之间。种内序列长度差异最小的为粒鲽(Clidoderma asperrima)(419 ~ 420 bp)和太平洋拟庸鲽(Hippoglossoides elassodon)(419 ~ 420 bp),其次为北岩鲽(Lepidopsetta polyxystra)(447 ~ 452 bp)和刺黄盖鲽(Limanda aspera)(457 ~ 463 bp),松木高眼鲽(Cleisthenes pinetorum)(452 ~ 462 bp)和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465 ~ 479 bp)的种内序列差异分别为10 bp和14 bp;其余4种鱼类根据长度差异(14 ~ 32 bp)分型为长(A型)、短(B型)序列类型,同时检测存在重组类型(R型),其中长度差异最大的是钝吻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454 ~ 486 bp),其次为尖吻黄盖鲽(P. herzensteini)(433 ~ 458 bp)、虫鲽(Eopsetta grigorjewi)(420 ~ 439 bp)、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466 ~ 480 bp)。通过双参数模型(K2P)计算遗传距离可见,种内遗传距离多集中于0.002 ~ 0.027之间,仅星突江鲽和尖吻黄盖鲽因类型差异导致较高数值(0.043和0.053);不同物种间遗传距离在0.046 ~ 0.180之间。10种鱼类ITS2的GC含量为63.95% ~ 70.16%;9种鱼类的二级结构均为具有5个分支(HelixⅠ ~ Ⅴ)的闭合环状结构,仅圆斑星鲽中由于存在Helix Ⅳ变异形成Helix Ⅳ-a和Helix Ⅳ-b而具有6个分支。基于ITS2构建的鲽科10种鱼类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不同种鱼类的克隆序列均单独聚支。序列的多态性特征分析表明,在具有不同序列类型的虫鲽、星突江鲽、尖吻黄盖鲽和钝吻黄盖鲽4种鲽科鱼类中,ITS2以非协同进化的方式存在,而其他6种鱼类为协同进化;虽然存在种间K2P遗传距离小于种内的个例,但ITS2在属间不同物种的区分上具有适用性。本研究结果丰富了鲽形目鱼类的ITS2数据,也将为鱼类的核糖体RNA序列多态性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中国大陆沿海新记录种——卷眼斑鲆(Pseudorhombus oculocirris)

      2022, 57(4):629-634.DOI: 10.13859/j.cjz.202204017

      关键词:鲽形目;斑鲆属;COI条形码;形态特征
      摘要 (301)HTML (0)PDF 1.11 M (1180)收藏

      摘要:斑鲆属(Pseudorhombus, Bleeker, 1862)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s)牙鲆科(Paralichthyidae),根据Eschmeyer’s Catalog of Fishes记录有效种类有25种;根据李思忠等(1995)的《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 鲽形目》记载,目前在中国大陆海域有标本记录的有11种。本研究在2007年到2021年在海南的文昌、陵水和三亚分别采集到了9尾有眼侧有5个眼状斑纹的标本,并和该属25种鱼类的原始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比对结果发现,该样品符合Amaoka(1969)定名的卷眼斑鲆(P. oculocirris Amaoka, 1969)形态特征。该种类目前只在日本和越南有报道,本研究是首次在中国大陆海域采集,故为新记录种。本研究结合卷眼斑鲆原始描述、相关文献和采集到的9尾标本的形态特征对该种类进行了详细的再描述,并首次提供了线粒体分子条形码(GenBank登录号为OL307681、OL307682和OL307683)。该种的主要形态特征为背鳍65–76;臀鳍50–57;有眼侧胸鳍11–13,无眼侧胸鳍10–12;尾鳍条2 + 13 + 2;第一鳃弓鳃耙4–7 + 17–20;侧线鳞71–82;脊椎骨10 + 26 = 36;背鳍前边几个鳍条稍长且基部只有1/5–1/3连有鳍膜,下眼上缘具有指状皮突。本研究的发现进一步扩大了该种的分布范围和提供了种类鉴定的分子依据,本报道将会为牙鲆科鱼类生物多样性和系统演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4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