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3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雄性凹耳蛙的争斗鸣声及其打斗行为

      2018, 53(6):841-848.DOI: 10.13859/j.cjz.201806002

      关键词:雄性凹耳蛙;争斗鸣声;打斗行为
      摘要 (1453)HTML (0)PDF 609.33 K (2015)收藏

      摘要:2017年4月17日,在黄山浮溪完整地记录了2只雄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us)之间争夺领地的打斗过程、争斗鸣声以及其中一只蛙打斗后的鸣声,并用摄像机记录了此行为的过程。争斗大约持续了8 min,并产生了一个胜利者和一个失败者。实验共录了胜利蛙的争斗鸣声17声,打斗后鸣声7声,失败蛙的争斗鸣声6声,其中两只蛙同时鸣叫了1声。随后通过Praat语音软件获取鸣声的时域参数和频谱参数,并利用T检验来判断两只蛙争斗鸣声参数是否具有显著差异,以及胜利蛙打斗时与打斗后的鸣声参数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对两只蛙争斗鸣声的时域和频谱参数分析发现,胜利蛙以多音节鸣叫为主,其平均基频(8 150 ± 1 305)Hz、最大基频(9 741 ± 1 283)Hz、最小基频(5 809 ± 1 139)Hz以及最大最小基频差(3 932 ± 1 122)Hz都高于失败蛙,尤其是平均基频和最大基频(P < 0.05),而最小基频以及最大最小基频差二者差异并不显著(P > 0.05),但是胜利蛙的主频却要略低于失败蛙(P > 0.05);失败蛙的鸣声中非线性片段时长占总时长的百分比更大,甚至超过50%。将胜利蛙的争斗鸣声与打斗后鸣声进行比较,发现总时长、非线性片段时长和平均基频在争斗后都有明显减小(P < 0.05),最大基频、最小基频有略微减小(P > 0.05),而音节间隔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和大小基频差都有所增大(P > 0.05),这可能是为了在争斗过程中更快地击退对手。因此,推测胜利蛙获取胜利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鸣叫率以及较低的主频。本文描述了雄性凹耳蛙争斗过程中的鸣声特征,可对凹耳蛙雄性之间的竞争过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 普氏野马繁殖群在组建和放归初期的争斗行为与社群等级建立

      2009, 44(4):58-63.

      关键词:普氏野马 等级序列 争斗行为 等级建立
      摘要 (2510)HTML (0)PDF 728.92 K (3189)收藏

      摘要:2007年5月下旬至6月下旬,针对新组群并放归于卡拉麦里有蹄类保护区第二放归点的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繁殖群,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观测记录了组群和放归初期繁殖群内个体间的争斗行为(攻击行为和屈服行为),以优势指数法确定繁殖群内的个体等级序列。结果表明,新组群内个体的年龄与攻击行为发出次数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60,t=1.62,rr0.05),攻击与屈服行为次数也无显著的相关性(r=0.56,t=1.41,rr0.05)。各个体之间从最初组群到野放争斗行为日趋减少,社群等级逐渐建立并趋于稳定。

    • 动物个体等级排名算法

      2025, 60(1):123-135.DOI: 10.13859/j.cjz.202524071

      关键词:等级结构;争斗;动物行为;排名;算法
      摘要 (132)HTML (0)PDF 5.76 M (68)收藏

      摘要:等级是指个体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现象,反映着动物种群的社会结构,在动物的生存、繁殖及种群调节中具有重要意义。动物种群的等级结构包括线性与非线性两种情况。Landau(1951)提出的线性指数h(Landau’s h)可用于量化种群等级结构的线性程度,de Vries(1995)又对该指数的计算方式进行了优化。个体间的等级差异影响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作用强度。然而在多数动物中,个体等级在表型上的体现并不明显,需要根据观测数据,使用动物个体等级排名算法计算以确定。动物个体等级排名算法包括基于获胜概率排名的算法,基于获胜频率和对手实力的Clutton-Brock et al.’s index、David’s score算法、基于获胜次数的I & SI、Elo-rating、Randomized Elo-rating算法和基于图论的ADAGIO算法。本文介绍了这些算法的计算过程,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点评,并基于实际数据比较了不同算法给出的排名结果,最后对实际应用中算法的选择给出了建议。此外,本文还简要介绍了其他领域中排名算法的特点,以期为算法的引入提供借鉴。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3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