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6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高黎贡山火尾绿鹛的鸣声特征分析

      2021, 56(2):171-179.DOI: 10.13859/j.cjz.202102002

      关键词:高山生境;鸣声;火尾绿鹛;高黎贡山
      摘要 (873)HTML (0)PDF 797.44 K (1595)收藏

      摘要:鸣声在鸟类通讯、配偶吸引和领域保卫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雀形目火尾绿鹛(Myzornis pyrrhoura)繁殖期的鸣声类型及其生物学意义。于2013和2014年的3至7月在云南高黎贡山片马垭口、独龙江垭口录制了成鸟(n = 30)、3个家庭的幼鸟(n = 6)和1巢雏鸟(n = 2)的鸣声。依据鸣声发出时的个体行为特征,将录制的成鸟鸣声分为3种类型,即联络鸣叫、报警鸣叫和雄性鸣唱。其中,雄鸟鸣唱的语图明显比其他鸣叫声更复杂。而样本量较多的多声联络鸣叫和报警鸣叫的声学特征在个体间有显著差异。雏鸟随着日龄的增加,其鸣声的音节数和持续时间均增加,但峰频率随日龄增加而降低,至20日龄雏鸟和幼鸟鸣叫特征十分相似。野外观察发现,火尾绿鹛在繁殖期的鸣唱较少,其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 藏绵羊和小尾寒羊雄性生殖器官组织结构比较

      2022, 57(1):124-131.DOI: 10.13859/j.cjz.202201013

      关键词:组织结构;藏绵羊;小尾寒羊;生殖器官
      摘要 (1166)HTML (0)PDF 2.50 M (1448)收藏

      摘要:通过比较绵羊(Ovis aries)的两个品种,生活于高海拔(4 500 m)地区的藏绵羊与相对低海拔(2 080 m)地区小尾寒羊雄性生殖器官的组织结构特征,以探讨哺乳动物生殖器官适应高原环境的组织结构基础。采集成年藏绵羊与小尾寒羊的睾丸、附睾、输精管,运用大体解剖、石蜡切片及常规H.E染色方法,比较二者生殖器官的组织结构差异。结果显示,藏绵羊附睾头和附睾体管腔内的纤毛较长,而附睾尾管腔内的纤毛较短,呈清晰的刷状缘结构,输精管平滑肌细胞较多,固有膜和黏膜层粘连紧密,且形成较明显的不规则皱襞。与小尾寒羊相比,藏绵羊曲细精管的横切面直径、面积和生精上皮的厚度均显著降低(P < 0.05);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的直径及面积显著降低(P < 0.05),且支持细胞数也显著减少(P < 0.05);附睾头、附睾体、附睾尾的管腔内径和外径及纤毛长度均显著减小(P < 0.05);附睾体的柱状上皮厚度显著增高(P < 0.05),而输精管管腔直径、平滑肌厚度均显著降低(P < 0.05)。研究认为,藏绵羊在高海拔低氧环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其生殖器官的组织结构发生了一定的适应性改变,可能与其在高原环境下正常繁殖性能的维持有关。

    • 秦岭滑蜥断尾再生伤口愈合阶段细胞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

      2024, 59(2):245-257.DOI: 10.13859/j.cjz.202423087

      关键词:秦岭滑蜥;断尾再生;伤口愈合;细胞因子
      摘要 (157)HTML (0)PDF 74.68 M (811)收藏

      摘要: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进而在损伤组织的再生修复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通过切割法建立秦岭滑蜥(Scincella tsinlingensis)断尾再生模型,针对伤口愈合阶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受体1(IL-1R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组织细胞定位及表达变化。结果显示:6种细胞因子在断尾脊髓和椎骨中的骨系细胞中均呈阳性。断尾创面组织及其附近鳞片下方真皮层中IL-6阳性细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断尾后3 d达峰值194.3 ± 24.9。断尾后3 d,创面IL-8阳性细胞数目为107.7 ± 12.7,超过真皮层的43.7 ± 9.1。IL-1β和IL-1R1阳性细胞数量先增后减,伤口部位的阳性细胞明显多于真皮层(P < 0.05)。TNF-α阳性细胞由0.5 d的126.3 ± 35.0增至3 d的190.3 ± 12.1。IL-10阳性细胞断尾后总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断尾后0.5 d伤口部位阳性细胞达201 ± 17.8,显著高于原尾(P < 0.05)。上述结果表明,促炎症因子IL-6、IL-8、IL-1β及其受体IL-1R1、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与创面髓系来源细胞的空间分布相一致,共同参与秦岭滑蜥断尾伤口愈合,并可能通过维持免疫抑制的微环境实现无疤痕伤口愈合,以促进芽基形成。

    • 帚尾豪猪活动节律及其与月光周期的相关性

      2016, 51(3):347-352.DOI: DOI: 10.13859/j.cjz.201603002

      关键词:帚尾豪猪,活动节律,月光周期,捕食风险,西藏墨脱。
      摘要 (2392)HTML (0)PDF 506.85 K (2826)收藏

      摘要: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西藏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河谷海拔1200m附近的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使用固定红外相机拍摄的方法,对帚尾豪猪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将记录到的帚尾豪猪在每月每日各时间段的出现频次与月光周期相对应,探讨帚尾豪猪的活动节律与月光周期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帚尾豪猪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通常的活动模式为单峰型,每天只有一个活动高峰(21:00-0:00)。帚尾豪猪活动节律与月光周期存在相关性(R2=0.8971):新月期和残月期活动较频繁,满月期活动不频繁,并且在活动不频繁的满月期显现晨昏活动趋向;上弦月期仅在上半夜(20:00-1:00)活动,下弦月期仅在下半夜(1:00-6:00)活动。强烈的回避月光,或许是为了降低捕食风险,这与以往其他夜行性啮齿动物的类似研究结果相一致。

    • 高原型藏羊和小尾寒羊睾丸小叶及附睾微动脉的解剖学特征

      2019, 54(3):375-381.DOI: 10.13859/j.cjz.201903007

      关键词:高原型藏羊;小尾寒羊;睾丸微动脉
      摘要 (1672)HTML (0)PDF 3.02 M (1708)收藏

      摘要:分别从青海和甘肃采集高原型藏羊(Ovis aries)和小尾寒羊睾丸各20枚,用血管铸型技术和扫描电镜方法,研究两品种绵羊睾丸小叶及附睾微动脉的超微形态特征。结果显示,两品种绵羊的睾丸小叶及附睾微动脉走形呈一定程度的弯曲,其中睾丸小叶内离心动脉、离心小动脉及向心小动脉均呈“树枝”状分布。研究发现,与低海拔地区的小尾寒羊相比,高原型藏羊睾丸的绳结状动脉具有更密集的螺旋状排布,小动脉分支也较多,并且向心动脉、绳结状动脉、离心动脉、附睾头微动脉的管径也较粗。此外,高原型藏羊睾丸小叶和附睾头微动脉表面的“梭形”压痕较浅,而小尾寒羊的则较深;高原型藏羊睾丸小叶毛细血管前微动脉的表面缢痕较多且密集,而小尾寒羊的则相对少而稀疏。研究认为,高原型藏羊睾丸小叶及附睾微动脉的超微形态特征,有利于血管的收缩、睾丸供血及高原环境下精子的成熟,是睾丸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 荒漠伯劳的递食位置与同胞竞争

      2020, 55(4):430-439.DOI: 10.13859/j.cjz.202004003

      关键词:荒漠伯劳;递食位置;异步孵化;同胞竞争;繁殖行为
      摘要 (919)HTML (0)PDF 609.79 K (1508)收藏

      摘要:亲鸟递食位置可以调控雏鸟之间的竞争,而异步孵化会使不同孵出顺序雏鸟的体况产生等级差异。雏鸟可以通过竞争巢中有利位置来获得更多的食物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生长发育速度和存活率。本研究于2013和2014年两年的4至8月对甘肃安西荒漠保护区桥子片区22巢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的递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荒漠伯劳亲鸟递食的位置主要集中在1个(n = 13,比例超过50%)或2个(n = 9,合并比例超过60%)位置上,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处于亲鸟递食位置直线方向上的雏鸟获食次数显著高于两侧位置(n = 22,P < 0.001)。但异步孵化雏鸟的孵出顺序与其在巢内占据直线(df = 4,F = 0.211,P > 0.05)和两侧位置(df = 4,F = 0.068,P > 0.05)的次数都不具相关性;并且不同孵出顺序雏鸟间平均获食次数无明显差异(df = 4,F = 0.090,P > 0.05);拟合不同孵出顺序的雏鸟生长曲线发现,不同孵出顺序雏鸟的体重生长率也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df = 4,F = 0.637,P > 0.05)。研究结果表明,荒漠伯劳亲鸟趋于固定递食位置并向直线方向递食;但雏鸟间具有较小的同胞竞争,出飞等级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繁殖地短暂的食物丰富度和雏鸟本身对于乞食与获食之间的利弊权衡有关。

    • 两种山鹪莺的春季换羽及尾羽变化

      2015, 50(4):493-498.DOI: DOI: 10.13859/j.cjz.201504001

      关键词:山鹪莺;春季换羽;换羽模式;尾羽
      摘要 (2304)HTML (0)PDF 294.86 K (2993)收藏

      摘要:换羽是鸟类为保证持续生存的重要过程。换羽策略与鸟类进化及对环境的适应紧密相关,研究鸟类换羽特征,对于了解鸟类的分类、系统发育、进化历史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2007年3月至9月,在广东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 inornata)的春季换羽进行了研究,通过设置雾网捕捉2种山鹪莺,对捕捉到的成体进行体重及身体量度的测量;对飞羽及尾羽进行标记:初级飞羽以翅尖的第一枚羽毛标记为“P1”,次级飞羽以翅中部最外一枚标记为“S1”,向内依次递增标记;尾羽以中央两根最长尾羽为“T1”,分别向两侧递增标记为“T2 ~ T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对不同月份山鹪莺的体重值进行差异性检验,对体重与月份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尾羽的长度和宽度进行Pearson偏相关分析(控制变量:体长)。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山鹪莺换羽期为3至5月,持续时间约为60 d;2)两种山鹪莺春季换羽仅更换尾羽,换羽模式均为离心型,即中央一对尾羽最先开始替换,然后向两侧由内到外逐次更替;3)两种山鹪莺的尾羽长度和宽度同步变化,但绝大部分山鹪莺非繁殖期尾羽长度与繁殖期尾羽长度之比大于非繁殖期尾羽宽度与繁殖期尾羽宽度之比,即繁殖期尾羽相对较宽;4)两种山鹪莺换羽期间体重大致呈现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P > 0.05)。推测两种山鹪莺通过增加食物的摄入来抵抗换羽期和繁殖期重叠而导致的能量消耗,这可能与该地区丰富的食物资源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种山鹪莺换羽策略对环境的适应性。

    • 四川成都发现布氏苇莺和中国鸟类新纪录栗尾姬鹟

      2017, 52(4):652-656.DOI: 10.13859/j.cjz.201704013

      关键词:栗尾姬鹟;布氏苇莺;鸟类新纪录;中国;四川
      摘要 (2787)HTML (0)PDF 650.50 K (3435)收藏

      摘要:2016年4月20日和2017年2月15日先后在成都市区分别记录到了栗尾姬鹟(Ficedula ruficauda)和布氏苇莺(Acrocephalus dumetorum)两种鸟类。经查阅相关文献,确定上述两种鸟类均为四川省鸟类新纪录,其中栗尾姬鹟还是中国鸟类新纪录。

    • 流速对红鳍银鲫幼鱼游泳状态的影响

      2010, 45(2):126-133.

      关键词:流速 红鳍银鲫 游泳状态 趋流率 摆尾频率 游泳速度
      摘要 (2310)HTML (0)PDF 1.10 M (3103)收藏

      摘要:在28℃水温下,采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测定装置,研究体重(125.94±13.87)g的红鳍银鲫(Barbodes schwanenfeldi)幼鱼在0.0m/s(对照组)和0.1m/s、0.3m/s、0.5m/s3种流速下的游泳行为。结果表明,从0.0~0.3m/s,红鳍银鲫幼鱼平均趋流率和摆尾频率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大,而0.5m/s组在90min内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红鳍银鲫游泳状态明显受到所处流速的影响,在静水对照组以逆流前进和顺流而下为主,两者共占总观察时间的98%以上;各流速组均以逆流静止为主,且随着流速的增大,逆流静止所占时间比例从45.8%增加至81.3%,而逆流前进所占时间比例由24.1%减至5%以下;逆流后退所占时间比例以0.1m/s组最大,为16.4%;顺流而下的比例随着流速增大先减小后增大,3个流速组依次为13.7%、2.1%和10.9%。红鳍银鲫幼鱼的游泳速度(V)和摆尾频率(TBF)在逆流前进及逆流静止两种游泳状态下呈线性正相关,而在逆流后退和顺流而下两种状态下两者没有显著相关。

    • 北京4种鸟类分布新纪录

      2011, 46(2):146-147.

      关键词:鸟类新分布记录北京斑鱼狗白斑军舰鸟棕背伯劳乌鸫
      摘要 (2654)HTML (0)PDF 823.22 K (3803)收藏

      摘要:报道了斑鱼狗(Ceryle rudis)、白斑军舰鸟(Fregata ariel ariel)、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 schach)、乌鸫(Turdus merula)4个北京鸟类的新分布记录。以上鸟类未记载于《北京鸟类志》、《北京脊椎动物检索表》和相关文献中,为近年来北京地区新发现的鸟类,在《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的分布地区中未列北京。生境改善、气候变暖、相关调查深化与观鸟活动的普及是北京鸟类新纪录增加的主要原因。

    上一页12
    共2页16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