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3(1):75-81.DOI: 10.13859/j.cjz.201801010
摘要:血液学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动物生理和病理变化,也能体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本文利用血液学方法检测了27尾龙洞山溪鲵(Batrachuperus londongensis)个体的血细胞组成和血红蛋白含量,龙洞山溪鲵血红蛋白平均含量为4.16 × 10-2 g/ml;红细胞卵圆形,细胞核椭圆形位于中央或亚中央,红细胞平均含量为6.04 × 104 个/mm3;白细胞数量较少,多为圆形或近圆形,平均含量为2.90 × 103 个/mm3;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最多,其次为单核细胞、嗜碱性细胞和中性细胞,嗜酸性细胞最少。血液参数中仅中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的百分比在雌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头体长、体重和各血液参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同时,将研究结果与其他小鲵科动物的数据进行了比较。本文报道的龙洞山溪鲵血细胞组成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基础数据为其后续的健康监测和诊断以及适应进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2018, 53(2):161-171.DOI: 10.13859/j.cjz.201802001
摘要:中途停歇地是候鸟重要的能量补给地及休息站,对其顺利完成迁徙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解灰鹤(Grus grus)迁徙途中的停歇模式,于2013年和2015年冬季,采用卫星跟踪技术在贵州草海保护区成功跟踪了4只灰鹤。结果显示,其中3只灰鹤在宁夏中卫市境内的黄河和清水河流域湿地停歇,表明该地区为灰鹤迁徙时的重要停歇地。春季迁徙时,灰鹤在2月初至3月初到达中卫,平均停留(24.5 ± 6.7)d(15 ~ 30 d,n = 4),2月底至3月底迁离;秋季迁徙时,10月末至11月初到达,平均停留(32.0 ± 4.2)d(29 ~ 35 d,n = 2),至11月底迁离。停留期间主要的活动范围为中宁县境内的长山头水库、黄河河心岛及同心县境内的清水河周边区域。2017年3月18日,采用夜栖地直接计数法进行实地调查,共发现灰鹤636只,其日间活动范围和卫星跟踪结果类似。此次发现的灰鹤停歇地均未纳入自然保护体系,建议当地林业部门在灰鹤迁徙期间加强管理,可适当投食,以减少灰鹤误食耕地中经农药包衣处理的玉米(Zea mays)种子造成的死亡。
2017, 52(2):203-209.DOI: 10.13859/j.cjz.201702003
摘要:新分布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掌握其种群动态对于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为我国新分布种,目前已扩散至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自治区),但对其种群数量及变化规律尚缺乏了解。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夜栖地直接计数法对贵州省草海自然保护区钳嘴鹳的种群数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钳嘴鹳主要在夏季出现,冬季数量较少,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P < 0.001)。2)钳嘴鹳种群数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13年的度夏期(5 ~ 10月份)平均数量为200.6只(SD = 94.6,n = 24),最高数量为427只;2014年的度夏期平均数量增长到356.0只(SD = 180.3,n = 25),最高数量为602只。3)钳嘴鹳为树上夜栖物种,调查中共发现5处夜栖地,其中位于保护区东南部的簸箕湾是主要夜栖地,在2013、2014年的统计中,该地钳嘴鹳分别占总数量的56.46%和63.53%。由于钳嘴鹳的游荡性较强,建议在其主要分布区开展同步监测,从而整体掌握其种群变化和分布情况。
2022, 57(4):554-563.DOI: 10.13859/j.cjz.202204008
摘要:活动区范围反映了动物在个体水平上的空间需求,开展相关研究对物种保护以及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于2017、2018和2019年共3个越冬季,在云南纳帕海湿地对7只斑头雁(Anser indicus)进行了卫星遥测,运用动态布朗桥模型构建了斑头雁越冬期活动区,并结合遥感技术分析了水域面积变化对斑头雁活动区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跟踪斑头雁的总活动区域中有54.7%位于保护区范围内,其余活动区域则分布于保护区外围的草地或沼泽中;斑头雁越冬期的平均活动区面积和核心活动区面积分别为(5.98 ± 0.63)km2和(0.55 ± 0.12)km2(n = 8,2017年越冬季1只个体数据、2018年越冬季6只个体数据和2019年越冬季1只个体数据),核心活动区面积仅占活动区面积的9.2%;最大活动区面积为8.22 km2,最小仅为3.38 km2,最大核心活动区面积为1.21 km2,最小为0.12 km2;斑头雁活动区面积受纳帕海湿地水域面积变化影响较大,随着水域由南向北退缩,沼泽及草甸增多,斑头雁的活动范围变大,且会向着水域退减的方向移动;2639号斑头雁在2018年和2019年两年越冬季相同时间段的活动区面积和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2018年越冬季活动区的面积(5.98 km2)小于2019年(8.22 km2),核心活动区的面积(0.61 km2)同样也小于2019年(1.21 km2),并且其两年越冬季活动区面积的重叠度指数IO仅为0.31。鉴于斑头雁是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重要携带者和传播者,建议保护区增加保护区管理范围,对与斑头雁活动区重合较大的村庄,包括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的开松、纳公和打日觉等重点管理,避免家猪与斑头雁混群觅食,倡导在冬季时对家猪进行圈养,防止可能引起的禽流感交叉传播。
2013, 48(5):707-711.
摘要:掌握种群动态以及迁徙习性对濒危候鸟的保护至关重要。2004~2005、2007~2008、2008~2009年的冬季(10月~次年4月),采用夜栖地直接计数法对云南省纳帕海湿地黑鹳(Ciconia nigra)的种群数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2004~2005、2007~2008、2008~2009年冬季,纳帕海湿地越冬黑鹳种群平均数量分别为39.6、128.6、181.8只,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通常黑鹳10月下旬迁来,至次年3月中下旬迁离;纳帕海同时也是繁殖于蒙古国的黑鹳迁往印度越冬地的重要停歇地,过境时间集中在 11月中上旬。纳帕海湿地已经成为国内最为重要的黑鹳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建议当地管理部门加强湿地管理,维持适当的浅水区域作为黑鹳的觅食地,另外需加强旅游管理,减少游客对黑鹳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