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49(3):334-340.DOI: 10.13859/j.cjz.201403004
摘要:声信号是鸟类交流的重要方式。鸟类的鸣声受到生境的塑造和雌性偏好的选择,也受到发声器官的影响,如种间的比较研究发现:体重大的鸟类鸣声频率低;喙短的鸟类鸣声频宽大。在种内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规律,目前的结论还不一致。本研究于2012年6月在北京小龙门地区测量了17只灰眉岩鹀(Emberiza godlewskii)的形态参数以及鸣声的最高频率、最低频率、能量最大处频率和频宽,未发现体重或喙长与鸣声的频率特征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本文探讨了鸣声学习、性选择、及体征变异大小对身体量度与鸣声关系的影响。本研究还发现灰眉岩鹀鸣声中能量最大处频率(6.31 kHz)远高于经验公式的估算值(3.46 kHz),这可能暗示着灰眉岩鹀的鸣声受到强大的选择压力作用。
2021, 56(6):826-835.DOI: 10.13859/j.cjz.202106004
摘要:动物中普遍存在雌雄个体身体大小的性二态现象。了解近缘种之间身体大小性二态现象的差异,可为深入探讨身体大小性二态现象的潜在驱动机制提供证据。国外对欧亚大山雀(Parus major)的研究发现,其喙长、跗跖长、翅长等6项身体大小指标存在着明显的性二态,且喙长的性二态存在季节间差异。大山雀(P. cinereus)曾被作为欧亚大山雀的一个亚种,其形态和行为与欧亚大山雀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为探讨大山雀是否也存在身体大小性二态及季节性差异,本研究分析了2018至2020年间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捕捉的226只(雌性96只和雄性130只)大山雀的喙长、头喙长、跗跖长、翅长、尾长和体长这6项体征指标的两性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大山雀上述6项身体大小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性二态现象,且雄性个体仅喙长与雌性的差异不显著,其余5项指标均显著大于雌性。此外,身体大小指标的两性差异不随季节显著变化,但两性的跗跖长在秋季均显著短于冬季和繁殖季,尾长在繁殖季均显著长于秋季和冬季。上述结果表明,大山雀身体大小的性二态及其季节性差异与欧亚大山雀并不完全相似。无论其身体大小存在性二态和季节变化的原因,还是其与欧亚大山雀在身体大小性二态模式上的差别,都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2011, 46(5):146-150.
摘要:发冠卷尾(Dicrurus hottentottus)由于被认为是雌雄同态而在野外难以鉴别性别。我们研究了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9只已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出性别的发冠卷尾(D.h.brevirostris)在形态量度上的性别差异,并据此构建了判别式方程,用于鉴定其性别。所考察的体征包括体重、喙长、喙粗、头喙长、跗跖长、翅长、尾长、体长、发羽数、第一根发羽长、第二根发羽长、第三根发羽长和三根发羽的平均长度。研究发现,雌性与雄性发冠卷尾的喙粗、头喙长、跗跖长、翅长、尾长、发羽数和第一根发羽长均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雄性一般大于雌性。利用具有显著差异的形态量度分别构建判别方程来区分个体性别,发现以翅长构建的判别方程具有最高的平均判别准确性,达81.0%。该方程对雌性的判别准确性略低于多变量判别方程,因此我们推荐使用该判别方程对发冠卷尾的性别进行鉴定,即D(判别分数)=0.239×翅长-4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