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57(1):132-142.DOI: 10.13859/j.cjz.202201014
摘要:高原地区动物面临一系列严峻的生存考验,随着海拔的变化,动物栖息地的食物资源等差异大,温度、氧分压等环境因子都将发生变化。环境差异可能会影响动物种群的生活史对策。在生理功能适应中,动物的能量代谢适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探究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在不同海拔地区的能量代谢适应与热中性区范围,分别选取青海省的玛多县地区(34°88? N,98°23? E,海拔4 193 m)、贵德县地区(36°36? N,101°41? E,海拔3 663 m)和贵南县地区(35°50? N,100°66? E,海拔3 321 m)作为本研究的高、中和低海拔样地,采用8通道FMS便携式呼吸代谢系统和数字式温度计,在环境温度(Ta)15 ~ 35 ℃范围内,测定三个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代谢率和体温(Tb),并计算其热传导率(C),确定三个海拔种群的热中性区(TNZ)。结果表明,高海拔与中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体重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三个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体温均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高海拔与中海拔地区高原鼠兔静止代谢率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高海拔与中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热中性区范围均为24 ~ 30 ℃,低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热中性区范围为25 ~ 30 ℃;环境温度(Ta)在15 ~ 29 ℃内,热传导率最低且恒定,平均值分别为,高海拔地区(0.18 ± 0.09)ml/(g·h·℃)、中海拔地区(0.19 ± 0.09)ml/(g·h·℃)、低海拔地区(0.19 ± 0.08)ml/(g·h·℃)。高原鼠兔通过调整代谢率与热传导率等生理参数,以适应不同海拔地区的寒冷环境。
2014, 49(2):154-161.
摘要:形态、生理及行为的季节性变化是动物生存和繁殖的适应性策略。温度可能是影响啮齿动物季节性繁殖和种群波动的重要气候因子。为了验证环境温度能诱导鼠类体重、能量代谢及行为产生适应性变化的假设, 并探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和意义, 通过不同温度处理模拟四季温度, 以野生雄性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为研究对象, 检测其体重、日食量、静止代谢率(RMR)及开场行为的变化。结果显示: 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 黑线仓鼠的体重、日食量及静止代谢率均出现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地增加趋势(P<0.05或P<0.01); 以体重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表明, 日食量和静止代谢率的增加不完全是由体重增加而造成的; 高温处理降低了黑线仓鼠的爬行格数(P<0.01), 低温处理降低了黑线仓鼠的爬行格数和后肢站立次数(P<0.01或P<0.05), 并产生明显的颤抖现象。以上研究结果支持环境温度能诱导鼠类体重、能量代谢及行为产生适应性变化的假设。低温同时增加黑线仓鼠能量的摄入水平和维持基本生长的能量支出水平, 同时降低动物在陌生环境中的自发活动与探索行为。高温则降低黑线仓鼠能量的摄入和支出水平, 同时减少自发活动与探索行为。体重、能量代谢和行为学特征的变化有利于仓鼠度过寒冷的冬季和干热的夏季, 同时也与仓鼠的季节性繁殖现象相一致, 因此这些特征可能是黑线仓鼠对其寒冷的冬季及干热的夏季生存环境的适应。
2012, 47(2):85-90.
摘要:分别在15和25℃条件下对鲤鱼(Cyprinus carpio)幼鱼 [体重(10.36 ± 0.22)g,n = 88]进行2周的饥饿处理(饥饿组)或持续投喂(对照组),然后对实验鱼的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进行了测定,同时以活动期的胸鳍﹑尾鳍摆动频率,观察期(10 min)胸鳍﹑尾鳍平均摆动次数,和运动时间比为指标对实验鱼的自发运动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温度和饥饿均显著影响鲤鱼幼鱼的静止代谢率(P < 0.05);在15与25℃条件下饥饿分别导致静止代谢率下降了19%和20%;温度由15℃上升至25℃,对照组与饥饿组静止代谢率分别增加了83%和80%。在15与25℃条件下,饥饿对鲤鱼幼鱼的自发运动具有显著不同的影响(P <0.05),且胸鳍和尾鳍的结果十分相似;在15℃饥饿组与对照组的胸鳍、尾鳍摆动频率(活动期,以下类同)均无显著差异,而饥饿组运动时间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导致饥饿组的胸鳍、尾鳍平均摆动次数(观察期,以下类同)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而在25℃饥饿组的胸鳍、尾鳍摆动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运动时间比无显著差异,导致饥饿组的胸鳍、尾鳍平均摆动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结果提示,在15℃下鲤鱼幼鱼通过降低自发运动以降低能量消耗来适应饥饿,而在25℃条件下,鲤鱼幼鱼通过增加自发运动来增大获取食物的机率以应对饥饿,这可能与野外环境中不同温度下食物丰富度及鲤鱼幼鱼的生理状况有关,但静止代谢率并未呈现与自发运动相关联的变化。
2007, 42(6):103-107.
摘要:在25℃饥饿和维持日粮(1.5%体重)条件下,测定了连续15 d无氧运动锻炼(追赶至力竭)及随后5 d撤消运动锻炼过程中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静止代谢率(VO2 rest)的变化。实验以饥饿和维持日粮条件下非运动锻炼组分别作为饥饿及摄食对照组。研究发现:饥饿和摄食对照组的VO2 rest在实验过程中显著下降(P<0.05),饥饿锻炼组VO2 rest在锻炼的4~15 d显著上升(P<0.05),而摄食锻炼组的VO2 rest相对稳定;当撤消锻炼后,饥饿和摄食锻炼组VO2 rest迅速下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相对于对照组,4~7 d的无氧运动锻炼导致VO2 rest显著上升;而撤消锻炼后,15 d的锻炼影响在3~5 d内完全消除。实验还提示,与维持日粮处理比较,饥饿条件下无氧运动锻炼对VO2 rest的影响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