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42(5).
摘要:齿蟾属(Oreolalax)为中国特有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本文对该属的系统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属的建立与物种组成、地理分布特征、细胞分类学、系统发育研究历史,以及尚需研究或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012, 47(3):20-27.
摘要:应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角蟾亚科3个属的代表物种:短肢异角蟾(Xenophrys brachykolos)、宽头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arinense)和小口拟角蟾(Ophryophryne microstoma)的皮肤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及参数测量比较。分别取头背、体背和体腹3个部位的皮肤进行观察。结果表明,3物种的皮肤基本结构相似,均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真皮包括疏松层和致密层,疏松层中有大量腺体分布,包括黏液腺和颗粒腺2种。皮肤厚度、各组织层相对厚度以及腺体密度之间存在种间差异和部位差异。在宽头短腿蟾背部皮肤中,发现了与尖吻山角蟾(Megophrys nasuta)皮肤中一种片层状、H.E染色呈蓝色的皮肤真皮骨化结构(osteoderms)很相似的结构;短肢异角蟾皮肤中有明显的钙化层结构,小口拟角蟾皮肤钙化程度较弱。皮肤的骨化和钙化可能具有防止水分流失,抵御干燥的功能。2种内骨骼在角蟾亚科中同时存在,为探讨两栖动物皮肤内骨骼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2018, 53(2):191-197.DOI: 10.13859/j.cjz.201802004
摘要:为揭示温度对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蝌蚪生长的影响,将同一家系发育至28期的45只蝌蚪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15只,分别置于水温25、28、30 ℃条件下饲养,测定其全长、体宽、眼距、吻长及头体长5项形态指标,分析不同温度下各项形态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5项形态特征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其中全长最易表征蝌蚪的生长状况。从全长看,25 ℃组蝌蚪生长发育缓慢,但在12 d后有加快的趋势;30 ℃组在饲养第3 ~ 12 d,生长最迅速(增长率β = 50.05%),但在12 d后生长明显变缓(β = 9.42%),而到28 d时,已有较多蝌蚪死亡(5/15);28 ℃组的蝌蚪生长发育态势最好,且在饲养第28 d均超过30 ℃组,其在3 d后加快的生长趋势也强于25 ℃组。其他4项指标与全长有类似的结果。综合结果分析表明,30 ℃下蝌蚪在后期(21 d后)的成活率明显降低,而25 ℃下其生长缓慢,提示28 ℃是饰纹姬蛙蝌蚪比较适合的饲养温度。
2022, 57(2):236-246.DOI: 10.13859/j.cjz.202202009
摘要:于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调查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站网芒康生态站所辖3县(八宿、左贡和芒康)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本次调查共计布设155条样线,海拔区间为2 270 ~ 4 610 m。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两栖动物共计有8种,隶于4科5属;爬行动物7种,隶于3科4属。其栖息地共有5种植被类型,Shannon-Weiner 多样指数表征其中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由高到低为:灌丛、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草甸。在垂直分布方面,两栖动物分布海拔区间为2 280 ~ 4 350 m,爬行动物分布海拔区间为2 270 ~ 3 470 m,爬行动物分布海拔整体上低于两栖动物。在动物区系组成方面,多数两栖动物为广布种及古北界物种,而爬行动物中多数为东洋界物种。本次调查共记录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帆背龙蜥(Diploderma vela)、巴塘龙蜥(D. batangense)和滑腹龙蜥(D. laeviventre)。调查结果显示,干热河谷地带物种多样性较高,且具多个区域特有物种,亟待进行保护地规划和建设。此外,本文记述了西藏自治区爬行动物分布1新记录种——乡城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xiangchengensis)。
2022, 57(2):256-268.DOI: 10.13859/j.cjz.202202011
摘要:为探究帕米尔漠蟾蜍(Bufotes taxkorensis)对高原环境的适应特征,观察了其皮肤、肾和肝的组织结构,并对躯干和胫部的皮肤总厚度、表皮层厚度、真皮层厚度和相对腺体数量,肾的肾小球密度、肾相对总滤过面积、远端小管和近端小管的相对管径在SPSS 25.0中做了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1)帕米尔漠蟾蜍皮肤粗糙,布满皱褶,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厚度存在部位和性别差异。雌雄性躯干和胫部的皮肤总厚度及真皮层厚度均背部显著大于腹部。雌雄性躯干的表皮层为背部显著小于腹部。雄性胫背部表皮层厚度显著大于腹部,而雌性胫背腹部表皮层厚度差异不显著。黏液腺分布于体背和体腹的真皮疏松层,颗粒腺主要分布于体背真皮疏松层。色素呈不规则网状分布于疏松层,背部较腹部多,部分黏液腺和颗粒腺被不连续的色素层包绕。真皮层中存在大量毛细血管,并可见部分毛细血管突入表皮。帕米尔漠蟾蜍的皮肤组织结构体现了对干燥、低温、强紫外线辐射和低氧生活环境的适应,与同样生活在高原环境中的多数无尾两栖类相似。(2)肾呈饱满长条状。肾小体主要分布于肾中央,部分肾小体中肾小球较小,鲍曼囊较宽阔。肾远端小管数量多于近端小管。管周毛细血管分布密集。帕米尔漠蟾蜍肾的总相对滤过面积介于陆栖与水栖无尾两栖类之间,且其肾组织结构体现了对干燥和盐碱环境的适应。(3)肝内结缔组织较少,相邻肝小叶之间界限不清。肝细胞中可见明显的空泡或间隙,细胞核大多位于细胞一侧。肝实质中存在大量黑色素团块。帕米尔漠蟾蜍的肝组织结构体现了对低温和低氧环境特征的适应。
2020, 55(6):730-740.DOI: 10.13859/j.cjz.202006006
摘要:2019年9月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时,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采集到一系列角蟾属标本。基于线粒体16S rRNA及COI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和形态特征比较结果将其鉴定为藏南角蟾(Megophrys periosa),为云南省分布新记录种。本文还首次描述了该物种的蝌蚪形态特征。
2023, 58(5):760-771.DOI: 10.13859/j.cjz.202305010
摘要:云开脊蛇(Achalinus yunkaiensis)之前仅在广东和广西有分布报道。本文基于形态比较及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子系统关系分析结果,确定采集于湖南省新宁县的1号雌性脊蛇标本(CIB 119041)为云开脊蛇,为湖南省新记录种。该标本鼻间鳞沟约等于前额鳞沟,上颔齿24枚;背鳞通身23行,腹鳞150枚,尾下鳞55枚;尾长与体长之比为0.203。至此共有4种脊蛇分布于湖南省。此外,本文还报道了棕脊蛇(A. rufescens)1号雄性地模标本(CIB 119042),该标本鼻间鳞沟长于前额鳞沟;背鳞通身23行,腹鳞153枚,尾下鳞62枚;尾长与体长之比0.201。分子系统发育结果显示,棕脊蛇种组各支系的系统地位还需进一步研究厘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