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2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葛氏鲈塘鳢与七彩神仙鱼心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的温度响应特征

      2023, 58(6):926-936.DOI: 10.13859/j.cjz.202322239

      关键词:葛氏鲈塘鳢;七彩神仙鱼;心;心率;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温度适应
      摘要 (200)HTML (0)PDF 6.50 M (878)收藏

      摘要:温度适应对于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而目前对于鱼类这样的外温动物的温度适应相关研究仍然缺乏。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可以在结冰的环境中生存数天,而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us)是被广泛饲养的热带观赏鱼类,本研究将这2种鱼类作为冷水鱼与热带鱼的代表,探究其温度耐受性。为此,测定了它们的临界温度以及不同温度下(0 ~ 38 ℃)的心率,并利用原代细胞急性分离,结合膜片钳电生理技术与控温技术,测定了上述2种鱼类心肌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在不同温度下的电生理特征。结果显示,葛氏鲈塘鳢和七彩神仙鱼的温度耐受范围具有较大差异,分别为﹣2.0 ~ 27.4 ℃以及13.1 ~ 39.3 ℃。葛氏鲈塘鳢的心率在0 ~ 19 ℃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稳定升高,在19 ℃时达到最高,其后逐渐降低,这与葛氏鲈塘鳢心肌细胞上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在20 ℃时电流峰值最大且通道的开放概率最大这一电生理特征具有一致性。而七彩神仙鱼的心率则在14 ~ 31 ℃之间稳定升高,这与其心肌细胞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电流峰值和开放概率在15 ~ 30 ℃的实验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电生理特性也一致。以上结果说明,这2种鱼类的心率、心肌细胞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复合电流对于温度的响应与其自身的温度耐受范围以及原产栖息地温度紧密相关。因此,鱼类心肌细胞上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可能存在对温度的适应机制,保证鱼类循环系统在不同温度下正常运行。

    • 三种底栖淡水鱼类皮肤黏液细胞分布与数量比较

      2018, 53(6):931-937.DOI: 10.13859/j.cjz.201806011

      关键词:葛氏鲈塘鳢;黄颡鱼;泥鳅;皮肤黏液细胞;底栖
      摘要 (1324)HTML (0)PDF 566.79 K (1971)收藏

      摘要:采用常规石蜡切片以及AB-PAS染色方法研究了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以及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3种底栖淡水鱼类的皮肤黏液细胞类型以及分布,计数10个视野下(视野面积为43.5 μm × 32.6 μm)3种鱼类头部、背部、腹以及尾部皮肤的黏液细胞数量,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鱼体4种黏液细胞数量差异。结果表明:(1)3种鱼类的主要黏液细胞不同,葛氏鲈塘鳢鱼体黏液细胞中Ⅲ型细胞居多,较Ⅰ型细胞多61.5%,较Ⅱ型细胞多85.8%,较Ⅳ型细胞多85.7%;在黄颡鱼体表,Ⅰ型黏液细胞分布数量最多,较Ⅱ型细胞多9.9%,较Ⅲ型细胞多15.1%,较Ⅳ型细胞多53.5%;而在泥鳅体表以Ⅱ型细胞数量最为丰富,较Ⅰ型细胞多88.3%,较Ⅲ型细胞多33.1%,较Ⅳ型细胞多83.5%。(2)对于葛氏鲈塘鳢,黏液细胞集中分布在头部,比背部黏液细胞数量多15.4%,比腹部黏液细胞数量多出38.0%,比尾部黏液细胞数量多56.7%;黄颡鱼以背部黏液细胞数量为多,比头部黏液细胞数量多42.5%,比腹部黏液细胞数量多46.6%,比尾部黏液细胞数量多51.4%;泥鳅也在背部具有丰富的黏液细胞,比头部黏液细胞数量多49.9%,比腹部黏液细胞数量50.6%。(3)3种鱼类之间的黏液细胞总数不同,泥鳅体表的平均黏液细胞数量最多,相较于葛氏鲈塘鳢多38.9%,较黄颡鱼多39.1%。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鱼类的鱼体表面黏液细胞种类不同,可能与其生活环境和鱼体本身的特性有关。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2条记录 跳转到GO
出版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