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59(5):781-788.DOI: 10.13859/j.cjz.202423201
摘要:本研究组于2016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达木乡贡日村及背崩乡背崩村使用手抄网及雾网分别采集到一批蝙蝠,其中8只蝙蝠(2♂、6♀)体型较大,马蹄形鼻叶特征明显,保留1只雌性标本(标本号162427),结合传统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方法对其进行物种鉴定。该标本体型大,头体长为78.7 mm,前臂长为92.5 mm,毛长而细密,通体呈深棕色,毛基部淡棕白,逐渐过渡到棕褐色;腹毛色调浅,毛基部灰色,毛尖过渡到灰白色。后足长(17.2 mm)不及胫骨长(39.8 mm)的一半;前鼻叶中间无缺刻,两侧各有4片小附叶;耳大而尖,其后缘内凹。脑颅较平,颅全长31.9 mm,颅高13.3 mm,头骨吻突自前至后明显升高,与矢状脊相接;颧弓宽,有高隆的颧弓板。以上特征与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头体长、耳长及尾长的数据略小于中国云南、四川以及越南的标本,但头骨数据基本相近。同时,基于Cyt b和COI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此次捕获的蹄蝠标本与大蹄蝠聚类在一起。结合形态与分子数据,确定该物种为大蹄蝠,为西藏自治区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