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3(2):278-291.DOI: 10.13859/j.cjz.201802014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粉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体雄蟹成活、增重和生化组成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0.2%、0.4%和0.6%的雨生红球藻粉,配制4种等氮等脂的育肥饲料,投喂生殖蜕壳后雄蟹60 d,计算各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同时测定了组织中的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组成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雨生红球藻粉对成体雄蟹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影响。(2)雄蟹性腺中的粗蛋白及肝胰腺总脂含量均以雨生红球藻粉0.4%组最高,而肌肉水分含量随饲料中雨生红球藻粉含量的升高整体呈上升趋势(P < 0.05)。(3)性腺中的脂肪酸C20:0含量随饲料雨生红球藻粉添加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上升,而C16:1n7、C18:2n6和C18:3n3含量分别在雨生红球藻粉0.6%组、0.4%组和0组最高(P < 0.05)。(4)肝胰腺中的脂肪酸C14:0、C18:0和C18:1n7含量均以雨生红球藻粉0.2%组最高,而C18:1n9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 MUFA)含量均以雨生红球藻粉0.6%组最高(P < 0.05)。(5)肌肉中的脂肪酸C14:1n5和C20:2n6含量在雨生红球藻粉0.2%组最高(P < 0.05),C16:0含量及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DHA/EPA)比例以雨生红球藻粉0.4%组最高,而C22:6n3、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 PUFA和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均以雨生红球藻粉0.6%组最高(P < 0.05)。(6)肝胰腺中的虾青素、β-胡萝卜素和头胸甲中的虾青素、叶黄素、玉米黄素含量随饲料中雨生红球藻粉含量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 < 0.05)。综上,饲料中添加雨生红球藻粉对成体雄蟹成活率、增重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性腺粗蛋白、肌肉总多不饱和脂肪酸、肝胰腺和头胸甲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雄蟹育肥饲料中适宜的雨生红球藻粉添加量建议为0.4%左右。
2020, 55(3):393-400.DOI: 10.13859/j.cjz.202003014
摘要:为全面分析评估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产后雌雄亲本肌肉营养价值及差异,运用生化分析方法对产后雌雄亲本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营养成分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雌鱼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雄鱼肌肉粗蛋白含量(P < 0.05);雌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雄鱼肌肉粗脂肪含量(P < 0.05);肌肉中水分和粗灰分在雌雄鱼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美洲鲥产后亲本背部肌肉检测出18种氨基酸,除甘氨酸和胱氨酸含量外,雌鱼肌肉各种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雄鱼中含量(P < 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AS),产后雌鱼第一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缬氨酸和色氨酸,产后雄鱼第一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色氨酸和缬氨酸。根据化学评分(CS),产后雌雄亲本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与胱氨酸组合。雌性亲本和雄性亲本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1.60和82.64。在检出的11种脂肪酸中,硬脂酸(C18:0)、花生酸(C20:0)、棕榈亚酸(C16:1)和亚麻酸甲酯(C18:3n)在雌雄亲本肌肉中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雌鱼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C20:5n3,EP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ΣPUFA)的平均含量比雄鱼高。美洲鲥产后亲本肌肉营养价值较低,且雌鱼肌肉营养价值比雄鱼更低。建议改善美洲鲥亲本的饲养条件和管理,作好亲本强化培育工作。
2019, 54(3):414-424.DOI: 10.13859/j.cjz.201903011
摘要:为掌握刀鲚(Coilia nasus)胚胎及胚后发育早期的脂肪酸变化规律,采用生化分析手段对刀鲚的胚胎(原肠期,受精后7 ~ 9 h)、0日龄仔鱼(初孵仔鱼)、3日龄仔鱼和5日龄仔鱼(开口前)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刀鲚发育早期的总脂占干物质的相对含量均较高(53.10% ~ 60.97%),干物质的总脂相对含量随个体发育显著降低,单个个体的总脂含量随个体发育呈现剧烈下降趋势,数值从胚胎的43.62 μg/ind剧烈下降到5日龄仔鱼的16.27 μg/ind;水分含量随个体发育而升高。刀鲚发育早期上述4个时期的干样中检出6种饱和脂肪酸(SFA)、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4个发育时期脂肪酸相对含量,C18:1n9c占绝对优势(50.39% ~ 57.00%),C16:1丰富且稳定(13.77% ~ 14.24%),C16:0也较丰富(7.45% ~ 9.1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比例占绝对优势(65.14% ~ 72.26%),n-3与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n3PUFA/∑n6PUFA)较小(1.78 ~ 2.38)。刀鲚胚胎孵化出膜期间,单个个体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实际减少程度较高,尤其是C18:1n9c(减少量为13.21 μg/ind,减少比例达到55.49%)和C16:1(减少量和比例分别为3.30 μg/ind和53.12%),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加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减少程度较低(1.44 μg/ind和38.41%),尤其是DHA(0.95 μg/ind 和36.52%)。然而,出膜后,仔鱼对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利用相对较低(1.94 μg/ind和14.17%),尤其是C18:1n9c(13.21 μg/ind和12.41%)和C16:1(0.63 μg/ind和21.81%);而对EPA + DHA利用相对较高(1.04 μg/ind和45.10%),尤其是DHA(0.71 μg/ind 和42.61%)。研究表明,刀鲚胚胎优先蓄留EPA和DHA,仔鱼在摄食前大量利用EPA + DHA (特别是DHA),呈现出海水鱼类脂肪酸的利用特点。因此,建议在刀鲚亲本强化培育及产后培育中,增加投喂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特别是C18:1和C16:1)的饵料,以加强刀鲚亲本的营养积累和产卵后亲本生理机能的恢复;在刀鲚育苗前期,要及时补充富含DHA和EPA的饵料,如,单胞藻、蛋黄等,以提高刀鲚仔鱼开口期间的成活率。
2014, 49(6):904-912.DOI: DOI: 10.13859/j.cjz.201406014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ACC、FAS及CPT I活性变化及葡萄糖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浸泡对它们的影响。采用酶学方法研究了普安银鲫卵黄囊仔鱼过程中ACC、FAS及CPT I活性变化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在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对照组与维生素C组中ACC和FAS活性呈上升趋势,CPT I活性呈“下降-上升”变化趋势,而葡萄糖组ACC、FAS及CPT I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且3种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维生素C组ACC活性在内源营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FAS活性在混合营养期和外源营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CPT I活性在内源营养期和外源营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ACC、FAS及CPT I在维持普安银鲫卵黄囊仔鱼发育中脂质代谢的动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15g/L的葡萄糖溶液可通过调节仔鱼体内脂质代谢酶的活性而形成新的脂质代谢水平,以满足仔鱼生长发育需要;而30mg/L的维生素C对维持仔鱼发育中体内正常的脂质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2016, 51(6):1071-1083.DOI: DOI: 10.13859/j.cjz.201606015
摘要:为研究育肥饲料中混合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体雄蟹常规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用豆油和菜籽油混合物替代鱼油制成5种不同鱼油替代水平(0%、25%、50%、75%和100%)的等氮等脂育肥饲料(分别记为1# ~ 5#饲料组)饲喂雄蟹,测定5组雄蟹肝胰腺、肌肉和性腺中的常规成分和脂肪酸组成,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饲料1#组性腺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饲料4#和5#组(P < 0.05),但各组性腺中的水分、总脂和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 > 0.05);饲料1#组肝胰腺中的水分和灰分最高,但其总脂含量低于其他组,各组肝胰腺的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 > 0.05);除1#饲料组外,肌肉中的总脂和灰分含量随鱼油替代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 < 0.05),而水分和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 > 0.05)。(2)各饲料组精巢中总饱和脂肪酸(∑ SFA)、总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和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HUFA)含量无显著差异(P > 0.05),其总n-6多不饱和脂肪酸(∑ n-6PUFA)含量随鱼油替代水平升高而升高,而总n-3多不饱和脂肪酸(∑ n-3PUFA)含量和∑ n-3PUFA/∑ n-6PUFA比值呈显著下降趋势(P < 0.05)。(3)肝胰腺中∑ n-3PUFA和∑ HUFA含量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且均以饲料3#组最高。但各组的∑ PUFA和∑ n-6PUFA含量差异并不显著(P > 0.05)。(4)肌肉中大部分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差异,仅∑ n-6PUFA含量随鱼油替代水平升高而升高。综上,中华绒螯蟹育肥饲料中植物油(豆油与菜籽油含量为1︰1)替代鱼油对成体雄蟹可食组织中水分和蛋白含量并无显著影响,但会对其脂肪酸组成造成显著的影响,50%的鱼油替代水平有利于雄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脂肪沉积。
2009, 44(1):92-98.
摘要:测定了橄榄蚶(Estellarca olivacea)软体部的基本生化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橄榄蚶软体部含水量为81.36%,粗蛋白、粗脂肪、总糖和灰分分别占软体部干重的63.64%、10.95%、13.55%和8.97%。橄榄蚶软体部含有18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分别占软体部干重的54.83%、19.80%和27.54%,总氨基酸占软体部蛋白质的86.13%,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6.11%和56.52%。橄榄蚶的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橄榄蚶软体部含28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及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分别占脂肪酸的41.31%、23.06%、18.25%和10.54%,DHA和EPA分别占脂肪酸的2.82%和4.59%。
2013, 48(6):964-970.
摘要: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技术检测中国美利奴羊(Ovis aries var. Merino)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H-FABP)外显子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遗传多态性,分析其与肌内脂肪(IMF)含量、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密度的相互关系,为该品种绵羊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H-FABP基因外显子2有AA、AB和BB 3种基因型,AA型和BB型在778位均发生了C缺失,939位均发生了A→G转换,BB型还在789位发生了T→C转换,该突变导致所编码氨基酸发生了缬氨酸→丙氨酸的替换;BB型为IMF的优势基因型,与AB型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AA型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BB型对肌纤维直径存在负相关。结果提示,中国美利奴羊H-FABP基因外显子2具有多态性,该基因可能是中国美利奴羊肉质性状的主效基因,或者与控制肉质性状的主效基因相连锁。
2012, 47(1):78-87.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鱼油和豆油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生长、免疫、代谢和耐低氧性能的影响,配制了添加不同比例鱼油和豆油的3种蟹用饲料,添加3%鱼油饲料组、3%豆油饲料组、3%鱼油和豆油混合组(1∶1,质量比),将其分别投喂中华绒螯蟹115 d后测量蟹体重、壳长和壳宽的变化,再将其放入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为(9.06±0.06)mg/L和(2.57±0.44)mg/L的水体中,测定其免疫、代谢指标及耐低氧性能的变化。结果发现:投喂添加3种不同油脂饲料的中华绒螯蟹各组间体重无显著性差异;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代谢指标影响较大;添加鱼油和豆油混合油饲料组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密度、血蓝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都为最高,说明鱼油与豆油混合添加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增加其耐低氧能力。
2009, 44(5):117-123.
摘要:4个野生银鲳(Pampusargenteus)群体样本于2008年5月分别采集于河北黄骅、江苏连云港、浙江舟山、广东惠来4地沿海海域,分别对其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浙江舟山与河北黄骅银鲳群体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群体银鲳肌肉间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肌肉粗脂肪含量在4群体银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总量以江苏连云港群体肌肉中含量最高,分别占干重的65.14%和27.32%,浙江舟山群体(64.31%和26.42%)其次,河北黄骅群体(60.32%和25.47%)最低,4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江苏连云港及浙江舟山群体银鲳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均高于另外2群体。4群体银鲳肌肉间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江苏连云港及浙江舟山群体银鲳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要高于另外2群体。综合比较,江苏连云港及浙江舟山群体银鲳肌肉的营养价值要优于河北黄骅和广东惠来群体。从银鲳4野生群体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就氨基酸含量来说,浙江舟山与江苏连云港群体差异最小,与广东惠来群体差异最大;就脂肪酸差异来讲,浙江舟山与河北黄骅群体相似性较高,与广东惠来之间的差异最大。
2008, 43(1):140-146.
摘要:分析了2只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肌肉组织的营养组成。分析部位包括胸腔内肌肉、背肌、腹肌和尾肌四个部分。分析结果表明,2只海豚腹肌和尾肌粗脂肪含量较其他部位高,蛋白质及灰分在肌肉组织中的分布规律不明显。海豚不同部位氨基酸组成具有极高的一致性,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均为谷氨酸,最低的是胱氨酸,胸腔内肌肉和背肌中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但不同部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基本相当。海豚肌肉组织均存在棕榈酸(16:0)、棕榈油酸(16:1)、硬脂酸(18:0)、油酸(18:1)、EPA(20:5ω-3)及DHA(22:6ω-3)等脂肪酸,这些脂肪酸是动物及鱼油中典型的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的总量与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总量相近且大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总量。不饱和脂肪酸中ω-3/ω-6的比值与其他海洋生物相比(通常高于4,有的高达50)明显偏低。海豚肌肉组织中富含Ca、Fe及Zn、Cu、Mn、Se等微量元素。